蒙文国歌:“笔杆子”先要挺直“腰杆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0:04
“笔杆子”先要挺直“腰杆子”林杰 

  近日,有位老领导针对一些材料言之无物、读来无味等表现,语重心长地告诫机关干部:“首先挺直‘腰杆子’,才能握紧‘笔杆子’”。听来深受启发,感慨颇多。

  文风与作风相映,作品与人品相连。屈指算来,“笔杆子”挺不直“腰杆子”现象由来已久,时不时隐于思想、形于表现、注于笔端、见于文字。究其缘由,皆为脱不开一个“怕”字:怕“出头冒泡”。曾几何时,“不怕白说,就怕说错”成为个别人的“潜规则”。提笔之前,先揣摩领导喜好,再细看同行咋说,自设“雷池”、不越其“杠”。材料洋洋千言,效果聊胜于无,且美其名曰“保持一致”;怕“对号入座”。有此心理和遭遇者不在少数,实有“不得已”之苦衷。常常文字刚刚出手,“问责”电话即来。辛苦解释半天,对方余怒未消。结果初始一腔热血,最终人云亦云。且心里七分委屈、三分无奈:“到底图个啥?”;怕“秋后算账”。心存私念,常有此“怕”。调研也好,检查也罢。基层同志既敬又畏,待之上宾。故汇报材料上成绩有一说五、问题有五说一。凡事化于无形,大家彼此心安;怕“亮短露怯”。老话讲:水平不高可以学,文字不行可以练。然个别同志却怕受那份苦,怕丢那个人。一则长路漫漫,生怕有个闪失。二则资源丰富,发扬“拿来”主义。于是左手剪刀、右手浆糊,寻章摘句、东拼西凑。不怕众夫所指,就怕人说“不行”。更有甚者为早入领导“法眼”,干脆原汁原味、照抄照搬。致使有些研讨材料同出一脉,似曾相识。

  “腰杆子”不直轻则为人不齿,重则情况“失真”。长此以往,更是害公、害人、害己。因此,有必要对其下味苦药,促其警醒。

  挺直“腰杆子”先要有情有义。人活天地之间,难免七情六欲。尤其是当手握之笔足以昭彰下情,影响上情之时,一旦牵扯亲朋故友、老乡旧部,总有抹不开的情面,挥不去的人情。凡当此时,还是应掂量掂量“笔下有乾坤”这句古语的意蕴和份量。要晓得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手中的笔在原则问题上松那么一点,无异于把矛盾和错误又加深了一层;在熟识的人前面稍微抬那么一下,等于是把想“关照”的人往悬崖边又推进了一步。因此,切不可拿“小聪明”去算“糊涂账”,帮让“隐患苗”结出“事故果”之类的倒忙。凡事做到明道义就是循大情,道实情方为真诤友。

  挺直“腰杆子”贵在有胆有识。当前少数机关材料看似挥挥洒洒,洋洋万言,实则既无鲜明观点,又无实际作用。这种语言上的“贫血”,不仅反映思想的肤浅,更暴露出骨质上的“缺钙”。正如毛主席所言:“人嘛,可以走,可以跑,有时也要手脚并用地爬一下……但人只能偶尔爬一下,不能一生总在爬。偶尔爬一下,人们还承认你是人,如果一生都在爬……人们就要怀疑你是不是人喽。”因此,奉劝少数循于此“道”的笔杆子,少些“有所怕”的私念,多些“有所为”的公心,坚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说话,用自己的文字去服务,写出让上级领导关注的真知灼见,让基层信服的实话实说,从而靠真干事赢得真作为,靠真优秀获取真光荣。

  挺直“腰杆子”离不开有名有实。古语云:“名者,实之宾也。”可见,有实而后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反之,则多半属于走偏锋、取捷径的沽名钓誉之徒。鉴于此,还是提倡宁可做有实无名的幕后英雄,也不当有名无实的东郭先生。暂时无名难掩英雄本色,迟早都会脱颖而出,是谓“大人虎变愚不测”。而对于那些以抄袭为营生,靠剽窃搭梯子之流来说,即便短期内得以坐收渔利,无限风光,但早晚会出大丑、丢大人,最终唯一收获的,或者说是留下的,唯骂名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