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的罗加阿鲁阿卓:密切联系群众要“十不能十提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32:42
密切联系群众要“十不能十提高”吴杰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谆谆告诫,语重心肠,震聋发聩,铭心刻骨。领导干部如何践行执政为民理念,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呢?关键要密切联系群众,做到“十不能十提高”。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不能冷漠,提高亲近群众善待群众的能力。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也是干部的生存之本,群众和干部是“鱼水”、“主仆”关系,离开了人民群众,干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群众有善举是干部与群众友好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强化公仆意识。端正态度,摆正干群关系,找准位置,胸怀一颗赤子心,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视为衣食父母,尊为“上帝”供奉。二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对群众重情重义,亲民爱民,像善待自己亲人一样善待群众,把群众当亲人。把对群众的爱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责任和动力。三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放下“官架子”,尊重群众人格平等,不在群众面前摆脸谱、耍权威,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多一些亲切随和、交流探讨,少一些发号施令、批评指责。迈开“官步子”,轻车简从,深入群众察民情,不关起门来搞研究、走马观花搞调研。摒弃“官腔子”,多讲适合群众口味的真话和掏心窝子的实话,不说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大话,或违背良心的假话;少听“报喜”,多听“报忧”,乐听群众的谏言、诤言和带刺的话。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忘记,提高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能力。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唯有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好务,才能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一要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服务要热情周到,细致入微,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克服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着力在服务广度、服务深度上下功夫,深化和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思路和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二要殚精竭虑帮助群众发展。梳理群众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影响群众发展的症结,突破制约群众发展的瓶颈,攻坚克难。要多下基层,充分利用结对服务、挂职服务、定点联系服务等载体,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宣讲创业政策,助推重点项目,服务经济发展,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和创业,寻找致富门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三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防止脱离实际,贪大求全,违背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做群众工作的作风不能飘浮,提高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容不得丝毫心浮气躁。一要作风扎实。克服庸懒散作风,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工作重心下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出真知。二要奋发有为。拒绝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不让党的事业延误,不让群众的发展耽搁,要做想干事业、会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好官”。三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政绩的唯一标准,反对虚假浮夸,带头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做虚功、不兴伪事、不图名利,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见人民群众的困难不能退缩,提高心系群众排忧解难的能力。“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是干部的神圣责任。一要勇于分担群众疾苦。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挂在心头,重点关注群众十分渴望及时解决的困难,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能见困难就退缩,或熟视无睹、甩手不管,要勇于担当,不遗余力,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二要大力帮扶困难弱势群体。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办困难群众之所需,尽心竭力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既要搞好结对帮扶、送温暖、送技术服务等活动,又要探索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变“输血”为“造血”。 三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关注群众呼声,重点治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资拖欠、贪污腐败等突出问题,替民分忧解难,维护群众利益。

  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滥用,提高秉公用权依法办事的能力。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不能徇情枉法,更不能为自己和少数人谋利益,用权当思责任大,权重不移公仆心。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加强政治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武装头脑,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坚固思想道德防线,正确处理好做官与做人、地位与作为、公与私等关系,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二要秉公用权。率先垂范为群众掌好权,以身作则,公道正派,廉洁从政。让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搞权力寻租,不谋一己私利,最大限度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造福于民。三要依法办事。坚持依法行政,干工作、谋发展以法律为准绳,不违法违规操作,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失职、渎职,消极作为;不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乱作为。坚守法纪政策底线,令行禁止,不与民争利。

  人民群众的意见不能偏废,提高吸纳民意民主决策的能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宝库,是干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一要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充分利用文件会议、网络科技、新闻传媒等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在倾听中衡量为政的得失、体察责任和义务、感悟方向和动力。不偏听偏信,既要重视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精英的意见,又要尊重平民百姓、农民工等草根的意见,不可轻意偏废。二要民主决策,提高决策透明度。“拍脑袋”决策,靠想当然办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往往适得其反难见成效。要大胆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决策形成的过程,凡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改革措施和重大事项,都要先进行公示和听证,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充分吸纳群众合理化建议,纳民意、集民智,不断修改和完善措施方案,达到科学决策利民。

  人民群众的诉求不能敷衍,提高化解矛盾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当前,一些干部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的诉求敷衍了事,或冷言冷语、推诿搪塞,或层层批转、简单应付,或久拖不决、放任不管,或喝哄骗诈、打击报复,导致群众不满情绪加重,反复、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易发。一要积极回应。直面群众的问题和诉求,高度重视,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控制,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好解决的事拖成难解决的事,矛盾激化,局面失控。二要正确疏导。换位思考,带着感情疏导矛盾,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查明真实情况,分类处置,务求落实,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经济、协商、调节等手段化解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诉求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愤懑情绪的过程,变成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的过程。三要注重预防。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大力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尽量减少不和谐因素。与时俱进,深入探索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促进和谐稳定。

  人民利益的维护不能削弱,提高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害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注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和问题,当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守护神”。腑首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权益。关注民生,不断推出促农增收、扩大就业、改善住房、完善社会救助、健全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公共医疗服务等惠及民生的新举措,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健全党务、政务、厂务、村务等群众权益公开制度,及时公开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改革、工资福利等信息,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系统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违法、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存发展环境。

  为人民谋福祉的追求不能松懈,提高满足群众现实利益需求的能力。当前人民群众渴望发展改变现状走向富裕的愿望特别强烈,这是人民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领导干部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发展、促民富,着力推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增强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发展,通过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现实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人民谋福祉不松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优先支持和帮助群众“先富”,助推群众共同富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好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利益,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反映好、协调好、处理好,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并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拜人民为师的尊重不能辱没,提高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的能力。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导师,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真正英雄,谁能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谁的群众基础就会牢不可摧。一要躬身向人民学习。开诚布公拜人民为师,真拜真学,虚怀若谷,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多向群众请教探讨,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丰富和提高自己。胸襟开阔,宽宏大量,包容群众的过失和错误,留得住群众。二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人民群众实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和创造成果得到支持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善于宣传、总结和挖掘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推广实践,激发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