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 女儿情:守联律 创新意 打造精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2:54

守联律 创新意 打造精品

2010-03-11 16:05:44 作者:杨振生 来源:河东楹联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楹联联律普及心得谈杨 振 生(一)关于“守联律”的体会中国楹联学会把今年定为“《联律通则》普及年”,在文化界,在全球华人文化圈,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作了一件前人虽然作过,但不够“系统”的大事;我们作了一件前人虽然兴盛,但不够“繁荣”的大事。这标志着楹联文化事业发展至今,才真正达到了“繁荣鼎盛”时期。1、《联律通则》是联律的新面目楹联之所以能以一门独特的文艺形式,独秀于中国国粹之林,说到底是它的联律所致。一门艺术成熟的标志就是它的特性的形成、规律的形成和理论的形成;代表人的出现和代表作大量涌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楹联也是如此。作为楹联的标志——联律,它虽然产生于唐、宋时期,甚至更早一些,但是真正成熟应该在较后的五代,以至明代早期。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即使在分娩的“一朝”,也还要经过“阵痛”的反复过程。更何况千百年前远不能象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一夕之间,便可以通令天下。那么,2008年10月1日由中楹会颁布的《联律通则》,并不是说联律到现代才出现,否则,就是说楹联这种文体现代才算成熟。《联律通则》应是对以前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联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换言之,《联律通则》是新时代应运而生的联界“新宪法”。2、联律的本质特征联律说到底,它就是对联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必须是独特的,否则,它就不能另立门户。它的六条基本规则:①字句对等;②词性对品;③结构对应;④节律对拍;⑤平仄对立;⑥形对意联。这六条规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六条本质特征也只有在汉语中形成。因为在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是表义文字,它是音、形、意的综合载体。再加上人类,尤其是中国人偏好的以对称美作为“至美”的至高无上的审美情趣,就注定了汉语必然产生对联这种文体,汉语必须产生对联这种文体,要是汉语没有产生对联这种文体,才是“千古奇冤”,咄咄怪事!那么,对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其实,它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注脚——对联,即“对”又“联”,对是绝对的,联是相对的。“对”就是对立,对仗,对偶,对应;“联”是联合、联系、联意,联美。可以这样说,对联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立统一”,“合一而一”,“天人合一”的最好文学载体,再也没有第二种文体能象对联这样最直接、最明快、最突出、最鲜明的体现人类哲学思想的文艺体裁。3、如何把握和运用《联律通则》?我认为应该用以下四字口诀来全面把握,灵活运用《联律通则》。四字口诀是:“懂、讲、活用”。一是必须是懂联律,否则不会运用联律;二是必须讲究联律,否则写出的对联,不是有病,就是有伤;三是一定要活用,否则成为联律的奴隶,不敢写,也写不出好的对联来。我们说的“懂”联律,不只是能把六条规则背得滚瓜烂熟,是指不但知道“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譬如,“平仄对立”这一条,为什么“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为什么“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其实,如果了解了四声的发音特点,就很好理解“平仄对立”规定的奥妙所在,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好“平仄对立”这一条。不论古四声中的“平、上、去、入”,还是新四声的“一、二、三、四”声,其“平声”的发音特点,都是平直、舒展、悠长、韵味无穷之感。其“仄声”的发音特点,都是不平、短促、跌宕、正在行进过程之感。平仄发声的运用,在句中形成的交替,在句间形成的对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跌宕起伏、阴阳顿挫的音乐美感。至于“上联收于仄声”,符号是:“|”,就象一根木棒在空中自由落体一样,形象必然是垂直的;发声必然是语犹未尽,正在进行之中的感觉,所以上联用“仄”声,表示语气未完,还有话要说。而平声符号是“—”,就象一根木棒落地一样,形象必然是平躺的,发声必然是平直的,悠长的,给人以言尽而意韵无穷的感觉,故下联都收于平声。在这一点跟古代律诗及部分词牌一样,都收于平声,道理就在这里。说到联律的“活用”。我非常赞同中楹会会长助理刘太品先生的观点——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联律通则》:“我们在对仗方面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在字面对仗、词性对仗、句子成分对仗三者中,只要有一种对上了,就可以认为满足了对偶的要求,不必强调三者或两者同时做到相对。”我们看一个例子:“政府”是偏正结构名词,而“人民”是并列结构名词,如果要严格要求“结构对应”的话,因为“偏正”对不起“并列”,所以“政府”“对不起”“人民”。这样要求行吗?当然不行——“政府”要能“对得起”“人民”。还有对《联律通则》中“词性对品”的理解,“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但是还要知道,词性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我们在二○○三年“环保杯”全国征联中,有一副获奖联:日月本光明,岂容浊气污烟,障空蔽野;儿孙思福祉,要让青山绿水,昂首扬眉。多好的一副联!但是当时就有人提出“光明”是形容词,而“福祉”是名词,不能成对。岂不知其中“光明”在此处已经发生了词性变化,应翻译为“日月本来是光明的”,“光明”就成了名词了。(二)关于创新的思考创新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事一物是否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古人早就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思考对联的创新问题呢?创新并不是要联律的创新,而是在普及联律通则的基础上:命题要新,思路要新,语言要新,立意要新,形式要新。1、命题要新。这不仅是对楹联家们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对各级楹联组织提出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我们所讴歌的对象远远超出了风花雪月、名胜古迹、祭祀庆典、婚丧嫁娶、应酬题赠等传统范围,而真正实现了: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能联。我们运城楹联学会这几年所联合搞的几次征联活动:象审计征联、环保征联、“关爱女孩行动”征联等,都是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向联家们提出新的命题。尤其是去年,围绕:“四宽”的征联活动,在很短时间内就收到千百副应征联,而且市委书记,亲自参加评联,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时代新了,命题新了,我们的作品也要“新”。象盐湖区邵运德参加安徽蒙城县“林业杯”应征联荣获一等奖,确实写的不错,很有新意:妆扮蒙城,点染春光,宜人仙境谁抪绿?振兴林业,拓开财路,致富凯歌我唱红。2、立意要新立意要新,就是意境要新。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我的体会是:不说别人说过的话;不走别人走过的路;不作别人都作的表面文章。这“三不”,要是能做到,肯定出现的是新“意象”,新的境界。记得法国巴黎有一家中国餐馆的一副联,它不写中国饭菜如何如何的美味可口,而赫然醒目地挂出一副四字联:一心在汉;四海为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饭菜之美,不言而喻。我也用同样的手法,给运城存才面食馆写过一副联:满面春风因面起;悠然环境自然来。(求更好的下联)是不是有点新意,请诸位联家品评品评。3、思路要新一副联要出新意,首先必须的是思路要新,“切入点”要新,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前一次梁山征联中,成千上万的应征联大都是正面赞颂梁山好汉和水泊美景,唯只有广西的林小然与众不同,他思路逆转,笔锋一调,从容写道: 倘当年直捣京师,或许江山真姓宋;待异日重游水泊,只缘风月太撩人。荣获“一等奖”殊荣,确实无愧!其实,这种思路,这种写法,以前就有,记得有一副三国军师庞统祠的联是这样写的: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先生若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祠庙是老的,思路却是新的,这副联产生的新意境,永远把人们带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4、新言要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由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有两个最显著的趋势:一个是汉语由古代单音节的“字”,向双音节的“词”发展;另一个就是书面语与口头语越来越近,几乎成为一体,譬如:古代汉语对字词的分类,称之为“实字”、“虚字”、“死字”、“活字”。对名词、静词及叹词,多称为“实字”;介词、连词、助词,多称为“虚字”;动词、状词、代词,有“虚”有“实”其中动词多为“活字”;形容词多为“死字”。(蔡东藩的《中国传统联对作法》)古代称“字”,而不称“词”,因为它多为单音节的。而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多为双音节的“词”。至于汉语的发展趋势——文言向白话方面发展。书面语向口头语方面的发展,从文学发展史的过程,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唐诗、宋词、元杂剧、明小说、清楹联,文言程度越来越弱,白话程度越来越强,以至到1919年“五四”时期,汉语的发展才真正达到“现代”的面貌。拿楹联来说,当时以至民国时期出现的大量白话联,象: 半间草屋栖身,坐也由我站也由我;两条萝卜过年,菜也是它饭也是它。肯定都出于穷酸文人之口。但是那个“白话对联”的阶段,无疑给中国楹联史添上了亮丽的一笔。汉语发展到今天,除了继承古代汉语以外,我们还吸收了许多外来语,比如:“干部”一词,就是吸收日本的,现代的语言词汇达到了空前丰富的阶段。那么,我们的对联创作,就不能把现代用语拒之门外,而应该用它写出符合时代,符合需求,符合联律的新作品。象今年春节,我给运城市委市政府撰的一副春联:科学发展,共克时艰,一派回升新气象;社会和谐,改良环境,四宽唱响大河东。语言是新的,联律是对的,政府是欢迎的,我们何乐而不为?5、形式要新形式要新有两个含义:一是要创作广告式,标语式的对联;二是悬挂装饰的形式要出新。曾经有一个阶段,楹联界出现过一味排斥标语口号,广告用语入联的偏激现象,当时我也是其中之一。可是,现在我要当“叛徒”。这也是多次社会实践告诫我们的。政府要开会,开业要庆典,曾向我们多次索联,我们文皱皱地,认认真真地,按部就班地给人家写了一堆,但是效应极差,人家根本不用。仔细想一想,不是人家“不懂”对联,而是对联“不懂”形势。会场也好,庆典也好,需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轰动效应,一种无可替代的时效性。从这一点上看。传统对联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而又要适应这种场合的使用怎么办呢?就得创作出现象标语,又合联律的大量联语来。譬如:今年三八节是世界妇女界的百年纪念,市委联要给会场挂联,我就写了一副标语式的对联: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一代英姿擎半壁;参政、参言、参行、参世,百年风韵耀中天。上下联的前半句是标语,后半句是对联,“非驴非马,骡子也。”这是我作的一次尝试,或许能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 其实,广告联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排斥概念式的直白和鲜明,太含蓄了就是晦涩,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象我写的两副运城市市联:其一:人文至本,关公至圣,盐湖至宝;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纯属概念性语言,象一枚标签式的名片。其二:上下五千年,华夏于斯开步早;纵横三万里,大河顾我掉头东。较前而论,文学性较强,妙语连珠,不失为河东的自画像。但是市民参评中,第一副《人文华夏》获票最多,可见还是符合广大市民口味的。由运城市委宣传部出版的《运城百事通》一书中,已正式刊载为运城市市联。所谓对联悬挂,装饰也出现新形式。从2009年国庆开始,运城南风广场悬挂的全国巨联之最,长120米,高5米,横式悬挂打破了对联传统挂法,而适应现代人们的欣赏习惯,上下联从左到右,一字排开,效果极佳。南风广场悬挂的两副巨联《国庆联》和《大春联》分别是: 蘸昔日辉煌,五千年后,从头再写春天故事;兴惊人伟业,六十载来,遍地更添锦绣新篇。 春到河东,下条山,荡鹾海,绿遍了舜都禹甸;运通大地,辟空港,乘快车,和谐着天上人间。(三)、楹联精品的六要素现在的时代是呼唤精品的时代。我们说现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是的,无论从楹联组织的普及程度,还是从楹联活动开展程度,还是从楹联产量的规模程度都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但是要拿楹联精品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还觉得有点茫然。在我与万荣的文化名家陈振民先生讨论诗联时,他总是提出代表人,代表作的问题,说明时代的精品实在太少了。在每次征联的评审活动中。面对数以万计的对联作品,我们只能一晃而过,很难出现“眼前一亮”,驻足品味的瞬间,总的一点——“一般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精品太少太少了!“一般化”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难治的通病。联律是符合的,硬伤是没有的,但就是一个“没有亮点”。这种作品充斥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应景可矣,时尚可矣,然而立足差矣,留传难矣!因而我们大家又呼唤精品!经过反复思量:精品到底“精”在何处?我认为:精品“精”在合律性,长久性,艺术性,独特性,示范性和哲理性等六性上,不知大家认同否?1、精品的合律性作为楹联精品,它首先必须是合律的,必须是联律典型的和楷模。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府第的门联是这样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撰书,据说“纪大烟袋”写此联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而且“大烟袋”匠心独运地在书法上玩了两个游戏:一个是上联的“富”字上没点,是谓之“富起来没有头”,下联的“章”字中的一竖直通到顶,是谓之“文章通天”。且不论他在书法上的别致。仅就这副名联的联律无论是从词语的对仗上,还是在音律的和谐上,都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很明显,是一个马蹄格的典型。以上是过去的经典,再拿现代的楹联作品来看,精品同样是格律的典范。象在永济的鹳雀楼景区海内外征联中,荣获十八副佳作奖的吉林李俊和先生的作品: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 三省闻鸡,四周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此联对仗工稳,而又特点突出。奇思妙想,堪称佳构。从字数上看,应属于中联,那么分句之间平仄关系如何呢?上联为“|,—,—,|;”下联为:“—,|,|,—。”是一副典型“马蹄格”精品。2、精品的长久性大家都知道四川成都武候祠有对联上百副,但是唯只有一副传之久远,历久弥新:能攻心则反恻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与其它上百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相比,它为什么脱颖而出,脍炙人口呢?一句话,它应了我们现代的流行语:“透过现象写本质”。它写出了一代名相诸葛亮灵魂性的东西,这才是千古不变的,对我们后人世世代代都有用,所以这副对联就是精品,就是经典,就能长长久久地传下去。要想出精品,我有一点体会就叫“不要就事论事”,或者叫“顾此而言它。”总之,要棋高一着,别出心裁。我在安徽“国购杯”包公风骨文化廉政征联中,写过一副联,侥幸获奖,因字数超限被降级使用:廉吏难为,只缺那傲骨几根,痴心一片;遗风犹在,再多个包公铁面,海瑞青天。过后我想这副联之所以能获得评委们的青睐,无外乎它是正话反说,与众不同,才出了一点“彩气”。可见别出心裁,才能别出意境。3、精品的艺术性楹联毕竟是一种语言文字艺术,它的社会功能当然就要靠自身艺术感染力。凡是精品,它的艺术性就愈强,当然凡是艺术性愈强的作品,愈是精品。挽联应该是对联中最具抒情色彩的“佼佼者”,古今挽联汗牛充栋,不计其数,但有一副挽联,广为流传。这就是康有为悼念谭嗣同的挽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这副挽联运用了对联独有的嵌名艺术手法,分别嵌入“复生”与“有为”两个人,使该联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挽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联:戏比天大,作戏人生无作戏;声如玉振,留声世界永留声。此联中“作戏”“留声”运用对联中“借音”的艺术手法,达到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陈振民挽诗友王学程的联,也堪称精品:文苑停耕,莫非是偷闲入梦;春光正好,快起来共我吟诗。活脱脱地刻画出一对诗友生前的诗联唱和的动人情景,以及两人对生死的达观态度。生龙活现,感人至深。再如黄有泉挽挚友:四十年手足君成梦;三千个疑难我问谁?还有岳民立挽襟兄:遗言无半句,只有一身风范;手足隔千秋,难泯百载情怀。其中,上例联中疑问句式的巧妙运用,下例联中一“无”一“有”对比写法,都是作者充分调动艺术手法而大大增强了挽联的艺术感染力。楹联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语法和修辞上。其实,在楹联创作过程中,并不仅仅是“语法管对,修辞管好”。譬如语法上的“结构相应”,也是衡量楹联优劣的一条标准。可以这样说,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手法最为丰富的文艺体裁。它的“霸主”地位,没有任何一种文体,可以取代。大家数一数,象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歌词等,更不用说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了,哪一种体裁能象对联一样充分调动文字的所有修辞功能呢?就连最为亲近的姊妹艺术——诗词来说,也不能相比。如:“联无定句,句无定数”这一条,诗词就不具备,还有象“玻璃对”这一特殊的品种,诗词也没有。我在运城楹联文化园的厨窗里曾经出句征联:常平关圣不平常。常平是地名,是关公的故里。此下联是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倒是联友们发现这是一副“玻璃对”,即所有的字都能对开,左右相迭。除非对联有这种“特异功能”。以“玻璃对”应对,难上加难。这并不是文字游戏,其中甘苦只有楹联人知道。经过几个月的征集,经过几百副应征联的筛选,总不尽如人意。在绝望之时,收到了湖南岳阳傅小松的来稿:贵富春荣真富贵;言即河北有家“贵富厂”生产“春荣”牌茶叶。这个对句巧就巧在七个字,不但符合平仄要求,而且个个都是“玻璃字”,合起来就是:贵富春荣真富贵;常平关圣不平常。真是:天衣无缝,妙手偶得!在修辞方面,我有两点体会,供联友们参考,一是:宁用明喻,少用概念;宁用暗喻,少用明喻;宁用借代,少用暗喻。二是:通感修辞是修辞中的极致,望联友们不妨一试。记得有一副联:吃墨看茶听香读画;吞花卧酒喝月担风。在语文老师眼里,这是词语搭配不当,是“病”句。但是如果改为:蘸墨品茶闻香看画;采花饮酒赏月临风。对则对矣,可是全联却索然无味。可见“联眼”之重要,“通感”之神奇!用好一个动词可以使全联皆“活”,提出来与诸位共勉。这里有副获奖联即在全国“村村通”《交通杯》全国征联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运城市“一百单八将”中的“黑旋风”轩峻撰写的:大政起春风,村村挂满珍珠链;小康催化雨,路路牵回宝马车。上联把村村通油路,比喻成挂满“珍珠链”,既不出现喻词,又不出现主体,而直接使用借代“珍珠链”,文彩陡然而生。而下联“联眼”动词的妙用,一个“牵”字使全联大为生色。当时有人不解地问,汽车只能开回来,哪能“牵”回来。这就是不懂“通感”之妙,仔细品一品——“牵”比“开”更有味,更自信,更气派,更何况还是“宝马”呢?是谓精品,当之无愧!4、精品的独特性凡是精品都是独有的,凡是通用的都不是精品。这就是精品惟一性和排它性。精品决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2010年春节,西安市,又为其十五个古城门征春联,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创意。可喜的是万荣的杨宇扬先生的朱雀门春联荣获一等奖:朱雀迎春早,看朝晖遍野,霞彩接天,一派生机开胜境;皇都启瑞长,有细雨如酥,和风入户,万家欢乐度华年。这副联好就好在切题,切时,切景,字字珠玑,非西安朱雀门,不能承受其大,其壮、其美。还是西安老孙家牛羊肉饭庄的一等奖联,由陕西徐熙彦先生撰写:锅煮乾坤,问谁掰碎:东土日、西域月,一天星斗飨仙客;门迎珠履,待我烹来:秦肥牛,陇羔羊,满店馨香透古城。联想之丰富,联语之精美。就象一锅热气腾腾香味喷喷的牛羊肉泡,令人望文而馋,能不进去饱一饱口福吗?这样的精品,只有西安孙家百年老店配享。5、精品的示范性既是精品,它就应具备楹联的诸多优点,成为楷模,供千秋万代来欣赏,品评,学习、传颂。要说长联精品,还是要数清代孙髯翁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解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副长联多至一百八十字,其遣词造句之美,排比对仗之工,平仄音韵之谐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程度,气势宏大,脍炙人口。尽管后来还出现了更长于它的长联如钟耘舫的津江楼联,多则一千余字,但是后人还是把“天下第一长联”的美誉送给了孙髯翁,这就是精品的示范性。河北赵州桥。传说建于隋代李春之手,被誉天下第一桥,其上有一副联:水从白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此联不可谓不美。不可谓不精。其示范作用,传之久远。我们再看去年江苏镇江桂花节征联一等奖作品:玉自江中浮起;花从月里移来。显然,杨艳娇撰写的这副六字联,深受赵州桥联的影响,但其脱化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但使其成为精品,而且又能示范后世。写美景的诗也好,联也好,文字也要优美。像闻喜的张立俊在重庆濯水古镇征联中获一等奖联:借融融月色,梦到阿蓬,诗文一脉传香远;将淡淡心尘,浣之濯水,风物百年沁玉清。山美,水美,联亦美,是一副具有示范性的精品。6.精品的哲理性一副楹联精品之所以能醒世传世,其要核是具备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艺术境界,即使是风景联也是如此。像永济鹳雀楼景区海内外征联的十八副佳作《黄河大铁牛联》,由甘肃的刘志刚撰写: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作者未从黄河大铁牛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去讴歌,而是从所特有的“牛脾气”,“铁骨头”去描写,刻画出一种历经磨难而不悔,不断进取的精神 ,抓住了“铁”和“牛”的个性特征,是一副极富哲理,借物咏志的成功之作。其实,诗文一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称为古代散文经典,不只是他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极致描写,最耀眼的是引出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以致千古不朽。我在《中国孝义.海内外征联》中,写了一副长联:无愧明珠:嵌吕梁,涤汾水,腰三晋,雄踞古今。       盛名孝义起何端?肇先君舜帝,德明立国。遂       出其贤,割股奉亲;纵使称王狂啸者,知恩图       报,守墓三年挽老樵。人如斯,虎如斯,灵通       万物,流传佳话。才赢这唐宗善策:掌江山,       欲永安,必崇孝义;有为新纪:占地利,趁天时,争一流,担当日月。      旷代风骚看我辈:弘皮影新声,好戏连台。频      掏瑰宝,呈煤献铁;犹如深闺处娇娥,步月追      星,冲霄一举腾金凤。穷自去,白自去,富甲      九州,喜上排行。只听那历史警钟:顺民意,      阜百姓,总领风骚。    在结尾时,也发出了:“……才赢这唐宗善策:掌江山,欲永安,必崇孝义;”“只听那历史警钟:顺民意,阜百姓,总领风骚。”在讴歌孝义文化中,又向天下发出了真谛箴言,是此联的成功之妙。综上所述,大都是在学习运用联律通则,创作楹联,推陈出新,力求达到精品的过程中,取得的一些心得体会,跟诸位交流,与大家共勉,其中不少是老生常谈,甚至瑕疵毕现,希望大家在日后楹联创作中,相互砥励,共创佳绩,多出精品,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楹联鼎盛时代。平平仄仄歌一路;火火红红闯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