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的情歌广场舞试听:吴江佛教发展史述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9/21 09:28:09
吴江佛教发展史述要发布时间:2011-11-17 10:34:26  来源:(江苏省吴江市政协 江苏吴江215200)

   吴江隶属江苏省的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的太湖之滨,毗邻上海市和浙江省,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闰八月,吴越王钱镠(852—932)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松陵为县治所在。县境东西180里,南北150里。清雍正四年(1726)奉旨分吴江偏西地置震泽县,民国元年(1912)吴江、震泽两县重新合并为吴江县。1992年5月吴江撤县设市,行政建置已有1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从吴江境内梅堰袁家埭、同里九里湖、桃源广福村等地的考古发现,吴江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秦汉雄起、盛唐雅宋、元明清兴,6000多年以来,先民们均在吴江这块富足的土地上烙下深深的历史印迹。吴江是水乡泽国,河港纵横,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盛,人文荟萃,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吴江的佛教文化更有着悠久、灿烂与辉煌,梵宫林立,仙宇栉比,七寺八塔,刻经印典,高僧辈出,居士云集。许多寺庙香火鼎盛,灯烛辉煌,通宵达旦,蜚声大江南北。

   寺庵佛塔古刹,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文化较长时期以来的凝结与体现。吴江佛教为汉传佛教,始于三国,兴于唐宋,盛于元明。佛教寺庙遍布于各地村落,古树名木,古刹名寺,殿宇梵宫,胜迹处处。建寺之早、数量之密、规模之大、信徒之多,堪称“佛教之乡”。

    据唐·陆广微撰《吴地记》载,孙吴赤乌间(238—250),在今市区三角井银杏广场建圣寿禅寺,这是吴江佛教史上可考的最早寺院。可见,佛教传入吴江的时间或以更早些。随后,屯村报恩寺也建于赤乌年间,还有建于西晋永熙元年(290)的黎里罗汉寺。

   自此后,吴江佛教逐步兴起,渐趋得到广泛传播。各地佛事兴盛,香火甚旺,绵延相传,留下了许多佛教遗迹、遗存。也有文人墨客、名宦乡贤诗文酬唱,寄情于笔墨。吴江不少地方以寺庙、佛塔及方位来命名地名、桥名、路名。如原庙港镇因庙宇多,河港多,有一港一庙之说而命名的乡镇行政地名,其它还有庙头村、庙前村、庙前街、观音弄、寺浜街、大庙圩、梵香村、庙湾兜、宝塔街、护僧街、和尚浜、观音桥、弥陀桥、大庙路、庙前荡、双庙村、庙桥、东庙桥等等,便是昔日迹存之佐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在江南大地日趋兴盛。上起州县官吏,下至黎庶百姓,皈依佛门,比比皆是,舍宅造寺,成为时尚。尤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笃信佛教,自己出家为僧,研究佛典,亲自讲经说法,以期“以佛化治国”,上行下效,全国崇佛成风,各地寺庙、塔林大量兴建。吴江有县治地建于南朝大明元年(457)的宁境华严讲寺,南梁天监元年(502)的七都倪林寺,南梁天监二年(503)建的屯村慈报庵;梁天监三年(504)所建的横扇崇吴寺等。且所建寺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如崇吴寺、报恩寺等列入“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之一。

   隋唐时期,朝廷帝王崇敬佛法,佛教在全国迅速传播,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唐太宗在位时下诏全国建筑寺院,并设释经处,重视翻译经典,先后译出经书1500余卷,培育了大批佛教高僧和研修学者,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江南地区更是全国佛教之中心,佛教融入社会,深入民间。在吴江寺庙建筑大兴土木,佛教空前未有之盛行。此时期,震泽奉先教寺,建于唐咸亨中(670—673)、应天禅寺,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唐乾符二年(875)赐名应天教寺;芦墟有泗洲禅寺,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同里法喜教寺,建于唐初武德年(618—626)、平望小九华寺(大唐年间始建)等相继建成;到武则天、唐玄宗时期,许多百姓因生活所迫而剃度落发为僧,以躲避徭役,很多寺庙趁势扩充庄园,来逃避赋税,由此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于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禁佛治僧,停止一切佛教活动,下令毁拆天下没有寺额的寺庵。可是天高皇帝远,吴江民间笃信佛教,尽管没有新建寺庙,但所存者得到了变通保护与有效修缮。此时期,吴江佛教以禅、律二宗为主要宗派。唐宣宗即位后,一反会昌之政,转而扶持佛教,各地得到恢复,但限于财力、物力,吴江新增寺庙少若晨星,风景不再,难复盛貌。

   五代,由于朝庭崇佛弘法,佛教发展走向深化。尤其是吴越王钱镠于天祐元年(904)封吴王后,“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径山集》),其他吴越诸王也信奉佛教,寺塔之建盛行,数量甚巨,吴地数以百千计寺庙皆钱氏所创。清朱彝尊(祖籍吴江)在《曝书亭集》曰:“寺塔之建,吴越武肃王倍于九国”。吴江也不例外,寺庙大兴,佛法广传。县治地松陵的无碍讲寺,建于后梁开平年间,兴宝寺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同时,一批前朝遗留下来的寺庙得到修缮和扩建。

   宋元以后,禅风日浓,寺塔大兴。宋朝,因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佛教很快恢复了生机,尔后吴江寺庵陆续增多,此时期建起了圆通寺(宋淳熙年间)等许许多多佛教寺庵。

   盛泽镇有:圆明禅寺,宋乾德年间(963—968)建造、奇云庵(宋咸淳三年建)、北胜庵(宋崇宁二年建)、中明庵(宋靖康元年建)、积庆讲寺(宋建炎元年建、莲花庵(宋淳熙二年建),还有善庆庵、古龙庵等寺庵;

   平望镇有:殊胜寺,北宋治平四年(1067)建造,建中靖国元年(1101)宰相蔡京赐寺名“殊胜”;

   震泽镇有:有慈云禅寺(宋咸淳年间建)、永乐寺(南宋淳祐七年,1247)、普济禅寺(宋元丰初建)、契如庵(宋淳熙中建)、圆明庵和清凉庵(宋嘉泰中建),还有永定寺(宋淳熙年间建)、宝觉寺(宋绍兴年间建)等;

   梅堰社区有:显忠教寺、普向教寺宋绍兴(1131—1162)年间开建、戒定禅院宋淳熙十一年(1181)建造;

   桃源镇有:孝思庵,始建于宋嘉泰年间(1201—1204),最兴盛时期,有庵房1080间,尼姑数百人,一度成为江南第一大庵,宁宗帝还御赐“孝思庵”匾额;铜锣社区的普慈寺(宋建炎建造);

   同里镇有:大庙(宋嘉定十三年建)、吉祥庵(宋咸淳中建)、西皈庵(宋淳熙中建);

   黎里镇有:水月禅院(宋绍兴年间建)、莲华庵(宋嘉泰五年建)、玛瑙庵(宋宝佑三年建)、还有东圣堂(普济禅院)等;

   七都镇有:儒林寺(宋建炎年建)、双林禅院(宋咸淳年间建)、妙华庵(宋淳熙年间建)、崇福庵(宋咸淳中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