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胸罩: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九,“梓园”里的王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48:50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二十九,“梓园”里的王震

出了宜稼堂,沿着乔家路向西还没有走到50公尺,一幢大洋楼的门堂引人注意,门牌下也有一块小铜牌。

乔家路上的大洋楼


是梓园!梓园是什么地方?

原来是梓园

 

今天我们来揭开梓园这个谜;它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这么破落?又为什么与宜稼堂靠得这么近?与宜稼堂的郁家有什么关系?

说实在的,在我没有到那里以前,对这些一无所知。经追查竟然故事多多,而且有一点朝不保夕的感觉。赶紧拍一点,董家渡的拆迁已经给我敲响了警钟;我的《董家渡路的今日风采》一文中的好多照片已经成了绝版,董家渡路东段南面早就不在。这几天中段南面也已经成为一片平地。西段由于改造,早就没有了老城厢的味道。这样,再要想拍一张具有老城厢味道的董家渡路照片已经不可能了!还只有几个月的事情。这梓园也一样,那天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消失了,就像国货路;找到那里的国货大楼、普育堂资料时,赶去一看;刚好一片平地,这样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

门楼


从这门楼来看,里面是一家大户,而且是近代的、有声望的人家,估计在一百年前到二百年之间,我进去拍的时候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感觉好神秘!

半掩的大门

 

推开这神秘半掩的大门,一个很深的弄堂,我们进去看看到底还留有一些什么?

气派的日式洋楼

 

一幢很气派的日式大洋楼,风貌依旧在,现在住了很多人家,据邻居说里面没有这屋主人的后代,显然没人管了,又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自生自灭好像是它的归宿。

那么这屋子是谁的?是王震的!但是你要当心,这不是上将王震。

王一亭(1867~1938) 名震,号白龙山人、觉器,浙江吴兴人,画家,而且是当时著名画家。

大阳台


王震从小喜好绘画,13岁时进上海慎余钱庄当学徒,业余时间,一面在方言馆学外语,一面勤奋学画,因此而被画家任伯年收为学徒,以后与吴昌硕结为知友。

任伯年、吴昌硕!与他们相知一定是当代大画家,为什么与二位大师并不齐名呢?反而在日本他的作品大受青睐,这就是致命的。我们看下去;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做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跑街,后升任该号经理。光绪三十一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参加武昌起义。曾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机关部的财务科长。参加省上海起义,袁世凯称帝时,王震曾资助讨袁军队,因而遭到袁世凯通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聘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买办,以后又兼任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的买办。不几年,他将积蓄起来的佣金欲购地造屋作住宅。

已经是清朝末年了,上海郁氏家族式微,也在被迫出让祖辈产业。由于王震与郁家的关系甚密,于是王震就以高价买下占地10亩的郁家花园住宅。购下该地之后,便大兴园林,在院落中建造了一座古怪的宅邸,将意大利百叶窗、哥特式窗户和希腊式廊柱融入一体。宅邸周围有飞檐的亭阁和假山,如梦如幻。庭院中矗立着一棵百年梓树,因此该园被命名为梓园。

至此,郁家大院宣告结束,王家大院宣告开始。

百年老柱

 

梓树肯定是没有了,这楼还在,就是我们看到的大洋楼。因为他是日本买办,总体格局还是日式的。

格调优雅

 

梓园的建筑吸引了国际人士,1922年,爱因斯坦携夫人与王震一起在八角形的餐室品尝河鲜。当老城厢衰败之时,梓园却兴旺发达;日本天皇为对王震友谊的表示,日本帝国的建筑师被派到到上海,为宅邸设计了一座华丽的新屋顶。

风尘仆仆


日本天皇如此看重王震是有原因的;不仅他是日本买办,1923年, --<--<--<--<--<--<--<--<--<--<--<--<--<--<--<--<--<--<--<日本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王一亭即募捐物资运往东京救济。还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捐赠给日本。后来日本天皇为了答谢王震,一面给他褒奖,另一面又派日本设计师来沪,在梓园中还建造几幢日式住宅,以示报答。

尽管王震有显赫的经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拥护和资助革命,先后出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大达轮船公司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等职。宣统元年至三年,3次连任上海商务总会议董。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协理。民国5年、民国7年2次连任上海总商会会董。在1906年上书上海道台要求拆除城墙的人员表里就有王震,列第二位;时任太古商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日轮船公司买办。

后期在其母的影响下,皈依佛教,历行善事;与他人共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日本侵占东三省,又募捐救济东北抗日义勇军。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收容所。

说到王震的画;可称沪上一绝。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画师姚鸿、董俊、汪昆等在豫园得月楼成立《海上书画善会》,高邕当年三月三日任首任会长,参加善会的有虚谷、赵之谦、蒲华、钱惠安、任颐、吴俊卿、吴石仙、陆恢和王震(王一亭)。1937年王震任最后一任会长,《海上书画善会》虽然解散了,“海上画派”在上海的地位不可动摇,王震又师从任伯年,得吴昌硕笔墨,因此王震(王一亭)和吴昌硕成为海上画派的“双壁”。

但是,因为他的买办身份和与日本天皇的关系等问题,抗战胜利后,梓园被没收,从此梓园每况愈下,渐渐的衰落了,花园被侵蚀,建筑就留下了这么一点痕迹了。

解放后,梓园分给了居民居住。宅邸的顶层又加高了违章建筑,上层是波纹铁皮草草搭建起来的顶楼,气派的阳台用石板砌了起来又挤进两家人家。红卫兵毁坏了花园,花园被一家加工厂取而代之。

王震的晚年,退休后移居香港,专研于佛教之中。常以佛教题材作画,他留下的画可以拍卖到天价,尤其在日本。

遥望未来

 

这样一位参加过同盟会,在政界、商界、慈善方面卓有业绩的人物就此了了一生。很少有人还会记得,他的痕迹——仅有的洋楼会有怎样的结局?

祝你好运

 

临走时,我只能默默地为它祈祷,祝你好运!但是希望渺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