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实词和虚词:(我的教育“应答”之二)高效课堂的概念与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0:38

(我的教育“应答”之二)高效课堂的概念与原理

(2010-06-25 10:55:53) 转载标签:

高效课堂

概念与原理

教皈依于学

知识的超市

生命的狂欢

教育

分类: 课改主张

高效课堂的“概念”

我把我们的课堂称之为“高效课堂”。

我仍然要批评那些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人,有人甚至撰文批评高效课堂,我可以说他们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让我们大声喊出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

“超市”的教学概念是通过“黑板”来实现的。“黑板”类似于超市里的“货架”,它是用来展示和陈列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选择需求。

我们说“黑板”有三个意义。第一,是“货架”,用来陈列展览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选择;第二,是“竞技台”,比较思维过程和创新成果;第三,是“冶炼炉”,思想碰撞、方法汇集,熊熊炉火,炼铁成钢。

因此我可以下一个绝对性的结论,高效课堂离不开“黑板超市”,没有黑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因为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仍然是“大锅饭式”的教学,好比是给脚丫子配鞋子,一旦鞋子不合脚,要么是削足适履,要么是小脚大鞋,“合脚”的才是最好的或者换句话说,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教学主张,我还可以举例医生和教师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于医生看病,他能否要求所有的“病人”去照方服药?当然不可以,因为病情不同,需要“对症下药”。即便是为了图省事,医生简单把病人分类,让每类病人按照一个方子去服药,恐怕这样做也不行。可我们的课堂竟然连简单的“按病分类”都没能做到,这样的教学能有什么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是医生看病那样的“望闻问切”。遗憾的是,在我们旧式传统的课堂上找不到这样的专业化。我们让头痛和脚痛甚至没病的“病人”都必须服从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进度要求,都必须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上遇到“障碍”,都必须按照教师课前猜测出来的“难点”去变着法子的强化训练。

  “狂欢”是指向于“生命”的“内在状态”的,是指心动和神动,但提前是外在的“动”,即身动。也许很多人至今还没明白,课堂上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的,除了兴趣这个词外,还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谁见过走着路睡觉的?

课堂要快乐起来,要坚决消灭“苦学”和如坐牢监、度日如年的感觉。我是实在无法容忍旧式传统课堂的不快活的,学生们学得太过于苦不堪言。因此,课堂必须正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得快乐,我甚至在想,什么时候课堂能像开晚会那样,孩子们还会度日如年地盼着下课吗?我们没有理由以学习的借口剥夺孩子们的快乐!

“生命的狂欢”,每当我说道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出了责任。因此,高效课堂一直无比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我们的评课里,即便是课堂知识达标率是100%,如果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的,这样的课堂依然打“零分”,而这样的评价我们称之为“一票否决”。

那么如何实现狂欢?

简单说,就是遵照儿童的方式。好比让喜欢饮酒的饮酒,让喜欢逛街的逛街,而喜欢表现的去尽情表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只是我们缺乏激发而已。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我们的旧式课堂满足了哪个?“遵照儿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为了兴趣而学的课堂一定是不会枯燥的。我又要评价一下减负了,我不知道咱们的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成“负担”的,如果饮酒对酒鬼意味是负担,那只能说明你并不了解酒鬼的嗜好,因而与其忙着给学生减负,不如把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得让课堂充满情趣上,可咱们现在的传统课堂缺的恰恰是情趣。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变“被动”为“主动”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样说吧,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在“认识”上无限接近儿童习惯、水平、兴趣、需要,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特点。

可以“破题”了。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总结说“让教皈依于学”,我深有同感;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也就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最后,我要这样声明: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背后有三大支撑。

 高效课堂的“原理”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概述,我们说高效课堂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三性”缺一不可。主动性,高效课堂要培植“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唯有主动学才是真正的学;生动性,我们说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它是相对于传统旧式课堂的“压抑”来讲的,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生成性,这个生成和传统课堂讲的生成是一个词,却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说的生成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对撞、交换、合成等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

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正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高效课堂恰能够较好补正这个漏洞。

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加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

学习能力首先从学科基本的学习能力出发,然后积淀为一种“素质”,最后上升到终身学习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

遗憾的是我不懂得“教育学”,更对时下的教育学缺少热情。如果非要“逼迫”我说出高效课堂的教育学原理或者原则,那么我学着鹦鹉学舌,说高效课堂的实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分层教学原则,即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出发,实施课堂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2、选择性原则,即通过“知识超市”,满足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3、整体教学原则:,即通过整合教材、知识迁移,实现知识、情感、能力之间的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4、展示教学原则:即通过“展示”手段,解决学习内驱力;5、反馈调节原则,即注重问题暴露,强调从学情出发,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当堂决策”。

高效课堂的模式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却没有给老师们讲清楚另外一个道理——课堂仅仅只有45分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假如不限制讲,或者从头到尾地满堂讲,往往会导致课堂上的“顾此失彼”,讲服务于什么?如果不加以明确“课堂价值”取决于学得如何,或者仍然不清楚“教服务于学”,那么学的“主体”则只能屈从于“教”的主导,学仍然无法得到落实。课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假如不限制讲,哪能有学的存在?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这道理朴素到和“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差别。

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学、评三方式这一要求,坚决“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不是什么发明,是常识。

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关于模式的必要性我已写过一系列文章详加阐述。但依然仍然有人在反对模式,他们一般会拿比如“教无定法”来反驳我。我当然承认的确有“教无定法”那样的课堂存在,我的质疑是,如果教学本身就是“艺术”的话,请把中国1600万名教师挨个排一排,谁的教学艺术已臻化境,抵达了撒豆成兵、“教无定法”的高度了?前几天,李镇西先生告诉我,他在武侯实验中学做了个实验,他上《狼》这篇课文,在一个班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讲,讲得激昂澎湃、绘声绘色,在另一个班是不讲,放手让学生学,结果组织两个班考试,不讲的班成绩竟然高出讲的那个班14.5分。

或许有人质疑,语文是人文学科,岂能用成绩一较高低?那我当然还可以替李镇西先生这样解释,那个讲的课,站在台上“绘声绘色”的其实只是教师本人!而学生呢,无非扮演是欣赏者角色,是教师绘声绘色的“配角”。这样说吧,听讲如同听戏,而学的课就等同于“演戏”,是出入戏文,出任角色,你看“讲”和“学”隔着皮呢。不走入戏文本身,恐怕只能感受美感,而无法体验出人文要求。更何况,天下有几个李镇西?

承认教师之间的专业化“差异”才是务本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这样说,或许有人会指责我说有讨好李镇西的嫌疑,我说李镇西可以“教无定法”,海阔天空地讲,但有些人可能不服李镇西。不服李镇西当然是好事,教育同样要鼓励教师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我们同样也得承认,“教师相轻”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谁都自认为有资格讲,那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说“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一旦离开了有法这个基础,没学会跑就开始和刘翔比赛跨栏了,纵然你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恐怕你面对栏架时也得跌跟头,我们不能把“跌跟头”当成课堂艺术。可今天的有些课堂艺术说白了就是在随心所欲地“胡搞”着折腾。有些人一站讲台,就犹如注射了鸡血那般,兴奋得管不住自己了,浑身乱扭,却搞得学生莫名其妙,还以为老师犯了“羊羔疯”呢。

课堂一旦缺乏“约束”和“规定”,就开始鼓励“探索”和“自我发挥”了。别玷污探索这个很有血性的词汇了,今天我们应该“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而不是如何“演”得更加精彩。我说模式是“规”,教学必须有“规”,黑社会还有江湖行规呢,学生跳绳做游戏还有规呢,偌大一个教育,这么多的学校竟然没规,而且竟还竞相模仿崇拜那些无视“课规”,浑身抽搐一派“跳大神”做派的“课堂艺术”,如果你没有火眼金睛,认不清有些艺术是课堂幻化的“白骨精”,那你只能犯唐僧先生的错误。

我承认课堂有艺术,这艺术体验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尽可能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如何调动,则是个“技术活”,因此我更愿意主张课堂必须先有“技术”,熟能生巧,艺术是脱胎于技术的,你没有课堂技术哪来的课堂艺术?无他,唯手熟尔,“卖油”的那个老头造就告诉我们,他的艺术是来自于每日里的“手熟”,而我主张以模式去经营课堂,“积跬步”才可“至千里”。当然模式可能不能保证每一课都是好课,但至少不会因为教学的无序而导致无效课堂,尤其是是对那些教师专业化不太整齐的学校,推进模式化教学一定比梦想把教师们都培养成“特级”更有用,而且你也永远无法把所有跨栏选手都培养成刘翔。因此我的建议是,桑塔纳和宝马都需要遵守“交规”,模式面前“人人遵守”,千万不能因为某个人是“特级”就搞“特殊”,特级教师更应该成为课改的积极推动者,否则,我有理由怀疑你当特级的目的不纯,我不说沽名钓誉,我说你得首先对学生负责,与学生“共同”发展,我的梦想是,让所有教师能通过课改成就自己,我说的是所有而不是个别。

当然,我从来没主张课堂教学必须亦步亦趋、恪守模式、循规蹈矩。循规是对的,教学就应该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但蹈矩则显得呆板了,尊重模式是尊重模式中包含的规律,而不是一切顺从于招数,我说要有预习,于是有些学校就固化模块,把预习设置为5分钟,东北一所学校竟然给老师上课配秒表,到时间秒表就滴滴地响,这就是不得其意而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结果。其实,我们说课堂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刘良华教授说,“自学是唯一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掉队的可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通过预习把问题全部学会,那这节课就可以不需要其他环节和流程。

不管什么模式,必须包含有预习、展示、反馈三个要素。时下,有些学校变着花样地搞模式,全国遍地123,456的,没意思了。你只要包含了三大要素,什么模式不模式的不重要。我说模式,是为了强化和落实“学”的思想,是为了剔除教师的课堂表演,是为了遵循学习规律,让学生学知识、长智慧,是为了让教师们明白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请按照这个“规律”来,立了敢破,破了再立、再破。

 

给教师定位

 

关于“教”和“教师”,我认为传统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似乎知识“必由”教师“传授”才能称其为“教学”。这样的定位对不对呢?

教师当人可以“传授”,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心得、体会、经验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教师作为“先学者”,当然在知识和人生经验上比学生有优势,而“师之教师”,应该算是一条捷径,同时在成长道路上,能得一位学品人品俱佳的“恩师”耳提面命实是人生之大幸。但反过来说,教师工作的辛苦也恰在这里,他必须敢为铺路石,做出奉献和牺牲才可以成全学生,是蜡烛、春蚕、人梯,而无法实现对教师人性的真正关怀,满足教师的发展愿望,或者换句话说,是以牺牲教师为代价“托举”起学生发展的,在传统观念里,教师就是董存瑞那样的“英雄形象”,炸了碉堡也炸了自己。教师当然需要“现身”,其实选择教书就是在选择以血肉和思想“饲养”学生,但教育同样需要“保全”教师的幸福,否则教育对教师而言则“无道”、缺德。

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教育必须让教师首先找到幸福,才能幸福着学生的幸福,这是常识,用不着怀疑。

然而,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是无法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的。教师的体力和责任要求教师必须每天经受着双重的考验。

二传,当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于是,我们把培养如何“传球”称之为“专业化”;有些人传球技艺日渐增高,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让人忧心如焚?为什么课堂艺术性增强了,教师们越发会表演了,可我们的学生却越来越厌学了?名师固然可以“出高徒”,要是出不了高徒,谁还花大价钱挖名师?然而,“高徒”果真是名师“教出来”的吗?如果可以教出高徒来,为什么有些人放弃本校学生不教,却跑那么远全国到处挖生源?莫非名师只有在高徒身上才能证明自己是“名师”?如果是高徒证明了名师的价值,那么名师应该这样说,“离开了你就没有我”,怎么名师们到处宣讲是自己教出了怎样的高徒呢?这岂不是颠倒了是非?!

“任何人都教不会别人任何知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这是罗杰斯早就得出的结论。可惜,我们仍然没明白这句话,仍然在强调教而忽视学,仍然在放大教的功能而漠视学的意义,仍然在利用节假日关起老师们一味去提升“专业化”,却忘记了如何研究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在执着于教法、教法和教案,而不重视学生、学法和学情。

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除了要考量二传技艺,还需要考量教师的职业态度,他得乐于传或者对二传孜孜以求,当然还要考量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如果今天身体不舒服或者情绪不高怎么办?任何教师都可能有发挥不好的情况出现。我当然承认教师里有高手,是世界级的传球大师,问题是,所有的高手是否也会有知识短板,他即便是学富五车、五十车,那他有不懂的知识吗?如果有,请问他是如何在课上讲授的?我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全是自己熟知的,而教师不会的又如何讲起?那么,咱能不能研究一下“一传”?即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我说的是“直接”,而不是“间接”,我说的是直接获取新鲜知识,而不是二道贩子贩卖来的陈年旧知;我说的是“省去”教师,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放心,而是“靠边”站着的人岂不是被解脱了的人;我说不让教师“插手”,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我说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而未必是非要费力劳神、一身香汗地“跳大神”不可,我说的是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还要通过动手、交流去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书写,乃至沟通、合作的能力;我说的是教育既要发展学生,同时还要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教书不是在夜以继日地“掏空”自己,而是在作为“首席”时增补和完善自身,已达师生相长的境界;我说的是咱不是在“教书”,而是“交流”,不是受罪,是享受。

教师不再是二传手,那么他要敢于做什么?

我说得形象一点,要扮演好四个角色。

“哑巴”: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和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要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千万别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教师的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的激励、点燃、激发上。

高效课堂主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即失败、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