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百家讲坛:李虎——唐太祖 永康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7:55:38
李虎
永康陵
百科名片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虎曾助北周伐东魏有功,封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狮、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
目录
简介唐朝陵墓特点现在永康陵相关文物与光业寺石雕关于李虎相关词条
编辑本段简介
  永康陵
永康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咸阳城东北 55 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李虎曾助北周伐东魏有功,封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狮、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永康陵前神道的石狮(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胸部壮硕,浅刻纹饰,与隋代造型相近。永康陵神道西侧仅存的天鹿, 完全不同于东汉南朝的骇人猛兽,而是取近于鹿的蹄类动物形象,性格显得温驯.它们的设置职能是为了驱除邪祟,象征祥瑞。其形象模拟真实的鹿形,多了装饰趣味的翼状线刻。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618)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人、石马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甘肃境内的清水县白沙乡也有李虎墓之说,还出土有李虎墓碑。
编辑本段唐朝陵墓特点
  永康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 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永康陵神道西侧仅存的天鹿, 完全不同于东汉南朝的骇人猛兽,而是取近于鹿的蹄类动物形象,性格显得温驯.它们的设置职能是为了驱除邪祟,象征祥瑞。其形象模拟真实的鹿形,多了装饰趣味的翼状线刻。
编辑本段现在永康陵
  永康陵残仗马
永康陵已经荒芜不堪,大部分被农田掩盖了,仅有几件残损的石雕,神道西侧的天鹿是永康陵仅存的一件比较完好的石雕,这座初唐时期的天鹿完全不同于东汉南朝的惊人神兽,而是温驯的鹿的形象,它的作用的与那些前代的天禄和辟邪一样,都是为了驱除邪祟,象征祥瑞。天鹿的一只后腿已经缺损,看似要扑倒。看着永康陵残败不堪的景象,实在另人担忧,岁月流逝,风吹雨打,这些石雕还能存在多久?
编辑本段相关文物
  天鹿
2005年8月9日,陵前派出所接到周西村群众举报,反映该村村民李兴凯将其居住地附近的唐永康陵珍贵石刻文物卖给他人。三原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并向县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队反映。经过讯问发现,李兴凯以2600元的价格将其门前的一尊独角兽石刻倒卖给了该县一职工芦某。 唐永康陵是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陵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某从李兴凯手中购得的独角兽(石狮)石刻与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唐永康陵石狮属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珍贵文物。 三原县公安机关随同县文物稽查大队对该文物的购买人芦某的住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了芦某从李兴凯手中购买的独角兽(石狮),公安机关和文物执法部门随即要求,对包括该文物在内的七件属唐陵珍贵石刻不能动,并口头通知芦某8月15日到县文物稽查大队接受处理。就在相关部门给其处理时限的前一天,芦某竟私自将七件涉案文物捐献给了西安市小雁塔文物保管所。
对于该石刻文物,孔正一说,由于此独角兽体积不大,高度只有一米左右,如果说是从唐永康陵内掘出来的,它的高度和大小尺寸都显得不足,按理说陵内的狮子等雕刻工艺品个头都比较大,至少高度应该在2米开外,所以该石刻独角兽是否出自唐永康陵尚有待于商榷。
编辑本段与光业寺
光业寺,座落于唐陵东边500米处(现赵孟村西),与唐陵遥遥相对。其寺名为御赐,寺内曾建有宝塔、珠台、前湖、仙馆、佛星宫宇、灵帝观楼、银函藏经以及塑像和壁画等。据《光业寺碑》记载,光业寺内供奉阿育王素像一尊,景皇帝玉石真容一铺,供养在大佛堂。景皇帝就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李虎死后葬在三原县的永康陵,既然不能回归故里,只好让他的雕像供养在佛堂,于冥冥之中陪伴李熙父子了。
光业寺,这所大唐皇陵的附属寺院,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衰败,在走过一千多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王尹村上年纪的老人说,1945年之前,光业寺轮廓尚在,其山门在正南,门前有白塔一座,寺内中轴线上有三殿,前、中殿早废,后殿尚存,壁画精美,佛像众多。原有铜像一尊,被日本侵略者掠去。传说殿内座下原有地道,通向西北,正好与唐陵墓室成一直线。“文化大革命”中,造像全部被砸毁埋掉,现在寺院遗址已成耕地,无任何遗迹。皇陵的西侧,相传有姑子庵,负责招待唐皇室和地方官员的女眷,但姑子庵比光业寺消失的更早,在上岁数的老年人记忆里,那里早就是一片砖瓦废墟。
光业寺碑,原名为“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记载李唐祖先李熙父子的生平业绩和追封、建陵、建寺经过,现存于隆尧县碑刻馆,是唐祖陵光业寺留给后人的一份难得的实物佐证,对研究唐文化和唐皇室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编辑本段石雕
永康陵的蹲狮,尚存北朝石狮的朴拙格调;唐高祖献陵的石虎与石犀,以巨大的体量与温驯优美的造型,体现了陵墓雕刻所追求的庄严肃穆气氛。唐太宗李世民是初唐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开创因山造陵制度,选礼泉县高耸突兀的九山营建昭陵,派将作大匠兼著名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负责设计营造,从贞观十年动工至贞观二十三年竣工(636~649)。现存昭陵石刻遗址,有陵园北门内的浮雕六骏石屏和祭坛两旁的14国君长石像。 唐昭陵六骏是为唐太宗陷军破阵立下卓著战功的 6匹骏马的写照,是一组纪念性高浮雕巨制。其中特勒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等4块,现藏陕西省博物馆;最精美的飒露紫、拳毛两块于1914年被掠运出国,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作者以高度写实的技巧,刻划了六骏劲健的雄姿与非凡的气质,代表唐代雕刻艺术的峰巅。
编辑本段关于李虎
北朝西魏柱国大将军,李虎即李渊之祖父,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唐高祖神尧帝姓李氏,陇西狄道人,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其子孙绵历虞夏代为理官,遂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获罪於纣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食李实得全。又改理为李氏,周时有李氏处者生子曰:重耳字伯阳周柱下史道家称老君,秦将李信即其後也。信曾孙广为汉前将军,自此後代为牧守,广十六叶孙李?是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为沮渠蒙逊所灭,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为汝南郡守,复归於魏,拜弘农太守,赠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门镇将,後以良家子镇於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於位,因遂家焉,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时追赠司空。
编辑本段相关词条
兴宁陵 唐献陵永昌陵永昭陵永裕陵 永泰陵
永阜陵永熙陵永厚陵永崇陵 永康陵
编辑本段南北朝-西魏八柱国之一
(?~551年) 代北武川(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年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却不善于死背章句(碰上应试教育该倒霉了),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由于家境还不错,对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开,乐善好施,拥有这种品质即是可造之才,后来在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元颢(就是南梁将军陈庆之护送入洛的北魏皇族),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陕西,甘肃一带)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
  
功升关西大行台(关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大体类似于参谋长职务),地位提升的很快。这个时候关东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一带)已经被枭雄高欢所控制,高欢视贺拔岳为心腹之患,便使了个政治手腕,名义上和贺拔岳称兄道弟(两人都曾是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手下干将),暗地里鼓动关西另一股军事势力侯莫陈悦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一死,部下群龙无首,顿成一盘散沙,侯莫陈悦害人心虚,对这支军队又不摸底,没敢收编,这帮武川籍青年军官到底还是年轻,没了主心骨,惶惶不安,幸亏一位年长的将军右都督寇洛(武川人)能够沉住气,把不知所措的小兄弟们收拢了一下,在平凉驻扎下来,却发现少了李虎,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那么,李虎在这个关键时候离队干什么去了呢?原来李虎见贺拔岳遇害,悲愤万分,痛哭流涕,发誓要为贺拔岳报仇,但俗话说: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来领导,人心离散,谈何复仇?他便到荆州找贺拔岳的哥哥、荆州刺史贺拔胜回来主持大局,贺拔胜也是一员名将,当初投奔尔朱荣时,尔朱荣非常高兴的说:“我得到贺拔兄弟,天下不足平也。”尔朱荣是何等样人?北魏末年最有威望的将军,高欢在他面前也如鹰犬一样被随意处分,不敢有半分怨言,他对贺拔兄弟如此看重,足见贺拔兄弟有过人之处,不是浪得虚名的。可是李虎风尘仆仆赶到荆州和贺拔胜见面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贺拔胜犹豫不决,毕竟荆州也是军事重镇,如果轻易离开,难保敌人不会趁虚而入,最后只是派手下将领独孤信(武川人)入关中收编贺拔岳的部众,独孤信也不是无名之辈,绰号“独孤郎”,是英俊潇洒的年轻将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但比起贺拔胜的分量还是轻的许多。这时另外几股势力也在向平凉进发,准备收编这支部队,一路是北魏皇帝派遣的使臣元毗将军,一路是高欢派出的侯景将军,还有一路是夏州(统万城)刺史宇文泰将军(武川人,贺拔岳的亲信,被贺拔岳部众推选出的新领袖),这几路人马星夜赶往平凉,谁速度快谁就能占得先机,到底是夏州距离较近,宇文泰行动又非常迅速果断,眼看就要到平凉,偏偏和侯景碰上了,两支队伍一时僵持住,宇文泰反应快,先声夺人地说道:“贺拔公虽然死了,还有我宇文泰在,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意思是这里没你的份),侯景吓的脸都变了颜色,辩解说:“我就像箭一样,别人射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自己做不了主呀。”(意思是我本不想来,是身不由己),看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侯景随即打道回府了,宇文泰赶到平凉见到众将,想起贺拔岳,又是一阵大哭,众将当然很感动,又悲又喜,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宇文公来了,我们大家就有希望了。”宇文泰就地整顿部队,以图大事。不久,皇帝使臣元毗将军也到了,见此情况,只好承认事实,回去朝廷复命了,独孤信将军来到平凉,一看是黑獭(宇文泰的字)成了接班人,也挺高兴,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当然不好再争夺什么领导权,宇文泰就派独孤信去洛阳面见皇帝。 再说李虎,在荆州听说宇文泰当了领袖,正准备起兵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也来了精神,急忙往关中赶,没想到半路上被高欢的部将截获,送到了洛阳,皇帝见到李虎大喜,原来皇帝早就与高欢不睦,一直想找一支能够抗衡高欢的力量,这时候他看中了宇文泰这股势力,就把李虎加官进爵,拜为卫将军,仍然派到关中协助宇文泰,李虎因祸得福,对皇家心存感激,以后对皇室一直非常忠心。在随后的征战中,李虎也是屡有战功,征讨侯莫陈悦,迎接皇帝入关中,水淹灵州刺史曹泥,破高欢于沙苑,平叛贼酋梁企定,杨盆生之乱。尤其是在平定杨盆生之乱中,显示了李虎的谋略,杨盆生本是南岐州的兵卒,聚众谋反,被李虎率军击溃,于是遣使诈降,李虎表面不动声色,号令三军:贼人已降,大家可以解甲放马,就地休息,不久我们就可以班师了。然后派使者回复杨盆生,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杨盆生知道后自以为得计,放松了戒备,派大部分军队出去筹集粮草,李虎却趁机在夜晚进兵,将南岐州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兵少,外出打粮的军队还没有返回,事发突然,出人意料,敌人惊慌的乱成一团,组织不起防守,李虎令壮士推开城门,大军入城纪律严格,秋毫无犯,无人敢于抵抗,未伤一兵一卒,杨盆生束手就擒。李虎班师回朝,宇文泰听说后也是非常佩服,赞叹不已,遣使犒劳李虎部队。 之所以称李虎为猛兽,源于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经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阅军队,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捉住杀掉,除了这一害,宇文泰知道后高兴的夸赞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虚传。” 李虎的官越来越大,最后做到太尉(三公之一),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王朝后,李虎虽然已死,但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唐国公,他的儿子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昞\(娶独孤信女为妻),他的孙子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的重孙子当然就是有着赫赫威名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自己也不亏,唐朝建立后成了唐朝太祖皇帝(追尊)。李虎还是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唐朝编纂的史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看来这八柱国的名头在一百年之后还是很响亮的。
编辑本段《册府元龟》卷一
唐高祖神尧帝姓李氏,陇西狄道人,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其子孙绵历虞夏代为理官,遂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获罪於纣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食李实得全。又改理为李氏,周时有李氏处者生子曰:重耳字伯阳周柱下史道家称老君,秦将李信即其後也。信曾孙广为汉前将军,自此後代为牧守,广十六叶孙李?是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为沮渠蒙逊所灭,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为汝南郡守,复归於魏,拜弘农太守,赠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门镇将,後以良家子镇於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於位,因遂家焉,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时追赠司空。
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轻财重义,雅尚名节,深为太保贺拔岳所重,元颢之入雒也。从岳击平之,以功封晋寿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拜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复与岳破万俟?鬼奴,留镇陇西,累迁东雍州刺史寻转卫将军,贺拔岳既镇陇右,以太祖为左相大都督,委以内外军事,岳寻为侯莫陈悦所害,太祖哭之甚恸,阴怀复雠之志,时岳兄胜在荆州,太祖星夜赴告,劝胜入关收岳之众,胜不能从,俄而周文帝起兵图悦,太祖闻之自荆州还,至阌乡,为高欢将所获,送诣雒阳,魏武帝将收关右,见太祖甚喜,拜为卫将军,赐以金帛,镇关中,因与周文帝平侯莫陈悦,遇高欢入雒,太祖帅师迎魏武帝於潼关,以功拜骁骑将军加仪同三司,遇灵州刺史曹泥拥兵作乱,太祖率兵击之,时有破野头贼屯聚塞下,太祖遣使谕之皆来降服,遂徵其众并力攻泥,四旬而克,灵州平,会阿至罗部落别道断其归路,太祖亲率骁锐袭击,大破之,悉虏其众,进封长安县侯,食邑五百户,太祖不受让於兄子康生,周文帝许之,後从文帝破高欢於沙苑,斩级居多,有贼帅梁企定据河州作乱,太祖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为陇右行台,总兵以击之,部将乌军长命潜与企定相连,阴图不轨,太祖斩之以令三军,贼闻而大惧,不敢战,遁走河北,太祖将济师於河,企定率众降,获男女数万口以实三辅,进位开府仪同三司,馀如故,南岐州兵杨盆生马僧等聚众反,与梁汉中相影响,太祖以还师便道击之,军大散,遣人谕以祸福,盆生遣使伪降,太祖察知其怀诈因令军曰:贼既降可休士放马以俟还期,遣其使反,盆生大喜,遂不为备,放兵於外营求粮食,太祖因而趋之,天将晓,围城已合,外兵不得还,城中大扰,因令壮士排闼而入,无敢动者,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於是安辑其众留别人镇守,俘盆生以归,周文帝嘉叹之,遣使劳问,寻授岐州刺史,遇莫折後炽寇秦州,太祖。又讨之,军临贼境後炽惧而降,归收其精卒数千人,会丁母忧哀毁过礼及葬特给京车,太祖因庐於墓侧负土成坟,优诏起令视事,尝与周文帝阅武於北山下,时有人为豹所噬,无敢救者,太祖不暇持杖趋往,捉豹杀之,周文帝大悦曰:公之名虎,信不虚也。後徙封赵郡公,历渭秦二州刺史,复击叛胡平之徙,封陇西公,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少师,周受魏禅,录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国公。
编辑本段子女

李延伯(追封南阳公)李真(追封谯王)李昞(李渊之父,李世民之祖父,追封世祖,四子)李璋(李孝基之父,李道宗的祖父,追封毕王,二子) 李绘(李道玄的祖父,追封雍王,一子)李祎(李叔良之父,追封郇王,六子)李蔚(李琛、李孝恭、李瑊、李瑰、李瑗的祖父,追封蔡烈王,二子) 李亮(李神通、李神符之父,追封郑孝王,二子)

梁王李澄 蜀王李湛 汉王李洪李渊(唐高祖)/ 东平王李韶 永安壮王李孝基 / 河南王李贽 /武陵郡王李伯良 长平肃王李叔良 中山郡王李仲良 李季良 新兴郡王李德良 长乐郡王李幼长 /西平怀王李安 济南王李哲 / 淮安靖王李神通 襄邑恭王李神符
曾孙
襄城王李容儿 陇西恭王李博义 渤海敬王李奉慈(李湛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等22人(李渊子)/ 江夏王李道宗 毕王李道立 广宁公李道兴 博陵郡公李道弼(李韶子)/ 淮阳壮王李道玄 淮阳王李道明(李贽子)/ 郇国公李孝协 华阳郡公李孝斌(李叔良子)/ 李去病(李季良子)/ 西阳郡公李仁裕 蓼国公李仁敬 李仁方(李德良子)/上党孝公李矩(李幼长子)/ 平原王李琼 霍山王李琎 襄武郡李琛 河间元王李孝恭 济北郡王李瑊 汉阳王李瑰(李安子)/ 顺阳公李玮 庐江王李瑗(李哲子)/ 胶东郡公李道彦 高密郡公李孝詧淄川郡公李孝同 广平郡公李孝慈 河间郡公李孝本李孝友 清河郡公李孝节 胶西郡公李孝义 李孝锐 梁郡公李孝逸 (李神通子)/ 广宗郡公李仁鉴 临川郡公李德懋 广川郡公李义范李文举(李神符子)
编辑本段逸事
今日中文“马桶”一词的由来和李虎也有一段关系。中国古代,原先将夜壶称为“虎子”。到了唐代,为了避李虎的名讳,便将“虎子”更名为“马子”,马子后来再被改名为“马桶”延续至今。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甲寅)三月(0534年),初,岳(贺拔岳)以东雍州刺史李虎为左厢大都督,岳死,虎奔荆州,说贺拔胜使收岳众,胜不从。虎闻宇文泰代岳统众,乃自荆州还赴之。至阌乡(河南省灵宝县西),为丞相欢(高欢)别将所获,送洛阳。魏(北魏)主(元修)方谋取关中,得虎甚喜,拜卫将军,厚赐之,使就泰(宇文泰)。虎,歆(李歆,420年七月)之玄孙也。《037 周书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西魏孝武帝永熙三年(甲寅)十一月(0534年),(宇文泰,宇文黑獭)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回乐,宁夏灵武县北),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009 北史卷九 周本纪上第九》
西魏孝武帝永熙三年(甲寅)十二月(0534年);魏(北魏)丞相泰(宇文泰,宇文黑獭)遣仪同李虎、李弼、赵贵击曹泥于灵州(回乐,宁夏灵武县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乙卯)正月(0535年);魏(西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招谕费也头之众,与之共攻(东魏)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戊午)八月辛卯初四(0538年09月13日);是日,东、西魏置陈既大,首尾悬远,从旦至未,战数十合,氛雾四塞,莫能相知。魏独孤信、李远居右,赵贵、怡峰居左,战并不利;又未知魏(西魏)主(元宝炬)及丞相泰(宇文泰)所在,皆弃其卒先归。开府仪同三司李虎、念贤等为后军,见信等退,即与俱去。泰由是烧营而归,留仪同三司长孙子彦守金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西魏文帝[废帝]大统十七年(0551年),魏(西魏)陇西襄公李虎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
(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西魏文帝[废帝]大统十七年(辛未)五月,0551年),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001 新唐书卷一 本纪第一》)
赫连达(杜朔周)(等列传中散见李虎),《027 周书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九》《065 北史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三》
唐朝
百科名片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目录
简介唐朝历史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周代唐韦后当权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朝衰落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宣宗之治唐朝灭亡
唐长安城京师长安
疆域区划版图疆域行政区划
官吏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军事军事体制武将官衔
经济户口赋税收入农业手工业
文化艺术和宗教文学美术宗教科技
对外关系吐蕃突厥亚洲各国
唐朝帝王谱各代帝王简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少帝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唐景宗
尧建立的唐朝
简介
唐朝历史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周代唐韦后当权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朝衰落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宣宗之治唐朝灭亡
唐长安城京师长安
疆域区划版图疆域行政区划
官吏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军事军事体制武将官衔
经济户口赋税收入农业手工业
文化艺术和宗教文学美术宗教科技
对外关系吐蕃
突厥
亚洲各国
唐朝帝王谱
各代帝王简介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则天
唐中宗
唐少帝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顺宗
唐宪宗
唐穆宗
唐敬宗
唐文宗
唐武宗
唐宣宗
唐懿宗
唐僖宗
唐昭宗
唐景宗
尧建立的唐朝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唐朝疆域图
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唐朝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编辑本段唐朝历史
唐朝建立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唐朝开创者 李渊
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
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
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参见唐朝统一战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迫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有车书本一家等)。内政方面唐太宗 李世民
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虽仁但无能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高宗在太宗晚年,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主动准许高宗接唐朝前期疆域
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年-705年),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韦后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开元盛世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唐玄宗 李隆基
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唐朝疆域。
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唐朝衰落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元和中兴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时唐朝疆域。
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会昌中兴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朝灭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形势
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编辑本段唐长安城
京师长安
唐京长安城(2张)
唐长安城由郭城、宫城、皇城三部分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中央,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皇城接宫城之南,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四条,东西向大街十一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公尺,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郭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唐长安城大明宫是唐代长安三大内最宏伟的宫殿,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面积约为今天北京故宫的五倍。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其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献记载长安的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教寺。
唐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宏伟的都城,也是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之一,是唐朝中外交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之作。
东都洛阳是是唐朝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唐武德四年(621年)曾废除东都,至显庆二年(657年)恢复东都。武则天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建都神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复称东都。 洛阳郭城平面接近长方形。其建制大体同长安,面积约为长安城的一半。此外、唐朝的扬州、成都也都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历史上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编辑本段疆域区划
版图疆域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唐朝疆域图:包括蒙古
方公里还大很多不可算。唐朝周围守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在东北安东都护府迁至辽河以西,同时契丹、奚等部族成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诏亦在中唐之后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损失。
版图最大时只次于元朝。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关内道,治所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下辖: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治所洛阳/汴州 今河南洛阳/开封。 下辖: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颍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东道,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下辖: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下辖: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山南道,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下辖: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
忠州
淮南道,治所扬州,今扬州市。 下辖: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治所苏州,今江苏苏州市。下辖: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陇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下辖: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剑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下辖: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岭南道, 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下辖:
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
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编辑本段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中书令、门下省(侍从、谏议)侍中、尚书省(行政)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主官:尚书):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编辑本段军事
军事体制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唐朝在怛罗斯战役惨败,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和胡化。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自始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纥兵来平定安史之乱,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达十五日,南诏军一度攻打成都并占领安南直至十国的南汉才收回。唐朝防备南昭之士兵不满又导致了庞勋起义。后来的黄巢的流寇叛乱导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争战,直至唐朝灭亡后依然未平息。武将官衔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8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编辑本段经济
货币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lěi),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juàn)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shī)、绮(qǐ)、缣(jiān)、紬(chōu)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户口
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唐朝服饰
户,3714万余口。到了开元盛世740年,户841.2871万,口4814.3609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口达5288.0488万。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口1699.0386万,其中不课口1461.9587万。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较为混乱。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一贯=一缗),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和宗教
文学
唐三彩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美术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他们的著名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因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科技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长安在盛唐年间的极盛时人口达到100万。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奈良平安京、京都、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编辑本段对外关系
吐蕃
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和同为一家。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现在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突厥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军降服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各游牧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代门庭。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域至此成为唐朝廷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的另一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
到了八世纪中叶以后,唐朝安史之乱的暴发无力顾及中亚地区,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沙漠地区。亚洲各国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
编辑本段唐朝帝王谱
618年-90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 德明帝(高祖追崇)皋陶 — — —
— 先天太上皇(玄宗追崇)李敬 — — —
唐圣祖(高祖追崇) 玄元帝李耳 公元前462年—公元前302年之后 — —
— 兴圣帝(高祖追崇) 李暠 公元351年—公元417年 — —
唐献祖(高祖追崇) 宣帝李熙 — — —
唐懿祖(高祖追崇) 光帝李天锡 — — —
唐太祖(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
唐世祖(高祖追崇) 元帝李昞 ?—公元573年 — —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唐朝618年—690年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嗣圣 684年
睿宗
(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690年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90年-705年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5年
唐朝 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年-710年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年唐隆 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永贞 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祐 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祐 904年-907年
编辑本段各代帝王简介
唐高祖
唐高祖(566-635年)李渊,唐高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其母是元贞太后独孤氏,和隋朝独孤皇后是姐妹。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打着尊隋攘乱,维护朝廷治安的旗号正式开始起兵。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立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李渊强迫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捐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基本承袭大业律,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于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李世民软禁,逼迫“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死后谥号神尧皇帝,葬在献陵。唐太宗
唐太宗(599年~649年)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皇后长孙皇后。
唐太宗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攻入长安,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5月病死于长安含风殿。葬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武皇帝”。
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唐高宗
唐高宗(628~683年)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
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武则天
(624年~705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统一封建王朝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在做唐太宗才人时,太宗给她起别号为“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曌,取其“日月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供养男妃嫔,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驾崩,享年82岁。临死前发遗诏曰:“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唐中宗
唐中宗(656~710年)李显,705~710年在位 。高宗第七子。永隆元年(680年),章怀太子李贤被废 ,立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即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先后迁于均州 、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被则天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五王政变”,拥中宗复位,废周为唐。即位后,放宫女3000余人出宫,仍旧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将反对武氏集团的张柬之等人排挤出朝 。朝政被皇后韦氏把持 。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兵诛武三思,事败被杀。中宗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四年,韦后欲临朝称制,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唐少帝
唐少帝(695年—?)李重茂,唐中宗幼子,李重茂号“少帝”或者“殇帝”。唐睿宗
唐睿宗(662年~716年)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唐玄宗
开元通宝
唐玄宗(685年~762年)李隆基,(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
即位前,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即位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革新吏治,任用,姚崇、张说等名相,武功显赫,进行兵制改革,恢复北、西疆域,检田括户繁荣经济,为经济抑制佛教。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然而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奸臣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为杨国忠锁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后用导致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使得唐帝国的统治岌岌可危。唐肃宗
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潼关被安史叛军攻破,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但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唐代宗
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纥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唐德宗
李适(kuò)(742年~805年),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驾崩,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唐顺宗
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次年被宦官杀害,享年46岁,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唐宪宗
李纯(778年~820年),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820在位。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归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失败了,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
但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故其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唐穆宗
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3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唐敬宗
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唐文宗
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唐武宗
本名李瀍(chán)(814-846),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在位时间:840年-846年;曾用年号:会昌;庙号;武宗;安葬地:端陵。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唐宣宗
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外,847年~859年在位),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唐宣宗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唐懿宗
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是对人民的剥夺并没有停止。
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亡国之君也。唐僖宗
李儇(xuān)(862年~888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唐昭宗
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祐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景宗
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一代,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葬于温陵。
李祝死后最初由朱全忠加封的谥号为“哀皇帝”,后唐庄宗时改谥为“昭宣光烈孝皇帝”,议庙号为“景宗”。
编辑本段尧建立的唐朝
五帝中的尧建立的朝代也叫唐,定都初晋阳、后平阳,后来尧让位给舜,舜建立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