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后海四合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48:39

每逢初夏的晚上,漫步在后海的河畔边,感受着从身边吹过的微风,柳叶轻抚你的脸庞,那一刹那,你会忘记白天酷热的天气,以及繁重的学习与工作。在后海,你体会到什么是老北京风情.古老的街道散发着沉积了千年的北京文化气息的气味。

说到后海的北京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四合院了。可以说四合院是北京最具传统意义的民宅形式。早在辽代时期已经初成规模,后经金、元,再到明清时期逐渐完善,最终成为了北京城最具特点的住居形式。要说后海的四合院,那是最具京味的.众所周知,后海距故宫非常之近,皇城脚下的居所定会是不一般的地界.如果参观过故宫,仔细观察它的结构你就会发现,其实故宫就是一个大四合院。

正规四合院一般自西向东贯穿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偏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在皇权时代的京城,要是说能够住在四合院的大多是皇宫贵族或者是有钱人。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现代文化弥漫着整个京城,许多的老房子都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而胡同则变成了柏油马路.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人们慢慢的意识到了四合院并不只是一种居所形式,并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简陋的平房,它象故宫一样是我们北京的名胜古迹,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象征。

后海这片区域已经是北京政府重点保护的地区了,这里的四合院也成了香饽饽,许多外地以及国外的游客来到北京,除了要去故宫北海参观,也都不会错过到后海,租上一辆人力车沿着河畔转上一圈,然后再到那里的四合院里看看,再吃上一顿纯正的北京菜。

最近一些日子,正在作一个关于北京四合院的研究作业,所以经常来后海这边进行实地考察,慢慢的我对后海的四合院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听我母亲说过,她小的时候就是在后海旁边长大的,她家就住在后海旁边的丫儿胡同.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也去了母亲童年的住所拜访了一下.母亲童年时期住的房子,虽然不是什么大宅门,但也是个正经八百的四合院,正房偏房,东西厢房,前院后院以及大门洞和垂花门,保护的都还算完善.穿过门洞,看到的是前院,前院很小,两旁种着花草,石台上已经长满了青苔.院子里的地面显的非常潮湿,坑洼不平的,显得十分沧桑.走进院子里的时候,出来了一位老太太,看上去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很精神,耳朵也很好使.她问我到这院子里干嘛来了,我说明来意,并且告诉她我母亲童年就住在这里,很巧的是,这位老太太还记得我的母亲,告诉我我母亲小时候经常跑到她们家去跟她家养的猫玩.老太太很热情,带我到了后院,拿了个小马扎让我坐了下来,很有兴致的跟我聊了起来.老太太告诉我,前些年好多人都从四合院的平房,搬进了楼房,那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认为楼房好,宽敞,干净.可现在,要想从楼房再搬回来可就难了.就后海这边随便一套四合院都得卖个百八十万的.现在的西城区区委对后海以及这边的四合院进行保护,对当地的居民也非常照顾.由于这里的游客特别多,当地居委会都会安排当地居民作导游带着游客们在这里参观.还有许多人用自家的院子搞起了餐饮,既方便了游客,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同时还宣扬了北京的四合院文化.老太太还告诉我,她这辈子不想搬进楼房,就想在这院子里一直住下去.别看老太太岁数大了,但脑子明白的很,她说: "楼房有啥好的,这儿多好,东暖夏凉的,在我们这儿夏天从不开空调,晚上拿把椅子往院子里这么一坐,别提多舒服了.而且过去的那些老邻居都可和谐了,就拿早上起来说,只要有一户人家的窗帘没拉开,这院子里都特别安静,因为知道人家还没起床呢,一旦都起来了,院子里就热闹了,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了,特别舒心。"听老太太说的这些,让我想起了母亲跟我讲的那些童年的事情,难怪她总是跟我讲特别怀念在四合院住的日子.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公交车里,看着北京马路两侧林立的高楼大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现代化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的民族,我们真的不应该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更不应该为了某些经济利益而去破坏它们.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已经早在19世纪被西方人糟蹋的够可以的了,真的希望我们自己就不要再破坏自己的文化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把利剑,捍卫着整个民族的尊严与荣誉.如果丢掉了民族文化,那还谈什么尊严与荣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