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片老电影现代:学校建筑如何满足教育需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4:18
核心提示:

    □进入暑假,不少学校开始启动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在学校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怎么把钱花得恰到好处?怎样利用校舍加固的时机,设计满足教学改革需要的校园?

    □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时,校园该怎么设计?当小组讨论、小班化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时,教室该怎么设计?当各种选修课、活动课越来越多时,教学楼该怎么设计?

    □一位建筑师曾说:“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都是万金油,昨天设计会堂,今天设计厂房,明天设计校舍。要建筑师对学校的教学功能以及教育的动态完全了解,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近日,记者专访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奋奋,并围绕学校建筑怎么适应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问题,对部分学校进行了采访。

      校园建筑的“清一色”和“不适应”

    竞技馆无法提供锻炼的便利,豪华报告厅利用率地下,游泳池缺水缺温度成为摆设,秧田式座位难以实现参与式教学……千篇一律的校园设计,不顾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在豪华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毋庸置疑,校园建筑设计必须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校园的角角落落正在发生变化:

    这是成都市金沙小学的一个侧面:展示墙,没有讲台的教室,通透的教师办公室,在走廊墙壁沿角为孩子设计的木凳和书写台,中心区域沿廊柱设置的软皮沙发,角落区域设置的地台;图书馆的图书化整为零分布到教学楼各层的走廊上。这所学校和其他传统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很多的建筑和装饰细节,把教室、走廊等学生空间设计成知识展示空间和信息交流空间。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奋奋是其主要设计者。

    但这样的学校建筑设计并不多。大部分学校还是由建筑设计部门独立设计,建筑师又多对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缺乏了解和研究,只能根据自己儿时的校园印象和现有校园格局去设计。不少学校建筑出现了“清一色”和“不合适”:

    格局差不多的楼房、布局一模一样的教室、参照竞赛场馆设计的学校体育馆,雷同的功能分区等。

    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个别学校被作为样板,“大手笔投入”带来的是另外一种“清一色”:高大的教学楼,标准的竞技体育场馆,豪华的报告厅和图书馆,一流的室内游泳池……这种“清一色”中包含着大量的“不合适”:标准的竞技体育馆并不能给孩子们培养体育兴趣和锻炼提供最大方便,豪华报告厅和图书馆利用率不高,游泳池因为缺水缺温度而成为摆设。

    还有更多的“不合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装进了教室,可是教室的光环境不可控,严重衰减屏幕的图像效果和学生从图像中获取的信息量;变成小班化教学后用的还是原来的教室,学生不得不延续原来的秧田式座位,成了“人数少一点”的大班教学;在强调讨论和参与式教学的时候,想把座位调整成马蹄形或者更灵活的形状,发现屏幕、黑板和讲台都还在原地留着……

    记者偶然发现的一个典型的“不合适”案例来自一位建筑名家的设计:这位“名家”留恋自己小时候顶着书包在雨雪中奔跑的“浪漫”,在一所投资不菲的现代化学校中刻意保留着这样的细节:厕所和教室之间原有的连廊和顶棚被故意取消。在多雨的南方,孩子们不得不屡屡冒雨涉水去上厕所。建筑师的浪漫记忆带来了孩子们的不便和苦楚,家长们则担心孩子如果整天穿着湿鞋子上课,会不会影响健康。不考虑学生需求和感受,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把校园打造成“凝固的教育”

    校舍是信息传递的空间,“零信息”走廊只能扮演装饰的角色,不能提供教学的功能。应该让学校的砖头、石头都蕴含教育元素,用“流动的教育”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建筑界有一句经典名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在吴奋奋看来,校园建筑应该是凝固的教育。学校建筑不仅仅是教学的空间,还是展示的空间,信息传递的空间,同时还是感情交流的场所;校园不仅提供活动空间,还提供氛围,一种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真正一流的校舍就该拥有这样的氛围和人文环境。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是吴奋奋还在专职从事基础教育研究时“客串”设计顾问建起来的一所学校。分散在操场四周有7个建筑单体,其中3个单体是吴奋奋所希望的“综合教学楼”:即根据年段把原来在功能单体里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甚至阅览室集中到一栋教学综合楼里,全校不同年段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楼里上课。每栋楼都有教室、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

    每间教室都设置了展示墙,墙上满满地贴着孩子们的各种创意作品;教室门外,分布着一些交流空间,学生们课间短短10分钟可以在这里自由交流。

    这所学校没有传统的围墙紧闭式大门,代之以宽敞舒适的酒店式大厅。有3个鲜艳的红色大滑梯,从教学楼一侧的二楼连接到地面,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在这所看起来并不簇新豪华的校园里,记者感受到了:

    精致——为学生、家长和教师设想到的细节特别多。如开放式门厅,滑梯、交流空间的保留。

    方便——没有贪大求洋,而是以方便学生学习、锻炼和教师工作为主。学生进教室学习、上操场锻炼、上实验室做实验,转换空间时所需要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3分钟。

    安全——在不同楼房上课,分散了人流,避免了踩踏拥挤。门向外开,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说:“我们的学校建筑是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盖这所学校时,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孩子们喜欢、爱来的地方,也是孩子们能最好地求知,快乐成长的地方。学校建筑把我们希望坚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物化了。使用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致的学校建筑,会推动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进步。”让学校的砖头和石头都蕴含教育元素,体现教育理念,这正是吴奋奋所追求的。

    建筑变成“凝固的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交流厅”是吴奋奋在教学楼设计中极力坚持保留的一个空间,在他参与设计的杭州市学军小学新校区,校长汪培新带记者参观了教学楼里的“交流厅”:

    走廊上,每两间教室外就有一个大约40平方米的港湾式空间,宽约6米,比单纯的走廊要宽很多。汪培新对这个设计很满意:“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一般课间不可能跑很远到操场、到草地上去活动,只能呆在教室。但是有了这个交流厅,学生走出教室就可以三三两两聚到一起,自由活动或者交流。”

    在吴奋奋眼中,理想的学校走廊是设计成“人流加信息流”的走廊,不仅可以供学生穿行,而且可以为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在潜在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受到教育。有些学校教学楼的走廊装饰得特别精致但信息极少,而且有限的信息还是固定在镜框里不可刷新,这就是典型的“零信息”走廊,只能扮演装饰的角色,不能提供教学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走廊的信息是“流动的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在建筑装修时的设计,把走廊变成一个这样的信息场所,在这个场所,信息必须不断更新。

   学校不能建成“镀金拖拉机”

    不少学校过分贪大求洋,注重档次和外表,而不讲究实用;注重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教学功能。学校更应该思考如何把钱花得更有意义、更科学、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

    “我们近年来按照‘高起点、大手笔’要求设计建造的一些标志性学校建筑和世界一流学校建筑相距甚远。”吴奋奋说。

    不难发现国内有不少号称一流的校舍,不仅外观气派,而且造价不低。但走进楼内,仍然沿袭传统,不能融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体育馆和报告厅一年用不了几次,能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派上用场的并不多,最常用的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与二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同类学校相比,建筑设计和空间功能上并无进步。吴奋奋形象地将这样的学校称为“镀金拖拉机”:过分贪大求洋,注重档次和外表,而不讲究实用;注重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教学功能。

    “镀金拖拉机”几乎都有一个造价不菲的体育馆,这些体育馆的共同特点是可以用作正规的竞技比赛,有的甚至设有上千个座位的看台。吴奋奋认为:“这种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学校实际教学需求,平常上体育课基本用不上!”为避免这种浪费和华而不实,吴奋奋在自己设计的学校力推体育场馆体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

    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记者看到,体育馆没有专门的看台,地面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线条,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均可以在这里找到场地。馆内不仅设置了一组标准篮球架,还设置了两组学生篮球架,篮球架的高度被刻意降低,适合小学生的需要。这种设计使同样面积的学校体育馆可以让更多的班级上体育课,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记者曾经在陕北一所新建学校看到,宽阔的塑胶操场和其他设施齐全的运动场地与学生宿舍之间隔着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行政楼等近10栋各式建筑,步行要10多分钟。在这样的校园布局下,学生课余有多大热情到运动场锻炼?记者随机问了几个学生,都表示有点麻烦,课余时间紧,不愿意也没有时间跑这么远。吴奋奋说,有的学校喜欢比“大”,而对于步行距离和时间的测算根本不予考虑,学校一大,更要合理布局和设计,避免大而无当。

    按照吴奋奋的想法,从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出发,一所好学校的建筑,内墙的材料一定要比外墙好,地面材料一定要比顶面好,但在一些追求视觉效果的标志性学校,恰好倒过来了。

    “钱多不一定就能造出好学校!”吴奋奋说,“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把钱花得更有意义、花得更科学、花得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

    吴奋奋建议,学校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为将来师生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营造空间条件,把校园建成最适宜教学的专业场所,实现高投入高产出。

  学校空间设计应围着学生转

    班级授课形式正不断变化,“为屏幕而建”的第二代教室应运而生,应该为学生提供最适宜学习的声光热环境,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体现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是教室。第一代教室是“为黑板而建”,所以教室更重视采光,多为长方形。当屏幕进入教室以后,黑板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为屏幕而建”的第二代教室应运而生。

    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在我国也在不断变化,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成为班级授课制的补充。同时,小班化教学在一些地方普遍出现。传统的教室设计和新教学形式的要求已经出现冲突:以小组教学为例,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就坐,因而要求教室至少要有多面展示墙,可以接受多维度的信息。而传统的教室并没有这个功能。

    适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吴奋奋希望设计的教室能满足班级授课制、小组式教学、个别化教学的需要,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设计实现教室的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调节,也是吴奋奋关注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建筑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为知识的展示限定空间、过滤干扰、提供背景。学习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提供最适宜学习的声光热环境。

    吴奋奋说:“黑板、挂图、教具等作为基本工具的时代,教室设计追求充足、均匀的自然采光无可非议,因为要让师生看清固体表面的图文,都依赖充足、均匀的光照。那个时候是大窗比小窗好,双面窗比单面窗好。但屏幕(包括电子白板)作为基本工具的时代,教室设计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追求采光了,而要追求对光的控制。因为要让师生看清屏幕上的图文,需要局部暗环境。这个时候,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大窗比小窗好,双面窗比单面窗好。”

    记者了解到:在部分学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投影时忘记关灯、关窗帘,或者在放映结束后忘记开灯、开窗帘,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视力的危害也比较严重。吴奋奋希望建筑师在设计学校的时候,应当多考虑对自然光和照明光源的控制,“学校是学习空间,学校设计是学习空间设计,要营造最适宜学习的物理环境。”

    在杭州市胜利小学和崇文实验学校,记者第一次看到了开放式的学校大门:学校没有传统的围墙紧闭式大门,代之以宽敞舒适的酒店式大厅。接送学生的家长同样可以进入这个门厅,再也不用日晒雨淋露天等候,很方便。这个门厅的另一个功能是,提供了学校与家长沟通、家长和家长交流的空间。鲁哲清老师说:“放学的时候,家长和教师经常会在门厅‘偶遇’,这种交流甚至比刻意的家访效果更好。”

    “在我国一些中小学的设计中,会议室等使用比较少的行政工作场所占据学校相当大的空间。”吴奋奋强调,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场所,理想的校园设计一定要坚持学生优先:教师空间应让位于学生空间,集会空间应让位于教学空间。

      科学的校园设计一定是安全的

    综合教学楼通过建筑设计和不同功能教室的布局调整,把学生在同一时间分散到不通位置,无疑更加安全。朝外推开的安全门,在室内挤压就能打开的安全锁,也在细部设计中提升了建筑的安全。

    学校建筑在强调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安全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校园安全是一条链,设计、工程和管理好比是三个紧扣的环,每个环最薄弱的环节决定了整条链的强度。从以往的校园安全事故看,最薄弱的环节较多出现在工程和管理上,但这并不表明设计没有薄弱环节。”吴奋奋说。对于设计环节,吴奋奋希望通过规划设计和细部设计来提升校园建筑的安全性。

    吴奋奋作过这样的观察和统计:在绝大部分标准化学校,上午9点,学生都集中在教学楼,教学楼通常只占校园面积的10%。“如果这个比例提高到40%,学生的容积率一下子就降下来了。”那么多的学生集中在10%的校园面积中,当他们要去操场、要去实验室、要去食堂,形成的交通压力会特别大,“功能单体的局限使再宽的楼梯都可能出现踩踏事故”,吴奋奋十分推崇综合教学楼和教学综合体,通过建筑设计和不同功能教室的布局调整,把学生在同一时间分散到不同位置,无疑是更安全的。

    “在雨雪天,半开放空间的交通是危险的。”吴奋奋说,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敞开的单边走廊和连廊,敞廊的通风采光很好,但同时雨雪可以飘进来,地面容易打滑,走廊湿必然楼道湿,许多踩踏事故与湿滑有关。设计成可封闭走廊就可以避免这一点。

    细部也很重要。吴奋奋说:“比如绝大多数教室的门都是朝室内推开的,在紧急和慌乱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蜂拥而出的学生顶死。”记者在杭州市胜利小学新校区看到,所有教室的门都是朝外推开的。吴奋奋介绍说这是安全门。在指出该校教室门的优点时,又提到教室门锁的不足,“这种锁有个不大的把手,必须握住把手并朝正确的方向扭转才能开门,这样的门锁在紧急情况下不容易打开;最合适的门锁是在室内一挤压就能打开的那种,这样的门锁在美国学校很常见,而国内市场上极少见。”

    “不能把学校建筑简单理解为一种装载师生的大容器。”吴奋奋认为,学校建筑除了为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三维空间外,还应提供三维空间以外的东西,如氛围。

    吴奋奋的理想是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者、为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者、为高新教育教学技术的实践者设计学校并打造理想的学习空间和技术环境。“这样的学校,是蕴含教育理念的,至于安全,那是前提,不安全的校园设计连合格都谈不上。”

 

 

    【亲历者故事】

      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奋奋:

      做建筑学和教育学的翻译

    “我是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学科翻译。”上海中同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奋奋对自己的身份这样表达。在从事教育研究十多年后,吴奋奋到同济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并从此开始专门从事学校建筑设计研究,现在,他担任设计顾问建起的学校已经有30多所。

    吴奋奋曾收集了美、英、法、德等20多个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建筑案例数千个,其中,美国的第二代教室即标准教室对他影响最大。

    吴奋奋介绍说,美国新建学校每间标准教室面积大多为10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容纳24个人左右,小组式的学生座位只占教室一半的面积。教室空间的宽松保证了平面功能分区:教室里一般都有阅览区,放适量可供阅读的书籍,而且有一组沙发或者一块地毯,学生们可以很舒服地坐在上面看书、学习。每间教室还布置了一个配备几台电脑的上网区或电子学习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检索、查阅各种资料和信息。黑板和主墙已经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屏幕和至少三面的展示墙。在美国的标准教室里,没有高出教室地面的讲台,没有高于学生课桌的讲桌,教师讲课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学生常常在小组讨论中起到“讲师”的作用。常常能见到:教师讲解告一段落,学生便分开活动,有的坐到地毯上看书,有的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在操作台鼓捣。中国的学生主要通过听教师讲授获取知识,美国的学生还通过阅读、浏览、讨论、讲解以及动手操作来全方位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这种不同,与普通教室和标准教室的不同,直接关联。

    从吴奋奋的设计中不难发现美国标准教室的影响痕迹。吴奋奋参与设计的杭州市胜利小学的教室是这样的:正前方的墙上不仅设计有一块普通的黑板,还有一块并列的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这种设计在促使教师们更好运用多媒体上发挥了作用,校长张浩强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每位教师都已经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其中1/3的教师使用白板(多媒体)的频率超过使用黑板的频率。”

    在美国考察时,吴奋奋注意到,教室一侧通常有一个操作台,台上除了配有洗手池,还配置了一些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小实验或小的动手操作活动均可以在操作台上完成。吴奋奋意识到这个细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影响,便把它引入自己的校园设计。杭州市胜利小学每个教室内就有一个这样的操作台,它依墙而设,高约70厘米,台面宽45厘米。张浩强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操作台,上自然课、科技课、劳技课的时候,学生们不用走出教室就能完成部分小型的实验。台面底下的小柜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放置个人物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