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需要门票吗:中小学科研(1)——避免两个极端,合理定位角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3:59:41
【教育科研方法】 中小学科研(1)——避免两个极端,合理定位角色    2005-11-11 20:55:00,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 李伟胜, 1488, 2/991, 原创 ,  (2)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在于改进实践、深化认识、提高教师素质。其实,这三方面的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从中小学教师的角度看(这一角度是我们在建设这门课程时特别关注的),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获得系统的、高深的理论,而在于改进日常教育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获得主动发展、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具体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让教育工作者对日常教育实践形成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发展的规律、教育活动的组织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创造更合适的教育活动——同时,也让它成为教育者创造人生、享受欢乐的过程。
  
  从学校教育工作者角度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要实现上述价值,需要注意避免两个极端:
  
  1、过于满足于现成经验。
  在我们所接触的教师中,有些人在有了几年较为成功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能够在梳理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条理地准备考试并取得较好成绩之后,往往固守于在某些方面比较有效的经验,从而形成相对封闭的心态。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化归为他们已有的经验、甚至几条关键措施,学生生活不断产生的新内容、新现象也被置于他们已有的几种认识(如“学生就是这样,你必须用一些规矩把他们管住”);结果就如人们总结出的教师发展的“求生”模式(即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职业、而非作为事业)所代表的那条道路,缺乏创新意识。
  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不过是把教育活动中的复杂现象简化为一些简单情形;或者说,是不去领略“复杂性的海洋”浪花层涌的壮观景象,而只是固守于其中“简单性的岛屿”上的几片固定的平静风景。一旦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革,学生产生新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革进入到新的层次,这种满足于现成经验的做法就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2、过分追求理论成果。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许多学校、大批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改革者的行列,这使得中小学科研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每一位教师都被要求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活动;于是,改革的重心也逐步下移,教育科研也需要逐渐融入到日常实践之中。在这种情形下,以前那些较多地以最终取得的理论成果(如发表论文、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尤其关注数量、刊物等级或获奖等级等指标)论成败的教育科研也受到更多质疑;这不仅是因为它们主要集中于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学校、由一些理论修养较高的教师承担,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我们中小学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主要途径,正是我们的日常教育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将其宗旨定位于为改进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是外在的理论成果。相比之下,发表论文、成果获奖等都是以提高日常教育实践的质量为基础的;舍此基础,则成为异化的教育科研。
  在当前教育改革日常化的今天,如果中小学教育科研仍未能把握自己的本真角色,而迷失于错位的角色,那只能说明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未成熟;这恰如未成熟的人往往产生角色混淆、或者说无法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力图不走入上述两种极端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科研,应该与其日常实践密切结合;由此形成的教育实践,就是“研究性改革实践”[这一术语是叶澜教授于2002年5月在“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第五次会议上首先提出的]。与一般的实践相比,它是渗透着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不断超越经验的实践、不断创造和生成的实践、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一或合作的实践、成事与成人统一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