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体验人生txt百度云:泽岐整理刘渡舟讲课录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45:53

泽岐整理刘渡舟讲课录音

  “少阴脉 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 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这一条,论少阴脉,少阴脉 不至了,趺阳脉不出,少阴脉不至,是对帐,一个是论先天肾,另一个是论后天脾胃的。这条就是论少阴脉不至而形成尸厥的脉证、治法

    尸厥不是行尸。古代里学有这要样的名称。
   太阴脉不至,是肾脉,是有脉但未绝,或者是脉很沉很沉,很不明显。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而精血不足。精血少了,肾气衰微了,属于虚证。少阴有一个特点,少阴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根器。在下焦,有蜇藏的作用。少阴是阴,藏的是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这个阳是在阴里,不但要藏,还要封,不能随便出来。出来就是戴阳、格阳,就危险了。
    肾主蜇,惊蜇,指小生物深入到土层最深入,不动了,但是有生命的。但是到春天,一打雷,就又出来了。肾为什么叫蜇呢?中医认为,男子的肾是有生育能力的,和精子、精血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封藏的,很重要的东西才叫精,人所藏的、最好的东西、最重要的物质、能生人的,要封藏,谁能封藏呢?只有肾。
所以肾有潜藏的力量,因此,肾里的阳,叫龙归大海,大海中藏有火光。所以人的阳气蜇藏于肾的,才是封藏之本。
    现在有病了,肾气虚,少精血了,就影响到蜇藏了,阴不能潜阳,水不藏火,阳气就上奔,奔是很有力的,从底上向上上气的,力量很大。气上冲心、撞心是有区别的。促迫,形容跑的太快,很疾,由下而上就上于胸膈。胸中有宗气,宗气遇上奔之虚阳之阳气,阻止宗气的运行,阻挠宗气的功能,宗气就会凝聚,宗气是灌溉心脉推动血脉的,宗气一聚,所以就血结于心下,气血就不行了。这是影响,是病理的影响。影响的实质是寒,因为下焦虚寒之气使得阳无根,形成无根之阳,被阴寒隔拒于上的阳气,所以周身被阴寒笼罩,所以宗气反聚,血结于心下。先天的肾阳,是阴阳之根,后天地阴阳为水谷之阴阳是气血之阴阳,要听便于肾阴阳,所以肾阴阳不和,肾阳衰了,膻中的阳气就聚了。
阳所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有上有下,阳气上行极而必下,就叫阳气退下。阳气退下时有什么样的病变?阴股间热,阳气从胸膈退下,就退到大脚里面,阴股间热。阴股属阴,退下阳气与阴相动,就会使人推动知觉,什么丧失神识。这个属于阳气虚而阴气盛,阳气被逼而上至胸膈,使宗气反聚血结心下,上行而极,阳气退下,下至阴股,又因阴股之地阴盛,阳与阴博,想回回不去,与阴相动,形成无家可归的游子,虚阳之气与阴寒之邪动搏动,就发生了失去知觉、丧失神识,就形成了尸厥。
    尸厥,主要是阴阳气血逆乱,少阴之阴阳之气互相格拒。这很危险。应当急救,不急救,这个人就可能死亡了。张仲景在平脉篇没有治法,只有这条,有治法:当刺期门,以活血,刺巨阙以疏通聚结之宗气。这个病就活了,然后再吃药,再治疗。
尸厥是古代的病名,这个病在诊断上很容易被判断为死,实际上没死。虽然是没死,但是这个病也是很严重了。所以应当急救,治慢了,也容易发生危险的。刺期门巨阙是急救的方法。
    这两个穴,期门是肝经的木穴。热入血室,就有刺期门之法。所以刺期门,是肝的木穴,肝主血,刺能疏导血脉。巨阙是任脉穴,与期门穴相平,巨阙偏于里,刺能行气。
总而言之,是少阴之气阴阳不和,使阳奔于上,不归根,本身是寒证,阳证是假相。所以而使气血凝滞,这个气血是胸中之气血,就造成尸厥了。张仲景最佩服的就是扁鹊的,在其序里有说过。
    所以古代医学,有急救之法,现在的急救都失传了。中医的急救之法,很绝,什么病有什么急救之法。隔阳病有隔阳病之法。现在形成了,中医只能四平八稳看大方脉了。医学就怕失传,不传也叫绝。所以反过来说,中医没有急救之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这些条,51、69条只有这一个治法,虽说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按照平脉辨脉是没有的,但这条是急救的。所以当医生还得会针灸,针灸确能治病,有的时候,针灸不在汤液之下。张仲景治重要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
    第二,是真得讲脏腑经络,现在人都说什么六经非经论,什么太阳不是太阳,那是错的,不是搞中医的。太阳经就是能解表。
所以针灸,是中医一大优势,现在日本人在追。实际上,还是在中国的中医。所以大家得努力。不努力就被人超过了。
    66条“寸口脉微,迟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这条以尺寸的阴阳之脉来辨阴阳存亡之法。寸脉与尺脉相比较。
    寸脉微,寸属阳,关前为寸,阳气虚微。尺脉紧,也可以叫弦,主阴寒之气盛。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盛,这样就造成了,阴阳的盛衰,阳不摄阴,所以就多汗,就虚损多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很多的汗。这样子就知道了,阴有余了,绝不见阳也,此“绝”有绝对、断绝 的意思,而不见阳,是阳亡了。这个样子,就是纯阴而无阳之症。阳亡在汗出,阳不能摄阴,意思着阴盛阳亡了,是个死证。
    脉法里,有寸尺,还有寸尺的对比的问题。金匮要略里胸痹,胸痹心痛,也是寸微而尺弦,胸中阳虚,而阴寒气盛,胸痛彻心,心痛彻背。实际上,寸脉与尺脉有时候是不一样。左手与右手的脉也不一样。所以微细在脉不可不查。脉有七种诊法:上下左右浮中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67条“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这一条的主要意思,是讲平脉辩证。第二个意思是脾胃虚寒之证。
郁冒不仁?不仁,是失去知觉。郁冒,就是昏冒,头目昏冒。证状来说,就是头目昏冒,失去知觉。
     诸字,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发语词,没有多大意思。一个是当作大凡,凡是。一般当成发语词,医宗金鉴就当成凡是。
    寸口诸微,主阳气虚,微者薄也,为亡阳,当丢失阳气讲。诸软脉,濡软无力,为亡血的脉相。诸弱,弱脉,血虚,是沉而无力,是阴虚,阴血虚,阳气易动,容易发热,是阴虚发热。诸紧,紧有三个病,一个是讲寒,因为有寒所以二又主痛,三主实,凡是寒邪为病,都见紧脉。诸乘寒者,则为厥。要是为寒邪所乘的,乘者所加,寒邪加于人的阳气,而使手中厥冷。脉微细,在手中厥冷,是阳气虚,阳虚不达于四肢。脉紧,手足厥冷这个叫诸乘寒者,寒邪太盛伤阳。所以
伤寒论里少阴病篇脉微、脉紧都可以出现手中厥冷,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寒邪盛。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伤了阳气了,阳气受伤,气血都受寒,外边手足厥冷了,阳气和气血虚,不能行于上,达于四肢,如果不能上升于头目,而郁冒,甚则不仁,失去知觉。这个都说明寒邪的势力太强盛。这是一个层次。
下面就谈脾胃了。人身的气血,是从脾胃的水谷精气而来的。如果说,胃里没有谷气了,胃就不能上输水谷之精气于脾,脾无东西可运,脾就涩滞不通。在这样情况之下,不但是是脾气不通,水谷之气不能内归于心,心无所养,而脉无所荣,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不足,上焦开发,宣发五味,所以心里发凉,浑身发抖。这主要是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心肺,皆因胃无谷气而致。
    此二者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所讲的,亡阳、亡血、伤了阳气了,这都是和脾胃、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有关系的。所以荣卫、气血、虚寒。脾胃之气就虚寒,脾胃之气虚寒,五脏六腑之气也就虚寒了,不再是一脏一腑的问题。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10完
所以我认为荣卫气血脾胃,说的已经到家了,比其他 的其余要入木三分。所以我们把这么的知识,学到手中,体会太阳病篇第十二条桂枝汤,何云魁说,滋阴和阳,为众方这魁。作为第一张方了放在前,意义很深。
    68“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
    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濡弱和缓的脉 就是有胃气的脉。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这十一个器官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平脉篇快要结束了,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隋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辟如雄黄外包白丝。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如果有胃气就好。没有就不好。所以脉以胃气为根。
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69“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
    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这是其一。
    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但是,脉分阴阳、分寒热、虚实,可以类推,我们不是讲柯云伯的五个看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这一条,是在十一头后面,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乘脏、乘腑,腑邪乘脏、脏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气为生,为顺,无胃气就为逆,就危险。
这两条讲五脏六腑为发病核心,核心在脉法上,脉应见有胃气的特点,来判断病的顺逆吉凶。
    平脉法就介绍完了。平脉法多,比辨脉法内容多,且有些发展。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结。小结不是流水帐。主要我们要把平脉法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在研究中,有所侧重。
    平脉篇是在辨脉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总论、个论。
在总论上,平脉提出了脉的生理、部位、状态、适时之脉,五脏的平脉,以及诊法上的色脉合参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导个论的。
    个论里,主要有15个问题,一个是论脉与气息的关系,呼吸者脉之头也。当医生的临切脉,是凭我们的呼吸。现在有人说了,张仲景那时没有手表,没办法讲呼吸,现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但是中医的特点必需讲呼吸,因为脉与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脉有来去,来者为阴,去者为阴,是来的快还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来去虚实就没法看了。所以脉是讲呼吸,就有来去的问题,脉 来有快、有慢,脉去有快、有慢。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是门学问。古人说常以平旦诊病人,这时人的精力旺盛,才能体查脉相。一是脉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脉就有来去,就有盛衰。
    二,脉有举按之法,浮中沉,举按寻,考量指头的力量。这个是做什么呢?举按寻候五脏之气的,一个候表里阴阳的,一个是候五脏之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中医啊。
    三.根脉的重要性。讲尺脉,尺为根,少阴为阴阳之根。如果说浮中沉是候五脏,脉的两尺,太溪脉就是关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个是脉学的基本功,呼吸结合,是测脉的来去盛衰;举按寻是候五脏之气;寸关尺要以尺这根。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四、讲脉的纵横顺逆,讲脉的关系。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也就是在以阴阳为纲以五行学说来讲脉之间的联系,来反应联系中的生克制化的,适时之脉、五脏之脉都是以五行来联系的,从而有纵横顺逆之变
     五、论六种残贼之脉,能为人病,也是经常遇到的,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很好体会。弦滑浮紧沉涩
     六、论适时的平脉,和无胃气的死脉。非时之脉,就有生克制化的问题,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要和纵横顺逆、五行联系结合起来,以判决死、生、疾病。所以脉有三种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七、论生死之争,一个是没有胃气,一个是阳绝。
    八论行尸之脉,内虚之脉,是不同的,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无胃气。所以刻画了病脉、生脉、死脉。时时刻刻,要与病、生死联系起来。
    九、论阴中伏阳之变,少阴微滑,尺微滑,阴里有热。
    十,在此之后,以荣卫强弱论人体的气血脾胃、三焦之气的影响,其中双穿插了荣卫、趺阳、太溪的关系。总的来说,荣卫、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荣卫的影响在这里说的比较全面。所以有三个关系:荣卫与三焦、脾胃、五脏、整体。
总体来看,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为脉之十一头。
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主要的东西。学了这一篇,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了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讲新的内容。现在讲
伤寒例。
    为什么第一要讲脉呢?因为脉是指导辩证的,脉是诊法。诊法是手段,通过诊法达到辩证。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讲脉法。今天讲
伤寒例,这就涉及到伤寒杂病论的实质的问题。伤寒,从伤寒例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狭义的,冬天,十、十一、十二月,寒气伤人,为正气伤寒,二包括了广义的伤寒,凡是外感、疾性发热病都叫伤寒。同时,这本书,是强调伏邪的。有即发的,不即发的。即发的,是伤寒,不即发的,适时而发。伏邪的病,也是由伤寒而来的,也属于伤寒之内,是广义的伤寒。总而言之,伤寒例的伤寒是广泛的,有正令伤寒,也有疾行热病在内,是一个综合的论述。
    为什么叫
伤寒例呢?例,是准则的意思,是模仿学习的准则。学伤寒,研究伤寒,要以这部份内容作为准则。所以叫伤寒例。
    这一篇是讲外感病,就跟天之六气,四时、五行要发生联系。外感病,就有风寒暑湿燥火,春夏秋冬,就有跟自然界的气候有关。
第一条,“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为四时正气之序也。”
     这一条论四时的正气,正常的气候,阴阳大论是一本书,张仲景在
伤寒论原序里提到这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续了素部、难经、阴阳大论。所以这条是引文。现在有的人说,这本书不是张仲景的,是王叔和的。王叔和是整理的但不代表是他的著作。现在有人不太重视伤寒例是不正常的。
    春天的气候应该是温和的,就不是寒冷,也不是炎热,既不冷也不热。在于温在于和。春气温和是正令。夏天的气候暑热,热和温就不同了,秋天的气候是清凉的,冬天的气候冰冽,很寒冷了。以上说的,是四时正常气候的顺序。

    这里头有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看成无已的注: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者也。秋冬为阴,秋凉冬寒者,阴之动始于秋而盛 于冬者也。是符合阴阳的规律的。
    第二个理论是以五行学说来说:春天属木,木之气为风,故温和,木生火,所以天就热了,到了夏天,夏天的火热,故生土,土为长夏故为湿气了,土 能生金,所以金之气就清凉,金生水,冬天为寒水之令,故冬冷。这是按五行来解释的。
    总而言之,四季的节气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有范围的,是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疆域,才有这样的四季。拿到别的地方就不行了。有一些地方四季不分明,热带,一年总热。所以这个书有一定的地理环境,不是全世界都适合的。
   先说四时的正气。
    2.“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
伤寒耳。”
这一条论
伤寒,人为什么得伤寒的原因,和预防之法。
先讲预防,是积极的,治疗那是第二位的。
伤寒,是为寒邪所伤,因为冬气冰冽,寒冷。
现在的节气有点变化了,我是东北的营口人,我小的时候,营口的冷,比如老年人,到冬天,眼眉胡须都是白霜的,小便的时候,边撒边冻,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太冷了。所以地气有点南移,不是很好。
    因为寒是肃杀之气,所以万类深藏。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生物,都深藏,以躲避严寒。所以懂得养生的人适应冬天的深藏,就需要谨避严寒,人的居室也要固密,不能让寒气进来,这样人身的阳气才不能受寒邪所伤。四气调神大论日:严冬,勿扰乎阳,是养藏之道,要叫人的阴精阳气收藏,所以到了春天才能长。冬之藏,不仅防
伤寒,还能防温。冬不阴藏,甚至阴精虚了,已经化了热了,到了春天一感冒就化了热了。“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这样就不伤于寒。这是预防之法。
触冒之者,乃名
伤寒。此为正令伤寒,太阳病篇,这一般都为麻黄汤证。过去,这些书都不好讲,一讲就上纲上线了,四气调神大论也不能讲。这个是从医学上讲的这个理,医学有医学的范围。
    3.“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
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如果人伤于四时之气,春风夏暑秋湿冬寒,都能让人生病。这就是说,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就不是独儿
伤寒一种。为什么要把伤寒提得这么重要呢?就是因为,伤寒为害,因为它的特点是最为杀厉之气,最为肃杀、猛烈,就象箭一样,力量很强。
从这三条来看,读者体会张仲景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四时有四时之气;二在四时之病当中,
伤寒为最重,所以要防寒;三,因为四时之气都能为病,但是伤寒的邪气最为杀厉。
   4.“中而即病者,名为
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者。”
    这一条是论即病与不即病的差别。即病为
伤寒,不即病的是伏邪,叫温病。是不是都中而即病?虽然伤了寒了,但不当时发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中医的伏邪,伏邪潜伏下来,到了春天就变成温病,至夏就变成暑病。
    春天阳气上升伏邪发作,故变成温病了。这个病与即病
伤寒就不同了,这个病以热相为主。春天也没发病,到了夏天,伏邪出来了,就变成暑病。
温病与暑病,有时间的鉴别,也有程度不同,暑病的热会很盛,比春温要严重。所以
伤寒例指出了伏邪为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讲伤寒;二是伏邪为病,其发作一般有两个原因,其一阳气宣发,伏邪化热,病就反应出来了;其二,有诱因,比如春天又受风邪,病就发了,新邪引动伏邪,病就出来了。
    伏邪为病,张仲景说是
伤寒,还有吴又可的温疫论。把这个道理明白了,热论:今夫热病者,皆夫伤寒之类也。现在学了伤寒例了,就明白了,温病、暑病其来路都是伤寒
    5.“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时行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我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一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继上条讲伏气,二是非时而有其气,就叫时行之病。
是以,劳动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温热之病,因为这些人冬天触寒所致,这不是时行之气。这与非其时而有气之时行之病,是有不同的。
    外感病,有三种,一是
伤寒,二是伏气为病,三是时气之病。
第二层意思,什么叫时行之气,凡时行之病,指感而即病而言的。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这不是其时却有其气,这个就是气不正常,四时之气乖戾,这个就是反常之气。但是这种反常之气跟伏邪不一样。
     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什么是正常之气,什么是非正常之气。所以当医生就应该明白五运六气四时。医宗金鉴根据
伤寒例有个歌,就很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根据这条写的,“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凛令之藏。伤之四时皆为病,非时有气病为殃。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行。瘟疫长幼相传染,需审岁气看工量”。
非时行之气,是伏邪为病,时邪之气为病,就是时令病,这两个不要混淆了,是眼目,是关键。
    这一条里面,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个方面。因此,概念要清楚。都是温病,有伏邪温病,有时气温病,这不一样。这个地方如果搞不清,就会以此代彼、以彼代此,就错了。
7条,“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这两条应该合起来讲,第六条讲的是时行之病,有个节令的问题,既然是有节令的问题,就要明白历法,明白节气,得掌握测验之,得有气候学的知识,否则怎么能够知道非其时而有其气。所以这是水到渠成之笔,必然要讲这个问题了。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一个是顺其时的,为正令之病,春
伤风,夏暑热,秋凉燥,冬伤寒,是四时正气之病,顺其时而为病,是正令的外感病。二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是非正令的,为时行疫气之法。要测定这两种病,就要按照斗历占之。什么中心叫作历?就是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定岁之四时节气的方法,书为历书,法为历法。为什么加个斗?斗,就是天文,北斗七星有个柄,叫斗柄,斗柄所指春东夏南秋西冬北,以定四时。北定三时,亥子丑,东寅卯辰 南巳午未,西申酉戌。斗柄所指的时,以定月份,叫斗建,即斗建于寅。“斗柄回寅”,即是正月,依此顺推,十二月建子。如果月已建寅,就有春之节气,这样节气一来,天气当温和,即为正令,如果此时出现大热大寒,就不正常了。
    季节有了,气运就有了,气运与人体之病有关系。古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所以要当合格的中医,天文地理都要明白。星辰、日月、运气结合在一起了,计算人之为病,才有所本。所以要知道历法。学中医还要会八卦,不会八卦也不行。
   “九月霜降节后”霜降节了,就立秋,这是寒暖节令之序。九月之前,天气要有热。九月霜降之后,天气由温变寒了,这个变不是突变,要搭个桥,这个桥就是“凉”。到了向冬,大寒,就是12月了,这个寒冷是逐渐由小到大,虽然都是冷,但是有轻重,11、12是重寒,10为一般寒冷。这个就为下文铺平了道路了――什么
伤寒最为严重。
到了雨水节后,寒就要解除了,雨水,就是冰雪解,以为雨水故也,这时候天气就变温了。二月惊蛰,气渐渐和暖,向夏就大热了。由暖而变为热。
    这是在说四时节序,逐渐改变,不是一下子就改变的。我们的历法里讲四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里,有阴阳之生之合,还有阴阳之分离。这八节对人体有显著变化的,因为阴阳在这八节里,尤其是二分、二至,是阴阳离和的节气,人的反应是很大很大的。在二分二至的节气里,老年人死亡很多,或者沉年老病,也会发病、病重。客观的事实说明,二至二分的时候容易死人。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人体阴阳离合相续不续之时机,所以容易出问题。古代时,还有禁止八节行刑之说。
    24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是24节气。这24节气是为农业农事农时是关系重大的。
    我那时在大红门工作,有个农民是种蒜的,他老伴有病了,找我看病。这老头爱说笑话,他说,我种的蒜的钱都让他给我花了。你知道蒜字怎么讲吗?把我问住了。他说不是,他说种蒜的时间性很严格,蒜者算也。差一天就不行,必须把时间算得准才行。因此,24节气对于农作物很有指导意义的。所以现在种庄稼也是以此为准的。医学家,根据一年四季,一季三月,按照每一节气来占验气候的治于不治,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来了,所就要到了,要谨候其时,气可预期。立春有什么占验?古代钦天监,会推算出某时某刻,要很准确。
    寒暖的变化由渐而盛,由盛及衰。
    8“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
伤寒,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这条是论正令
伤寒,但是正令伤寒有轻有重,原因很多,但是根据寒邪程度而言,就要推断在哪个月份。
   从霜降节以后,到春分之前,在这个期间,如果有触冒霜露,体中寒为病者,就是
伤寒,是正令伤寒。但是这里有轻重之别,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不盛,为病则轻,因为寒邪微,不会成为杀厉之气。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寒邪已经相当旺盛,不是一般的了,所以为病就会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但仍有余寒,此时寒邪伤人为病亦轻。由此可见,11月、12月伤寒是最重的。
    以冬时不调,适有
伤寒之人,即为病也。这是说伤寒病的来源。所以伤寒,有轻有重,轻重原因很多,跟人的身体有关,如果从寒邪而论,则以11、12月为得。
将来要看注家,
伤寒之为病,有重、轻之说,我们的解释,邪气轻、邪气重,来解释。对于寒邪伤人,在什么时候伤人为轻、什么时候为重,伤寒例第九条(本条)就解释出来了。这条在理论上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就会只知道伤寒有轻有重,但不知其所以然。
   十条“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冬温之毒与
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这一条是论冬温与
伤寒的不同。冬温伤寒都是外感之病,但病大不相同。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这个样子受了邪 了,就是冬温病。冬温之毒与
伤寒大异,不能把伤寒与冬温同样看待,为什么呢?因为在张仲景来看,寒邪最毒,寒邪为阴邪,最能伤人阳气,所以害人伤人最重。冬温是温热,是热邪,是阳邪,阳热伤人,与寒毒伤阳,阳是生气,相较而言,在轻得多。
    冬温也有先发,也有后发,不能说的太准。
伤寒则不然,9-10为轻,11、12为重。但是冬温发病早晚,就不好推断了。而且冬温发病,有前后参差不齐,不象伤寒很整齐。同时,冬温也有轻重之分,治疗,就不能与伤寒一样了。
    伤寒、冬温虽然都是冬天之病,但是一寒一温,一阴一阳,发病不同,轻重不同。不要一概而论。
    今天讲了十条,成本与赵本不一样,分条讲的,大家要连贯起来讲,不要单摆浮搁。
伤寒例前25条有总论的意思,是总述。
    11条“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11条是辨伏邪为病;下面这一条论寒疫之病和
伤寒之病也有同等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寒疫是古代的证候名,
伤寒温病寒疫温疫,是古代病的名称。
    因为天之六气,有一定的节气的。所以就得把节气掌握好了,才知道是什么病。现在,从立春节以后,天气就温暖了,但是没有突然的大寒大冷13完
 
    第12条是讲节气了。每一个节气所受的邪气,以寒疫为例,有轻重之分。从春分后至秋分节前,这段时间里,是温的,是阳气用事,气候应该是温和的。在这样的季节当中,天有暴寒者。这个暴寒,有两个意思:一是气候的治而不治,不治而治,治而太过,是非时之气;二,天冷的很厉害,形容寒邪之甚。这个跟时邪没有什么关系,这个叫寒疫。寒疫伤人有轻有重,其轻重跟发病时间很有关系。下面就说寒疫的轻重跟季节的关系。
    3-4月,这样的月份,或者类似于这样的月份,天有暴寒,这个时候,阳气还弱小,为寒邪所摧折、所伤,所患之病,病热轻。为什么呢?因为是3-4月,阳气还弱,天地之间只有阴阳二气,这时候,寒气伤人,与5.-6月就不同了。
    5-6月,天地间的阳气隆盛,天有暴寒,这是违时,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暴厉之气,为天地之反常之气,邪气非常之盛。这个时候为寒邪所折,就会发生壮热了。
    7-8月,阳气已衰,这个时候,寒疫发热也就微了。
这样寒疫的病就明显了,就是在温热的气候,出现寒气,就会使人患寒疫病。从季节来看,寒疫伤人的轻重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是非其时而有其气,这个样子,气候节令相矛盾,寒热本是对立的,所以在寒热对立中发病,就要看寒热对立的程度了。3-4 7-8这个时候发病,阳中还有阴,5-6时阳气用事,这个时候寒邪伤人,完全是一阳一热了。
    这说明古人观察自然的气候、发病程度是相当之细的。实际上,
伤寒例就是内经的缩影,是内经中运气、热论的缩影,但是其又有发展,又有张仲景的个性,他观察的比较仔细些。
     寒疫这个病也是发热,热虽有壮热、热亦微、热亦轻之别,但从发热来看,和温病、暑病相似,不过治疗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因为这是寒疫伤阳,水来克火,是时行之病,是新感之病。而温病、暑病往往是伏邪为病。所以治疗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推算节气之气,掌握什么时候该寒热,然后再结合发病轻重不同,才能判断出是不是本节气之病,还是非本节气之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都是宝贝,不能轻视,这种科学可了不起。中医讲因时、因地、因人,这就是因时。春夏秋冬的外感病都是一个病,一样治疗,一个方子?学
伤寒的就是麻黄汤?学温病的就是银翘散?那能行吗?那是不能行的。因为春夏秋冬的阴阳不同,有六气之别,又有即病伤寒、伏邪伤寒。所以西医可以拿阿司匹林来治各种外感,但中医不行,必需要看是什么病,才能有什么药,这就叫因时辩证。这是种高度的辩证的科学的分析。而且又是在2000多年前,有这样辉煌的科学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13条“15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至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这两条,前面一条,是论是四时二十四气是如何组成一年的,这是正常的气候。第14条,就是论气候不准的情况,都能发病了,变成气候异常发病的原因。所以这两条要合在一起来讲。
    15日为一气,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所以这24气,应该用春夏秋冬来加以厘分,就按照这个气,来测验自然界气候的具体情况。气与时是相连的,有其时必有其气。内经日: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只讲气不讲是是不行的,哪一个季节才有哪个气。如果有其时,但是无其气,甚至气非,气就不能与时相吻合,就会出现天地之气非常,就会使人患病。气候不准确,怎么发病呢?应该到但是不到,不应该到却来了,是应该来了,但是来的太厉害了,或者虽然来了,但是来而不及。这都是由正常的气候变成致病的气候了。
    举个例子,从哪开头,怎么样来测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这样的话:有未至。。。。。师日,冬至夜半,少阳。。。。。。这是候气候之法。
    冬至节后,看哪天为甲乙日,第一个甲乙日,那一天的夜半,这个时候,天还冷,但是地上少阳之气已经起了,阳气开始上升了。少阳是三阳中的小阳,所以叫阳始生,其势力并不大,但是,已经破除寒冰,露出了阳气的苗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就是说就在一派冰寒之时,有一阳来复之气。所以这样子,阳气一来了,气候就变了,天就要开始温和了。
    我们当医生明白节气,我们是能来测量气候至而未至、不至而至,至而太过,至而未及。这是医家所用。作为医生的,看故事,听历史,都要有启发。
以甲子夜半阳气之始来测量气之过与不及,进而来测量是寒疫、温疫、温病还是
伤寒
15、16“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也。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上面的14条,讲的是气候之治,那么气候是由于四时,四时由于阴阳,阴阳由于天地之动静。
    这一条论四时正气由天地的阴阳鼓动而生,这样的源流,这样的体系。天地之动静,阴阳之鼓击。天动而动静,天地的一动一静,就分出来阴阳鼓动。成无已注:天地者阴阳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这就说明了四时阴阳非常重要,四时阴阳就是为天地的动静。一个代表阳,一个代表阴,阴阳鼓击分出寒热,寒热又分出四时。
     各正一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说天地之间有正气,也可以说是生长万物的规律。没有四时之序、四时之阴阳,那怎么能行啊。我们所说的至而未至等皆为病气也,就不是各正一气了,就不能保证各下一气了,就成了非常之变了。所以气与时要结合起来。张仲景的意思,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之正气,是天地地静阴阳鼓击所致,太过不及者就变成了邪气了。
     第16条,就是说,各正一气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说,阳和阴有连续性,有开始阶段,有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
     是以彼春之暖,暖是属阳,气候温和,是阳气始升,由春之暖发展到夏天的暑热,这是阳气由开始到发展,由小到大。没有春之明就没有夏之暑,是个渐进的,突然的人就受不了了,万物也受不了。所以由春到夏是阳气升发的过程。因为阳主升,所以在文辞上,就很和缓。但是阳极就要生阴,阳气就衰了,这个时候阳气下降阴气上升,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律。暑极生寒,就有秋天了。彼秋之忿,至冬之怒。四时只有变化,没有感情。这里却人格化了。心里起劲就是忿,行动就是怒了,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说形容寒冷的两个阶段,与彼春之暖,至夏之暑,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象人一样,先有忿再有怒,有初始再有发展;二是张仲景以寒邪为最为杀厉之气,认为寒邪是最为厉害最严重的,伤人也是最深的。所以在这里,寒气的厉,最猛烈就用“忿”“怒”字来刻画其特点了。大家对于寒邪之伤人也,是与重不同的。
    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之故,冬至节后,寒极、阴极阳就生了。八卦里,阴阳就是本质,符号就叫做爻。阳爻- 阳阴爻--。下面就说阴阳互变的情况。冬至之后,一阳爻生,一阴爻降,为一阳来复。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下也。大家注意,二至是非常重要的,是阴阳变化的节气。大家看一看成无已注解,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所以冬至之日甲子夜半,一阳爻生。其卦为复――地雷复,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阳极阴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其卦为“女后――天风女后”,言阴在于阳也。张仲景用易经之理,来说明阴阳盛衰的变化。内经日,冬至45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45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个道理与易经的道理是相同的。因为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欲问阳从何来,阳从寒处而来。阴极阳来,阳极阴生,子午为阴阳转换之时。
    当医生的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用药时总用补药,补到最后手脚都凉了。读书要读易经,不读易经,医学就学不好,因为易经是讲阴阳的,中医也是讲阴阳的。
    最近我看个病,一个老人63岁了,还有房事,没有精,全是血,血精,声音也亮,脸色也亮,这就反常。我写的脉按:结果是阳气亢盛,血不化精,阴不制阳。第二次来,脉弦促于寸口,那就不行了,治不了了,大补阴丸,龟板都上了。63了,岁数在哪了。中医就要讲中医的理。
     17条,“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由这样来看,冬夏二至,是阴阳相合。在纯阴无阳的时候,出了一个复,在纯阳无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女后。合是正常的,不合就是反常的。如果卦起不来呢?就会出现旧病复发,或者是死亡。厥阴病里有很多死证,因为阴阳之气没来复。春秋二分,是阴阳分离。成无已注:(要言不繁,少而精)。。。。。。。。。。二至二分,实际上是从阴阳结合而言,就是言至,一个是从阴阳让位而言,就言分,是按节气而来的,是气候的客观规律。总的来说,阴阳就是按照上面的规律运行,都是按照阴阳盛衰消长,有合有离的。
所以就有了阴阳相错,阴阳盛衰,才有温热凉寒的阴阳变异。人五脏之阴阳能适应四时阴阳之变异,人就健康,不能适应,就会生病。阴阳交易是自然界的事,人变病是影响人的事。所以内经六微旨大论,物生其应,气脉其应。这个在气交之中,在天地阴阳动静变化之中,人无所遁形。人如果没有办法适应这个变化,人就得生病。15完
    所以人的病有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这些病因都是有机的联系的。外因,比如四时之阴阳,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就有六气的运动,就有上文所说的至而未至等,人就可以受这些邪气就可以得病。外因也是人的内因有关系,人能够适应和不适应之区别。所以外因之病伤人,不要绝对化,外因伤人,跟人的正气的盛衰、脏腑的寒热,和人顺养四时,都有关系。所以人与自然,与六气不要机械看待,要辩证地看。
    20,“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由于 阴阳的交易、交错,气候的变化而使人生病,人在气交之中,要适应气交的变化,不生病。所以人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应该调和阴阳,顺应阴阳,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春夏养阳,顺四时以养阴阳之根。因为阴阳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是互相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规律。春夏易养阳,养阳就是养阳气之根,秋冬养阴,是养阴气之根。有了根了,就能使人体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顺,不违背了。
    春夏养阳,是给秋冬打基础的。春夏养阳,而阳气不衰。秋冬是养藏之道,春夏养阳,就是为了秋冬阳气能封藏。秋冬养阴,到了春夏就是养生。所以四时之阴阳,都有互相为利为用的情况。所以人顺天地之刚柔,所以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这样就能防病。

新东方老师讲课录音 越多越好 网络使用Macromedia Flash Player播放讲课课程,如何录音? 录音整理,一般的速度是多快? 整理会议的录音资料应注意些什么?急 录音整理的文字录入的价格应该是多少钱? 一个司法考试刑法题,本来挺明白,可是听了阮齐林老师的讲课录音后,现在糊涂了! 哪里有下载新东方的讲课录音的(高中的)可以下的奖励100的积分 要在电脑中进行讲课录音,要求有较高录音质量,用什么样的话筒,板载声卡可否,另外对其他有什么要求? 请问哪位知道哪有将录音转换成文本的软件,解决秘书整理录音的痛苦。感谢 怎么讲课 在线视频讲课 视频讲课 有那一种软件可以直接把清唱录音整理出简谱或伴奏 有没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将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字稿? 有那一种软件可以直接把清唱录音整理出简谱或伴奏 我是做打字工作的,常常会做录音整理,我想问问什么耳机比较好? 什么播放软件可是设置停顿时间,以方便整理录音? 录音。。。。。 又来提问~~~~~~~~~有什么好办法,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吗?我听得耳朵疼了~~~~~~~~~苦 请问:文字记者,有时候需要连续几天采访,可能来不及当天整理采访录音,用哪种采访机比较适合? 为什么学生不能讲课? 求教:讲课的“开场白”??? 讲课高手请进来 急需初中语文讲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