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华 学太极是哪一集:厉以宁:从“三个和尚挑水吃”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30:40

厉以宁:从“三个和尚挑水吃”说起

主讲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

  坛主小传
  厉以宁教授是江苏仪征人,1930年11月22日生。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其较早提出并一直坚持将股份制作为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被称为“厉股份”。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核心提示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管理者,必须了解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经济政策的最新动向,懂得谁是管理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要有双赢的观念,要懂得制衡的道理,要知道市场是可以创造的,要技术创新更要制度创新,要明白次优决策的道理,要懂得宽容,要懂得道德也是效率的重要基础,要正确理解无序与有序,要正确处理好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

  要技术创新,更要制度创新

  

  【观点一】技术创新要学,制度创新更要学。

  【故事】有三座庙,离河都较远。第一座庙三个和尚一开始轮流挑水,很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轮流休息,三个和尚一协作把缸里的水就挑满了。第二座庙,三个小和尚被老和尚叫去,说庙里立个新规定,从今天起谁挑得多,晚饭就给他加一道菜,谁挑得少,晚上菜就减半,或吃白饭,这样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就把缸里水挑满了。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连在一起做一个输水管道,在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舀水,水桶上去,第二个和尚往漏斗里灌水,流入庙内,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把水装缸里。三人轮流做。

  【解读】第一座庙靠的是协作,第二座庙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引进新的机制,第三座庙靠的是技术创新。

  当前谈得比较多的是新经济,究竟什么叫新经济?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谈不到新经济,没有技术创新也谈不到新经济。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结合在一起了,新经济就产生了。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都是这样,可能一开始是小企业,几个大学教员、研究所的年轻人,就在一起创办小公司,然后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看中了,资金注入,推到创业板上市,一上市股票成倍上升,很快企业就发展了。没有资本市场不行,当前技术创新各地都在搞,资本市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的股份制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国家股份制都是市场经济下自然发展起来,一步步走过来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过程中筹建的资本市场。当初搞股份制难度非常大,因为一些同志担心国有股一流通就没了,将来社会主义怎么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份制一开始实行是双轨制。双轨制是什么意思呢?存量先不动,增量用股份制来进行。所以当初股份制企业都是用增量发行股票,这就形成了双轨。为什么要这样?必须这样做,股份制才能推开,如果一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全部流通的话,那中国股份制会推迟很多年,中国证券市场在很多年之后才能兴起。但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股份制发展到一定规模,双轨制的矛盾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双轨制之下,存量不动,就形成一股独大,所以很多地方董事会形同虚设,开股东大会一个人来,其他人都不来了。而且在双轨制之下,机制没有转换,法制方面也出现很多问题,所以2000年前后股份制到了关键时期,必须改革,然后就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从2005年到2006年,股市开始复苏,步入正常状态。不然中国人很难理解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经济是好的,股市总往下掉呢?因为在没有改革之前,股市不能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现在这个问题终于解决,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

  到外头要学技术创新,更要学制度创新,这样困难就解决得快。学了制度创新,你就不用付成本。因为成本人家已经付过了,但是收益归你,而你又不要向他交钱。比如说,穷村子怎么办?山上的农村怎么办?山上的农村就想着搬家嘛!北京市怀柔县最北的喇叭沟门满族自治乡,国家自然保护区,300多平方公里土地,8000人口,而且都是树。本来应该很富的,可历来却是北京最穷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人都住山上。后来迁移下了山,家家盖新房,办起家庭旅馆、家庭饭店,人家到自然保护区来旅游就在你们家住,在你们家吃!现在家家有彩电、电冰箱、摩托车,有的还有小轿车。乡政府开座谈会,农民的话多了,他们说,愚公要移民不要移山,愚公移山把植被都破坏了。我就说,愚公移山讲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精神得保持。农民又说了,你的话也对,可你不了解情况,山上的女孩子全嫁走了,外面的女子不往山上嫁,山上的小伙子都成了光棍,哪来的子子孙孙开山不止呢。所以愚公应该移民不该移山,这就是制度创新。

  安徽南部黟县有两个村,一个村全是宋朝建筑,另一个村全是明朝建筑。当地副县长陪我们去看了,告诉我们说,这两个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了。我就向他祝贺,他却说当地老百姓情绪很大。因为根据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规定,评为遗产后当地建筑一律不许再动。现在天气比较热,有农民家想装空调都不让。农民买摩托车想骑,但白天不让骑,夜晚骑。如果白天骑摩托车还像个宋朝、明朝的村子吗?农民就有意见了,你们过现代化生活,要我们过宋朝生活,不干!我就建议,你村子里住满了人,人家来旅游,饭也没地方吃,住也没地方住。有人愿意搬到山后,自己盖房,装暖气、装空调,随你装去。村里的房子产权还是你的,家里空出来作为旅游点,开茶馆、旅店、酒楼,人家来就有地方吃,有地方住了。最近我从吉林刚回来,吉林是产玉米大省,过去总是玉米一丰收就卖不掉。今年情况就不一样了,玉米都不够。为什么?主要是给它找到新的用途,玉米做化工醇直接代替石油。这一来玉米就供不应求了,于是就要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搞规模经济。广东徐闻县隔海就是海南,靠台风下雨,产量很低,一亩地就二三百斤。一些公司就去了,跟农民谈30元一亩把土地租给我种,农民可以当合同人。公司就投资了,打井喷灌,引进国外新的品种,种菠萝,全是菠萝,连地名都改了,这地方戏称“波罗的海”,农民也有钱了。这些都是制度创新,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

  要懂得制衡的道理

  

  【观点二】要懂得制衡的道理。

  【故事】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时,最高领导6个王,天王和东南西北四个王,还有个翼王石达开,分工负责,打桂林、打长沙、打武汉、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到了南京,西王、南王已在半路上死了,这时候天王洪秀全秘密联合北王把东王杀了,后又把北王杀了,翼王石达开被逼走,带了十来万人到了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从此太平天国走下坡路。

  【解读】洪秀全违背了当初意愿,作为一把手,独断专行,排斥异己。这表明了领导人功过是不对称的,一定要有制衡的机制。

  有一年我来南方的一个城市听企业介绍管理经验,有两个企业都说今年所以效益好,是因为大权独揽,党委书记是我,董事长是我,总经理也是我,我一人拍板算数,决策效率快、效率高,所以效益就好。这不能算经营好。因为他不懂管理学的最基本道理。制衡是必要的,制衡可以避免效益损失,可以避免最大损失,就是决策中降低些效率也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必须付出的代价。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叫领导人功过的不对称性,什么叫领导人功过的不对称性?就是当事业走向成功的时候,功劳归领导者集体,因为一定是领导者集体分工负责,有事共同商量,集体做出决策。当事业走向失败的时候,第一把手应该负主要责任,这个时候已违背了集体决策的原则,独断专行,家长制,这就叫领导的功过不对称性。

  有人说企业有制衡机制啊,难就难在谁来监督第一把手,难就难在负责监督第一把手的机构是否真正起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上的大坏事不是坏人做的,坏人只能干小小的坏事,世界上的大坏事都是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做的,他自认为目的是高尚的,所以问心无愧。可他一项决策的失误可能导致几百万人饿死。这是哈耶克四十年代写的,指的是当初斯大林搞农业集体化。所以一定要有制衡,目的高尚的人也可能犯错误,制衡可以制止这一行为,有事情共同商量。

  要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观点三】要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故事】有一个生产木头梳子的工厂,找了四个推销员去和尚庙推销梳子。第一个推销员回来说一把没卖掉,和尚是光头,梳子没有用。第二个推销员销了十来把。他对和尚们说,梳子不仅可以梳头发,还有其他功能,用木质梳子经常刮刮头皮,可以止痒、活血、明目、清醒头脑。第三个推销员销了几百把。他发现香客磕头起来以后,头发有点乱,于是他就找方丈,让他在每个佛堂前面放几把木头梳子,头发乱了就梳一下,这里的香火不也就更旺?第四个推销员销了好几千把,他直接找方丈说,有人向庙里捐钱,有人向庙里送东西,你庙里得有礼品回赠,木头梳子是最适合的礼品。木头梳子两面可以刻上字,这面可以把庙里最好的对联刻上,反面方丈再在上面题几个字,做纪念品。于是方丈就订购了一大批。

  【解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连和尚庙里都可以推销梳子,可见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一个企业不要想市场容量有限,我大了你就小,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以前男人是用刀片刮胡子的,最近几十年用电动刮胡刀。电动刮胡刀刚生产出来没人敢买,这一卷把肉卷了怎么办?于是企业在商场门口示范表演,做广告,没问题,你试试看,一个电动刮胡刀市场出来了。过去谁知道有张家界、九寨沟,就是靠创造,创造市场,不断有人去旅游,有宣传画册,拍电视,拍电影,一个市场就创造出来了。

  要懂得次优决策的重要

  【观点四】现代管理人员要懂得次优决策的重要。

  【故事】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在天津大学做演讲的时候,举了好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都讲得很对。第一个例子,一人到商店里去买针,没有人说,哎,服务员,给我拿个最尖的针,一盒子都拿出来挑吧,用放大镜看。没人这样,都是一盒子针拿出来让你挑,第一个看看,第二个看看,第三个……行了,我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全部翻一遍呢?这就是次优决策。第二个例子,女同志买纱巾,没有哪个讲我买的是最好的纱巾。要买最优的纱巾,不可能。在南京,你要打个出租车把南京城里的商店逛遍,才能挑出最优的。人们多半是看了第一家再看第二家,看看第三家,行了,问买的纱巾怎样?还行。这就是次优选择。

  【解读】日常生活中都是次优选择,管理人员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它是节约成本的。我们过去常有一个口号:“绝不放过一个坏人”,这就是最优决策,行不通的,按次优决策,“不放过坏人”就行了。

  超常规效率来自道德基础

  

  【观点五】作为管理人员要懂得,超常规效率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

  【故事】有一个小孩问神仙,什么是地狱?什么是天堂?神仙说,你跟我走就行了。小孩跟着神仙来到一个大房子,左右各一间。先看左面这一间,门一打开里面有一个高台,下面一排排长桌放着鸡鸭鱼肉、馒头面包,筷子有三尺长放在那。进来一群饿汉,拿起三尺长的筷子夹起菜就往嘴里送,可筷子太长吃不着,一个个坐在地上哭。神仙跟小孩说,你看到了吧,这就叫地狱。他们来到另外一间,一样的摆设,可进来的人都吃得兴高采烈,他们是怎么吃的呢?我夹菜给你吃,他夹菜给我吃,互助合作。神仙对小孩说,你看到了吧,这就叫天堂。

  【解读】一个只顾自己的社会,人人只能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只有在互助互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成和谐社会。

  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个是效率的道德基础。先进设备、熟练劳动力,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的是常规效率。那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超常规效率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战斗热情?是效率道德基础起作用,我们才能在抗战中获得胜利。第二个例子,巨大自然灾害来临时,为什么人民有那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呢?大家回想一下,1998年长江发洪水,大家都在关注,捐钱帮助,抢险救灾,解放军战士几十个小时在水底下堵塞漏洞,这种超常规效率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

  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市场调节是第一次调节,政府调节是第二次调节。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政府调节是有形的,政策法律起作用。但人类社会至少存在几万年,在没有市场调节、也没有政府调节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延续下来,靠什么来调节?靠道德力量。在这种力量之下,社会能够延续下来。在动乱年代中市场是失灵的,政府是瘫痪的,市场失灵就没有市场调节,政府瘫痪就没有政府调节。但人类社会延续下来,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调节。所以今天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时要懂得,市场经济中如果没有道德力量调节是不顺畅的,政府调节中没有道德力量调节是低效率的,所以道德调节是重要的。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道理,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政府调节是有形的手,道德力量调节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道是无形却有形,道是有形却无形。

  要懂得无序和有序的关系

  

  【观点六】要懂得无序和有序的关系。

  【故事】据说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有一天心血来潮,到某个中学看看,学生在赛篮球,他就坐那看,看了一会大叫别打了,把校长叫来,臭骂一顿:怎么搞的?我给你花钱办学校,让那么多人抢一个球,乱成一团,给他们一个人发一个球去玩。

  【解读】韩复榘不懂,打篮球要讲规则,抱球跑,踩线撞人,这是乱;讲规则,比赛打得越激烈越好看,这叫活。无规则的竞争就叫乱,有规则的竞争叫活。现在我们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乱,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市场经济不是乱。我们今天的问题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而在于法制还不健全,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序无序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看。

  农民工出来打工,过年的时候,火车那么挤啊,但这是合乎规律的。它有序啊。中国民工外出有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来的都是壮汉,没多少文化,有力气。他们出来的目标也很简单,赚点钱,回家盖房子讨老婆。90年以后出现第二个高潮,这个时候劳动密集型企业,包括外商投资的在福建广东浙江一带形成。这时大量出来的是少女,少女出来眼光就变了,她找对象就找城里人,至少也是跟她一样出来打工的,有文化、有发展前景的小伙子。她瞧不起那些壮汉。结果呢,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少男都出来了,因为村里没少女了。农村里的女人一般就是30岁以上的和小孩,十几岁以后到三十岁之间都出来了。这种情况下,你说是无序吗?实际上是有序的,因为它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你到湖南广西江西看看,沿公路的小店谁开的?去广东打工的人回来开的。这些都是有序的,因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要懂得无为和有为

  

  【观点七】要懂得无为和有为。

  【故事】西汉汉宣帝时,有个丞相叫丙吉。他有一天去长安城外视察,轿子刚出门不久,遇到有人打架斗殴,把人打死,见丞相在这过就拦轿喊冤,丙吉知道后说,不要理他,绕道而行。又走不远在路边,看到一头牛在喘气,丞相就下轿子,围着牛左看右看,问怎么回事。别人就奇怪,这个丞相怎么回事啊,路上打死人不管,对牛却这么关心?难道人没有牛重要?丙吉就解释说,我是丞相,管的是天下大事,路上打架斗殴是地方的事,自有地方官来处理,我丞相不能越权来处理,除非他不管,那时再来找我。丞相管天下大事,现在天气还不太热,牛就在这喘气。我怀疑今年天时不正,阴阳不合,有大瘟疫会流行,如果发生大瘟疫,我必须过问,这是我丞相的责任。

  【解读】这件事成为历史上的美谈。管理人员要懂得什么事你该做,什么事你不该做,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2004年我去甘肃平阳考察,平阳有个风景点,是道家圣地,到了山上以后请我题词,我想了想,写了一幅对联:雄秀仙山,万物竞生,无序原来有序;升平世界,安居乐业,有为出自无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管理于无形,遵循客观规律。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工作一定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