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心侠义枪系绝世内功:追寻栝苍古道失落的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17:01
追寻栝苍古道失落的文明追寻栝苍古道失落的文明钟郁芬 李伟青/文 陈晓华/图

2010年4月26日 星期

曾经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后又修复起来的孝子牌坊。

嘉庆年间浙江巡抚阮元题写的“栝苍古道”摩崖石刻。

  千年古道到底有多少人文价值呢?记者的案头放着一本厚实的《栝苍古道》,这本由栝苍古道保护与开发课题组编撰的史料书,详细介绍了栝苍古道的历史沿革、文物古迹、民间故事,它给我们呈现的已不单单是一条古道,而是一条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的长廊。

  

  何文渊与却金馆的故事

  广为流传

  古道从丽水城出发,经五里亭、岩泉、枫树湾、银坑场、余岭,就到了却金馆。却金馆原名刘山铺,是古道沿途最大的村落。据说最繁华的时候,马来轿往日夜不息,村里曾经拥有4大公馆,是过往官商的歇息地。据民间流传,大公馆当年是官员的宿夜地,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是供挑夫、轿夫、商人宿夜的。

  追究却金馆村名的来历,都说与温州知府何文渊有关。何文渊,是与昆剧《十五贯》中苏州太守况钟齐名的中国四大太守之一。他的威望,在于一个“廉”字。传说他任温州知府期间,非常注意民情调查,每月初一和十五,召集父老乡亲开会,征求对官府意见。他自奉俭朴,布衣蔬食,处之怡然,俸禄之外,丝毫不取。明宣德七年(1432)冬,他途经栝苍冯公岭刘山驿站,永嘉县丞于建与一些士民想讨好他,以黄金相赠送,被他婉言谢绝,坚辞不受。

  何文渊离去后,于建就用这些黄金请乡民在刘山铺建造了四大公馆,并树碑立传,从此刘山铺就改名为却金馆,意即何文渊在这里却金之处。在温州府署园中(温州市区广场路一带),曾筑有“却金亭”,这在《明史·文徵明传》中有所记载。

  

  陈登朝和孝子牌坊的故事

  世代传颂

  在刘山铺却金馆第一公馆的大门口一直挂着一副对联,下联为“却金一馆何忠臣”,是歌颂何文渊在馆里却金的美事;而上联“泣墓三年陈孝子”,则是赞扬陈登朝泣墓守孝的故事。

  坊间流传:明宣德七年十月,何文渊寄宿在刘山铺。那天深夜,只见距村庄不远处的山野里有如豆的灯火在闪烁,一直不熄。何文渊就问店主是怎么回事,店主告诉他是一位青年在山里守墓,他叫陈登朝。此人一向为人忠厚,纯朴老实,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家里有些薄田、山地与家业,平日勤劳耕作,生活过得还算宽裕。而陈登朝的父亲则知书达礼,举人出身,在山乡颇有名望。两年前父亲亡故,陈登朝不仅为他服丧守孝,还在墓旁搭起草棚为之守墓,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结霜飘雪,他一夜不缺地守墓尽孝,是个有名的大孝子。

  何文渊向来重视人伦教化,曾写有劝世文:“劝吾民,遵圣道,孝双亲,敬兄嫂。睦姻邻,扶幼老。”对于陈登朝搭棚守墓的事迹,他除了被感动之外,进京后还奏于皇上。皇上对陈登朝也大加称赞,并下了一道圣旨,旌表其为“孝子”,还降旨在刘山铺竖造牌坊一座,赐名为“孝子坊”。

  村民们从缙云地界搬来上好石头,经过工匠的开采与雕凿、垒迭与竖立,孝子坊终于在村口大道上耸立起来。牌坊共有三层,顶层有诏赐的“圣旨”牌,还雕有两只精致的石狮。牌坊高耸巍峨,颇有气势。官员过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皇帝圣旨的敬畏,所以此处又有肃穆的气氛。孝子坊是刘山铺人的骄傲,也是过往者顶礼瞻仰之处。

  对这个传说,丽水学院赵治中教授经史考后认为:陈登朝实有其人,“孝子泣墓”也确有其事,但时间却并非发生在明朝,而是清道光年间。并且陈登朝守墓时已非青年,而属晚年,由此,他泣墓的故事更为感人。

  

  高机与吴三春的凄美传说

  家喻户晓

  栝苍古道全线穿越崇山峻岭,以冯公岭为最险,古有“隘头半天高,桃花云里过”之说法。北宋文学家、处州知府杨亿把它比作“蜀之剑阁”。岭上风光秀丽,林木蓊郁,山静谷幽,景色美好。后因此坡上栽有桃花,更名为桃花岭。

  传说这里是“浙南梁祝”高机与吴三春的殉情地。

  “高机与吴三春”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说的是明嘉靖年间,平阳宜山(现为苍南龙港白沙)有一个手艺高超的织绸工人高机,长得英俊潇洒,他织的瓯绸平滑细腻光泽鲜亮,在浙南一带十分出名,被称为“高机绸”。

  处州府龙泉县富商吴文达为了巴结府尹,拟用最为昂贵的“高机绸”作为庆贺府尹之母六十寿诞的礼品,遂重金礼聘高机前来龙泉,吴文达为此专门把厢房作为机房安放织绸机,以供高机织绸之用。

  吴文达独生女三春善于刺绣,倾慕高机手艺高超,人品上佳,经常下楼到机房观看高机织绸。日久生情,二人情投意合,引为知己。一年后,高机因母病即将离去,三春恋恋不舍,在丫环玲聪的安排下,二人在绣楼定情,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随后高机带着三春私奔了。吴文达得悉三春已与高机私奔,便率领家丁追赶,在江心屿将高机擒获,解送县衙治罪,永嘉县令以“拐骗良家女子”罪将高机判刑三年。

  三年后高机出狱,为探听三春消息,乔装卖绡客来到龙泉吴家,见吴家红灯高挂,方知三春次日即将出嫁。高机误以为三春变心,愤然离去,路经桃花岭时,从玲聪给的麦饼中发现三春暗中托付的金银,回想菜肴中发现的哑谜,方知三春一片苦心,一时气塞心头,竟成疯癫。

  次日,三春迎亲花轿途经桃花岭,见高机疯疯癫癫,心痛如绞,遂在岭上殉情自杀。高机见三春死亡,亦从岭上滚下……

  这个民间故事先在主人翁高机的家乡苍南县流传,随后通过山歌、道情、花鼓、渔鼓、温州鼓词、布袋戏等不同形式在浙西南一带民间广为传唱。还被编写成越剧、瓯剧、婺剧等戏剧和连环画、章回小说等文艺形式流传至台州、杭州及广东的潮州、福建等地,被称为是“浙南梁祝”、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古时的“通京大道”留下诸多

  文物史迹

  史载,栝苍古道始建于东汉至南朝,至唐代列为驿道,始有拓展。南宋时,由于建都临安(今杭州),对浙江的重要驿道进行修整,栝苍古道也在这一时期铺筑了卵石、青石路面或石板蹬级,至今保留的古道依然是这个面貌。

  栝苍古道历经千年,除了官商平民,也走过无数文人墨客。他们一路行吟,留下诸多诗词墨宝摩崖石刻,至今仍可供人瞻仰。

  在银坑场桥头旁的峭壁上,保留着阮元题写的“栝苍古道”四个大字,每字大约1.1米见方,篆体直书,字迹清晰,遒劲有力,端庄凝重。左旁有一行直书的题款:“嘉庆九年春  浙江巡抚阮元题”。

  史考,阮元为清朝之名宦、教育家、诗人、才通六艺的经学大师。他曾多次经过栝苍古道,其中两次是以浙江督学的身份来处州选拔人才,后来又以浙江巡抚的身份去温州催战舰和扫荡海盗。此字是他第三次经过古道时题写的,当地官员请来石匠勒刻在古道旁巨石上。题刻的时间确凿,而《阮元年谱》漏载,它正可以补其缺失。

  桃花岭上的冯公庙始建于唐代。冯公名为冯大杲,唐代善士,因辟山凿路修建了冯公岭(桃花岭),民众为祭祀他而建。古道从这里拾级盘绕而上,俗称桃花岭脚。唐著名道士吴筠有诗:

  人惊此路险,我爱山前深。

  犹恐佳趣尽,欲行且沉吟。

  南宋思想家叶适有更具体的描述:

  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

  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

  公今去不存,耕凿自有余。

  风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

  人随乱云入,咫尺声相呼。

  四时草木香,异类果蔬腴。

  采薪得崖花,结缀成襟裾。

  此亦佳窟宅,可对幽人娱。

  史载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曾畅游丽水,离开时过栝苍古道,作诗数首,其中《山行杂咏》,写的就是他过桃花岭时的感受: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风吹梅雨作轻寒,穿破油衣湿未干。

  一霎车中小眠去,好山已过不曾看。

  晴山高耸雨山沉,起爱天晴游爱阴。

  一种清淡浓绿处,王维能画不能吟。

  诗中可以看出,袁枚过桃花岭时,正值梅雨季节,似坐轿上山,并在岭上宿夜。“起爱天晴游爱阴”,起来的时候天是晴的,到出发时就阴了下来,说的是第二天的情况。

  位于桃花岭的樊庄村,村口公路桥边有“桃花岭庆善禅寺”的石碑。庆善禅寺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原由庆善堂改建,为过客消汗休憩之处,古称憩轩。据《缙云县志》记载:此寺原为关帝庙,系一座道、佛教混合的活动场所。前后两殿,配左右厢房,是过往行人歇息的好场所,留有不少文人墨宝。殿门前有清嘉庆年间温州人捐款赞助庆善寺重修的一块石碑。殿内高悬“文明天配”和“民黎我得”两块匾额,在其木板门窗上悬挂着长短不一的三副对联:“看过客三千相逢萍水,望此山一半不辩桃源”。

  一路走来,文物古迹不胜枚举,一个个古迹就是一个个典故。路边草坡,不时露出一块块没有姓名只刻有“义祭坛”的墓碑,据传埋的是进京赶考不幸中途病殁的书生。当地好心人将死者埋葬后,因不知其姓名,就在碑上刻上“义祭坛”三字,表示对读书人的崇敬。还有三望岭碑记、“愍劫合冢”墓志残碑、桃花洞存田碑记、三桥碑记等等,都极有文物价值,在千年栝苍古道上闪烁着各自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