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九阳完整txt:董氏刺血疗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46:01
董氏刺血疗法2

第五节 其它刺血常用部位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后背、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

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 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心脏麻痹、退热等。

2.十宣 位于十指之尖端。
主治:卒中、心脏麻痹。

3.耳背或耳尖 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桑颔关节炎、失眠、心悸、多汗。

4.颜面 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痛。

5.口腔 口腔黏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掌缘 后溪至腕骨一带。
主治:风疹块、气喘。

7.脚侧然谷一带。
主治:脑震荡。

8.肩峰 相当于肩颙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9.腰背 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
主治: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10.七星穴 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见高烧、小儿各种风症、中风失语、吞咽不适。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11.五岭穴 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枝、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途、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肝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2.双凤穴 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3.九猴穴 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猴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猴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一穴」。

14.三金穴 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贝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5.精枝穴 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6.金林穴 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血管硬化之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7.顶柱穴 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等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8.后心穴 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急性心脏麻痹、风寒入里、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症。

19.三江穴 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凤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20.双河穴 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21.冲霄穴 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廿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2.喉蛾九穴 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腺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3.十二猴穴 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猴痧)。

24.金五穴 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肝霍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症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矶、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5.胃毛七穴 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悸、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改为「二寸」更易找穴,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当然,原来之旁开一寸五分亦可刺血。

26.腑巢廿三穴 肚挤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廿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廿三穴虽有廿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向四面各旁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