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疯欧式奶茶官网:穿过千年的尘埃之二十:商鞅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25:47






商鞅变法:今人未可非商鞅!

近段时间一直沉浸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那锅粥,竟不能自拔,以往诸多历史盲点,加之又是古白话文,所以,边读边查边解,阅读进度非常缓慢,以至于到今天方才读到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辞鬼谷孙膑下山》,虽然随着阅读深入渐渐对那段历史多了一些些了解,然每每掩卷之余,最难以释怀的,竟是对那段历史之中的一些悲剧人物最不胜唏嘘的感慨!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女人跟我一样,通常都不怎么谙熟于政治,所以说关于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商鞅变法停留在我脑海中的唯一印象,也仅仅是一根木头桩子和一个历史名词儿,这就跟三十年前的那场变革停留在脑海里的唯一印象也就是个“改革开放”这个名词儿一样,实际上,人人说改革,可具体当初中国究竟做了哪些改革,进行了怎样的一些开放政策,至今仍然不过是模模糊糊,浑噩无知,几人能说清?SORRY,我好象是在为自己的不学兀术找借口似的,呵呵。。。忽然对这个商鞅充满兴趣,实际上可能与近些年一直亲历亲为经营企业有关。所以说,惭愧得很,这世上哪有什么真的阳春白雪,其实人的内心深处,无不拥有逐名追利之本能。

商鞅,又名卫鞅。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商鞅约摸出生于公元前390年,去世于338年,战国时期的卫国人氏。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这段是百度搬的!)同时也是法家门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由于商鞅的母亲是位妾室,因此在卫国他虽然是宗室子弟,却没有继承权。

在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类人才的流动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由于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个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现象。商鞅虽然身为卫国公族子弟,然在其很小的时候便以素好刑名之学而闻名,由于眼见他自己的祖国卫国势微力薄,不足以施展他的经世抱负,少年时期他便来到魏国,效力于当时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的门下,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当中庶子(相当于今日的总理秘书长)。公叔痤深知卫鞅聪明绝顶,远见卓识,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在他病重快要离世的时候,他原打算推荐给魏国当时的国君惠王,奈何这个惠王有眼不识金镶玉,对公叔痤举荐的这个年轻人很是不以为然,公叔痤见惠王如此,又连忙建议:“君如不用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恐见用于他国,必为魏害。”惠王认为公叔痤的想法实在是昏愦多虑,同样不以为然,轻蔑视之。

公叔痤去世以后,卫鞅素与魏国公子魏昂关系不错,刚好这个公子昂为人正直又颇讲义气(提到这个义字真是替卫鞅惭愧,后来,他竟是利用这个义字,六亲不认的,将昔日的好哥们儿诱杀,或者,这也是他几千年为文人不耻的一个原因吧。),于是卫鞅转拜公子昂,托他向惠王举荐自己,谁知道这个惠王还真是狗眼看人低,仍然弃之不用。所以说,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伯乐多么重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由惠王有眼无珠的轻视,竟硬生生放过了一个可能改变自己国家命运的人才,如不然,恐怕大秦一统中国的历史会被改写,甚至于华夏几千年的命运同样会被改写也不定。

卫鞅在魏国的经历大致如此,魏王不识人才,偏偏那个时候秦国却在广纳贤士。卫鞅见在魏国并无前途,隧再次弃魏入秦。真羡慕那个时候的人才流动,要现在,卫鞅这种叛国叛国再叛国的行为,一定会被愤青钉在耻辱柱上永生不得翻身。

进入秦国以后,通过旧相识景监打通门路,卫鞅果然见到了当时的国君,秦孝公,起初对于卫鞅那一套滔滔不绝的“帝王之道”,秦孝公听得同样是兴趣寡然,哈欠连天,直到后来,听了卫鞅的那一番变法图强的强国理论,方才正中下怀,变得是喜出望外,笑逐颜开。

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卫鞅开始了他一生之中最为精神抖擞的施政变革。从徙木立信坚决推行变法起,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从严格意上讲,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


当然,卫鞅,这个时候的商鞅,之所以能够一展抱负变法成功,这与他孝忠的那位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一代英主秦孝公的英明抉择也是分不开的。秦孝公,这位于秦国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他不仅拥有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野心,同时更俱备了顺应时事虚怀若谷的豪迈气魄,在知人善用全力接受变革思想的同时,更不乏大刀阔斧的为商鞅的变法之路清扫障碍的雄奇决心。敲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我最敬佩的晓星老师的一句“台词儿”:“他以博大的胸怀在告诉天下:混,就得跟我这样的老大!”(详见晓星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ed7a00100h1dr.html春秋战国时代的“好人”们

平心而论,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国经变法以后,也很快强盛起来,生产率大大提高,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雄霸天下。商鞅也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人们从此称公孙敬为商鞅。


秦国得商鞅而大治,若没有商鞅,又如何能使得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又如何能垫定秦始皇一扫六合的辉煌。作为我国古代与商鞅、张居正齐名的三大改革家之一的北宋王安石曾经满怀豪情地作了《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高度赞扬了商鞅以“诚信为本”推行改革,使秦国令行禁止、走向富强所做的贡献。只可惜,孝公一死,受到贵族反弹势力的报复诬陷,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商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真正是“作法自毙”,终究是成之于“法”,亡之于“法”,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刑罚十分残忍,即用五辆车分别用绳索缚住受刑者的头部与四肢,然后驱赶着马,将人活活撕成五段,令人耳不忍闻。

一代杰出奇谋的政治家,法家巨子,一生变革终归梦,到最后竟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看到这一段,真是情不自禁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商鞅为什么会死,秦人为什么要他死?而且是车裂,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平心而论,商鞅是秦国强大起来并且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是秦国的恩人,他何罪之有,处以如此极刑?这就跟时下许多企业的管理阶层一样,他们以忠诚老板的利益为事业追求,严以律己,克尽职守,到头来不仅为员工生恨,还往往遭致老板们的卸磨杀驴。。。

呵呵,想一想,难道,这真是所谓法家门派之宿命?!


在仁爱、忠恕、信义破败的时代,锋芒锐利的法之门派应运而生,毕竟它不象道家清静无为,放旷逍遥;也不似儒家那般因循守制,以礼教化。。。法,之所以培怨育恨,盖因其严刑峻法,以法律人,以令治国,公正严明之下,难免幽怨丛生。何况,法家巨子者,多为改革家,政欲改革,政令欲清,礼岂因循?中国人常说:乱世宜重典,任何社会基础中,若论变革,往往总难免会以牺牲一部分权贵利益为代价,可是,如果有朝一日这批“被变革”势力一旦反弹,法家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矣。想想商鞅的下场,还有后来的王安石,还有我们几十年前的那位伟大的设计师。。。

从来以思变而求政通的路都不是那么好走的,它不光需要有足够的智谋韬略,还要有超凡的勇气与决心,自古以来,法家巨子之所以往往并无好下场,原因盖在于此,难怪某伟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在漫长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谁又能堵得上那些别有用心的黑手,以及鼠目寸光的悠悠之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