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怀上吉庆的孩子:甲午战争史4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46:40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四 清军反攻海城

 

 

盖平失守后,清军为了挽回在辽阳南路争夺战中的不利局面,便决定实施反攻海城的计划。

先是淮军屡挫,声名狼藉,言官交劾,清廷因欲起用湘中故将。帝党也想借此机会实现“以剂湘淮”的构想。湖南巡抚吴大澂奏请绕率湘军北上,朝旨允之。左宗棠旧部藩司魏光焘、曾国荃旧部臬司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道员李光久等,皆令募兵北援。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旨授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注1刘坤一就任之初,因需料理畿辅各军,急切不能前赴山海关,便将关外攻守事宜委宋庆调度,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五日,光绪又谕宋庆、吴大澂帮办刘坤一军务。

早在盖平失守前,清军即准备反攻海城。依克唐阿曾与吉林将军长顺拟定一个反攻计划:依克唐阿、长顺由北“分左右两路,步步前住,相机规海,兼可顾辽”,宋庆由南“率队夹攻,催业已出关的陈湜一军由西“速来助防剿”。注2由于日军进攻盖平,清军“以保盖平,护营口为当务之急”注3,致使此计划未能实现。盖平失陷后,
章高元的山东嵩武、广武、福字诸军及张光前的亲庆军驻大房身,徐邦道的拱卫军驻二道沟,刘世俊的河南嵩武军及姜桂题的铭军驻大石桥,宋得胜、马玉昆的毅军驻侯家油坊,“皆环营口东西北三面,或十数里,或二三十里”,“严备堵剿,力保营口”。注4这样,清军发动的规复海城之役,起初只有依克唐阿、长顺二军参加,其后才逐渐扩大规模,投入了更多的部队。

自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二月二十一日,清军先后四次反攻海城,皆以失败而告终。兹分述如下:


开赴海城前线的清军部队

第一次反攻:时在一月十七日。清军参战的部队主要是依克唐阿、长顺二军。依军有:敌忾军步队四营;镇边军步队三营,马队八营;靖远新军步队二营,马队四营;齐字练军步队四营,马队二营;齐字新军马队三营;韩登举民团三营。长顺有:靖边军步队十一营,马队二营三哨,炮队二哨;吉字军步队八营,马队四营。此外,还有豫军精锐营步队三营二哨,马队三哨。合计六十三营,约二万余人。

清军为组织反攻海城,曾进行了多日的准备。在清军看来,海城为“辽沈之门户,海疆之咽喉,此城不复,军事难期得手”。清廷也向依克唐阿、长顺迭降“迅拔坚城”的谕旨。注5长顺所部原驻本溪湖,于海城失守后,移至鞍山站、腾鳌堡一带分路扼扎。长顺本想与宋庆、依克唐阿二军约期同进,先图恢复海城。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依克唐阿带队抵辽。而宋庆复函称:“因两军相距较远,难定师期。”注6于是,依克唐阿与长顺共商反攻海城之策。一八九五年一月六、七等日,二人同抵鞍山站,“商定分左右两路,步步为营,相机进剿”的作战方针。但又恐东路之敌趁机窜扰,便商请盛京将军裕禄分别行知东路清军“一律大张旗鼓遥作进规凤城之状”。注7一月十一日,依军进扎耿庄子,为右路,长军进扎闵子山,为左路。两军均按计划稳步向海城进逼。

此时,日军陷海城已有一月。在此期间,城西三里的晾甲山,城北三里的欢喜山,城西南七里的唐王山及城东北三里的双龙山,皆修筑了炮台。城东南一里的荞麦山原为清军阵地,也重新加以布置。荞麦山与晾甲、唐王二山成鼎足之势,扼营口大道;双龙山与欢喜山对峙,扼辽阳大道;欢喜山又与晾甲山相望,扼牛庄大道。

桂太郎命步兵第五旅团舍营于城西南部,步兵第六旅团舍营于城东北部,各自加强其防区的守卫。并规定了具体事的分工:步兵第六联队长冢本胜嘉负责晾甲山,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薛正负责唐王山,步兵第七联队长三好成行负责双龙山,步兵第十九联队长粟饭原常世负责欢喜山,各派出前哨实行远距离侦察,从严戒备。于是,海城敌人防守益固,势难拔取了。

依、长两军之南进,早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之中。一月十一日,日军步兵第十九联队所派侦探队穿敌忾军号衣到双庙子侦察,在返回杨相公屯时与依军统领博多罗部相遇,博多罗当即率小队进击,毙敌三名,击伤四名,并“夺获抢八杆,刀八把,马三匹”。清军亦阵亡—名,受伤三名。注8十二日,依克唐阿到双台子。十三日,又抵鼍龙寨。十四日,长顺亦抵甘泉堡。十五日,依军前锋进至前柳河子和平二房村。是日,日军100余人到甘泉堡南山,并在山上设卡。长顺派靖边练军绕领丁春喜、靖边后路统领周宝麟会同豫军精锐营统领蒋尚钧,将日军击退,但又各返营地。清军行动缓
慢,似进似退,使日军一时摸不准其南下的目的。十六日,桂太郎根据侦察人员的报告,获悉清军已占领验军堡以北的沙河沿、长虎台、小王屯、大富屯等村,并在土墙上挖枪眼,这才断定清军不可能是侦察或者牵制,而是要进攻海城。鉴于清军在数量上居于优势,桂太郎下令禁止部队出击,而制定了“把敌军引到我军防御工事近
旁,然后加以反击”注9的怍战方案。当天下午五时半,日本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率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炮兵部长黑田久幸少将、参谋福岛安正中佐等,自岫岩来海城视察,并筹划攻守之策。野津肯定了第三师团的作战方案,并训示一定要固守海城。

一月十七日,清军分左右两路反攻海城。右路长顺军进至双龙山东北的二台子,左路依克唐阿军进抵欢喜山西侧的波罗堡子,对海城形成了弓形的包围线。此时,日军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三好成行大佐指挥步兵第七联队防守双龙山;粟饭原常世大佐指挥步兵第十九联队防守欢喜山。此外,日军还在晾甲山和唐王山增添了兵力,以防清军由营口大道和牛庄大道来袭。

是日下午一时二十分,长顺所部从二台子缓缓前进,将艾台堡子村占领,开始向双龙山射击。清军左右两翼所发射的炮弹,飞过双龙山巅,落于山的南麓,形成交又火力。在清军第一次排炮射击下,日军死伤多人,其中二等军曹比良外茂松等三人当即被击毙。

随后,依军举着二十四面旗帜,向双龙山前进,一直进至距日军阵地四、五百公尺处。适在此时,日军的一个炮兵中队前来增援。清军“更番仰攻,扑及山腰,雪深岩高,枪炮如雨,未能遽上”。日军枪炮齐射,长顺所部“阵亡兵勇二十余名,受伤者四十余名”注10无法继续前进,便迅速“退入后面的洼地,在洼地下面缓慢地撤退”。注11时为下午二时三十五分。

当东路长顺所部后撤之际,西路依克唐阿所部尚在与日军对峙。注12在波罗堡子村南距欢喜山约两千公尺处,依军设置了四门快炮,镇边军统领荣和“奋不顾身,亲督炮队在西猛攻”。注13在炮火的掩护下依军向欢喜山进逼。枪炮弹丸,雨注交射,欢喜山日军阵地处于危殆之中。这时,日本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和第三师团长桂太郎中将,适在欢喜山上观战。“突然,一发清军炮弹掠着欢喜山巅飞来,其弹道非常准确。二位中将正手持报告交谈,炮弹从中间穿过,不禁愕然一惊。”注14但这颗炮弹未即着地爆炸,致使这两个侵略军头子得以保住性命。于是,日军加强了炮击,向波罗堡子和清军前沿阵地连续发射。依军仍坚持战斗,与敌对射。荣和“左腿受伤”,“犹裹创力战”。注15战至下午四时十分,依军伤亡已近百人,开始撤退。日军以步兵第十八联队在西,步兵第十九联队在东,步兵第六联队居中,炮兵部队继后,追击北撤的依军。依军且战且退,仍给最先逼近的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以重大杀伤。下午五时许,日军始进入波罗堡子。

同一天,徐庆璋为配合清军反攻海城,命乡团自吉洞峪向析木城方向前进。在此以前,日军曾屡次进犯吉洞峪,皆为乡团所阻,未能得逞。据《辽阳县志》载:“日人自大孤山登陆,陷岫岩,欲间道犯辽阳。吉洞峪练总徐珍集乡勇,各持抬枪,鸟铳在峪南韩家岭、宋家岭等处扼守。日兵数千来窥,甫上岭,辄击之,毙数人,遂不敢
进。各乡勇昼张旗帜,夜燃火把,出没往来,虚实兼用。一日钲鼓大作,日人数百骑驰至;令乡勇俱伏,俟至近,发铳齐击,却退。徐练总曰:‘寇且大至,宜避之。’炊时,果以巨炮来向前设伏处击之,许久,林烟石火,而众无恙。至是,日军不复至。相持月余,日乃分兵赴海城。”注16但潘家大岭仍有日军驻守。于是,趁依、长两军反攻海城之机,委员俞凤翔商令徐珍等进击,夺回潘家大岭。但是,徐庆璋认为:“该处三面皆通贼路,我军兵单,万难驻扎。”注17遂放弃潘家大岭,暂时未再向析木城进逼。

在这次反攻海城的战斗中,日军守双龙山的步兵第七联队伤亡七人,守欢喜山的步兵第十九联队伤亡十五人,参加追击的步兵第十八联队伤亡二十三人,合计伤亡四十五人。注18战斗结束后,依克唐阿退回耿庄子,长顺则先已退向柳河子,皆未远去。于是,五天后又有第二次对海城的反攻战。

第二次反攻,时在一月二十二日。清军参加反攻的部队与第一次相同。

清军第一次反攻失败后,退守东起甘泉堡西至耿庄子一线。一月十八、十九两日,双方前哨迭有接触。十九日拂晓,野津道贯一行返回岫岩。是日,为日军第三师团伤亡最多的缸瓦寨战斗一周月。桂太郎为了安抚部下和鼓舞士气,便在海城南小门内举行招魂祭。他在祭文中赞这些成为异乡之鬼的死者:“夏则炎天,冬则冱寒,忠节尽国,不厌其艰”,“或死弹丸,或毙厉疾”,虽“魂魄在天,地无影迹”,却“氏名在牒”。最后则祈祷这些亡灵佑助:“我武之扬,此灵惟藉。”注19桂太郎估计清军还会重整旗鼓来攻,所以这次招魂祭实际上是战前的一次精神动员。在依克唐阿看来,“若不急图攻计,诚恐再一漫溢,则无险可扼之区,办理更形棘手。”注20因此,他再次与长顺商定,约期各出队夹攻海城。

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八时,清军仍分东西两路向海城进逼,但在战术上略有改变,即长、依两军又各分两路进攻,以分散敌人的兵力。长顺命亲军统领明顺等带队自正北从双龙、欢喜二山之间进击,将炮兵阵地布置在三里桥以北高地以为掩护;丰升阿、蒋尚钧、丁春喜带队经头河堡、二台子绕过双龙山,以攻海城东北的双山子。依克唐阿命庆德、韩登举等营由波罗堡子进攻徐家园子,将炮兵阵地布置于沙河沿以为掩护;德英阿,乌勒兴额等营为后继;札克丹布等营绕到苏家堡子,从西进攻。

在清军进攻之前,日军已重新进行了防御部署:自双龙山下至欢喜山以东属三好成行大佐的防守范围,自欢喜山下至牛庄大道属粟饭原常世大佐的防守范围,由大岛久直少将指挥;自牛庄大道至晾甲山下属冢本胜嘉大佐的防守范围,自晾甲山下至唐王山下属佐藤正大佐的防守范围,由大迫尚敏少将指挥。桂太郎判断:清军的主力是在西路,而东路清军的“目的是分散我军的兵力,其任务是实行牵制”。注21同时,他认为,佐藤所部的防守范围是在晾甲山以南,而只要清军不从营口大道来攻,这一带就投有危险。因此,命令佐藤率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以及步
兵第六联队第一大队和炮兵第二大队,伺机袭击清军的右翼。

上午十时十五分,依军在大富屯和小富屯以南,经过波罗堡子附近,以密集的队形向徐家园子进逼。日军用望远镜观察到:清军“五人一帜,十人一旗,旗帜飘扬,红黄黑白相间”。“他们在头上缠着紫色头巾,手持抬枪、鸟枪,连发枪等火器”,“从一千公尺以外的远距离开始射击,一步一枪,两步一射,小心翼翼地前进”。注22此时,日军已在徐家园子设下埋伏,并不还击,只等清军进到近距离,然后再给以突然打击。原来,防守徐家园子的日军是步兵第十九联队第一大队,由藤本太少佐指挥,正在村北和村西的防御工事里隐蔽。后来的佐藤正所部也进行了隐蔽:步兵第六联队第一大队伏于村西南朝北的土崖上;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和第二大队第七中队面西立于土崖下面;兵头雅誉少佐指挥炮兵在村南占领阵地。

下午一时十五分,依克唐阿亲率博多罗一营督战,前军庆德各营逼近徐家园子,“德英阿、乌勒兴额继之,札克丹布等亦至”。当依军“以破竹之势逼近至二百公尺”注23时,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长牛岛本蕃少佐首先率队自工事两端冲出,将依军横队从中间冲开,分割成为两部。随后,所有日军伏兵全部跳出工事,将依军冲散。依克唐阿见处境不利,一面命博多罗一营绕攻城南,以牵制敌人,一面派飞骑向长顺告援。关于这次中伏的经过,依克唐阿奏称:“我军不能前进,即饬博多罗绕向南门,另牵贼势。奴才亲冒子弹,率领各营复将伏贼诱出(指牛岛大队),札克丹布等连开数炮,击毙不少。我军方拟越过,不意该贼另有埋伏,忽然突起(指其余日军伏兵),城上下各炮齐发。我军已无后继,兵勇纷纷倒地,不忍再令伤亡,遂饬且战且退。”注24

长顺按依克唐阿的飞报后,即拔队经沙河沿绕至城西,抢攻晾甲山。吉林练军马队统领西隆阿,吉字营马队营官庆昌等先至,亲军统领明顺也率队赶到,对晾甲山进行三面围攻。但日军炮火太猛,难以前进,不久亦即撤退。长顺见西路清军已退,也下令北撤。在这次战斗中,仍采取“步步为营,相机进剿”的老战术。这种战术曾被日人讥之为“防势进攻”。注25加以缺少攻城的大炮,又不擅长攻坚,因而遭到了失败,而且损失比第一次更大。是役日军仅伤亡九人。注26由于日军“用开花弹猛击”,杀伤力很强,所以清军瞬时“尸积如山”。注27长军伤亡弁勇一百二十余名。“哨官周绪科炸去头颅,立时阵亡;营官左世荣膝被铅子透出;哨官穆泰和、万金彪、葛永仁各受重伤。”注28依军“伤亡亦有五百余名之多”。注29共伤亡六百余人。

第二次反攻海城之败,使依、长二军的元气都受到一定的损伤。事后,长顺称:“未敢遽议进兵者,正以稳慎进取。”注30依克唐阿则提出:“一俟调集统领寿山等十一营,即当再图攻取。”注31由于清廷一再督催,才迟至二十余天后发动了第三次反攻。

第三次反攻:时在二月十六日。参加这次反攻的清军有三支:一、左翼军,包括靖边军步队十六营、马队二营三哨、炮队四哨,吉字军步队八营、马队四营,豫军精锐营步队三营二哨、马队三哨,由长顺指挥;二、中路军,包括敌忾军步队四营,镇边军步队四营、马队九营,靖远新军步队五营、马队四营,齐字练军步队四营、马队二
营,齐字新军马队三营,韩登举民团三营,由依克唐间指挥;三、右翼军,包括拱卫军步队十一营,老湘军步队五营,由徐邦道、李光久指挥。

长顺和依克唐阿两次反攻海城,均遭挫败,深感蟠踞海城之日军防守甚坚,若仅以现有兵力攻击,徒受损伤,难以取胜.长顺说:“此次倭贼占踞海城,据守险要,反客为主,我以潜师远攻,已殊劳逸,且各营大半新募,可胜而不可败,若使连日攻坚,非特多伤精锐,兵家所忌,设有疏虞,则一蹶难振,大局便不可问。”注32依克唐阿则提出扰袭敌后的战术:“裹粮而行,卷旗急趋,扰彼岫岩、金、复,遇之则战,得之不守,如飘风疾雨之过而不留。如此则该贼在在惊疑,首尾不顾,办理似易得手。”注33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对长顺所忧心的局面并无挽救之方;依克唐阿的建议也很难付诸实行。他们所能够采取的唯一办法,只是先厚集兵力,再订期反攻。

当时,日军已从山东荣成登陆,进踞威海,对刘公岛实行围攻;同时,清廷决定向日本乞和,并派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东渡议和。所以,清廷亟望对海城发动第三次反攻,以期一举攻取,使日本当局早日同意和谈,庶可挽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命运。二月七日,光绪谕曰:“此时各军俱到前敌,亟宜克期合剿。著长顺与依克唐阿同心协力,严饬诸将领奋勇进战,务期一举攻拔,再向南路与宋庆会合,节节扫荡,军事当大有转机矣。”注34十一日,又谕宋庆、吴大澂“会商进兵之策,速筹攻剿”。注35到十三日,依克唐阿所调在下马塘的镇边军步队一营、马队一营及靖边新军步队三营,由统领寿山带到;长顺所调在连山关的吉林靖边军步队五营、炮队二哨,也由统领文元带到。于是,依克唐阿与长顺商定,并约会徐邦道、李光久二军,于二月十六日合攻海城。

长顺带所部攻双山子,丰升阿为接应,并饬丁春喜同豫军镇东营由粟子洼进攻,兼顾东面援贼。”注36当进至距日军阵地约三百公尺时,日军“负山伏于壕沟,放炮死拒”。长军虽“枪炮齐施,猛进战”注37,但扼于日军的猛烈炮火,“炮弹在头上炸裂,榴弹在周围迸散”注38,死伤甚众,势难向前,不得已而后撤。

在清军右翼方面,依军进攻晾甲山,徐、李二军进攻唐王山,也皆阻于日军炮火。依军进逼晾甲山数次,皆未能得手,只得“收队环扎抢获各庄”。徐邦道、李光久二军“奋勇当先”,先占领了唐王山以西的高地。因为唐王山西北两面皆断崖绝壁,不能攀登,惟其东南两面山势平缓,有登山的道路,所以徐、李军以一部向唐王山之东南侧迂回,另一部向唐王山以北的八里河子和唐王山后村的日军哨兵线进击。当清军进至距日军阵地七、八百公尺时,唐王山上的日军炮兵突发排炮,步兵也猛烈射击。由于日军“于山下各屯多藏伏兵,山根连掘长壕隔断,更无蹊径可通”,尽管清军“更番迭战”注39,终未能达到抢占山头的目的。下午三时,清军向西退去。

依克唐阿、长顺在三次反攻海城之前,曾与辽阳知州徐庆璋相约,令驻吉洞峪镇东军务营于同日攻打析木城,以分敌人之势。徐庆璋命委员俞凤翔督率马振芳、胡魁福、程克昌三营官,各带五成队进攻析木城。但马振芳等营到达析木城已是二月十七日,比预定日期迟了一天。担任析木城守备队长的是日军步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长林太一郎少佐,闻清军来攻,立即命令部队紧急集合。

上午七时,清军进至城东桥头,日军从城内突然冲出,“枪炮如雨”。清军虽“奋勇攻击”,终究不敌,阵亡十余名,伤三、四十名。营官胡魁福及两名哨官的坐骑均被击毙,马振芳中枪落马,幸被抢回。交战一小时后,俞凤翔见难以取胜,即令各营“拔伍退扎”。注40由于兵力太弱和错过约期,镇东军配合反攻海城未能奏效。

据日方公布的数字,此役日军伤亡才十四人。注41而在中国方面,依军“伤亡兵勇三十余名”,徐、李二军“伤亡兵勇六七十名”注42,长军伤亡兵勇“百数十名”。注43共伤亡二百余人。

第四次反攻,时在二月二十一日。参加这次反攻的清军,除依克唐阿、长顺、徐邦道、李光久外,又增加总兵梁永福的凤字军五营;同时吴大澂又派署永州镇总兵刘树元率其亲军四营来助。

清军第三次反攻失败后,各部皆未远离。李光久扎二台子,徐邦道扎柳公屯,依克唐阿所部英德阿等扎安村堡子,寿山扎大富屯,札克丹布、博多罗扎小王屯,皆距海城十里八里不等。长顺则退扎甘泉堡一带。二月二十日,清廷谕关外诸将“亟应联络各营,鼓励土卒,齐心并力,迅图克复海城”。注44于是,依克唐阿、长顺共同商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对海城发动第四次反攻。

清军仍分三路进军:东路为长顺军,由东北进攻栗子洼,出双龙山之东,以为牵制;中路为依克唐阿军,由正北抢占波罗堡子和教军场,再向东南直插双山子;西路为宋庆和吴大澂所部,由西进攻晾甲山和唐王山。宋、吴所部也进行了具体分工,李光久会合刘树元,由正西进攻晾甲山,徐邦道会同梁永福应之;拱卫军分统罗应旒先扫清龙台铺伏敌,然后绕出唐王山后,进攻唐王山。

是日上午九时左右,各路清军开始向日军阵地进逼。依军从沙河沿经验军堡至三里桥,又以快速的运动向东南行进,直扑欢喜山与双龙山之间的甜水沟。与此同时,长军也从西艾塔堡子插向双龙山东侧,先“以偏师相挑”,注45上午十点零十分,依军对甜水沟的日军前哨,长军对双龙山东侧阵地,发起了进攻,猛放步枪和抬枪。在沙河沿的清军炮兵阵地也连连发炮,向双龙山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依军和长军进至距日军阵地一千五百公尺处。日本随军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说:“这时,炮击越来越猛烈,敌军企图左右夹击双龙山,颇为趾高气扬。……三里桥南端的一支敌军猛然向南挺进,以相当机警的动作向我前哨冲锋。”注46但是,此时日军已经加固了双龙山的防御工事,并增修了碉堡,大岛久直少将还特地亲至双龙山指挥。当清军接近后,大岛命令炮兵发炮,步兵也从碉堡里一齐射击。依军大炮被击坏五门,炮力不敌,难以再进,同长顺退至沙河沿、西烟台一带。

西路清军也按计划向晾甲山和唐王山发起攻击。李光久、刘树元两军先集中于二台子,由西抢占安村堡子,又向南进至团子山西的前,后石井堡。日军从唐王山上观察,李、刘二军“运动非常整齐”,“每支部队的动作整齐划一”。注47上年十时三十分,李、刘两军离开石井堡,开始从西向晾甲山日军前沿阵地进攻。徐邦道督副将胡廷相、蒋顺发,并会同梁永福,从南面直攻晾甲山。各军“奋勇猛攻”,日军前哨抵挡不住,开始向山顶“反奔”。罗应旒以晾甲山将得手,“挥队自唐王山后抄袭而下,欲攻人城”。注48不料恰在此时,日军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率队由大石桥返回,挡住了罗应旒部的后路。于是,佐藤与驻守唐王山的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一
大队长石田正珍少佐一起,率队左右夹击罗部。“佐藤大佐的部队自上夹河以北进,出现于坡广东南,石田少佐的部队自八里河子以西进,出现于牛庄大道左右,欲将清军夹在中间加以狠击。”注49徐邦道见罗部处境危殆,便合同梁永福“转炮向西轰击”,予以支援,将敌击退,并迅速督队渡过沙河,“列炮以待”注50,日军企图夹击罗部
的计划终于落空。上午十一时,双方停止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依军伤亡十七名,徐、李等军伤亡约二百余名。注51而日军方面才死伤各二,共四人。注52

从一月十七日到二月二十一日的三十六天内,清军反攻海城共四次注53,皆遭到了失败。清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多数原因与其他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共同的。但这次作战有一点很不同于往常,就是打的是一场进攻战。在辽阳东路,依军曾反攻过凤凰城,但其规模和次数远不能和规复海城之战相比。所以,对于清军来说,这确实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这一点,甚至使日军方面感到惊奇。他们说:“清军先攻凤凰城,后又攻海城,这些行动之所以得到军人的赞赏,是因为清军摆脱了牙山、平壤以来实行专守防御的常规。敌军现在采取攻势,其志甚佳。”注54这次进攻战,实际上又是一次攻坚战。对于清军来说,这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他们既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又缺乏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当时,日军实行阵地防御,利用工事和碉堡隐蔽,主要靠炮火取胜。而清军在进攻时不但无隐蔽物可言,而且在大炮数量和炮兵技术上同日军相比,不啻天壤之别。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军在每次战斗中伤亡人数远远超过日军,顶多坚持儿个小时就打不下去了。

另外,清军所使用的基本战术是“先抢山头”,其动机不能说不好,但其效果则不佳。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清军每次进攻的时间都是在上午或者中午前后,以堂堂正正之阵,大摇大摆地行进,这无疑等于预先通告自己要进攻了,使敌人得以从容准备,结果每回都遭到重大的伤亡,不用说抢不着山头,连山脚也到不了。清军还想靠在国内镇压农民起义的一套办法打近代化战争,以对付武器装备和组织形式都比自己先进的日本侵略军,怎么能够打得赢呢?清军还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以其人数之众,却没有想到切断海城的后路。当时析木城的守敌仅一个大队,尚较易攻取。如早拿下析木城,并力扼大石桥,即可使海城日军真正成为孤军。据统计,在清军的四次反攻战中,日军耗炮弹约三千发,枪弹约十一万发。若能完全切断海城日军的供应,并多方扰袭之,仅弹药消耗一项即可使它难以久支。而清军却计不出此。海城日军不但与军司令部始终保持联系(军司令官亲临海城前线指示机宜,海城经岫岩至大孤山的军用电线一直保持畅通),而且后勤供应也源源不绝。日军守城一个多月,防御力量不是日渐削弱,而是更为加强了。当然,并不能由此证明海城日军的防御就是固若金汤。如果清军有必胜的决心,战术运用得当,计划周密,配合密切,则全歼日军第三师团,从而使辽东战场的形势改观并进而牵动整个战局,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清军却没有把握住可能扭转局势的大好时机,而令其徒然逝去了。



注1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十二月,第211页。

注2 《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29),第27卷,第38页。

注3 《军机处电寄宋庆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34),第27卷,第39页。

注4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5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援辽情形请迅饬宋庆等设法联络再图进攻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931),第37卷,第12页。

注6 《吉林将军长顺奏报海城获胜并拟会合进兵各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21),第34卷,第10页。

注7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抵辽布置及迭次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55),第31卷,第2页。

注8 《黑龙江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73),第28卷,第18--19页。 按:依克唐阿此电又称“毙贼10余名”,不确。日军之伤亡数,采自日方记载。(见(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19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1页。

注10 《吉林将军长顺奏报海城获胜并拟会合进兵各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21),第34卷,第10页。

注11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3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5页。按: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称:“我西路兵先退,东路继之。”(《中日战争》(1),第45页)有关论著多从之,实误。

注13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抵辽布置及迭次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55),第31卷,第3页。

注14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6页。

注15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抵辽布置及迭次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55),第31卷,第3页。

注16 《辽阳县志》,《中日战争》(6),第314页。

注17 徐庆璋:《辽阳防守日记》,甲午十二月二十四日。

注18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8页。

注19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30页。

注20《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续陈进规海城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87),第31卷,第17页。

注21 《日清战争实记》第21编,第2页。

注22 《日清战争实记》第2l编,第2一3页。

注23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76页。

注24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续陈进规海城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87),第31卷,第17页。 

注25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9页。

注26 《日清战争实记》第21编,第5、8页。

注27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78页。

注28 《吉林将军长顺奏报海城获胜并拟会合进兵各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21),第34卷,第11页。

注29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续陈进规海城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87),第31卷,第17页。

注30 《吉林将军长顺奏报海城获胜并拟会合进兵各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21),第34卷,第11页。

注31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续陈进规海城打仗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87),第31卷,第18页。

注32 《吉林将军长顺奏报海城获胜并拟会合进兵各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21),第34卷,第11页。

注33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海城贼援已至请饬诸军会剿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88),第31卷,第18页。 

注34 《军机处电寄长顺依克唐阿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502),第31卷,第26页。

注35 《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552),第32卷,第14页。

注36 《吉林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569),第33卷,第40页。

注37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筹攻海城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2745),第34卷,第22页。 

注38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4页。

注39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筹攻海城情形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2745),第34卷,第22页。

注40 徐庆璋:《辽阳防守日记》,正月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七日。

注41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5页。

注42 《黑龙江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52),第33卷,第36页。

注43 《吉林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59),第33卷,第40页。

注44 《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依克唐阿长顺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2552),第33卷,第41页。

注45 《吉林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89),第33卷,第50页。

注46、47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7页。

注48 《黑龙江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97),第33卷,第64页。

注49、52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8页。

注50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奏报援辽情形请迅饬宋庆等设法联络再图进攻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931),第37卷,第13页。

注51 《黑龙江将军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97),第33卷,第54页。

注53 清军反攻海城凡五次。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称:“我军凡五攻海城,一攻于宋庆(缸瓦寨之退),四攻于依克唐阿、长顺,皆不能拔。”(《中日战争》(1),第47页)缸瓦寨之战实海城日记主动出击,而宋庆只是被动迎战,而且也未向海城进攻,故不能算作第一次反攻海城。连上后来的二月二十七日之战,才能算五次反攻海城。

注54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