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救命杀手怎么死的:外埠人眼中的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47:46
    新长征路上的:北京 在水之湄 ( 201111月15日 11:27)  凤凰快博 博主:宛慈    一:北京人 
       历史书上写北京人是较早出现在中国大地的人类,周口店现今还有遗址。念书的小孩都会奇怪,那时的北京人长的可不够帅,记得小时候班里的一女同学有点凸额头,被似懂非懂的小男孩们喊做北京人,害得她哭了半天,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安慰她:北京人住在首都,没有不好的意思,让那女生一下笑了起来,因为此北京人非彼北京人也。

  今日的北京人,确切地说,是那些在北京出生的人,总体上仍然属于华人中长相一般的一类。如果用移民这个观念来衡量的话,第一代移民无论怎么问,都不至于胆气十足地宣称自己是北京人,即使这样说,也要加上来京前的省份。这种第一代移民,无法和自己的过去分开,他们多半都有外省的亲戚,所以很少会象北京的“土著”居民一样,对除上海以外的国人轻描淡写。他们历经奋斗才在北京立足-----往往生存得很好,因此明白世界和世事的复杂。外地人在北京每每提到北京人,总是摇头有叹息,觉得他们又懒又爱面子,说话又不实在,这里指的北京人多半是说的北京的世代居民,也包括第二代或第三、第四代移民。-------其实,第二代移民往往和北京本地人不一样,这类人真正体现了地缘杂交优势,他们有北京居民的见多识广,又有外地联系,知道中国之大民情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客观条件不同,同时由于他们的父辈通常是“念书— 工作”这条路来到北京,家庭知识结构往往水准较高,所以第二代移民通常能成为北京本地出生的居民中的中坚。到了第三代,那就算彻底的北京人了。
 

        感觉中北京人是有一点退缩的人,即使他们自己不承认或没有意识到-----想想看,一个个和其他城市的孩子一样生活条件优越地长大,结果却要面对来自全国的精英的竞争,有些是类似于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因为别人要在北京站稳脚跟就必须寻找立足之地。而北京人是不愿承认面对的这一近乎残酷的事实,他们对外地的印象往往只是比北京落后哪怕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北京都没有出去过,但是他们又讲面子,就跟城里的孩子讥笑同班成绩好的乡下男孩,实在没什么好骄傲的,只好说别人是乡下或外地人。倒不是外地人尤其是拿不到北京户口的人才这么认为,好象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北京人也说不上好或不好,但是有时候人们一听油腔滑调的北京方言,就感觉北京人没有比较诚恳的态度对待自己。北京是座WEIRED城市,古老和现代以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事实上确实如此的眼界开阔,还有众多国家一级的机关气息,让北京人误会了他们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水准,在这个城市里,人们更看中形式和浮华,让人看见的是一个越来越象香港的地方。所谓北京的文化,其实是点缀在文艺团体和大学、政府活动中间的游离物,至少目前还一直没有和这座城市本身联系起来。这些形而上的物事和形而下的城市生活始终没有糅合到一起,好比是众多听起来高尚的外交官,他们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所谓的档次,但那是一种虚幻的气息,类似于这里浮躁的生活。或者这样才是政治中心的气派,仿佛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对于外省人才有热烈而实在的意义。
            比方说,北京本地文化的主流淹没在外地文化的冲击之下,即使北京这座城市具有包容性,但是基本市民的接受往往滞后。住在北京的最优秀的演员、作家、政客、科学家、商人和环卫工人都从外地来,这些人虽然很轻松融入北京的生活,但是北京人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北京能吸引全中国最顶尖的人物,却无法自己培养。这样的反差让北京人对外地人的反映很是复杂,其结果是,轻视外地人变成了轻视外地民工等各方面处于更低地位的人群。这也是所有大城市居民对成功外来人士的功利色彩的妥协。想说的是,北京的生活可能让有些北京人,缺少世俗生活的熏陶,城市日常生活的单调,整体上对文化政治的注重,反而使北京人的个性化色彩得到加强。比如中国的摇滚乐,还有北京人对潦倒的艺术人士的宽容,以及北京对海外信息的高度接受能力,使得北京人具有更多的超脱。只是,这种在精神认识上的超脱并不是在城市生活基本上形成的,而是从城市生活的高层衍生而来,所以人很容易忽略人本身。好比北京的平民,他生活平凡,周遭没有任何可接近的上层境遇,而市民文化在北京没有形成,世俗生活缺乏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只能在街巷才有,年轻一点的北京人,即使他的接触范围无法含括上层建筑和精英文化,但是他也不愿和市民阶层的文化亲近,这样形成一中隔膜:眼界和自我期望值与实际生活的位置不够协调。        北京人很难想象那些在长江流域长大的一群人:他们从小在小镇或小城的喧嚣中亲密生存-----这一地区历史上就人口稠密教育发达,很小的孩子就要学会在狭小的空间里和平共处,而且人际的亲近更促成这里的人群对自己生活的关照的具象思维的发达,因为救国救民的思想包括孔子孟子都是属于贫瘠的北方,那里的人民在艰难的环境里更容易抽象思维,不象仓廪充实的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相对容易,才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歌舞升平。
             南方人就是在生存状态的五花八门而又局促中,在琐碎,世俗中建立人际的联络,多数感情都可以以本质上邻里馈赠或类似的形式表达,其余的感情则是风花雪月犹豫而阴性的婉约。在这样气氛中生长的类知识分子因为其对知识的拥有而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形成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精神状态,只不过千百年的磨合让这种互相对立的精神与物质互相渗透,平民百姓也有精神提升的愿望,而士大夫们,尤其是在文化中占大多数的普通书生,他们似乎从不拒绝享受生活,从美食到美女,这样的互相融合在普遍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中得到肯定,某种意义上说,南方商业的自古发达,与这种出世,入世的“思想境界”交流方便很有关系。
       在精神和物质之间,长江文明似乎没有截然以高尚和卑俗加以区分,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即使是儒家观念占到主流的程朱理学等都是南人对孔子的阐释。在南方长大的人因而更有多元性,更能真实地生活,他们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广义上的南人比北人更务实,同时也更容易有理想化倾向-----试想,当生活中不可承受之轻习以为常的时候,人们更渴望“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无法解脱”。      这也好象讨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不同(去了山西之后更觉得中原文化的灿烂),虽然最新的考古发现长江文明不象以前所认定的晚于黄河流域。但是北京人作为北方中国人的代表,已经超出了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所能包容的范围。北京人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的核心,这个意义上的北京人不可或缺         二:谁的北京
        以前,前辈们长征过草地。如今,我们长征搞失去。
        你在北京,当你丢掉祖居,找不到家,没有归属感,恭喜你,你就是现在的北京人!
        古拉尔赤克2002年的话: (古拉尔赤克,波兰前驻华大使,于1953年来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在中国度过整整24个春秋,被授予北京荣誉市民。现任波兰总理亚洲事务外事顾问,波中友好协会会长。)
         我是一个24岁的老北京市民。现在,每当我同来自中国的朋友们会见时,我常常这样介绍自己。对我不了解的人这时候往往会用没听明白的眼光看着我。这时候我就要向他们解释:从1953年我到中国上北京大学开始――那时我刚满17岁,到1999年底我卸任波兰驻中国大使回国,这期间我在北京度过了整整24年的时间。我是北京城市变化的见证人,这么说并不过份吧?
       说起北京,如果让我说心里话,我特别喜欢50年代时的老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平房城市,整个城市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胡同和四合院是这座美丽城市的最大特色。还有城楼,我最喜欢的就是西直门城楼,那可比现在保留下来的前门和德胜门要好看得多。当时,好像还没有城墙对城市交通有什么影响的说法,因为当时汽车并不多,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三轮车,甚至还有骆驼队,记得当时往北京城里运送老百姓生活用的煤,就是骆驼队先把煤从张家口运到西直门的。          老北京留给我的另一个最深印象就是北京气氛。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自发地张贴着很多标语口号,号召建设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充满着亲情。当时的北京人很纯洁,对外国人非常友好。有时候我和我的波兰同学走在大街上,会有孩子们跟在后面叫我们"苏联老大哥",我们就告诉他们说,我们不是"苏联老大哥",他们接着就会反问,那你们是"美帝"呀?!         20世纪50年代是北京的第一个建设高潮,北京人用最快的速度建造了十三陵水库,此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北京还兴建了著名的十大建筑。你可能不知道,这里面也有我们留学生的汗水,我们班的外国留学生就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了3天。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北京人表现出来的那种团结向上的力量。          现在的北京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改革开放使这座古老的中国皇城迅速变成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在建设的过程中破坏了不少老北京的特色,像牌楼和有轨电车等,这点非常可惜,但年轻的北京人更喜欢新北京。北京的年轻人已经融入世界新潮流,他们有了新的爱好和生活习惯,这是自然规律,很正常。          北京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记得那时候有人说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其实,不知在什么时候,50年代时的北京十大建筑就已经淹没在数不清的高楼大厦之中。我说过我很怀念老北京,但在新北京的无数现代化建筑中,那些保留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像北京西客站、海关大楼和中国妇联大楼等,我也很喜欢。          虽然北京人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早已得到了极大改善,公共汽车、电车和地铁四通八达,大街上很多年轻人穿的衣服都是世界上流行的时髦服装,但最近这两年每次到北京,我都能感受到北京又处在更加快速的变化中。这几年虽然北京的道路建设速度惊人,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的环城高速路,但还是不能赶上北京人的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不知道到2008年北京完成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时,北京会变成什么样。但我相信,年轻的北京人肯定会爱上更加现代化的北京,就像年老的人爱老北京一样。         三:失去与拥有
      哪些丢了?哪些还在?哪些是新的?      生活在有历史记忆,没历史遗迹的古老北京。一部分人失去,是被动迁到了郊区原住民失去了祖居,新住民找不到归宿。
      一部分人失去,是找不到自己的根。  把历史丢在脑后,让未来难以名状……
         渐行渐远的老北京    北京.旧影   文艺生活 ( 11月15日 10:09)   http://k.ifeng.com/wyds    颐和园入口    颐和园佛香阁侧面    仪鸾殿正门    仪鸾殿东南德军营地    先农坛美军营地    西安门    景山雪景    皇城大理石桥    东直门    从东华门望东安门    朝阳门(齐化门)    北海永安寺    安定门    珠市口位于前门外,这里是老北京外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由于它正好处于南北中轴线与东西珠市口大街交叉处,人来车往,十分繁华。最初由于在这里出现了买卖生猪的交易市场而称“猪市口”,先今多被人称为珠市口。      1980年,北京动物园    1984年夏,北京长安街,街上流行红裙子。     问问你自己,你为什么非要留在北京?   作者:兜兜转转  凤凰快博  阡陌深处 11月13日 15:08          为什么非要留在北京?!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矛盾,多少外地人几辈人的梦想都扣在了北京两个字上面。就像是有钱的人要拼命出国一样,出不了国的人也要拼命的留在北上广。
       博主本人也是一个北漂,每天来回于公司地铁和租的房子里,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浮华、喧嚣与无奈,是啊,为什么非要留在北京?

       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这些理由追究起来都有各自的根源,我自己心中的理解留下来是对另外一种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偶然间看到了下面这篇日志,颇有感触,特与众看官分享,这不过是北漂其中一员的感想,希望与大家共勉:

以下文字来源于:人人网,陈小北的日志
      
       我是青岛人。写这篇文章,写给想看的人。不谈国情,因为对于国情,我们无能无力。但是,我只想谈谈在这样一个国情下,如果做好自己的定位。

       今天和朋友聊天,他说,今天去参加招聘会,发现北京的企业在自己专业的招聘专业门槛并不高,而唯一的附加条件便是北京本地户口。很明显门槛已经将许多人卡在了门外,朋友说自己很失落,但是,其实我想跟他说,问问你自己,你为什么要留在北京?
       其实我也想去问问很多人,你们为什么非要留在北京,去拿出大辈子的青春去争取那些本来便已经近乎饱和的名额。
       我们这些外地人,为什么非要去跟北京的那些土著们去争取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网上有北京人抱怨说,北京已经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确乎如此,既然这样大家还拼死拼活打破头去奔着北京蜂拥而至,窃以为,对北京人来说,太残忍了一些。
       许多外地人,努力了,拼搏了,虽然很多人败下阵来,但是在大基数的推送下,依然有许多精英留了下来,你们能负担起高昂的房价和物价,你们买房买车,因为你们是精英。但是,你可曾忘记了培养你成人的故乡。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精英和平凡人,但绝非是说,平凡人便没有权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北京也有精英,当然也会有平凡人。精英干精英的活,平凡人干平凡人的活,大家都可以活下去。不必累死累活地去拼命,担心不知道哪一天便会在一个清晨猝死。
       可是,当我们全国的人都涌向了北京,精英便泛滥了。大家都不差,于是精英中的精英干了本应该精英干的活,而一般的精英干了原本应该属于平凡人的任务。
       你说,你让人家北京的平凡人去靠什么生存?
       现在甚至到了连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很难听到地道的北京腔的地步。
       人家也有父母,人家也会有妻儿。 你非要逼得人家都背井离乡吗?
       况且,都离开了你自己的故乡,谁去照顾抚养了你一辈子的父母,谁去建设给了你童年的小城。

     你们说,北京好。我双手赞同你的观点,如果北京不好,我也不会选择来北京上大学。
       北京有便利的交通,虽然有着堵车,但是地铁不会堵,公交车也便宜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地步。
       北京有公园和游乐场,你想挨着玩一遍都需要很久很久。里面有可以满足各种人需求的玩乐。
       北京有博物馆,各种博物馆。小时候只能在书上看见的文物,在这里基本都能看见原貌,这种冲击我想是图片给不了的。因为当我亲手去触摸后母戊鼎的时候,那种感觉是看一万遍照片也给不了的。
       北京有动物园,很大的动物园,几乎你想见的动物在这里都能见到,你甚至有机会去跟它们零距离接触。
       北京有图书馆,大到让我有一种如果可以,我愿意在里面呆一辈子的图书馆。诚然,我是个爱书的人,这里基本可以找到我想要的全部的书。
       北京有讲座,很多都是免费的,你可以去听,去与先行者接近,去汲取营养。
       北京有良好的物流,在这样一个网购盛行的年代,便利的物流对买家来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在许多大牌网店,京东,凡客,当当,卓越之流,在北京的物流速 度确实让人折服。你不得不说它给你带来了你想象不到的便利,这也是许多外地人在北京生活久了回家后不习惯的原因。
       北京有良好的教育,近日以来北京与外地人的高考之争闹得纷纷扰扰,但是,抛开公平不公平不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想上好的大学,你必须是在你们这一波人里 面出人头地的那个。北京确实拥有着很好的教育条件,因为北京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课本之外的东西,比如前面所说的博物馆。你想让你的孩子一出生便接受 最好的教育,人人如此,无可厚非。
       总而言之,北京有着你不得不去羡慕的资源条件,远远优于许许多多别的地方。她带给你的便利,足以让许多人毅然留在北京去拼搏,我想说,这也无可厚非。    我们为什么要去和北京比?
       我们的家乡不如北京繁华,但是北京也有它不可否认的劣势。
       现在是本应该秋意盎然的深秋,但却依然三周几乎没有见到太阳。过不了几天便会有大风,风过了是沙尘暴,继而是酷暑,然后,又是现在。
       那天在楼顶眺望,到处都是灰色的空气。曾经听说有个外国人在国外天天长跑5公里,身体很好,来北京后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天天在二环跑,结果三年之后得肺癌死了。我们不去考证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北京的空气污染确实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北京还有堵车,规模大到让你惊恐。让你烦躁。你会在那个时候觉得有辆自行车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北京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喧嚣。
       我不想列举北京的劣势,因为我怕引起北京朋友的不满。但是,我想接着说一下我们的家乡。

       你可曾想过,当你离开家乡后,便吃不到自己家乡口味的饭菜,即使北京的餐馆汇集了全天下的口味,可是,你是否能从中感到家的感觉。
       有多少人舍弃了天天都有海鲜的生活。
       有多少人舍弃了天天有新鲜牛奶擦脸的习惯。
       有多少人舍弃了你们的口味。
       有多少人忘了自己家乡菜的味道。    我们为什么要和北京比?
       北京有的,我们没有,我们有的,北京也没有。
       只谈大陆地区,北京有它的驴打滚和景泰蓝,河北有它的衡水湖和白洋淀,天津有它的大麻花和泥人张,重庆有它的火锅和怪味豆,辽宁有它的大骨鸡和大连贝雕 画,吉林有它的人参和清蒸松花江白鱼,内蒙古有它的驼毛地毯和发菜,山西有它的平遥牛肉和云冈石窟,陕西有它的猕猴桃和秦腔,安徽有它的宣笔和大救驾,湖 北有它的湘妃糕和三峡,湖南有它的洞庭湖和湘妹子,河南有它的信阳板鸭和牡丹,江西有它的滕王阁和瓦罐汤,甘肃有它的滩羊和兰州刻葫芦,宁夏有它的枸杞和 六盘山,新疆有它的羊肉串和大漠景观,贵州有它的黄果树瀑布和茅台酒,青海有它的雪莲花和昆仑彩石,西藏有它的布达拉宫和青稞茶,云南有它的丽江和过桥米 线,广西有它的罗汉果和桂林山水,海南有它的椰果和沙滩,广东有它的广式腊肉和广雕,福建有它的荔枝和寿山石雕,浙江有它的龙井和西湖,上海有它的南翔小 笼馒头和嘉定竹刻,江苏有它的大闸蟹和雨花石,江西有它的景德镇和三杯鸡,山东有它的泰山和青岛啤酒。
       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域差距而已,谈何而来的优越感。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山,有我们自己水,有我们自己的景色。
       我们的家乡同样很美,我们的环境,甚至比北京还要干净一些。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乡,有我们的父母,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乡音。
       那你何必非要留在北京,人生一共几十年,在没有背景没有北京户口的前提下,你又何必去拼的出血留在北京。活着的真谛是什么?
       多少人在网上分享欧洲人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如何,但是,你分享了又有什么用,你去不了欧洲,但是,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小城过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不明白,到底是谁定义出幸福便是留在北京,享受大房子,奢侈品。
       留在家乡,我们难道不可以过得更幸福一点吗?
       有人说,你为什么不留在北京呢,虽说艰难,但好好努力。
       我只想说,你为什么要过得这么艰难。
       许多人在20岁的时候说,我现在努努力,以后在北京就好了,但是现状却是很多人等从20岁熬到了30岁,还是依然需要努力才能维生。
       年轻人,是应该努力,而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在35岁之前便过上安慰幸福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有时间陪自己的家人吃三餐,度周末。
       你何必那么拼命,何必啊。
       有人说,还是你不够优秀,你足够优秀,你就能解决北京户口,解决房价物价。
       我想知道,第一,这对大部分平凡人来说,得是有多么优秀才能达到这个层次。第二,多少人是这么优秀的。
       你的优秀,去一个别的地方可以更好的展露,更好的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阶段,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我想,每个人都有着一些梦想,而这些梦想并不能为你换来财富。
       我想,留在北京的很多人,只能维持自己生理需求,甚至连居家之所都难以达到,那又谈什么自我价值实现。
       你何不去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去完美着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真正应该有的价值。    多少人梦想有自己的书店。
       多少人梦想有自己的糖果屋。
       多少人梦想四处走走。
       多少人梦想去写生。
       多少人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多少人梦想去做一个厨师。
       多少人梦想去写作。
      还记得曾经人人上有条状态转得很火,说,如果我不学这个专业,我想做个什么什么什么。
我觉得,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转发这个状态并暗自叹息一番。
      有人说,我这篇文章出来会有很多人骂,说我幼稚,没有追求,我想,这个原本便是一个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的问题,不必较真,我只想写给那些迷茫的人,犹豫的人,徘徊的人,还有那些跟随大流却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的人。
       摸摸自己的心,问问,自己想过怎么样的生活。
       问心无愧,那就足够了。     影响北京市容的二环胡同 (by 彩点网 11月01日 13:17)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如今老胡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京秋   作者:laomao123  11月12日 15:01       北京地下室  一个人而已 ( 11月15日 10:43)           宁可去北京农村与猪狗马牛羊睡在一起也不要住在市区的地下室,那里潮湿阴冷愤闷与世隔绝没有大自然的声响,就像一座巨大的坟墓将人活埋。因为有氧气流通,所以那些人还活着,他们活得并不比猪狗马牛羊好,因为他们早上看不到阳光,夜晚见不着星星。如果没有了时钟,他们就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一觉睡死过去也不觉得漫长,如同身处时间黑洞。如果没有饥饿,他们可能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他们多么希望地球是透明的,这样,阳光便可以通过地表射入地下,驱散他们灵魂深处的孤独与苦难。

  北京地下室其实就是北京防空洞,所以没有独立卫生间,所有租客公用一个卫生间、厕所。和平时期的防空洞总不能闲置,那样多浪费啊,所以就出租给北漂一族。他们来到北京,奋斗的人是多数,成功的人是少数,所以北京地下室很抢手。北京土著不需要住地下室,因为他们的福利社保很不错,每家都有个一两套房子。我不认为他们多牛逼,只是碰巧生在皇城。北京的女人确实不错,人品、长相、性格都还行。北京男人大多数孬种,一副怂样,没什么志向,满嘴跑火车,吃烤串喝啤酒,天南海北男女老少家长里短黑白两道地吹,说得好听,做起来不行,自私得要死,一肚子坏水还坏不到哪里去,活活急死你。——当然,不是全部。豁达的北京男人还是有几个的,他们基本上干着开出租、高级酒店的水电工、公交车售票员等活儿,非常满足,老婆也很丑,基本都是农村人。漂亮的北京女人都嫁给了外地人,因为她们根本就瞧不起北京男人。我写这些可能要得罪很多北京的朋友,没有关系,豁达的朋友不会计较和痛恨一个写作者的人格。

  在北京地下室的入口处站了几分钟,看到有人提着几万元的名牌包包进进出出——绝对行货,此刻我便更加理解了她们的苦闷。我常常会想,这几十万人的地下居民,怎么就不联合起来反对封建帝制呢?每天住着三合板隔成的房间,比赛叫床的声音,看谁更美妙更用情,有意思么?拍电影呢?见到他们活得如此充实,本来我想要去死的念头一下子就没有了。住在地下室的人不会自杀,永远不会。

  我有时候担心地下铁会冲破一堵墙,车轮碾死很多沉睡的居民,然后又要上演一曲救援的战歌。你说也奇怪了,地下室竟然还住着穿旗袍的美女,就跟张曼玉差不多花样年华,走上地面也是人模狗样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难发现,她们也是很讲究的人,并不因为住在地下室就不修边幅、蓬头垢面。谁都不想被人从外表推断出他的住处。

  都说来北京不住几天地下室是遗憾,所以我一直想去地下住几天。可是当我下了几十级阶梯到达地下的时候,就好像进入了地狱,几乎要崩溃。我知道,那是我不够穷困。我写小说喜欢住快捷酒店地下室的房间,半个月都可以。但是要我不写小说,在那过日子,我一小时也呆不住。我知道,那是我不够冷静。当我刚刚从地下室里走出来的那一刹那,我便有了一种重获新生、重获自由的感觉,我顿时觉得生活如此美好,前途一片光明。

  见过一对搬家的男女,将行李物品全都堆在地下室的入口,女人的脸色很不好看,于是我知道了,他们不是要搬出去,而是要搬进来。果然,后来那男人将箱子搬下去了。是的,每一张活在地下室的面孔都是没有光彩的,这跟南方城市那些住在桥洞里的人没什么两样。如果说他们依然很自信、很时尚、很高傲,或时常出入于酒吧夜场,偶尔搞搞一夜情,那都是伪装和发泄。洗脚妹全都住在地下室,他们多么渴望嫁给有钱人啊。但是,有钱男人的总数不及美女的千分之一。走进西单,闭上眼睛一脚踹下去,总能踹到美女。但是你想在那找个有钱人,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所以,看到过剩的美女住在地下室也不要奇怪。总不能让有钱男人一天跟十个女人交配吧,那不就真的猪狗马牛羊了么?一点也不美。

  但是,在北京,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地下室里走出来的,然后直接住进别墅。而那些住着高级酒店公寓商品房的人,一直都没有改变。所以说,来北京就是探险,不要奢望稳操胜券,这里没有捷径,只有机会。当然,如果你只是因为单纯地热爱北京所以就想留在北京,那么三百块钱的地下房租即可满足你的愿望,这比三千元的阳光公寓要便宜多了。北京就是那么包容与大气,什么人都可以留下来,饿不死。

  哪怕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的北京依然风平浪静,这就是我们淡定从容的党。社会治安永远全球最好,谁都别想胡作非为。想闹事吗?关起来!打针!所以说,你根本不用担心女朋友下夜班不安全,到处是警车,坏人根本没法下手。所以我觉得这个皇权的解体绝不靠武力,只能依靠政治生物链的自然分解。半个世纪以来有人得瑟过几回,没用,脑残,动机不纯,我并不欣赏。我真瞧不起那帮摇滚青年,崔健当年到安天门广场开个唱,不就瞎了眼了么。五四只有一次,不会再有。我最看不好的就是现今北大的那帮学生,一点骨气都没有,跑的跑,溜的溜。李敖去北大与他们沆瀣一气、臭味相投,互相吹捧瞎鼓励瞎叫劲,还乘坐大巴朝他们招手依依惜别,装什么领袖?就一奸细。说实话,他真不如贾宏声。鲁迅解放前就北漂了,这人不提也罢,文字方向歪打正着而已,思想上并不客观。剩下来还有谁呢?中国近现当代史,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一块烂泥巴扶不上万里城墙,荒唐的教科书可以佐证一切。我坚信中国目前不会诞生什么思想家,因为奴才是没有主见的。

  北京地下室住起来并不舒服,但是还有人住,为什么呢?因为要苟活,因为要出人头地,所以要经历磨难。历来如此。北京人为什么那么安逸,就是因为皇权笼罩,个个当自己是爷,其实什么也不是,就一狗腿子,喳!慈禧太后是北京人吗?不是!她是个北漂。如果不成功,她也就一奴婢,与现今的北漂女人一个贱德行。

  我中学因为跟历史老师打架,所以历史没学好,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知道从他那里学不到什么真东西。但由此养成的厌恶历史的习惯,使我错过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只有通过胡思乱想睡不着觉来获取面目狰狞的真理。听人说话,没一句真的,想找本有用的书看一下,找不着。到北京地下室一看,全明白了。我在想,哪天北京地下室真的变成防空洞了,那可就好看了,人声鼎沸,上厕所一定得排队,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转自猫眼看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