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的经纪人邱黎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1:45
          作者:炫彩丹青         中国作为一个雄踞东方的文明古国,自古就被西方各国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国。从古到今有不少好奇的外国人踏入了中国的这片神秘的净土,来猎奇探秘。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各有不同。古代的外国人大多认为中国是大国,有发展潜力。如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就是一个富庶的国家;拿破仑认为中国是沉睡的巨人,一旦醒来将改变世界。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渐衰落,中国成为了闭塞,落后卑微,贫穷的代名词。到了现代,外国人大多认为中国是东方大国,有威胁力,甚至是敌视中国。形成这种相同观点的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是东方大国,18世纪更是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物产丰美,历史悠久文明繁盛,对于本身有扩张欲望的德国等强势国家而言,就具有了威协性。
        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在世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自身积极投入国际社会,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的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不尽相同。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或政治地位,以及相关信息量与真实性等因素的制约。那我们就来全方位解读今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真实评价  真的很震惊】
       (1)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真实评价 Shock Me   whatever ( 11月14日 15:09)      1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2.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快捷方式。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努力工作和牺牲。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是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3.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4.中国人没有勇气去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去把真理化为实践。 

         5.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6.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7.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它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8.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键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9.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邪恶的折磨,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他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境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人的尊严。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质量漠不关心。 

        10.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质量,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11.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12.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13.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阿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原因。 

        14.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印象】
           用镜头记录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让他们讲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里面有赞扬,有成见。希望大家用心去看这组作品,很多人要问为什么拍这组作品,是作业还是商业?其实都不是,只是为了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 国人不得不看 外国人眼中的今日真实中国 】
         外国媒体最近拍摄一组关于中国的照片。看看外国人眼中的真实中国吧。 
         2011年8月10日,北京798艺术区的一件工作室,中国的艺术家刘勃麟正在等待他的同事在他身上涂上最后一抹油彩, 以便能使他隐身一大堆饮料罐中。他的这个作品取名为“塑化剂”,意在表达他对许多企业在食品添加剂中加入塑化剂的不满。
      2011年8月31日,浙江海宁,钱塘江潮冲过堤坝扑向人群,人群四处奔逃。 海水倒灌进钱塘江,形成巨浪。
       【外国人读不懂的中国细节】
    被房子绑架的中国人           对大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人的爱情观过于实际   from  何塞·玛利亚·瓦兰翠拉(墨西哥)和吉纳·卡瓦耶罗(哥伦比亚)
        来自墨西哥的何塞·玛利亚·瓦兰翠拉最近遇到已在中国居住4年的哥伦比亚人吉纳·卡瓦耶罗。去年,吉纳开始实行一项能造福当地百姓、商业和政府的中拉协作发展的项目。她希望这个计划让拉美人看到中国企业同样关注社会责任。
       然而,更令她难以理解的是中国家庭的压力和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一些中国女人只要一般的工作和家庭,就好像在完成计划中的目标。”
       不少来中国的单身外国人感到在他们祖国所没有受到的压力。中国人喜欢问婚姻状况,说这仅仅是一种客气,但对于30岁以上的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客气”通常有被论断的感觉,似乎许多中国人认为一直耐心等候满意的爱情和充实的关系不如尽早有“稳定的生活”。
       敢于出国旅行的西方人的稳定感来自自信心、家人的支持以及相信如果个人失败,社会还有一张安全网给予保障的信念。
      不过,吉纳和何塞认为中国人非常值得赞扬的一点,就是大多数西方人所不具备的爱国心。
      不过,有时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爱国感,“似乎爱国的内涵是与其帮助邻居,不如保护自己的荣誉”,何塞说,“即便我在莫斯科,知道我在改变一个墨西哥人的命运也令我很高兴。”……
        外国人读不懂的中国细节 whatever ( 11月15日 09:57)       在报道上海世博会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参与国最多、比2008年奥运会的投资更大、预计参观者最多等之后,外国媒体不得不进一步为读者阐释这些数据,以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做这件事?

       有些外媒将2010年世博会理解为中国“软实力”行动的一部分。“软实力”指一个国家吸引别国,而不是用胁迫或金钱激励来实现目标的能力。

       许多西方国家似乎难以理解中国为何对世博会如此重视,因为多年以来世博会在他们那里已不算重要。

        其实,他们没有考虑到,除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以外,中国的目标之一就是继续向世界做“自我介绍”、让世界更好地理解自己。

        然而,对于中国人如何看待自身,在中国居住较长时间的外国人也常疑惑。在中国人想呈现的印象和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得到的信息和经历之间,经常有一股张力。

        【对大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人的爱情观过于实际】 from  何塞·玛利亚·瓦兰翠拉(墨西哥)和吉纳·卡瓦耶罗(哥伦比亚)

        来自墨西哥的何塞·玛利亚·瓦兰翠拉最近遇到已在中国居住4年的哥伦比亚人吉纳·卡瓦耶罗。去年,吉纳开始实行一项能造福当地百姓、商业和政府的中拉协作发展的项目。她希望这个计划让拉美人看到中国企业同样关注社会责任。

         然而,更令她难以理解的是中国家庭的压力和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一些中国女人只要一般的工作和家庭,就好像在完成计划中的目标。”

        不少来中国的单身外国人感到在他们祖国所没有受到的压力。中国人喜欢问婚姻状况,说这仅仅是一种客气,但对于30岁以上的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客气”通常有被论断的感觉,似乎许多中国人认为一直耐心等候满意的爱情和充实的关系不如尽早有“稳定的生活”。

         敢于出国旅行的西方人的稳定感来自自信心、家人的支持以及相信如果个人失败,社会还有一张安全网给予保障的信念。

        不过,吉纳和何塞认为中国人非常值得赞扬的一点,就是大多数西方人所不具备的爱国心。

         不过,有时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爱国感,“似乎爱国的内涵是与其帮助邻居,不如保护自己的荣誉”,何塞说,“即便我在莫斯科,知道我在改变一个墨西哥人的命运也令我很高兴。”      【面子在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要,不过,我们经常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如荣誉和尊严,使外国人困惑的是中国的“面子经济”】from 克利斯·卡理 (美国)

        “我知道如果我不向学生证明我自己,我将会遭遇所谓的'五千年历史的演讲’。”克利斯·卡理说道。克利斯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任教,29岁的他已在中国生活了7年。他提到的“演讲”是我们外国人都十分熟悉的事。因为中国人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们的国家,于是提醒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甚至学生也会对老师这么说。

       “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种演讲是目中无人的。”他说。

         克利斯·卡理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他说他决定在中国上大学是因为想对中国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面子在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要,甚至是在美国亦如此。不过,我们经常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如荣誉和尊严,使外国人困惑的是中国的“面子经济”。比如,武汉政府揭露了“海南毒豇豆”事件,这很可能会挽救百姓生命,但是生产豇豆的公司的领导却抱怨说“特别的不理解”和武汉“太不够朋友”。而当西方人盲目地批评中国时,克利斯·卡理这样的人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向他们解释西藏问题这一类事件。

        “美国在针对中国的言论中很少指出,尽管在人民富起来的同时造成了不平等,但是在近30年内中国使4亿人摆脱贫困。”他说。

         也许最有助于让没有经历过饥饿的西方人理解中国的元素就是贫穷。中国媒体不断对外展示中国的技术成就和发展的景象,这导致了外国人很难把握现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几年前克利斯曾陪同几个美国朋友游览中国,并希望他们对中国有全面的理解,所以他除了带他们去一些发达地区游览外,还想参观至少一个非常贫穷的地区,但他的中国朋友对此强烈反对。

        “他们只想让我理解他们想让我们理解的事。”他说,“换句话说,他们想要外国人看到经济发展,想要他们看浦东和长城,但不想让他们知道在20年以后中国将会有三到四百万单身男性。”
 
  【最近有一件让我绞尽脑汁的事,就是中国人买房子的欲望就像一个坚定的信仰——如果你没有房子,你就完蛋了。】from 乔纳森·勒克特曼(美国)

        对于乔纳森来说,理解中国不仅在于获取更多的信息,还取决于跟当地居民的关系。

        尽管大多外国人同意乔纳森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很友好且好奇心强,但即便会说汉语,你也很难交到亲密的朋友,尤其在大城市。“只有在大连我才感到真正融入社会。”他说。

         我同意乔纳森的观点,因为我在小城市的朋友比在北京的更多一些。但我们俩想不通个中原因。乔纳森来自大连的女友提醒我们:“中国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我们说湖北人'天上有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但大多湖北人真的那么精明吗?难道所有的上海人都不喜欢谈论政治吗?北方人的头脑真的相对简单吗?

        这些解释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中国人所认为的自己而不是他们自身的现实。有时,每个外国人在中国都要面对这些事。有人曾告诉我,在美国,每人都拥有枪,18岁以后家长不管孩子,父母老了以后孩子不管他们。

        “这些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老套理解更多的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半真半假的信息和谣言。”乔纳森说。

         难以理解的是,中国人不断地质问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却几乎从不质疑自己对外界的和对自身的看法是否正确。

       “那就是中国人的膝关节反射。只要一被批评,他们就说,你不懂中国。”乔纳森说,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批评是购房压力。

       “最近有一件让我绞尽脑汁的事,就是中国人买房子的欲望就像一个坚定的信仰——如果你没有房子,你就完蛋了。”他说,“对我来说,这种压力完全是不必要的。”

        乔纳森说,如果一半80后打算等十年购房,那需求量也会减少很多,而且要改变“只有房主才可以结婚”的想法。

        对我来说,这非常合情合理。在美国,两口子结婚时租房很普遍,现在只有40%的美国人在35岁以下买房子。美国人没有中国人那样的购房社会压力,因为我们稳定感的来源不一样。

        不过,美国并不是一直这样。其实,跟中国类似,美国早期,男人也需要房子才结婚,但因为社会的安全感加强了,人们的心态也变了。

        尽管如此,房子成为目前中国人主要安全感来源的概念还是令我和乔纳森难以理解。

        乔纳森的女友指出西方人可以更独立思考,而在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人的影响很大,但乔纳森坚持认为,他是对的。

       “你没有身处其境,因此你永远都不懂,”她说,“一定要买房子的人在用大脑中感性的部分去思考,而不是用逻辑部分。”

  

   【在检查和比较中国经济和精神方面的数据后,我不理解这种不平衡。“我告诉中国人,在尼日利亚,你几乎听不见有人自杀的消息。自杀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很快乐。我们喜欢生活,也享受生活。”马修斯·厄纳吉说。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from 马修斯·厄纳吉(非洲尼日利亚)        由于有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支持,马修斯是许多来自发展中世界的研究生之一。但跟我这样的西方人不同,马修斯刚来的时候怕吃不饱肚子。“人们说我在中国要学习吃蠕虫和青蛙。”马修斯在准备来北京的时候听说,“中国曾闹过很大的饥荒”,还听说“中国人什么都会吃,人们死于饥饿”。

         马修斯到北京后很快发现这些是误解,食品是足够的,只是北京寒冷和多云的冬天最难让他适应,但他说一切都值得,“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机会之地,这最吸引我。”

         外国人来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确是由于近几十年非凡的经济发展。但对信仰基督教的马修斯来说,这也是一场跟中国同学、同行的精神旅行,他尽量理解他们所居住的精神和心理风景。“他们信赖男友或女友。吃饭、上课、看电影、上网等是他们主要的活动,”他说,“不过,他们似乎挂念父母不如挂念伴侣那么多。”

         也许这要看跟父母的个人关系,但据我在中国的经验,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人们常常没有足够的情绪发泄途径。

        尽管我算陌生人,但中国学生和熟人曾告诉我最私人的秘密,认为没有别人可以信任。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一个以亲密家庭关系为自豪的文化中却有那么多情绪的压力。

        透明的问题就是信任的问题,对一些西方人来说,家人隐藏那些可能引起心理伤害的消息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在很多西方文化中,谎言将引起最大的伤害。

        中国人向我们表示对宗教的兴趣,似乎寻找情绪的解放,马修斯和我这样的外国人都不惊讶。

        马修斯说,在尼日利亚他常常参与祷告聚会和查经会,大家彼此倾诉自己的困难,尽量互相扶持。

        近半世纪以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尼日利亚发展非常快,跟大多非洲国家一样。

“中国似乎只对贸易开放了,却很少关注精神发展。”在家乡就任经济讲师的马修斯说,在检查和比较经济和精神方面的数据后,他不理解这种不平衡。

他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姑娘在校园里哭着,马修斯看到了她,就前去安慰,他担心她的安全。“我在这里遇到很多有感情或心理问题的人,很容易导致更大的问题。”他说,“如果没有人去跟她说话,不关注她,也许她最终就跑到屋顶跳下来。”

     【中国人对自己是 “历史受害者”这一自我形象的高敏感度,有时让外人难以理解和接受】from 吉拉德·凡·布拉赫特(荷兰)

        自2006年起吉拉德住在中国,目前在中国做音乐项目,尽管他会说一口流利汉语,但他仍然说,真正了解中国人还是挺难。

        我似乎也有同感,有时我不知道为什么北京人不能学习在银行里排好队,或者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在乘客还没出来之前就挤进去。

        大多数外国人都可以补充来自日常生活里好奇之事的清单,譬如:为什么有的出租车司机要假装系安全带?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在地铁上看书?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某些看法彼此看上去不可调和,坦率地说,我真不知道中国人对那些敏感的话题真正的想法如何,因为通常大家都回避。”吉拉德说。

       “敏感”的概念和谈论敏感话题的恰当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可能会有不同理解。不少外国人被问及简单的私人问题如婚姻状况和年龄时感到惊讶,觉得太敏感,反而愿意与陌生人辩论社会问题,这一点或许会让中国人觉得难以理解。

       有时中国人将敏感话题以开玩笑的方式提出来,开玩笑的人会被视作既坦率又自信。

       这种幽默对改善我对中国的看法很有用,使我看到了一个更自信、自我意识更强的民族。

       但无论是在电影和书籍这样的文化产品里,或世博会和奥运开幕式的大项目上,跨文化对话缺乏中国式的幽默。

         西方人对中国的许多误解之一是中国不批评自己,也不爱说笑话。中国式深刻的讽刺感和丰富的喜剧传统在西方不为人所知。幽默确实难以翻译,但它可以成为软实力有用的工具,帮助改变中国“脸皮薄”的形象。

        国际纠纷发生时其他国家对中国可能有这种印象,比如跟老百姓交谈时,他们说西方侵略中国和鸦片战争对现代政治有重要影响。而西方世界多半认为这些事件发生在另一个年代,与现在无关,因此中国人对自己是“历史受害者”这一自我形象的高敏感度,有时让外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吉拉德描述的中国的自我形象定位,我认为大多外国人会同意:“在历史上受过西方不公正的对待,中国目前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公正的地位;不少中国人认为与'败坏、自私、帝国主义’的西方文化相比,他们是'优越’文化的继承者,但同时又采用了西方文化的很多特点。”

         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们真实想要的是什么,很可能是最让人困惑的问题。当然大家都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城市,但由于经济、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理解。考虑到中国的多样性,谁能说他们真正地理解中国呢?

       “每个人都盖了一个保护层围绕着自己。”吉拉德说。“但对西方人来说,穿透中国人(亚洲人)的保护层比西方人的更难。”

         似乎不少中国人更要外国人喜欢和接受中国而不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目前的经济机遇相比,也许只有给他们更多机会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和生活,这些人际关系才能最让外国人喜欢中国文化。

        “我发现在中国很多人把你看作客人,而不真正地接受你为社会成员,这是很大的挑战,”吉拉德说,“社会普遍地要让你看看花园和房子的外面,但不让你看房子的里面。”

     【 警钟!国外只给中国人看的警示语,国人素质全球公认低?】  201111月09日 11:02  作者:萧家小朵
      在国外的景区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用中文书写的“文明提示”:“请保持安静”、“请便后冲水”、“请不要乱丢杂物”……面对这些明显是只给中国人看的醒目文字,我们还能无动于衷或是一笑置之?              屁民有话说
           H :不给祖国抹黑,内外兼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从古就自诩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话说2000多年来的修养应该算是炉火纯青了吧,但现实给每个国人却是当头一棒。 我们先不说到国外旅游素养如何,就我们国内而言。每个景点随处可见的垃圾,大声的嬉笑吵闹,互不礼让,争抢座位。信手涂鸦,更甚者,某些家长随处引导小孩子解决内急。一幕幕经典画面,敲打着我们的传承的“文明”。 真不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家中会不会有这般随意,难道多走几步,你脚丫就会坏掉;难道不留下你肮脏的涂鸦,就没法证明你去过那个地方;难道相互礼让就会让你失去很多。国外会有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告语就更不足为奇了。 其实不然,只要你肯麻烦一些或者多走一步,你就会靠近文明一点。当然不文明的是少数,如果出国旅游,那代表不仅仅是你自己,更是国家的形象,需要更加的注意……       大屁:中文警示告语增多,正说明,国外旅游业对中国的重视      还有一点,也有一定的原因是,西方国家故意妖魔化中国的一种行为。这个从反面上来说也是重视中国的表现,因为觉得中国发展太过迅速了。当然国人素质有待提高这是现实,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一句口号,一天两天就能办成的事情,个人认为是一代一代慢慢培养起来的,当然外力因素也很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借鉴新加坡的法律执行方式,严格执行,该罚就罚绝不姑息。        铀235:错误价值观是扭曲了思想,让国人没有生活秩序       特色,一眼就可以认出是中国人。生活的经历、受到的教育、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造就了这个粗枝大叶的群体,也许这些人在社会中生态位,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像我这弱弱地说话、平静秩序地生活,别人就认为你仅仅是白面书生、没有魄力。          夏:只要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就应该严于律己,以礼待人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在《论语》中也告诫世人“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在外国,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代表的不只是个人素质,还是整个国家的形象。
请那些在外国的朋友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举止,还有那些移民的国人,尽管你已是外国籍,但是请记住,你骨子里流的到底还是中国人的血液。       眷恋: 增修自己的素养,文明从自己做起 
      素质低下的根源是劣根性。从鸦片战争以后就留下很深的烙印,中国从一个天朝沦落为被殖民帝国欺压的国家,人们不再高高在上,不再炫耀天朝地大物博,不再又优越感,看到外国人要点头哈腰地敬若神人般,加上鸦片的毒害,于是百姓出现鲁迅说的劣根性。劣根性的产生,让人们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绪;有了破罐子破摔暴躁情绪;让人们的素质一再沦陷。 
社会文明,由每个人修养组成,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型,如果单靠嘴皮子说说,我想几百年后依旧一样!!!我们是中国人,永远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增修自己的素养,到国外更要注意礼仪和品德。       面对只针对国人的警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对待此事的想法又是神马?原文转自:猫扑        【 一个日本人对中国真实的观感】转 作者:萧家小朵  20111101日 10:45
        加藤嘉一,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在中国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多少算的上一个真正的中国通,而且并不象许多老外只是通过自己的切深体会来评述中国怎么样,他不仅有切深的中国普通的生活阅历,而且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有较深的认识,所以他的那辛辣的对中国方方面面的评点,许多时候是一针见血的,同时也很中肯比中国自己人还更有深度与理性……            在一本名为《环球人物》的杂志对其的访谈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在中国待了8年,你对中国印象如何?加藤嘉一回答道:中国正处在一个想知道外国人对她的看法的阶段,一个比较包容的阶段。而我正是一个想了解中国,并乐于见到她往越来越好、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外国人。中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错,最大的问题在于太要面子,以至于现在做什么不像什么。机场不像机场,农村不像农村,高校不像高校。

        听一个日本人这中肯的评价我们中国,让人心里总是觉得有点堵,虽然他说出了许多国人的内心的观感,但从一个老外说出来,总觉得有点别扭,总觉得家丑这下可外扬了,让一个老外看了笑话,尤其是让一个日本人这中肯的说出了国人不敢说的话,这不更让我们的国人怎么接受的了;不过幸好这个“可爱”的日本人是自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加之又是个真正的中国通,说话点到就够了,没说出什么难听的话出来,最多也就是根刺,还没到让国人觉得受不了的程度。

        所以这位日本人在国内还很受欢迎,同时执法的也没打压这位“可爱”的日本人,这在国内真的是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对于一个日本人来说,更是很难;如果是个欧美的,说了也就说了,国人多是以“洋大人”的心态去听之,就算是非洲或亚洲与其它的老外,说的太难听也只当是兄弟与客人之言让人当耳边风,不过你要是个日本人说点啥,就算是放个屁,那马上国人就把这人当成“斗兽场的禽兽”了,所以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很难让国人真正接受,也很难在中国混的开成为“公众人物”。

        而这位加藤嘉一,则是个例外,不仅让国人接受,而且真正的被国人所尊重所欢迎,这可是极为难得了,要知道日本人除了AV女在中国广受欢迎之外,很少有日本人能让许多国人所接受,尤其还是个日本男人,这不都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让日本人很难溶入中国人的内心,或者许多国人喜欢日本的东西,但对于日本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多,为啥,日本人还是让人很接受;不过加藤嘉一能让国人接受欢迎,却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真正是个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又还敢说又真正对中国有感情的日本人。

        我们的是一个什么社会?说到底还是个面子社会,或者换一种说法说到底还是注重形象的社会,穷时也要出门换个衣注意下脸面,现在生活宽松了,更是要把光鲜的一面呈显出来,所以往往也就是不是为了某种实用性与效用性的目的去做事,而是往往带着死要面子的心态去做事,尤其是那些个不把“败家子”来说,更是巴不得把好不容易“民脂民膏”当成自己树面子的资本,本着有钱就花没钱借着也花的精神,大干快干的上一些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看起来伟岸气派,但事实上除了给当事人的面上有光,其实往往都没啥益处还往往成了“豆腐渣项目”。

        大而全,拍脑袋,一言决,许多时候是很有效率,起码比某些自吹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来的更有效率,不过这样过度的“有效率”下的副作用往往成了高校成了菜市场,农村要不成废品加工厂就是沙漠,而机场不管是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这个需求就非要建机场,似乎没了机场就不叫城市了,还有城市非要成搞成钢铁森林才叫大城市,马路非要搞上高速才叫马路,但又非要搞收费站,本来的森林不要非要砍了再种树才叫绿化,应该管的食品卫生质量安全不管非要把城市之魂的街头搞成无人区等等这些,只要有点理智,你就很难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的,也很难理解这些。

         所以当一个日本人很含蓄的说出这些来,得到的并不象往常一样只要有日本人开口就被骂的下场,而是产生了许多的共鸣,为什么?因为这说出了社会的现实,跟许多的人所想的一样,如果这个日本人只是说些没营养的“这个国度不错,很喜欢这的文化”话,估计国人多是一笑了之,除了得到虚荣心的满足并不能让国人感觉到这老外真是中国通的,所以当一个日本的老外告诉我们,你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太要面子,以至于现在做什么不像什么,机场不像机场,农村不像农村,高校不像高校。

         其实他的潜台词就是说你们这个社会很浮燥的,干啥啥不象,做啥啥走样,除了虚荣心得到满足,啥也没见有什么好的;这就让人觉得现在的国人就象邯郸学步的人一样,只过过比那位钱多点,所以见什么时髦的就搞什么时髦,见什么宝就要搞什么宝,好了,学的学到了,但自己怎么走路却忘记了,往往却成了四不像的怪物一样,不过成了这样还不自知,也往往自鸣得意自吹自擂之,还以为不知道自己有多光鲜了,其实让老外一看,人家就觉得这与暴发户有什么区别,何况还不到暴发户的程度了就搞的象暴发户一样,真是让人汗颜。

        这就是一个日本人说出了这话还不挨骂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日本人说这话还得到国人共鸣的重要的因素,一个日本人都明白这点,难道我们真的都成傻子吗?难道我们的社会真是众体性的无知吗?也许更多的是有人说了,却没用,为什么了?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早就步入了群体性的浮燥之中,而死要面子,本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特性之一。  作者:创造新世界

       【 再看看教育界吧:美国大学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原来美国大学已将中国留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   作者:萧家小朵 20111114日 09:16
         美国《纽约时报》11月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难题》的大特稿,字字句句击中中国留学生的要害,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美国大学已经将中国留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文章说,那些急着想要增加国际知名度和校内学生多样性的学校,已经冲去中国招生了。中国学生像是一笔天赐的财富,能够帮助美国大学解决紧缺的资金问题;但这些学校同时也在“如何才能分辨出真正优秀的中国学生的泥沼”中挣扎。
       谁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
         ■原因    申请过程由中介一手包办

         美国大学已经渐渐开始明白,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求助于留学中介,整个申请过程由他们一手包办。

       《纽约时报》说:“教育中介在中国扮演着长期且重要的角色。招生专家说,中国学生将重心放在课业上,也许从没写过一篇个人论文。另外,推荐信这样东西在中国几乎毫无意义。而中介能够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就是引导整个申请流程,让它看起来就像在外国办事那样。”

         一些中介会在申请材料上作假。

        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招生部主管刘易斯说,他曾收到过来自同一家中介明显的伪造材料——申请的5个学生身处不同的城市,但使用了同一家银行的户头;5份成绩单中有3份一模一样。

         去年,一个机构出版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针对250名准备赴美留学的北京高中生、他们的父母和数十家中介机构。

        报告指出,90%的中国申请者提交了捏造的推荐信,70%的个人自传是由别人代写的,50%的人篡改了高中成绩,10%的人列出了从未得到的奖励和成绩。报告还说,这股申请的作假之风还将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愈演愈烈。

        不为学习英语只为考出高分

         中国人会读书,这早已不是新鲜的传闻。众多考过美国大学留学必备考试托福和SAT的人,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考了高分并不意味你就有和分数一般高的能力。

        《纽约时报》说:“中国学生学习以考试为中心,高中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准备高考。因此,大部分学生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苦读英语是经常的事儿。”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招生部助理柏崔西·帕克说,他见过很多中国学生在她面前自豪地炫耀自己记住了上万个单词,学习考试机经(历年流传下来的考题和答案)和考试的答题技巧,这帮助他们能在考试中猜对答案。

         她还遇见一些学生,能在短短一个暑假的时间里,提高30分或40分的托福成绩,但是他们的英语口语却一点没有提高。

        ■改变

       授课方式的改变

        为了适应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多美国教授做出了显著改变。

        首先,减少演讲形式的考试。皮埃尔教授说,过去他一学期一般要求学生演讲3次,但现在尽量只让他们讲一次。因为曾有美国学生跑来向他抱怨,听不懂中国学生到底在讲什么。美国学生说:“这太让人痛苦了。”

        其次,尽量使用最简单的词汇。史怀哲是金融学教授,有一次一个中国学生跑去问他:“'升序(ascending)’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因为他们听错问题了,还是他们不会说英语?”

        最后,很多学校开设了帮助国际学生融入美国学术生活的课程,同时也为那些班上有中国学生的教授开设研讨班。

       完善招生程序

        对于那些一年只能到中国一两次的美国招生老师来说,很难了解哪些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于是,今年他们开始聘请更了解中国学生的当地机构帮助招生,尽管这事儿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所以备受争论。

       另外,很多美国学校还加大了针对中国学生的面试力度。他们有的会派人常驻中国,对学生展开面对面的面试,有些则会使用skype(视频聊天软件)进行视频面试。

        针对申请材料作假的问题,美国学校开始聘请设在中国的第三方审查机构,复查学生提交的成绩单。

       ■现状

       新学期伊始……

        特拉华大学(位于美国东部)开学这天,几十个新学生挤在一个小小的学生中心大厅里,大多穿着时尚,水磨牛仔裤搭配着亮色球鞋。他们分成两群,一半人安静地摆弄着手上的智能手机,而另一半则在热烈地交谈。如果你不说普通话,还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人群里,有个孩子像是丢了魂,无法融入任何一方。因为,除了他是哥伦比亚人(拉丁美洲国家)以外,其他都是中国人。

        范伊苏(化名)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6小时前刚从上海飞到这里。和大部分被特拉华大学录取的学生一样,他拿到的是有条件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说,他必须在成功完成英语课程后,才能正式注册入学,开始大学生活。范伊苏申请的是金融专业。他说自己毕业后会回到中国,加入父亲的建筑公司。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来一个离家11000多公里远的地方读大学,他回答说:“美国人的教育很好。”

          谁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纽约时报》说:“这种看法在中国广泛流传。”

         事实就是,赴美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几年内激增,这让美国大学震惊。不像韩国和印度,他们一直在向美国输入大量学生,但数量一直保持平稳。今年到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是3年前的3倍,共有4万人,已经跻身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团体。

        那些能为国际学生提供特殊语言课程的大型公立大学特别受中国学生欢迎,特拉华大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校的中国学生从2007年的8人飙升至今年的517人。这些孩子基本都来自国内迅速扩张的中产阶级。他们能够支付全额学费,无需奖学金,有助于解决美国大学紧张的预算问题。

        另一方面,他们也给美国大学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到底谁才是真正优秀的“中国好学生”?

        ■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还得从中国学生在美国读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说起。这些问题让美国大学惊呼:“他们和申请学校时,个人自传里、教授推荐信里形容的那个人是同一个吗!

        作弊、剽窃问题很严重

        今年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秋季学期中,学校发现有几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的相貌和他们在几个月前参加托福考试时拍摄的相片完全不同。这证明他们的托福成绩是别人代考的。目前,堪萨斯州立大学已成立了一个起草处理托福作弊政策的委员会。

        去年9月,在特拉华大学纽瓦克校区的新生报到会上,语言学院主管斯科特·斯蒂文站在几乎坐满了学生的剧院舞台上。他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一张巨大的照片——两个白人学生坐在课桌前,其中一人试图偷看另一个同学的卷子。斯蒂文告诉主要是中国学生的观众:“你们都很聪明,所以就用那份聪明完成自己的卷子。”

        斯蒂文坦言,面对人数激增的中国学生,防止抄袭几乎成了他们的首要工作。

         英语水平跟不上

        《纽约时报》说:“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虽然他们优秀、努力,但还是无法和同年级的美国同学处于同一水平。”

        马达蒙(化名)就读于语言中心的衔接课程,这是最高级别的语言课程,从那里毕业的人就可以正式开始大学课程。

        他的第一堂课是中国古代史,几个星期下来,他无法完全听懂课程。他说:“我大概能听懂70%的内容,没法听懂具体在说什么,一些细节和单词听不懂。”
有很多学生最开始都以为自己读上几个月的英语课程就可以,结果却在语言中心里待了一年多,为每8周的课程支付2850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0元)。

        有5%的中国学生在大一课程开始前,就已从语言课程中退学。

        死寂的课堂 吓跑了外国同学

         去年秋天,一共有35名学生注册了肯特·皮埃尔教授的中级会计学课程,其中17人来自中国。很快,美国学生都不见了,教室里只剩下3个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学生都逃跑了?他们说:“课堂上实在太安静了。”

        《纽约时报》说:“在亚洲的很多学校里,设置大量课堂讨论是相当反常的。皮埃尔教授认为,同理,如果把一群美国学生放在中国学校的课堂上,他们将会变成一群合不拢嘴的话匣子。

        皮埃尔教授补充说,“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不会比其他本科生差。”这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学生在定量分析方面的过人能力,在无需精通英语的商科和工程专业里占有优势。

         ■为何仍然爱招中国学生?

        有的为名有的为利

         就在不久前,某网站的汤姆老师接到美国一所大学教务长的电话,他让汤姆老师帮助招收250个中国学生。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招那么多人时,该教务长说,他们学院正面临严重的预算赤字,需要有人填补。他说:“我们需要额外的、能够独自承担学费的学生,在中国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人。”

        事实上,中国已被视为一个巨大的留学生市场。当美国俄克拉何马基督教大学决定招收国际学生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该校国际项目负责人说:“中国就是我们的目标。”

         也有人不这么认为。特拉华大学的哈克博士说,他拒绝接受这种说法,“从新泽西来的学生也要付学费。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为了增加校内学生的多样性和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 外国人最羡慕中国人什么?】
           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他们最羡慕中国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羡慕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人也许会讲,他们羡慕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活力?其实不尽然,老外最羡慕中国家庭几代人其乐融融,团圆幸福的传统生活方式。特别是外国老人,他们对中国家庭中祖孙同乐的情谊,更是羡慕不已。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健全,专门建有老年公寓或老年社区,专门供老年人居住的场所,老人们在社区里面可以养宠物,读书报,自由自在的安享晚年。但是,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超一流服务,并没有使老人们感到太多幸福。他们由于西方社会的家庭观念淡薄,大部分老人在情感上与女子们形同陌路,长久难以排解孤单寂寞的心理,感受不到多少天伦之乐的“幸福生活”。
       那些久居家中的老人们,情况也并不比住在老年社区的老人好多少。在超市中里,你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脚步蹒跚的推着满满的一车生活用品,踽踽而行,他们车上所采购的食物最少能够用一个星期。在街上,你时常能看到一些老夫老妻互相搀扶,携手散步的场景,却极少见到子女们和老人一同出现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单身老年人,他们望眼欲穿的盼望子女们前来探望,盼来的却是一声声的叹息,这应该西方发达国家老人们的生活状态。
       我刚到法国时,认识了一位法国老人,几年来常有书信交往,经常碰面。她有三个子女,除了女儿偶然给她打个电话之外,多年来几乎见不到子女们的身影。今年圣诞节,由于几个月没有联系,我给老人写去一封贺卡,没想到不久便退了回来,上面写着该人已“死亡”的字样,没想到短短数月竟会是阴阳两隔。我想,老人的葬礼也和很多法国老人一样,是简单而匆忙的吧,即便是有子女到场,他们也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的。
       以法国为例,法国每年争取各种权益的游行示威层出不穷,参加者有少年、有青年、有中年人,却极少见到有老年人,他们好像不是不需要争取权利,甚至更需要“争取权利”的必要。也许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感到桑榆晚景,来日无多,对社会与人生都有了另一番的感悟?按中国人的话说,多半掺有“看破红尘”的意味吧。
       由于中西文化迥异,国情不同,中西方老人们的晚景也不尽相同。中国人以孝为先,敬重赡养老人的传统,使中国老人能享天伦之乐,弄孙之贻,这被西方人认为是“温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认为培养孩子是社会的责任,赡养老人应该交给社会来承担,不需要“牺牲自我”,这是人人平等、独立自由的表现。这便是东西文化差异展现于现实社会的状态之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国最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          德国巴伐利亚七谷地区的迪特福特是个拥有2800名居民的千年小镇。镇里的居民高鼻深目,典型的欧洲人模样,可他们却喜欢自称“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狂欢节”是这个小镇最盛大的活动,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一狂欢节已经延续了70多年。 

          镇中心有个“中国人泉”

        似乎是为了呼应中国的春节,迪特福特的“中国人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这一传统早在1928年就开始了。走进小镇,记者被浓浓的“中国气息”包围:街头巷尾悬着成串的红灯笼,许多人家的窗户上贴着“福”、“喜”等字幅,沿街的房子几乎都挂着印有龙图案的彩旗、长幅的锦缎和绘制着华人头像的招牌,有的招牌旁边还用中文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话语。         
        小镇的标志是位于中心广场的“中国人泉”。泉眼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胖胖的中国清朝官员,戴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挺着肚子,张开双臂,双目圆睁注视着来往行人。走近一看,发现从其肚子里不断涌出一股股清泉。“中国人泉”旁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小镇的居民喜欢自称“中国人”,听导游说,这一说法由来已久,1869年印刷的书籍就有小镇人自称中国人的记载。据说很早以前,迪特福特所在教区的主教听说迪特福特人纳税太少,就派税务官前往催税。当地人为逃避沉重的税赋,紧闭城门,不让税务官进来。税务官将此举形容为“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从此,迪特福特人被称为“中国人”。还有一种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称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往多了,迪特福特人渐渐喜欢上中国以及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过起了“中国人狂欢节”。 

         中文成小镇“官方语言”

         狂欢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狂欢节”如今已成为这个小镇最具特色的民间活动。由于“中国人狂欢节”的名气,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 

         很多迪特福特人都自豪地告诉记者,举办“中国人狂欢节”并把家乡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都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个活动的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也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狂欢节的中国色彩也越来越浓。如今,小镇还建起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等,甚至中文也成为小镇的“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