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op中国赛:耿刘同:历史名园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7:45:59
耿刘同:历史名园文化2011-08-23 23:17

耿刘同:历史名园文化

提要:“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报告人通过对历史名园的历史和功能的介绍,阐述了历史名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对园林中山形水系、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和建筑借景等构成要素,结合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令读者在品味园林艺术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博大精深。
  (耿刘同 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
  历史名园又叫历史园林、古典园林、古代园林等,历史名园就是有名的历史园林。历史名园范围较窄,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见于史书记载的园林这是历史园林,存在过但是现在没了;第二个就是现在还存在着的园林,像北京的颐和园,北海,景山,苏州的一些园子等。对文化的理解不一样,大概好几百种解释,比较普通的流行的,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文化范畴。园林文化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类,由于近代园林的一些问题,理解的范畴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历史园林的文化。


  一、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一门学科。我们经常说园林如诗如画,但是园林不是诗不是画,园林里的花草树木,都具有中国的特征,植物学概括不了园林学,不能拿植物学来代替园林学,不是植物学的范围。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殿堂馆舍,离不开建筑,但是建筑学也概括不了园林学。比如圆明园,并不是恢复了圆明园的建筑,圆明园就恢复了,建筑恢复只是一个部分,还有多种其他因素需要恢复。现在有的省市把林业局和园林局合并了,叫绿化局,北京叫园林绿化局。
  造林和造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造园是造园,造林是造林,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比如皇家园林跟紫禁城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紫禁城是一个制度,而园林只是一个文化,更像一种文化的东西。
  (一)、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园林。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盖宫殿,而皇家的园林,或者用前代的,或者滞后再出现,这个周期大概要一百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封建社会出现两个知名的皇帝,三个知名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汉代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第二个高峰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初唐时候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高峰就是清代的康乾盛世。三个大起伏,历史是有规律性的。汉代的皇家园林:西汉建国的时候大概是公元前206,到了公元前的一百多年的时候,就是西汉建国一百年后,在原来未央宫的基础上建造了建章宫,建章宫挖了太乙池,建造了一水三山的皇家园林,是汉代皇家的象征,有园子和宫,园、宫结合得比较紧。唐代的芙蓉园:唐代建国的时候是公元618,进入盛唐的时候大概是713,也是一百年,出现了曲江边的芙蓉园。芙蓉园隋代就有,一直在修建扩大,是唐代一个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清代的圆明园:圆明园的40景是1744年,乾隆9年完成的。1744年是清代从1644年进北京,整整一百年。三个朝代从建国开始到代表性的标志性的园林出现,只是一百年的时间,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还有很多的政治内容。
  (二)、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园林必须有文化建筑。小平同志说“中国到下个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下世纪中叶就是2050年左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年又是一个周期,可能会出现新的园林文化现象。
  明代初朱元璋时期,在安徽凤阳做中都祖坟上建造的石人石马,明显带有上个时代的特征。从考古学上分析来看,元代的文化是社会转型的阶段,一个三四十岁的成熟工匠带着上个时代的特征过渡到下个时代,五六十岁的时候,成为一个成熟艺术的创作者。在建国初期,建造人民大会堂我们用的是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建筑学家,没有自己的东西,把国外的拿进来了。而现在的建筑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园林文化也是这样,必须在有一定积累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二、园林的产生
  (一)园林是城市化的产物。园林是城市化的产物,当一个自然人成为市民后,住在城里面,远离了自然。而皇帝是住在城中的城,紫禁城里面,脱离了自然,所以建造园林,园林是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对自然追求的一种理想思维。园林是从养一条狗,种一棵树,养一盆花开始的。无论生活中是怎么狭小,都要养上一盆花,这就是园林的一种模样。人要亲近自然,城市的发展必须和园林同步。我的观点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二)建造园林环境建设必须同步。园林是三个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的结合体。现在的园林更多的强调,高氧吧,空气好,物质和人的交换。中国古代园林高级阶段的发展,是用人文的表现,人文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有人的文化的思维需求。
  (三)园林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过程中典型的文化范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我是不太同意这种观点的,太简单化了,天人合一不是能够覆盖中国哲学思想的东西,人和自然的互动,是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结果,不能单一的简单的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归成一个。我国许多历史名园,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中有三十多项属于园林范畴。如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颐和园、天坛等。实际上我国古代园林还应该包括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和私家园林。其中五台山、峨眉山、黄山,虽然属于园林范畴,但是又属于风景名胜园林,或者属于寺庙园林范畴。苏州园林的建造体现了“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深邃的意境”。在很小的地方就能把天地造出来了,再造乾坤。苏州园林建造于11到19世纪,以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世界遗产组织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实际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还有,颐和园的建造,几次国际会议都提到了:
  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集中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体现了人造景观和大自然的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颐和园是中国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势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这一条当时在日本京都开会的时候,还引起了争议。这是非常高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世界遗产遗址协会主席,在冬天下雪的时候考察了颐和园,他说:“在颐和园的每一分钟都是美的享受”。在冬天里能对颐和园作出极高的评价,不完全是自然的因素,是人工创造和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人文。
  (四)园林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宋朝苏东坡写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有点禅师的味道。我国的古琴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还有昆曲。古琴是非物质的还是物质的?古琴是非物质的,又是文物,是物质的了。所以有好多事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是把物质和非物质的界限突破了,达到了一种境界。《禅宗》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好多东西把物质和非物质分开了。皇家园林追求的是人间天堂,外国人也这么看。英国的前首相西斯,在颐和园的南湖岛上吃晚宴时说:“颐和园就是人间天堂”。
  皇家园林的建造,一般是在朝代的极盛时期,圆明园,三山五园都是清代的康乾盛世的产物。私家园林往往是失意的时候,要退休回家养老的时候建造的。私家园林追求的是世外桃源。
  (五)园林在历史上的分布。历史上的园林分布在北方、南方、岭南和少数民族地区。园林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如北京的皇家园林,承德的皇家园林都带着一种雄壮,而江南园林带着一种娟秀。还有一些园林,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还有少数民族的,比如藏族地区的都跟本地区的气候和物产,建筑风貌,居住条件融为一体。
  (六)、园林的山水文化。以山水为框架,中国人有钟爱山水的习惯,而且把山水看作是自然的化身。孔子对山和水都有解释。我认为:中国的古代艺术,文学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山水诗和山水画,排在世界前位。外国人超越不了,我们画的山水画,早就是自然山水和我心中的山水合一的山水。而《富春山居图》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中国的山水诗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成熟了,山水画还在初创阶段,还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的,到隋唐以后慢慢成熟起来。到了宋元时期,山水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完全是自然的山水和人,通过诗的连接,合成一体。正是诗和画在山水当中的成就,造就了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山水文化铸造了中国的民族性格。


  三、园林的时代风采
  (一)标题景观。每个园林、景区都有表明其特点的名字。颐和园、香山等等。康熙给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景区题字都是4个字,后来乾隆也跑去题字但都是3个字。
  (二)古代园林是评定每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现在全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有条件的,如历史、文物等。古代园林是评定每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在介绍和评价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都包括历史园林。城市的兴起带来了园林的兴建,一个城市所能达到的水平,在城市的园林当中就反映出来了。历史的园林,是每个历史城市都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在每一个申报的文本里面,都要写进历史园林这部分,包括已经失去的不复存在的园林也得写进去。
  (三)皇家园林是在历史时代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的泉水汇合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昆明湖那个时候就是北京的水源头,跟建都的历史同步进行,是配套工程。到了乾隆时期城市扩大了,供水量增大了,便把昆明湖扩大了。解放后再做居民饮水,流入官厅水库。南水北调进北京经昆明湖送往城里,昆明湖成了一个枢纽,原来圆明园和后海的水也是由昆明湖供给的,所以昆明湖是个水系。皇帝就在圆明园里听政,很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那。
  (四)是历史人文的会聚场所,包括“五四”运动。北京的11座公园,把毛主席,周总理在北京的足迹从头到尾,都反映出来了。在解放时期区,圆明园曾经作为党的联络、接头的地点,是历史公园转化的典型。还有故宫原来是皇帝上朝办公的地方,现在是博物院。但是历史园林没有变,是坐直通车过来的,还有寺庙等。功能不变的园林、寺庙等,说明建造的时候,就有一个长久的,永恒的东西存在。1914年,北洋政府把中央公园,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作为清代的遗产开放,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公园,北海公园随之开放了。解放以后,私家园林进入了社会,作为公园的比较多。改革开放以后,园林开始兴建,北京现在注册的公园,约有 180个。
  (五)原来的造园理念,影响着现在的园林设计。在解放初期,建造园林,比如万寿公园、顺义公园等,还保留着中国古代的长廊,凉亭子,小桥等一些中国历史园林上的建筑元素。从那时开始,追求一种传统、一种民族化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已经从这个形似走到神似了,在新建的园林里,除了越来越少的假山外,大部分是草地草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游客着想,方便游客。现在当然还出现了好多游乐园。
  北京市原来是一个的7.8公里的一个中线,景山处在7.8公里这个中线的最高峰,现在北京的中线向南北延伸,将达到35公里,奥林匹克公园延伸出去。用新建的园林表现北京的城墙,。现在的北京城已经是一个轴线上的园林了,原来老城是凸字形的,也用园林来表示了,比如说崇文门的明城墙遗址公园。古代园林是对古代北京的一个历史记忆。
  (六)园林融入了人民幸福的生活指数,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名园跟现在新建的名园、园林不一样,比如朝阳公园,只比颐和园小3公顷,但是没有形成园林的主体。要把颐和园的牌匾和对联都弄明白了、都弄懂了,不把“四书五经”读明白了,是解释不了的,把唐诗宋词弄得非常熟也解释不了。历史园林里沉积着、沉淀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是传统文明的历史延续。今天我们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里搞大型的活动,就是历史,将来的历史。慈禧在颐和园里呆了大概不到二十年,17年。现在我们领导人在历史名园里,如天坛公园的活动也很多,奥运会的圣火取自天坛的祈年殿。这也会成为历史。所以历史园林是在延续历史。我希望一百年后我们在天坛的活动,在颐和园的活动,在北海的活动都应该写入历史。比如现在各个公园,特别是景山公园的激情广场,也是一个形式,是新的民俗。还有拿着扇子扭秧歌的,在地下用水写字的,红叶节,桃花节等等。这就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是纳入了我们的民生问题。北京有11座公园都是历史名园,每年接待的游人量已经超过1亿4千万。在这 11座公园里除了玉渊潭公园外,其他10座都是国家重点公园,全部参加了去年第三届国家重点公园的评选活动。紫竹院最近要恢复修建慈禧行宫。
  世博会口号叫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园林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发展一定和园林的发展同步进行,在城市的空间和人文的空间,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底蕴。不要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让现在的段子和小品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