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小青柑多少钱一斤:第十篇:楚风汉韵尽怡情(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2:28:11






武汉三镇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包括饮食文化街、购物休闲文化街区、文物花鸟及书刊市场等,都是市民消费休闲的好去处。
特色饮食文化街
武昌户部巷“过早”一条街 位于武昌自由路,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因其品种众多、特色鲜明的汉味早点,享誉三镇,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目前,这里共有30多个特色早点和小吃品种。如:石婆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高胖子粥店、陈记红油牛肉面、万氏米酒、王氏馄饨、何记豆皮、麻婆灌汤蒸饺、李大饼、顾氏肉松卷、吕记油饼、吴记米发糕、好来牛肉面、老乡小吃、李记粉面、陈记烧梅面窝、小文煎包等。
汉口吉庆街夜市大排档 位于汉口大智街辖区,自发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不足百米长的街面两旁,就有近60家经营户,上百名艺人每晚在此服务。吉庆街是条不眠的街市,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故事;吉庆街是一个民俗饮食文化的大超市,一个人们释放激情的大舞台。夏秋时节,吉庆街更是车水马龙,喧嚣声和菜香味扑面而来,几乎每家餐馆内外都是食客爆满,店外的露天餐桌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吉庆街这两年名气越来越大,马季、侯耀文、孙悦、韩红等许多明星大腕,都曾到这里“体验”过生活。而著名汉派味作家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及陶红主演的同名电影,更是让许多外地人认识了吉庆街。
汉口精武路夜市大排档 位于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站附近,原是条名不见经传的棚户区小巷,可如今不但名扬四方,而且产生了一批百万富翁。这一变化,都源于小小的鸭脖子。在这条不足500米的小巷里,数十家经营鸭颈的小店一字排开,门口都是成堆颜色红亮、浓香扑鼻的鸭颈。据说,鸭脖子的传奇,来自于精武路上一个经营“靠背酒”小摊的“突发奇想”——将一份川菜中的“卤方”用在了卤“鸭脖子”上,没想到一举成功,卤出来的鸭颈被食客一抢而空。正宗的精武卤鸭颈的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用产自福建、四川等地的上等辣椒,外加陈皮、八角、党参、砂仁、丁香、草果、桂皮、木香、白芷、山奈、良姜等30多种中药材经过近1个小时的煎煮,制成汤,再将柴鸭颈放入汤中煮近两个小时,方能制成地道的精武卤鸭颈。
汉口台湾风情街 位于汉口台北路,是一条以饮食为主的又别具人文特色的街道。在这里,可以品享台湾风味餐饮,品尝闽南功夫茶,品饮“金门高粱酒”,浓浓一街台湾味。汉口台北路是我国内地惟一以宝岛名城台北命名的街道,沿街及四周支路多有以台湾地名冠名,如台北、台中、台南、台东,还有花莲、桃源、宜兰、澎湖等。此街在台湾颇有名气,很多台胞到武汉,都会到台北路看一看。
汉口美食一条街 位于中山大道顶端的硚口路上,连接汉水月湖桥,全长1500米,拥有小蓝鲸、艳阳天、谢先生酒楼、快乐海鲜市场、文子甲鱼等一大批武汉餐饮名店。
购物休闲文化街区
武汉是华中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汉口历史上就是“物产集散,贸迁有无”,有“货到汉口活”之说,今天外地人又得出一个“汉口归来不逛街”的结论。全国百家销售额过亿的零售商场,武汉占据8家,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汉口六渡桥传统商贸区与江汉路商业一条街,更是商店毗连,特色浓郁,竞相争妍。
三镇大型购物中心 主要有武汉广场、汉阳商场、新武展购物广场、中百仓储、新世界百货、佳丽广场、亚贸广场、庄胜崇光(SOGO)、家乐福超市等,它们都定期举办各类商品展销及购物活动。每逢周末、法定假期来临,各大商家就会推出一系列令人不能不心动的促销活动。卓然不凡的品质与优雅的休闲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江汉路商业步行一条街 北起江汉四路,南至沿江大道,全长1210米,比上海南京路步行商业街长177米,是全国最长的步行商业街。步行街作为精品购物休闲旅游一条街,路面与两边店铺落地橱窗连成一体,行人观景、行走、购物有如走进一家“巨型露天商场”。步行街共有各类商业门点183处,涉及51个行业。这里又是市民逛街休闲与外地客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步行街突出购物、休闲的完美结合,每隔约200米,即有一处休闲之所,喷泉、小广场、绿地、露天咖啡座、雕塑小品等,既突出民风民俗,又充满现代气息。江汉路步行街还是一座街头博物馆,见证着汉口的历史沧桑。人们购物休闲之余,还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近代历史建筑风韵,江汉关、人民饭店、璇宫饭店、老亨达利钟表店、四明银行等优秀历史建筑散落其间。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今天的汉正街已从当年一条不足200米的街市,发展成为方圆1.67平方公里的商贸区,56个室内市场经营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个体工商户达15000多户,经营10个专业大类10万余个品种。汉正街市场商品汇集各地精华,物美价廉,琳琅满目,现有国内外2000多个品牌的华中或湖北地区总代理,包括雅戈尔、杉杉、三枪、步森、金鹿、宜尔爽、王牌、长虹、康佳、TCL、海尔等,真正是“买全国、卖全国”。文化用品仅韩国产品就有九个湖北总代理落户于此,如麦克劳美高、韩国至诚文化用品、韩国大林文具、韩国铭恩文化用品、韩国中山文化用品等。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市场”,这里的商品高、中、低档,传统、现代、摩登相交织,吸引着众多客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新民众乐园 “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东玩西玩,玩不够民众乐园”。这是在老汉口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历史上民众乐园曾与天津劝业场、上海大世界并称为三大娱乐场。经改建后的新民众乐园,是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美食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堪称华中最大的文化娱乐中心。园内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娱乐项目异彩纷呈,小吃快餐精致味美,促销活动丰富多姿。第五届中国超级模特大赛、武汉流行婚纱发布会、张艺谋《有话好好说》首映式等,都在此举行。近年来,这里又成为新新一族潮流先锋的最新焦点。当武汉第一家美甲店、第一家纹身店、第一家首饰DIY店相继在这里出现的时候,新民众乐园随即成为武汉这个现代都市里时尚的代名词,就像深圳
的“老街”,广州的“老鼠街”、“状元坊”,所有的流行元素都集中于此,时尚前卫、张扬个性、新鲜猎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新民众乐园的“女人街”更是流行前卫,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这里始终最有女人味。各具特色的小店小档,摆满各种精巧小玩意,各色的发卡、颇值得玩味的手工制作商品、精美的首饰、时尚的服装,古朴的陶器、布艺、皮革制品、中国结……吸引着众多女孩流连其间。
香港路文物市场 位于汉口香港路209号,地处繁华要道,交通十分便利。市场外形为一大型庭院式仿古建筑,经营面积达8000平方米,拥有门点190余户,临时摊位200个。主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工艺美术品、珠宝玉器、文房四宝、挂毯刺绣、钱币邮票、民间古玩、字画、红木家具等。喜欢收藏的市民与外地游客多选择周末到这里去逛一逛。每逢双休日,临时摊位中的古玩就摆开了,大多是杂什物件,几乎每个摊子都有几件瓷器、几件玉器、几件铜器,紫砂壶、旧书、旧文具、旧日用品、老字号的银首饰、老屋拆下的木雕板、蛐蛐罐儿、牙粉盒儿、洋油灯儿、旱烟锅、水烟袋、鼻烟壶、卷烟匣,应有尽有,真是五光十色。
武汉图书大世界 始建于1998年,汇集了全国所有的出版厂商,图书经营户逾千,经营国际国内各式图书数十万种,每日交易量达百万余册。市场分为卿亭路、沁园路、濡学路、文清路、紫云路,每条路上各类书籍应有尽有。另外,市场内还有一个“电脑书店”,即在电脑里分类找各类图片,给顾客带来很大方便。市场内所有图书都以八折到九折出售,这对于读书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买书的好去处。

武汉的“老字号”
“修合存心”叶开泰
汉口叶开泰中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有368年的历史,是武汉老字号中的“老中之老”。20世纪30年代,叶开泰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并称“中国四大中药店”。叶开泰制药,始终恪守虔诚修合、遵古炮制的传统。在它的店堂里,高悬两块金匾,一边写着“修合虽无人见”,一边写着“存心自有天知”,凭良心从业。从叶开泰开出的药,包包货真价实,让人放心。300多年来,叶开泰的信誉,几乎从未受到过挑战。因此,喜欢说俏皮话的汉口人有句口头禅: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叶氏家族的成功,一靠济世,二靠入仕。叶家出的最大的一个官,是清代道光进士叶名琛,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还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均有叶名琛条目,均称其为湖北汉阳人。据《叶氏家谱》记载,叶氏祖籍在安徽徽州。明代末年,迫于兵荒战乱,叶开泰的第一代叶文机,于1637年初来到汉口行医。适逢瘟疫流行,叶文机前往应诊,深得简亲王赏识。于是,在简亲王赞助下,在汉正街鲍家巷口找了一所店屋,开起子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以医荐药,深得民心。传到第四代叶宏良手上,时局安定下来,场面便做大了,药室改成了药店,眷属也迁来了。到这时可以说算是落籍了。叶宏良善于理财治家,其子叶松亭成为科举入仕的第一个成功者,官至诰授中宪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叶名琛是叶松亭的孙子,叶开泰的第七代人,当然算地地道道的湖北人了。
亦官亦商,官场与生意场两相呼应,使叶开泰几乎是一路顺畅。叶氏家族尤其引以为荣的是被时人评论为“相臣度量,疆臣抱负”的叶名琛。在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广州时,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城陷之后,又有保持民族气节的美名。不管历史对他作何评价,在叶氏家族中,在民间,传诵着叶名琛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他的壮举,为其弟叶名沣继承的叶开泰金字招牌,抹上一层光彩。叶氏家族从叶松亭以下,都有人做官,最小的官是河南确山县长。如果科举入仕不成,也要捐个官来做。叶名琛膝下无子,名沣一个儿子兼祧,再传三个儿子,称为叶开泰新三房。新三房一人捐了一个官,老大老二官至候补道与资政大夫,老三官至陕西道台。叶氏家族深谙朝庭有人做官,对于经商起到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叶开泰所制药品,选料绝对正宗,制作绝对到位。如制虎骨追风酒的虎骨,要选购前有凤眼后有帮骨的腿骨来炖制虎胶,并配用高度汾酒。制参桂鹿茸丸,要选购一等石柱参、正安桂和马铌茸,并配以高丽参。制八宝光明散所用的麝香要选购杜圣兴的,冰片要选购炒草堂的正大梅。至于配方和操作规程,都有严格规定。制丸药一定要“炒老烘干”,如“制药酒,必须浸泡两年以上”。作坊屏风上贴有“宁缺勿滥,不好再来”的警示语。因而“叶开泰”得以畅销湘、粤、赣、皖、豫、陕各省和港澳远至南洋。在鸦片战争之后,叶开泰顺着社会上仇视洋人的心理,宣传抵制洋货,西药害人,以扩大中药销售;乘开明人士提倡禁鸦片之机,大力宣传参桂鹿茸的功效,不仅能治病,且能戒烟。
历经300余年的叶开泰,历尽沧桑,业务财产有起有落。辛亥年间,叶开泰毁于战火,元气大伤。叶风池以陕西候补道主持店务。此人足智多谋,长袖善舞,重建店屋,精选老药工,加强管理,制止家族挥霍浪费,1912—1927年的15年间,积累资金达白银l04万两。
1931汉口大水后,叶开泰呈衰落趋势。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人员星散,部分人员迁入法租界,在车站路开一分店,就是现在挂着叶开泰牌号的中药店。1956年公私合营,制药作坊并入健民制药厂,药店延至1963年改为国营。今天,常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出现的“武汉健民”,其前身就是叶开泰。
“一言堂”谦祥益
汉正街百年兴旺的谦祥益衡记布店,曾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誉满三镇,妇孺皆知。100年来,除因时局影响,经常是顾客盈门。当年,谦祥益以自己的染色布打入市场,是惟一能与舶来品阴丹士林竞争的国产布。谦祥益字号,源出于《尚书·大禹谦》的“谦受益”一语。在谦祥益店堂内,高悬“一言堂”三字金匾,两旁配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和气致祥,诚信待客,就是谦祥益的店风,也是谦祥益经营之道的精髓,更是百年长盛不衰的秘诀。汉口人有个歇后语:谦祥益的招牌——一言堂。谦祥益的一言堂,是无须讨价还价、不分亲疏平等待人的一言堂。
谦祥益起源于山东章邱的孟传珠,他从挑货担起步,开布店,开染坊,积累了大笔资金,遂到北京独资创设谦祥益布店(以后称总店),经过四代经营,业务迅速发展,在全国各大都市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相继设了分店。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谦祥益第二代老板孟继富、赵春山来到汉口,在戏子街(今人和街)初创谦祥益布店,着重批发。1895年又在汉正街开设一家规模较大的“谦祥益衡记”绸布店。该店用人,按照北京总店的标准,从职工中挑选肯为孟家服务、有能力与经验者分任“掌柜”、“照场”。工薪按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划分,差别颇大,店员也分三等。每年终结,按等级与成绩奖给红利。30年代总管可得红利10厘,掌柜可得7.5—l厘不等,店员也分得数目不同的奖金。管理上分四大部门,10多个专柜,权责分明。
清末明初,民间衣着,大都依靠土布。土布粗厚而耐穿耐磨,但不好看,扬长避短,那就莫过把白布予以染整加工,使之成为色泽鲜光而又经磨的三宝蓝布——宝蓝官布、宝蓝竹布、宝蓝洋布。该店看准这一点,集中力量,狠下功夫,尽量做到价廉物美。对于色泽不均的次布,则分等打折,决不以次充优,备受大众欢迎。远自郊县、荆、襄、豫、湘、陕的商贩纷至沓来,最好时期,年营销额130—140万银元。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改为国营,定名为“国营谦祥益商场”,经营布匹、百货万余种。
“一大把”曹祥泰
武昌曹祥泰始创于清光绪十年(1884),历经三世,由一小摊贩发展成为武汉屈指可数的大杂货店,还兼有机米厂、槽坊、肥皂厂和钱庄等相当规模的企业。
曹祥泰创始人曹南山,13岁时丧父,幼年就负担起上事老母下蓄弟妹的责任。邻居见他无以为生,便凑点钱,让他提篮子卖蚕豆。人们买他的蚕豆,他总会给人家抓一大把,比别的小贩多,久而久之,这“一大把”便出了名。曹南山也多销多赚,后来又做水果生意,由提篮子到挑担子,渐渐有了积累。一年夏天阴雨变冷,河边到了大批西瓜船,瓜价大跌。但他预料久必变晴转热,便连买带赊进了两船。不几天,果然天晴暴热,西瓜价上涨10倍,这一下就赚400串。拥有相当资金后,即择地武昌长街新街口(今解放路)开起了“曹祥泰”,卖水果,兼卖杂货。
第二代曹南山的长子曹云阶接办杂货店,兢兢业业,办起了糕饼坊,自制中式糕点,品种多,质量好,特别是各式月饼、绿豆糕和腌制盐蛋,每逢节日,商店门口,总是排起长龙购货。他自抓进货,与本市和沪苏厂商往来,而且与英美洋行均有联系,“僧帽牌”洋烛,“美孚牌”煤油和香烟都委托该店代销。
次子曹琴萱,有科学知识,自办工业,先倡创办祥泰肥皂厂(今中华路),生产“爱华”、“警钟”等品牌的肥皂。“警钟”肥皂曾行销广东及华中各省。
1956年曹祥泰杂货店进入公私合营,旋改国营,更名为“工农兵副食品商店”。改革开放后,“曹祥泰”牌品重新恢复,焕发生机。
“楚乡名莱”老会宾
老会宾酒楼位于汉口最繁华的闹市中心三民路,经营楚乡名菜兼及万方需求。数十年来,上至名人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众多食客无不慕名而至,高兴而归。这座酒楼,原名“会宾”楼,第一代老板汉阳人朱荣成,文化低,“会宾”两字是他的儿子朱世泽从中华书局出版《中西菜谱》因袭而来的。“会宾楼”开业于1929年,论资格不算太“老”,何以要自充“老”呢?那是因为武汉沦陷后,日本商人在会宾楼附近也开设了一座日籍“会宾楼”,企图以假乱真,同会宾楼抢生意。颇有胆量的朱荣成找到日本领事馆控告,败诉后怒火中烧,即将会宾楼招牌上加一“老”字,成为“老会宾楼”。
老会宾楼主要经营湖北风味、楚乡名菜。其著名产品有湖北三蒸、东坡肉、明珠桂鱼、掌上明珠、全家福、蟠龙切卷、清炖甲鱼、焖甲鱼、红烧滑鱼、葵花豆腐等。
“煨汤大王”小桃园
北方人待客都要请人吃饺子,武汉人家来客,饭桌上少不了一碗汤。请客喝汤,是最尊敬客人的方式之一。武汉人都有喝汤的习惯,汉口有家“小桃园”煨汤馆,就是为适应武汉人的胃口而开设的专业煨汤馆。从20世纪40年代初这家馆子开业算起,已有近60年的历史,人称“煨汤大王”。
这家馆子的创始人陶坤甫与袁得照,原来都是汉口天主堂医院厨房厨工,陶坤甫是西餐厨工,袁得照是中餐厨工。1944年底美国飞机轰炸已沦陷的汉口,这家医院被炸毁,陶、袁两人同时失业,只好各谋生路,借以维持生计。
抗战胜利后,陶坤甫在胜利街兰陵路口卖豆浆、糯米包油条,袁得照也在这里炸面窝。但生意清淡,很难维持生计。后两人合伙开了一个专门煨汤的馆子,卖牛肉汤和八卦(乌龟)汤。由于精工细作,物美价廉,生意逐渐有所起色。八卦汤肉鲜嫩,不仅营养丰富,还有滋补功效。他们多选取半斤以上的活乌龟。宰杀前先放人水中,待吐净腹中脏物后,再破壳、挖内、分肠、取蛋、去皮,然后解刀洗净,入锅爆炒,最后经过煨、焖等11道工序,再配以各种味料按份额放入罐内,小火温炖。其汤稠浓,龟肉鲜美可口。因此八卦汤名声日显,生意十分兴旺。
陶坤甫、袁得照掌勺煨汤,配合得法,每天掌握进销环节,所进牛肉、乌龟都十分新鲜。解放前夕,法币、金圆券贬值,物价飞涨,这家馆子的煨汤一日三易其价,食客仍然不减。1948年,随着营业日渐兴隆,小棚子扩建为20多平方米的店堂,可放三张桌子。又先后增加母鸡汤、甲鱼汤、排骨汤、鸭子汤、鸽子汤、猪蹄汤等10多个品种,各有特色。尤以母鸡汤最著名。他们的鸡汤专用黄孝一带的母鸡,其鸡肉嫩且油厚,不同于肉粗、骨大、味淡的河南鸡。宰杀后切成1寸半长的块状,入罐前,先用猪油、葱白在锅内一炸,再用生姜、白糖、精盐、料酒并鸡块倒放锅中爆炒,同时放入少许清水,待水欲干未干,鸡肉成黄色时起锅,然后放入砂罐煨到八成熟,起火停放一刻钟,再上火,焖透后按分量装入瓦罐小火温炖。这样煨出的鸡汤肉嫩酥烂,汤清油黄,醇香味美。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许多顾客建议说,这样好的煨汤,也该有个招牌。陶、袁两人一合计,仿照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以两人姓氏取店名,但因他们只有两人,就想在陶袁二字前加一“小”字。而“小”字只有三划,怕生意只做得三天,就将“小”字改成13划的“筱”字,起了个“筱陶袁”的店名。那年头挂牌谈何容易,起码也要摆酒请客,燃放鞭炮,他们无力支应,只好等夜深人静时把招牌悄悄挂出去。谁知警察还是来找麻烦,汤喝了不给分文,还说不卫生,把陶袁两人抓到局里关了一天一夜,后来在六渡桥请了他们客才算完事。
1979年,年近古稀的筱陶袁煨汤馆副经理陶坤甫建议将店名改为“小桃园”。“煨汤大王”小桃园至今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武汉的方言集趣
武汉三镇方言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人员构成而有所区别。武汉方言,有武昌、汉口、汉阳、青山话之分,常年生活在武汉的人可察觉出其中细微的差别。其中最正宗的武汉话为汉口方言;最不标准的武汉话为青山的“弯管子”武汉普通话;最混杂的武汉话为武昌大专院校内使用的南腔北调的类似普通话的武汉话。
汉口话受黄陂话的影响较深,属鄂东楚语系,古楚方言词汇遗存较多,与武昌话、汉阳话有些差异。青山一带东北移民较多,因此青山话是东北话、北京话与武昌话的杂合,别具特色。在武汉方言的基础上,武汉人创立了自己的语言艺术:汉剧、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等。楚剧的唱腔和道白,是武汉方言和黄陂土话的混合。
武汉方言说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口齿清晰的女士的汉腔汉调,有声有色、情趣盎然、耐人寻味。难怪著名国学大师、语言学家章太炎曾一度主张以武汉音作为汉语的标准音呢!
武汉的方言
武汉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差异不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往往强调词语后缀,在一句话之后常用“的”,如“这里吵死人的”等。武汉人说话还喜欢用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如“你么样搞的唦”(你怎么搞的)?“你吃了冇唦”(你吃饭了吗)?
常用的武汉方言大致可归纳成三个方面:
在称谓方面:父亲叫老头,母亲叫老娘,哥哥叫拐子,外婆叫家家,外甥叫外外,妻弟叫舅辫子,岳父叫老亲爷,岳母叫老亲娘,男人叫男将,女人叫女将,人力三轮车夫叫麻木,地摊小贩叫挖地脑壳,挑夫叫扁担,尊称长辈叫您家。
在生活常用语方面:条子指身材;抹子指脸蛋;胯子指腿子;宁馨(灵醒、称透)指整洁好看或聪明;条举指扫帚;幅子指毛巾;水货指冒牌;灶妈子指蟑螂;尖板眼指稀奇古怪;菜指差劲、没用;吐泰指空气清新;蛮扎实指很厉害;苕吃哈胀指猛吃东西;翻撬(翻洋)指反常、不服气、对着干;蛮屁指小气;抖狠指想吵架、打架;么板眼指怎么回事;岔巴子指多嘴多舌、多管闲事;腰子旮旯指隐蔽之处;开回指下课、完蛋;起篓子指发财好运;霉得像腐乳指两人间关系暧昧;苕货指头脑死板;弯管子指蹩脚、欠正宗;裹筋(结根)指纠缠不清、理不顺;板命指瞎闹、吃力不讨好;翘辫子指人断气而亡;擂肥指变相抢劫,如不法分子向中小学生强索身上的钱,也叫洗钱;搜荷包指掏口袋;装佯指假装不知;洋派指外行等。
在聊天常用语方面:么事即什么事;冇得即没有;你赫我即你吓我;心里冇得数即不知轻重;扎心即恶心;嘀哆即说话罗唆;晕即慢性子或不开窍;唰喇即果断麻利;不识黑即不知道厉害;特(谍)务即故意;蛮扎得即乱嚷嚷;不中神即不行;掉底子即出丑;掉得大即丢人;糊鸡即糊涂蛋;鬼款(瞎款)即胡说八道;下地即结束;出挺即出洋相;毛痞即说话不算数;喝马了即喝醉了;牵远点即离我远一点;过点细即细心一点,也常用来吓唬冤家对头小心为好;头大即形容遇到烦心事时的状态;带一脚即公汽尚未到站,欲提前下车,便让司机带一脚刹车停一下。
武汉的歇后语
武汉的歇后语更是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充分体现武汉人的幽默情趣。如:
九头鸟戴帽子——这头戴那头要
黄陂到孝感——县(现)过县(现)
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
鞋刷掉了毛——光板眼(点子多)
宝通寺的山门——人钉(丁)兴旺
驮冲担进四川——尖出了省
阎王爷训话——鬼款(鬼话)
三百钱买个奶猪——一张光嘴
关倒门作揖——自家恭喜自己
叫花子坐月子——要么事 得么事
床底下放风筝——论高也不高
秀才吵架——为笔(未必)
跛子拜年——以歪就歪
螺丝壳里做道场——成不了大事
稻草拐棍——靠不住
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三十夜里吃藕——看穿了
八十岁的太婆打哈哈——一望无牙(涯)
反贴门神——不对脸(指与人闹别扭)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小鱼儿撵鸭子——不要性命
猫子掉爪子——扒(巴)不得
腊肉下油面——有盐(言)在先
买干鱼放生——不晓得死活
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
戴着石臼玩狮子——出力不好看
武汉的俗语
武汉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俗语词。“一末带十杂”即是土生土长的汉口民谚,源自汉剧中从“一末”到“十杂”的十大行当,泛指事务繁杂多头,一身兼任数职,大小诸事统揽,里里外外奔命等。
“一文钱不落虚空”,本是旧汉口叫花子的常用语,意为施舍一文钱都会得到神灵回报,用以打动人们行善积德,后引申为花钱精打细算,与原意相去甚远。
“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这则俗谚的意思是:旧时候人们接济人时,常有为数虽少却得到领情的,而为数虽多却反遭不满的。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说的是人应该忠诚才能立身处世,柴应该架空才能烧得火旺。这则谚语以自然常识比喻为人之道,寓意十分深刻。
“人狠不缠,酒狠不喝”。这则格言说的是遇到无理取闹者就避之,遇到过于烈性的酒就别喝。有点类似“惹不起躲得起”之俗语,充满一种无奈。“缠”可能是武汉独有的词,意即来往、理睬等。武汉儿童常有“不缠你了”之语,意即“不理睬你了”。
“不服周”,典出楚庄王不服周王朝,在武汉则泛指对某人某事心里不服气,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出处及原意。
“抽跳”,是武汉独有的俗语,本指当年汉口沿江船码头,客抵即搭跳板而上岸,客去即抽跳板而离岸。后将“抽跳”一词引申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意。
“挑土”,来源于麻将,因武汉人把打麻将戏称“修长城”,打麻将时手气不好的常常让人替代打几把换换手气,好像帮人家挑土一样。后泛指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现通常指出租车主雇请的换班司机。
武汉的其他俗语还有“没有杀不死的猪”,指没有办不成的事;“抬庄”指给人面子,帮着喝彩捧场;“撮虾子”,指无固定职业,靠东跑西颠偶尔赚点小外快谋生计;“铆起”、“铆倒”,指像铆钉钉住那不松劲、不息气地去做某件事;“鬼混唐朝”指乌七八糟;“鸡鸣鬼叫”指乱哄哄的;“可怜巴沙”指令人同情的可怜相;“七拱八撬”指意见不统一;“宰羊子”指故意让别人破财。

(未完待续)
下篇:砥柱中流逐浪高——武汉的前景展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