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对公账户:努力提升革命老区文化软实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10:38

刘雪荣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黄冈正处于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奋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黄冈新的战略着眼点。

    弘扬老区精神,不断提升文化感召力
    黄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从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四支革命武装力量。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灿烂一页。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里,黄冈大地红旗飘飘,黄冈儿女紧跟共产党走,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史诗,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不胜不休,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是黄冈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为黄冈人民所认同、所崇尚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黄冈人民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和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的生动体现,是维系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黄冈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就要充分挖掘老区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想凝聚力量,用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鼓舞斗志,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引领潮流,不断提升文化的感召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心、聚集民智、汇聚民力。

    彰显名人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
    黄冈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化震古烁今。据史料考证,黄冈历代名人1600余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医药、佛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历史积淀厚重、地域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和大别山生态文化。黄冈名人以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层次之高、贡献之巨、影响之大,在全国地市一级独树一帜,为发展名人文化,打造“中国名人文化之都”奠定了基石。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名人文化建设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名人文化“133”工程。即:建设一个以遗爱湖公园、东坡赤壁为主体的名人文化中心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命名一批名人公园、名人建筑、名人街区、名人学校,以彰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东坡名人文化、红色名人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三大品牌”,推进名人文化保护工程。这方面,拟修复和恢复一批名人故居、遗址、遗迹,建设一批名人文化纪念园区和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修建和保护好名人陵墓(园),配套建设交通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复制名人遗物,做好抢救性地保护和利用工作;有计划地整理出版具有重大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名人文献。推进名人文化品牌提升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系列名人文化研究、学术研讨、国际交流、宣传推介和整体包装等活动,规划、建设和命名一批全国、全省、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重点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三大名人文化品牌实行全方位打造和包装,不断提升黄冈名人文化品牌内涵和核心吸引力。推进名人文化艺术再现工程,重点抓好一批名人题材剧目的创作和提升,大力支持各种艺术门类进行文化名人题材创作,重点扶持利用我市名人文化资源创作的具有一流水准、深受群众欢迎的重点文艺精品。切实加强名人文化品牌和精品力作的推广传播与策划营销,不断提高黄冈名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强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渗透力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市区“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推进市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黄州市区建设成鄂东文化中心。建成遗爱湖公园、中国黄梅戏大剧院、黄冈市博物馆、黄冈市艺术学校、黄冈市图书馆、黄冈市民俗博物馆等市级文化基础设施,将其打造成全市文化新地标。二是推进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市、区)博物馆;建成主题鲜明,兼具地方特色的纪念馆、展览馆。三是推进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保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达到省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每个建制村都配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活动中心。四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持久地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三下乡”活动;实行针对市民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免费开放政策;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有文化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社区大家乐”等文化活动,引领文化娱乐新风尚,不断提升市民生活品位。

  改革文化体制,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
    一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演艺娱乐市场和文化经营市场,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发展环境。二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事业发展培养新力量。全力支持黄冈大别山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和黄冈艺术学校建设,支持全市文艺院团优秀青年演员学习深造。出台黄梅戏、东路花鼓戏、文曲戏等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扶持政策;鼓励青少年接受艺术职业教育和培训,全力加强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开展对文化科技、创意、策划、营销、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打造人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文艺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人才队伍。三是努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为文化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继续高质量办好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打造黄梅戏精品工程,打磨提高精品剧目,全力冲刺“文华奖”、“梅花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恢复排演一批传统经典折子戏,扶持优秀剧目走向市场。创作生产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并组织好百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黄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关键是要把璀璨多姿、内涵深厚的文化资源、文化精神底蕴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用主流文化产品占领市场。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推介力度。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质的本土文化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激励、项目支撑、资源整合等措施,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大力推介黄冈文化产业项目和特色文化产品,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来黄冈投资发展。二是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度。按照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网络文化、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布局,精心打造团风农民画、黄梅挑花、红安大布绣活、麻城杜鹃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争取命名2-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大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对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打造。三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与旅游具有很强的天然融合性,拟盘活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存量,扩大增量,构建好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突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实行文化与旅游的无缝连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集约化水平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和产品策划平台,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获益、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注入,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以及海外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支持一些条件成熟的文化旅游企业上市,并进一步支持其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旅游企业,做强做精一批具有创新性竞争力、专业水平高、特色明显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企业,使之发挥旗舰作用,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升。
(作者系黄冈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