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和西药的区别:应试思维下的“教育暴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45:16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六中被曝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如写不完作业、考试作弊、上课吃口香糖等行为都会处以五毛到数百元不等的罚款,其中作弊被罚200元。(11月10日《齐鲁晚报》)
  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都很受老师的喜欢,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都不太待见。近来,一些地方的学校和老师在区隔差生好生,表彰成绩好的,惩罚学习差的学生方面,颇多创意。比如,西安有学校给差生戴“绿领巾”;包头让好学生穿“红校服”;无锡要求差生测智商;慈溪让违纪学生“脱裤子跑步”;而南昌进贤大冷天的让学习较差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这次,东营的学校则是罚差生奖好生。
  从“绿领巾”到脱裤子罚跑,都受到舆论的抨击。这是因为,虽然学校和老师的动机或许是好的,希望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给学生贴上了标签,让学习不好,不听话所谓的差生犹如“鸡立鹤群”,损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拿罚差生奖好生来说,钱数虽然不多,但每上交一张钱,上面都好像写上了“我是差生”的字迹,这就如同一根根竹签,刺痛交钱者的心,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如果有的学生成绩提高的慢或顽劣秉性一时难改,就会屡次被罚,极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对罚款不以为意,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
  金钱形式的奖或罚,看起来确实省心省事、操作简便。但如果对象是学生,恐怕就不太合适——中学生并没有收入,被罚的款还得家长买单,这样做的实际意义,与其说罚学生,不如说是罚家长。但孩子既然是身在学校,又是以学生的身份违规违纪,家长何辜?老师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懒政做派。
  当然,借助于这种真金白银式的奖惩,老师也许会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甚至可能效果更好!但当一切与金钱挂钩时,显然就无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为这种金钱奖惩的“副作用”,就是模糊掉学生的价值判断——在学生内心中,可能会把对于违规违纪的正确认识与检讨,在潜意识中置换成对于金钱得失的关注。如此一来,金钱本位的理念也许会就此深植于孩子心中,但这与现代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显然是南辕北辙。
  表面上看,迷信金钱刺激的神效,好像是教育者的无能,但究其真正原因,恐怕还在于教育者只对成绩感兴趣,除此之外的东西,能少操心就少操心,由此一来,以金钱奖惩的利落,代替疏导和教育的繁琐,势必也就是想当然的选择了。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理想,却并非只是获得好成绩,他们更希望孩子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完善的人。但如果这样的理想,遭遇到的却是教育者如此离谱的急功近利之举,家长有苦向谁说去!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对于年龄尚小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规矩的阶段,加之其自律能力不足,偶尔违规违纪,恐怕也在所难免。他们更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而这也正体现出了教育者存在的意义。作为教师,既然负有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引导的职责,就要时刻保持温情默默的育人者形象,更要明白学校和社会的不同之处,而不能只迷信于成人社会的管理手段。不然的话,虽说自己省心省事,但是让教育二字情何以堪呐!
  不管是罚跑、测智商,还是穿戴分红绿,罚差生奖好生,实质上都是一种“教育暴力”。一般来说,教育暴力表现为躯体暴力、心灵伤害和思想钳制三种形式。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软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须知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素质教育虽然推行了多年,但大部分学校还是打左灯,往右拐。嘴里喊着素质教育,却还再按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办。学生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老师以成绩论行赏,学校以升学率论生死。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在以分数决定命运的情况下,学校和老师都视提高学生成绩为第一要务。为了这个目的,“激将法”、“惩罚体罚法”、“色彩区隔法”,各种手段统统都被使出来。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招数背后,却展现了学校和老师在应试思维下,管理手段的僵化、僵硬。这种管理手段看似灵活多变,但却僵化无比,目的都是为了分数和升学率,方式都是惩差生,褒好生,结果都是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
  要避免这种“教育暴力”的出现,就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标准,让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塑造,而不是单凭以分数论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