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西药一起吃:马克思也曾少年无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27:39

马克思也曾少年无行

(2011-08-11 20:17:18) 转载标签:

名人

教育

评价

成长

放纵无行

宽容

理解

马克思

文化

分类: 文化

 

 

 

谁能想到,伟人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也曾放纵过、散漫过,有过一段相当荒唐无行、令人失望伤感的经历。但事实确是如此。

1835年9月,17岁的马克思以优异的成绩和才能从特利尔中学毕业,带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崇高理想,他进入波恩大学深造。起初他学习劲头极大,甚至想同时听九门课,由于用功过度,他在1835年年初病倒了。但是这种令人赞许的劲头很快就减小了。在接下来的学期里,他只选了四门课,并且听课的时候也不那么用心了。那么他专注于什么呢?他专注于和他的同乡会同学一道,过一种无忧无虑的、放浪不羁的生活。此时,他犯下以下“劣迹”。

酗酒。他的波恩大学肄业证书上专门有此一句:“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

打斗。1836年8月,和一个向他挑战的学生决斗,右眼受了伤。

因奢侈浪费而负债。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在一封信里如此嘲讽道:“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象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钱也不超过五百。”

荒废学业。他父亲在信中说:“我知道你是不认真听课的,虽然你大概还是预付了听课费用。”

最后还有私订终身。1836年暑假时,马克思刚刚满18岁,他就向燕妮求婚,两人暗中约定了终身。订婚的事情没有向马克思的父亲隐瞒,但“根本没有向燕妮的父母谈起”。

这桩桩件件,“劣迹”斑斑,按我们今天的标准,几乎每一条都足以冠之以“无行浪子”的称号。如果不是所有材料都来自响当当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凿凿有据,我真不敢相信这些酒鬼、泼汉、花花公子的作为来自于我们一向敬若天神的伟人马克思。在我们记忆中,他一直是那个长年勤奋,在伦敦图书馆地上留下脚印的学者,是那个和燕妮终身相爱的情人,是那个和恩格斯保持深厚友谊的战友,是那个令后人无限景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导师……

谁能想到马克思曾是这样的人!

但让我更吃惊的是,有关马克思这段历史的资料一直就摆在这里,摆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里,也许还摆在类似的相关的著作里,但从来没有人和我们提起这段历史、这段人生。小学老师没有过,中学老师没有过,大学老师没有过,社会舆论好象也没有过。不可能所有的人阅读时都忽略过这些资料,但肯定大家在这里都出现了“盲点”,对此都作了回避,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

回避可能是出于善意,想维护一个伟人形象的完美。但回避本身就是一种暗示,暗示着缺点或污点的存在。而且由于这是一种掩盖了缺点的完美,使得完美因为并不真实而大打折扣。我们本意也许是为了维护马克思的形象,希望美玉无瑕,结果却是损害了一种更高的真实的完美——瑕不掩瑜的美。对真实的畏惧就是这样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经常看不到至善大美。

马克思的真正伟大之处恰恰在于“瑕不掩瑜”,能冲出迷幛,走上金光大道。在波恩大学虚度一年时光之后,失望的父亲把他送到柏林,让他继续求学。在这里马克思痛改前非,发奋学习,最终顺利从柏林大学毕业,同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学术基础。在他的柏林大学毕业证书上,许多教授都留下了“勤勉”的评语。可以说,是“勤勉”让他擦去了蒙在身上的尘垢,为马克思带来了新生,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形象。

但这个形象不是我们后人塑造的那个永远伟大、永远正确、永远光荣的形象——那是我们为自己制造的幻象,而是冲破黑暗,迎来光明,历经挫折,战胜自我、重塑自我的形象。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马克思。

相比之下,这个过而能改,重塑自我的马克思,比那个绝对完美、永远伟大的马克思更加可亲可敬,更令人倾心崇敬、倾力效仿,因为他是伟人而不是天神。对伟人我们可以学习模仿;而对天神,就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了。

马克思的这段历史,再次向我们昭示了这个真理:伟人不是一天诞生的,他也要经历一番曲折艰辛,方能由凡入圣。凡人和圣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长成的。凡人与伟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凡人若能超越自我,不断更新,他就脱胎而为伟人;伟人若是丧失自我,不断堕落,他就还原而为凡人。

明白此理,我们就能正确看待伟人。伟人的功业、成就也许是不可企及的,但他本人不可能是纯洁无瑕、完美无缺的。对伟人,无论他是谁,我们可以崇敬,但不要崇拜,更不要迷信膜拜,这样会让他面目全非,让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人都看不清他的本来面目。全面地认识、评价伟人,既不要遗漏伟人的伟大,也不要隐藏伟人的渺小,也许才是对伟人的真正的尊重。——所有对伟人的神化都是无益的。

明白此理,我们就能正确看待自己。既然伟人也和我们一样有过错失,存在缺点甚至污点,那他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在他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自卑,或妄自菲薄,应该相信自己也有潜在的成为伟人的价值。只要我们努力效仿伟人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超常决心和毅力,我们自己也完全存在超凡入圣、成为伟人的可能。但同时要清楚,即使是伟人之间,也是各有优劣、长短的,不能做简单的比较攀附。我们没有必要拿伟人的标准硬来要求自己,那样只会让我们丧失信心和自尊。其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到最佳的发展方向,去作最大的努力,那样自然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所有将自我的奴化都是有害的。

明白此理,我们就能正确地对待别人。既然尧舜并非生来就是尧舜,桀纣也非永远就是桀纣;既然好人也有恶念,恶人也存善念,我们就没有必要苛求于人,用绝对纯洁、完美、正确的标准要求于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许多家长自身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却要子女勤学苦读,有上进心;许多老师把不少自身都难以达到的要求,轻易地强加于学生;许多上级并不能作到以身作则,对下属却要吹毛求疵;许多干部贪污腐化,却要求群众廉洁奉公;许多“圣人”要求别人禁欲绝情,自己却是最淫邪放纵的人……所有这些“严格要求”或“苛求”,依的都是“完美”的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标准,打的都是“崇高”或是“善良”的旗号,却造成了我们人间最大量的悲剧和不公。所有这些人看上去永远是那么严厉和负责,好象他们永远承担着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但恰恰是他们,最缺乏理解和宽容的人性。——所有对别人的异化都是可怕的。

面对马克思的荒唐和放纵,他的父亲非常失望和伤心,但他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写了一封封信,从对父母家庭的责任,到对燕妮的责任;从品德的修养,到事业的发展;从个人的荣誉,到亲友的感情,方方面面,对儿子进行教育,其中有指责,有怨恨,有激励,有指引,竭尽苦口婆心,同时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让儿子转学离开波恩,离开他那帮放浪不羁的朋友。可以说,没有他父亲的爱心,很难有马克思的新生。

我们中国的孟子,也是这方面的典型。如果没有“孟母三迁”,没有他母亲的爱心,他很可能只是一个鼓刀的屠夫,或是一个亮嗓的傧相,而我们将看不到傲视古今的儒家亚圣。

马克思、孟子在青少年时期并不是那么直奔光明前途,是宽容和爱心创造了奇迹,造就了伟人。我们普通人也不是那么永远前程黯淡,关键在于你怎么认识他,对待他。

让我们善良而清醒的人们永远记住吧:马克思也曾少年无行,希特勒也曾是德国最受崇拜的人……

 

         200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