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旅游局: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及学习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0:52
著名的教育实验——软糖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结果,这些等待的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切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这样告诫:不要给孩子支配大人的机会。她说:“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开始支配和利用大人。开始的时候,大人会从给孩子带来的幸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他们一次次地让步,但终究会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孩子第一个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很快就会提出第二个、第三个……大人越是让步,孩子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最终,大人们不得不尝到由于自己的让步所酿就的苦果。”可见,对于孩子的物质欲望,家长不能无原则地牵就,那样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一点的还会使孩子的发展误入歧途。      有时候,我们还有意识地鼓励吴敌玩魔方,或是买一些拼装玩具回家让他拼装。通过创造这样一些机会,引导他学会等待,培养他的耐心。每当他拼装玩具、玩魔方获得成功时,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我们还比较注意言教和身教的结合。几乎每个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电视剧再怎么夺人眼球,我也会离开客厅里的电视机,回到书房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少年如一日的习惯,或许对吴敌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鞭策作用  

“无敌”学习法(1)

  2009年8月2日,吴敌应邀参加了一个“新高三学习方法讲座”,介绍了他的学习方法。关于吴敌这次的讲座内容,        我一直想找到不累的学习方法,但是到高三,我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发现,这个方法本来就不存在。学习本身就是非常艰苦的。现在你去询问任何一位认真学习过的高中毕业生或者他的家长,问“高三累不累”,有回答“不累”的吗?找遍天下的学生,会有人站出来说“我的方法好,你们都跟我学,几个月包你掌握高中所有知识”这样的话吗?答案显而易见:没有。

我在这里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个事例,他在年迈的时候应邀到剑桥大学的结业典礼上做演讲。站在讲台上,丘吉尔脱下大衣,一分钟之后,缓缓地说了一句话:Never give up!Never!说完这句话后,台下一片寂静,大家都等着这位老人传授给他们成功的秘诀。10分钟过去了,丘吉尔见台下没有任何反应,又说了一句:Never give up!Never…never…never!说完就穿上了大衣离开了会场。

丘吉尔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演讲,我不敢妄加揣测,也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历了一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他最终发现: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就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记着回头参照第一条秘诀去做。

因此,我在这里想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永不言弃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学无定法,因人而异,我下面讲的这些学习方法,在你的学习中究竟管不管用,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第一,平时上课要集中精神,积极思考。
  有同学上课很喜欢记笔记,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都赶紧记下来,还要用各种颜色的笔进行标注,笔记本做得就像积木搭的房子,一块一块五颜六色的,整整齐齐,非常好看。我有一段时间也这样做,结果发现不行,你正在想这句话用什么颜色的笔呢,就把老师跟丢了。我后来想想,觉得上课不能老跟在老师后面追,而应该尽量比老师快一步,抢在老师揭开谜底之前思考,否则就等于每节课被灌了许多知识在脑子里不消化,并且一天天下来,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可能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它们。所以,从此我上课笔记做的就比较少了。老师们在常年的教学过程中都积累了自己的解题经验和技巧,就比如数学中貌似简单的一个等式变形,他先添一项,可能只要两三步,就得到了你用常规步骤十几步才能得到的结论,要是因为忙于记笔记而丢掉了这些细节的话就可惜了。当然,有得必有失,这样做的坏处是你一旦遗忘了什么重要的知识点,就可能要到处翻,不像记在本子上那样一目了然。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去看别人记得好的笔记本。其实大家可以这样做,一节课下来自己回忆一下有没有不理解的,有的话,就马上借同学的笔记把相关内容抄下来,这样既听到了课,又有了一本内容简明扼要的笔记本。

“无敌”学习法(2)

  第二,要坚持积累。

这主要是对文科而言的。平时不积累,考试的时候费多大劲都没用。英语词组不记得什么意思,在四个选项里徘徊来徘徊去,没办?,最后只好就选B吧,对的概率大一点;语文作文写到一半,想加句名言,左想右想,想不出来,最后现编一个:约翰•亚当斯曾说……或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其实,平时积累好了,几个词组一看,意思知道了,选出符合语境的,5秒钟都不需要;作文题看了,几个素材自然而然地就浮出脑海,要考虑的只是挑选、概括、安放的问题。但积累要有条理,作用才明显,不能看见什么都记到本子上。比如语文作文的素材,记之前先想想,它说明了什么,能用在什么样的作文题里,然后根据内容或者适用范围归类后整理到相应的地方,记录的?候,除非是文学名著或者名人名言,其他的像名人事迹什么的,就只要把事情的梗概和要点记下来,等用的时候再发挥发挥就行了。可能有同学觉得我现在都要升高三了,再积累也来不及了,不如多做几套卷子划算。我在高考前一个多月开始找一些哲理性较强的名句和文段,到高考前也有了好几张纸的收获,尽管这些材料没能用到今年这个“时尚”的题目上来,但它对提高我的作文水平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我觉得这项工作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第三,抓典型。

这主要是在理科学习,特别是在物理学习上表现得比较明显。物理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计算题?是那几道,选修部分也很少有花样,实验就更不用说了。而所谓的新题,只是从陈题中抽两三道出来拼拼凑凑做成一道题的模样。大家可能都知道,从头创造一道新题是很困难的。有的老师看到一个很常规的题目,突然想到,我把这题的结论作为条件能推导出什么,这样出的一道新题,有的干脆什么都不变,就把条件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表述出来,乍一看挺玄乎,其实只是穿了件马甲。所以同学们要抓住那些出现频率高的经典的题目,这不仅等于抓牢了基本分,也给你做新题难题打下了基础。

我举个例子,比如今年高考物理最后一题,就是斜面上有一个“古”?形金属框的,这么一个形状的金属框相信大部分同学以前都没见过,但是矩形的大家是都熟悉的,带电的直导线大家也都知道,还剩中间那根棍子,只是把两个东西连成一个整体。那么矩形框在里面的时候就把它当做一个矩形框,通电导线在里面的时候就把它当做一根导线,然后再加整体的动能、动量定理的方程,就可以解出来了。这道题看上去很唬人,其实只是把两个经典的模型结合了起来,每一位熟悉这两个模型的同学都有可能做出来。

第四,抓住每次测试的机会,反思总结,查明、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我知道大多数同学都做过考试总结,开头大概思“我这次考试不够理想”,或者是“这次考试我虽然发挥得较好,但仍有很多不足”,接下来一般就是“这主要是因为在有些地方我太粗心了”,然后列举哪一题看错题目了,哪一题把式子抄错了,最后感慨“如果这些分没丢的话我的成绩就可以上一个档次,下次考试我一定吸取教训,仔细审题认真答题,把该拿的分都拿到手”。老师把总结收上去,批了个“阅”字再发下来,然后本子往抽屉里一塞,等下次考试完了再拿出来复制一篇交上去。这样的自我批评是不诚恳的,也是毫无价值的。
粗心固然是丢分的原因之一,但也应该想想,粗心的原因是什么,有的粗心是因为眼皮跳了一下,有的是因为不善于审题,有的是因为处理复杂运算的经验不足,运算能力比较欠缺。所以我想我们千万不能再用这样笼统的理由来打发老师和自己,你每一次用粗心掩盖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就等于设下了一个可能在高考中埋葬自己的陷阱。要挖出考试得失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每次考试后进行统计分析。其实这项工作我们的老师一直在做,每次考试评讲的时候,都会听到老师说这道题错了多少人那道题错了多少人,下阶段我们要注重什么什么方面的训练。很多老师都用这样的方法发现同学们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比如我的化学老师有个外号就叫“统计”,但老师们显然只能分析班级这个整体的情况,往往很难具体到每个人。既然这样,难道我们自己不能完成这项工作么?我的建议是大家拿一本本子,正面开始记录每次考试暴露的问题,旁边就写上解决办法,反面开始记下这次考试中有代表性或者是很有价值的题目,问题解决了就划掉。大家进入高三后会面对越来越密集的考试,希望大家能利用好每次机会,在高考前把漏洞堵上。

第五,做题要有针对性,难易结合。

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做题的,但做题的作用又是无可取代的,说大点它能使你熟悉、运用知识,增强你的能力,说小点它可以提高你的成绩,但盲目的做题带来的好处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大家不要把做变成麻木痛苦的体力劳动,也不要在题海中杀红了眼,看见题目抡起笔来就做。那样整天做题,把自己搞得晕晕乎乎的,得不偿失。

我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做些难题,有句话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总是做中档题,撑死了把中档题都做对,但是你去做难题,就算没做出来也会有收获,下次你做中档题的时候就可能用更巧妙的方法、更短的时间把它解出来。同时基础题也要做,借此来保持自己的解题速度。解题速度也是考试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至少你得把卷子差不多都做完,不然花了钱去高考,有的题目的面都没见到,等报纸上答案公?出来才知道:原来数学最后一题长这样,我明明会做的啊。这就怪可惜的了。另外,不要擅长做哪科题目就猛做,不擅长哪科题目就先搁到一边,那是不行的。依我看,不擅长的题目更应该多做一些才是。

就此引申一下,虽然这可能不属于学习方法的范畴,但我还是希望同学们注重学科均衡发展,文理兼顾,特别是把目标锁定在名校的同学,现在高考总分少,任意一门的分数较低都可能使你的梦想泡汤。大家不能对自己的弱势科目产生畏惧心理,老是想:我从小到大这门课就没学好过,难道到高三反而冒上去了?这样想,只会打击自己,丧失自己的能力。应该?个角度来这样思考:自己的强势科目进步的空间往往已经不大了,而在那些弱势科目上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我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同时就长远来说,文理科互补也可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就我自己来说,在这方面是有深切感受的。今年高考,我的语文成绩是139分,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其实,在高考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语文了。好几次模拟考试我的语文成绩都不够理想。为了拉长语文这门学科短腿,最后一个学期,我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最多,得到的回报也最高。理科学习一向是我的长项,所以即使少花了一点时间,高考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再具体说说各学科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数学,数学因为分值大、分差也大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很受重视的学科。一道数学题的对错,就会有十几分的出入,这在其他学科中是很罕见的。?是由于这个特点,我请大家特别注意运算能力的培养。有的同学看答案,看到它是怎么分析的,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接下来的计算就懒得看了,觉得“我知道怎么算了,反正算得出的”。我建议平时要多练习一些运算量大的题目,比如像解析几何,如果题目做错了,对了答案之后还是要再算一遍,算了再对照答案来改进你的算法。有的题目你算了之后才知道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你可能知道怎么去做,但是你就是算不出,或者是你的计算很繁琐,很容易出错。而且希望大家不要总是依赖笔算,心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个人运算的速度,如果在高考中一?笔算的话,可以说是绝对来不及的。

接下来是语文,我就重点讲一下作文。我知道不少同学对高考作文是这样一个态度,就是安全至上,拿一个保险分就算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要写一篇很好的作文的确很难,但这并不等于在高考中拿高分也一样难,特别是记叙文。高考作文看的是亮点,你用用倒叙,或者描写细腻点,多写几次人物的眼睛,或者来点侧面烘托,写写窗外的小鸟、萧瑟的晚风什么的,都有可能被阅卷老师捕捉到,成为亮点,一旦成为亮点,你的作文就上了一个档次,也就是5~10分。


  还有英语,我就说一个语感的问题,因为?一直觉得语感很重要。之前有一个学长来我们学校交流经验,他说很多英语的题都是读一遍,答案就出来了,如果答案没出来就再读一遍,就是单纯凭语感做英语选择题,非常快而且准确率非常高。我有一种感觉跟他一样,就是做题的时候凭直觉选B,但是考虑再三还是选C吧,感觉C比较像,可最后答案偏偏就是B。所以说大家考试的时候不要轻易改动自己第一次的答案。当然,语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平时要尽量多读多写,读一些地道点的英语短文,模仿写一些高级句型,逐渐培养自己的语感。

至于理化,化学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都是越细腻越好。经常有人发现化学成绩出来后跟自己原先的预期相差很大,这往往是在细节上做得不够,这里一分那里一分被扣掉的。所以细腻这两个字也是我的老师一直强调的。

  以上是我整理的学习方法,但我最后还是想多嘴说几句。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们,考试很快会成为你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成为你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希望你们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向考生的转变,对待考试要在重视和漠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始终保持健康的考试心态。考之前不要翻来覆去?不着觉,也不要趁自习课多成天趴在桌子上睡觉;考完了不要被一次进步冲昏了头脑,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被老天抛弃了,一辈子就要毁了。影响分数的除了个人能力,还有试题难易、身体状况等因素。作为考生,应考时应该在整体考虑自己处境的情况下,迅速地作出取舍,一切以多得分为目的;考试后则要拿得起放得下,理智地分析,从容地接受,始终抱一颗平常心,这些都是取得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