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怎样克服紧张心理:老上海的痕迹(十一,萨珠弄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3:30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十一,萨珠弄的故事

前面好像隐隐约约看到过猪作弄,怎么又弄出一个杀猪弄来了?不用奇怪,杀猪弄和猪作弄有血缘关系,但是又不是一条弄堂,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前者已经寿终正寝,后者还有一口气,最可怜的是它们的继承者薛家浜杀猪场于七十年代末就没有了。这里的故事听我慢慢讲来;

大约十年前;在福佑路沉香阁后门对马路还有一条弄堂叫“萨珠弄”(就是解放后的民珠弄)。这条弄堂在《光绪上海县志》卷二的“街巷”里有记载;“萨珠弄,老北门内,原名杀猪弄。宰作徒出更今名。”意思是;这里原来是杀猪的,叫杀猪弄,因杀猪搬出去了,现在更名为萨珠弄。

杀猪弄门楼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放海禁以后,上海的人口日益增多。猪肉人人要吃,那时又没有冷库,运输不方便,要现杀现卖,于是杀猪的人家也越来越多。现在杀猪先用电击,杀猪时猪没有知觉,所以猪不会叫。当时每天早晨杀猪时哇哇乱叫,加上猪下水到处都是,弄得居民叫苦不迭,尤其是夏天恶臭难闻。于是告到衙门,衙门无奈,只得在城内老北门的东首,专门划出一块地方供商人开设杀猪作坊,日久成了气候,中间一条小弄堂人们就称它为杀猪弄。在光绪年间的上海旧城图中就有一条叫“杀猪弄”的小弄堂。

昔日杀猪弄附近的店铺

 

随着杀猪作坊的日益增多,慢慢形成了一个行业,主要是宁波、苏州和本地人三个帮,为了保护共同利益,乾隆三十六年成立了上海鲜肉公所,是上海最早四家公所之一。

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南京的回民为躲避战乱,逃到上海,在这儿附近建立了清真寺。

回民忌食猪肉,不养猪,也不杀猪。可是很近的杀猪弄每天早晨,猪叫之声不绝于耳,这就犯了大忌。于是清真寺派人与鲜肉公所交涉,经多次协商,鲜肉公所也考虑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长此下去也不行,经两次搬迁,最后在城外找到了一块地方,都搬走了。

可是这条弄堂长此叫杀猪弄总不行吧!于是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改为“萨珠弄”了!(就是后来的民珠弄)

那么,这么有趣的“萨珠弄”现在在哪里了呢?没有了,被现代化吃了!下次你再去这个地方,可以给人家讲杀猪的故事了。

萨珠弄被现代化吃掉了

 

杀猪的搬到哪里去了;在王家码头,蔑竹路附近,现在还在。这个情结不能了,一定要去看一下,几经周折,在路人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这条弄堂,现在叫“猪作弄”,有路牌为证。

猪作弄

 

为什么会把杀猪的放在这里呢?一方面是在城外,另一方面这里离黄浦江近,生猪上岸方便。

可怜的今日猪作弄,从老房子来看只存下这么一点点了,有兴趣的可以顺便走过看看这条可怜的弄堂。

可怜的今日猪作弄

 

当然像这样的行业在市区是行不通的,他们的继承者是薛家浜路的“薛家浜杀猪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迁出市区,只剩下一个冷库。

从这个故事给我一个启发,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我的《老上海的痕迹》什么时候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