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大虾有几个品牌:趣味语言现象几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16:04
  

趣味语言现象



   注意到,大陆的汉语在逐渐吸收、采用“大陆之外”的汉语词汇。挺有趣:


   从日本:

   “某某人的侧近人士”

   “介绍了某某事的经纬”

   这里的“侧近人士”“经纬”,以前大陆文字中似未见或少见。看来挺不错,满文气的。

   “对某事或某人予以评价”---这说法似乎很不合汉语的习惯?它的意思是“给予或作出积极的评价”、“欣赏”或“赞赏”。也有人在用这说法。


   台湾那边的“愿景”“考量”,正在大陆上越来越多地见到。是很好的词,含义颇丰---“愿景”似等于“愿望”+“前景”;“考量”似等于“考虑”+“衡量”?



   从别处,似乎也出现新的汉语词语用法。“做某事的名分”,“为。。。找活路”---这里的“名分”“活路”,汉语中虽然久已有之,但这样的用法,似还是很新鲜的?!不知将来是否也会流行起来?


   若有有心人,把类似的词汇融合、吸纳现象收集、整合起来并作分析,将大有趣味!估计,在很多领域特别是“新兴”的领域,象电脑、金融、股票等,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采用新潮词,说句新潮的笑话:

    “他谈了看法:要么,得到应有的名分,那就全力以赴完成工作---这是他的愿景;要么,就不得不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寻求活路!老板的侧近人士仔细考量了事情的经纬,对此观点予以评价!”


-------------------------------------------------------------------------

趣味语言现象(二)



碰到一个现象:

“形而上学”一词的读法,应当如何?

我意,应当读为“形而上-学”,类似“哲-学”“物理-学”。意思是,这是一门学问,内容是关于“形而上”的。

然而,在实际生活里,总是听到人们把这个词读为:“形而-上学”。听起来好听,但这样念,内容是不通的。

类似的读音现象较少见,但是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一衣带水”。

正确的读法应当是:一衣带-水,意思是说,一片水的形状好象一条衣带。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听到说:一衣-带水。例如: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衣-带水,听起来好听,但意思是不通的!

这两个情况,可以说是“以音害意”吧?

还有一个四字词组的误解情况:

毛主席词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里的"雄关漫道",有人理解为"雄伟的关口和漫长的道路"---因此,有的电视片就用"雄关漫道"作为片名.

然而,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漫字在此应作"莫""不"讲,意思是"不要说雄关真象铁铸的一样,....".

附带说,正常的语序应当是:漫道雄关真如铁.之所以词中说:雄关漫道真如铁,那是为了词的平仄要求而作的词序倒装.

这个例子,不是词组的读法错误,而是对字的理解错误.

宋.陈亮词云: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这里,"漫说"即是"漫道".


肤浅之见,请方家教正。


-------------------------------------------------------------------------



趣味语言现象(三)





   观察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是有趣的。

   有感于三个现象:

   一、“第一时间”。此说法近期很流行:做。。。事于第一时间。

   此说法的来源,似乎是从香港(或台湾?)那边?无论如何,大陆上以前从来无此讲法。

   愚见是,此说法是故弄玄虚,粉饰外表而实际含糊不明。

   何谓“第一时间”?那可有“第二时间”“第三时间”?

   第一时间如何定义?例如“我在第一时间听说了那车祸”,到底是何意?我是在一分钟、五分钟、一小时还是五小时后听说的?根本就是一片含混。

   看来,“第一时间”只是给人一个“快、没有耽搁”的含糊印象而已。

  我个人对此说法不感冒。翻为英文,也是莫名其妙,难道可以说:to do something in THE FIRST TIME?这是可以理解的英文吗?

   很遗憾,今天,连很正式的文字里,也出现了“第一时间”说法。


   二、吃惊地发现,在很正式的文件里,竟然出现了这个新说法:以。。。 为“抓手”!(例如:“以课外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础,以工具书作为学习的抓手”)。

    语言之贫乏,使人伤心---抓手一词,未免太俗太土了吧,而且,我觉得也是以往文字甚至口语中未曾有过的。

   虽然,“抓手”一词,似也难以找到一个文雅些的同意词,但我无论如何难以赞成用这样的说法。

   三、看到报刊等有这样的说法:某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或,某公司是世界最大公司之一。

   窃以为,如果说“最”,就不应说“之一”。如: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公司。至少也应当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公司之一。在“之一”前应当有所规定。这样,这句话才有较清楚的意思。

   “是世界最大公司之一”是含混不清的,还不如说:是世界上的巨型公司之一,或:是资产超过500亿元的公司之一。

   请方家指正。


 ---------------------------------------------------------------------



语言现象,有感而发

 2009-2-17





电视上说:与去年相比,今年美国的GDP肯定会出现负增长。

为何说“负增长”,而不说“肯定会低于去年”呢?“负增长”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有何好处?更精确?更科学?不可理解。

在英文中,难道有“NEGATIVE INCREASE”这样的说法吗?

能说“负增长”,那是不是也可以说“负降低”(=增长)呢?例如:他今年的收入肯定会负降低!

看来,“负增长”这说法是不好的语言现象。   ----------------------------------------------------------------  趣味语言现象:SECURITY 与 SAFETY



SECURITY通常译为"安全"。如: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 国际和平与安全。COMMON SECURITY = 共同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 = 集体安全。这是正常的,没有丝毫不妥。

SAFETY这个词,中文也从来是译为“安全”,没有异议。

然而,当SAFETY和SECURITY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时,就成了问题。

例如,在生物科学领域,有这样的说法:BIOLOGICAL SAFETY AND SECURITY 。 在核领域,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里,就有一个司叫作“DEPARTMENT OF NUCLEAR SAFETY AND SECURITY”。

这就造成了困惑。总不能翻译成“生物安全与安全”“核安全与安全司”吧!

首先,应当分析两个词SAFETY与SECURITY在内涵上的区别 --- 两个词虽然都翻译为安全,含义相近甚至有重合,但又是有明显区别的:

SAFETY的意思主要是:自己不要出事,防范自己无意地造成事故、损害、伤亡。无论生物还是核的SAFETY,它指的是,通过人员培训、 教育,操作规程的设计和严格执行,设备、设施的设计等,来保证自己不要出事,防范自己无意地造成事故、损害、伤亡。

SECURITY的含义,虽然也是要防范出现事故、损害、伤亡,但要防范、抵御的是外人、敌人有意地来造成事故、损害、伤亡。所以,在SICURITY方面的措施,虽然当然可以包括上述的几条,但是又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有: 布置警卫、岗哨,部署防空袭力量,采取防间谍措施等等超出SAFETY范围的东西 。

一个是防“无意地破坏安全”,一个是防“有意地破坏安全”。我认为,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那么,如何翻译呢?

现在,有个习惯的翻译法是,凡是两个词并列出现之时,就翻成“安全与保安”---把SEFETY翻成“安全”,把SECURITY翻成“保安”。这个翻法虽然不够理想 --- 毕竟,中文不是英文,没有完全契合的两个词 --- 但还是比较适宜的。保安一词,与安全有了区别,又含有一点“抵御、防范外来的、有意的威胁” 之意。

而在SAFETY或SECUR! ITY单独出现时,仍然宜翻译为“安全”,不需要区分,不需要把SECURITY翻译成“保安”。例如,今年四月将举行的NUCLEAR SECURITY SUMMIT MEETING,仍然是核安全问题峰会,不需要翻成核保安问题峰会。

附带说,在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COMMON SECURITY,COLLECTIVE SECURITY 这些说法里,用SECURITY一词而不用SEFETY,是恰当的。在这些概念里,主要说的不是一个国家由于自身的、无意的原因造成自己和国际的安全问题,主要说的是要防范、抵御别国、敌国有意的敌性行为破坏和平、危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