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矫正牙齿的年龄:《白鹿原》:时代的灰烬里扒出来的一坨金(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14:26
白鹿村民合影 《白鹿原》剧照 《白鹿原》海报 导演王全安

                              《电影世界》老晃/文

  你不可能不期待,又不可能不对它心存怀疑,因为在你脑子里,早就有过这么一个电影了,它的温度、气息乃至毛茸茸的触感,都在你记忆里。你担心没人能拍出这部电影,你更担心,有人会把它拍成一个叫你难受的样子。现在,王全安把它拍出来了,你突然感到错愕,好像,《白鹿原》就应该是他拍的这个样子。

  一定会有人拿王全安和第五代比,拿《白鹿原》和《活着》、《霸王别姬》比。

  第五代曾成功将中国传统审美经验(民间的浓郁与文人的写意)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隐喻、象征)融合,创造了既有中国味儿、又有现代性的电影语言和美学风格,但当历史翻篇儿之后,他们突然集体不会了。他们努力在商业价值和艺术品格之间找到平衡,却力不从心,只能咬牙取其一端,从前的拿捏自如慢慢失了分寸,想在大片时代继续弄潮,使戏剧张力简单演变成舞台夸张,浪漫审美沦为消费主义,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就走到了尽头。在这种时候,能复制《活着》已经算是奇迹,王全安却又向前迈了一步,他用他的平和、朴拙和克制,安安稳稳地讲了一个故事。

  《白鹿原》,像是从时代的灰烬里扒拉出来的一坨金。

  很多人觉得,年轻一代导演里,最像早期第五代的就是王全安,尤其是在第五代都不像第五代了之后。电影语言上,他也许从未达到第五代巅峰时期、表现主义时期的华美与神采飞扬,他的镜头语言很早以前就已经沉静下来,那种单调、朴素和克制,渐渐形成一种倔强的风格。《白鹿原》在第一幕头三十分钟里,很难看出神彩,铺陈缓慢,没太大戏剧冲突,一直到小二楼上那段秦腔《将令》冷丁炸响,整个片子才提起精神!千呼万唤的田小娥,也就恰到好处地粉墨登了场,你开始跟着人物命运入戏,一直走一直走,直到故事说完,你头皮一直发紧。入了戏,你便不大在乎那些毛皮光鲜的问题,什么镜头语言,此时都成浮云。

  陈凯歌(微博)、张艺谋最懂让观众入戏,尤其陈凯歌,头三十分钟必好戏连台,但入戏快出戏也快,中部破绽、尾巴开线……《梅兰芳》、《三枪拍案惊奇》(别的还用说吗?)。王全安是正相反,他是慢热,手段不硬,影像从不张牙舞爪,却沉得住气,越往后,越吃住你心思。《白鹿原》后半部精彩纷呈,结尾更振聋发聩、意蕴悠长,的确是中国难得拍得比原著还好的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