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卡通图片:经穴的妙用及分析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01:14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交会穴就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与十二正经相交的穴位阳经的“合”穴胆经的“合”穴是“阳陵泉”穴(屈膝,在膝盖外侧有一突骨,就在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属土。“阳者,阳气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断之水也。”意思是胆经的气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样不断供给。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筋之会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堪称得起是双料冠军。因为肝胆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经和胆经的问题它都是首选之穴。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碰上几回抽筋、扭筋的现象,这时赶快用手拨动“阳陵泉”穴,痛苦就会很快过去;如果因心脏不好引起的抽筋可配合“神门”穴(它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一起治疗;晚上抽筋可配合“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一起治疗。因生气而出现的两肋胀满或胀痛,先点按“足三里”穴,再拨动“阳陵泉”后会打嗝排气,气排出后就舒服了,这就体现了它的作用:降浊除湿。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再敲敲胆经让肝火有个释放的出路疗效会更好。它配合“曲池”穴还能治疗半身不遂,并对落枕、肩周炎、肩颈发紧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总之,穴位是不变的;思路是可变的,灵活运用治疗手段才能将不变的因素变为可变的因素,做到“病万变而药(穴)万变”。小肠经的“合”穴是“小海”穴(屈肘,手心向上,就在内侧肘部两个突骨之间的缝隙处,常说的“麻筋儿”。)属土。“小海”顾名思义就是小肠之海,海是“百川入海”的意思,由此可看出此穴是小肠经气血汇集之地。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常揉小肠经可以加速巡夜循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的现象。从《难经》“合,主逆气而泄”可知“小海”穴能治疗上火之症,因为小肠经向上直达面部,止于耳前的“听会”穴(张口,在耳前有个凹陷的窝便是此穴),所以像耳鸣、耳聋、牙龈肿痛这些病症都是它的治疗范围。胃经的“合”穴为“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个中指的位置)属土。这个穴位几乎大家都听说过,记得我在上学时老师就说过,点按足三里相当喝了三碗鸡汤。意思就是它是个能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坏,通过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会改善人的体质。它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范围很广;“三里者,范围也。”如:胃痛,噎膈,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脚气等等治疗时都离不开它的配合。大肠经的“合”穴是“曲池”穴(掌心向下,屈肘,在肘关节横纹最外侧,大臂和小臂骨头连接点的凹陷处)属土。“曲者,隐蔽也;池者,水汇集之所也。”意思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它是个美容的穴位,有些朋友由于肠胃不好脸上长了很多小痘痘,去医院得出的结论就是内分泌失调开了一大堆祛火药,吃两天管点用,不吃痘痘就又出来了,搞得自己很心烦。要想长期保持脸上干净就要把肠道也要收拾干净;在大肠经上刮刮痧平时多按摩按摩,在“曲池穴”上拔一个小罐去去毒素,再敲敲带脉保持大便通畅,痘痘就会很快消失了。前面说过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治疗,其实“曲池穴”和“委中穴”等其它一些穴位也有降压之效,患有高血压且肠道不好的患者在治疗时就要把“曲池穴”也要加进去,这就需要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了。前面在解释“曲池”的字义时能看出这个穴是清理浊气的穴位,因大便不好而引起的咳嗽、牙痛、耳鸣、眼痛或视物不清都可通过它来改善。同时,它还是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大肠经配合肺经再加上胆经的“风池”和“风市”两穴;晚上临睡前敲敲带脉让第二天早晨的大便通畅,保持子时(23:00—1:00)的睡眠;一个月下来您的皮肤病肯定有所改善。膀胱经的“合”穴是“委中”穴(在膝窝中点处便是)属土。“委者,堆积也;中者,中部也。”意思就是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堆积。在大自然中如果按上、中、下的排列顺序是:天、人、地;而人体是大自然的缩影,身体上、中、下的排列就是:上躯、腰、下躯;这个“中”正是指的腰部,腰部又是膀胱经的必经之路,“委中”正好又占在膀胱经上,才有了中医上所说的“腰病委中求”这个道理,由此可看出古人命名此穴其含义的深远了。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症状,刺血效果也不错,但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焦经的“合”穴有两个,一个是上合穴叫“天井”(掌心向上,屈肘,在肘尖向大臂方向一寸的地方有个窝,就是此穴)属土。“天者,上也;井者,孔隙通道也。”意指三焦经上部的气血在此聚集。人们只知道“太冲穴”、“消泺穴”是消气的穴位,其实“天井穴”也是专治“气滞血瘀”的要穴,像身上长的小疙瘩、小粉瘤、都是由于气郁造成的,同时因为生气而导致的偏头痛、颈部痛、肩膀疼、两肋疼痛、耳鸣等症状,通过按摩“天井穴”均会得到缓解。另一个是下合穴叫“委阳”(在“委中穴”的旁边),它虽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因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气血在下则是膀胱经和胆经补给,因此“委中穴”约束着下焦,主治:腰背痛,腓肠肌痉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实证:小便不通;虚证:遗尿)等症。说到这里“五俞穴”的介绍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能耐心的看下来,当您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可参照以上的介绍将“五俞穴”用于治疗当中,那时您就会更深的体会到它对于您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了。 阳经(六腑)的“井”穴
七、胆经的“井”穴为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金”。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症状。八、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小指甲角旁边0.l寸处);属“金”。主治:头痛、咽喉肿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中里老师说的方法很好找,就是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产后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竖沟处)穴还可治疗热病、昏迷、休克等病症。九、胃经的“井”穴叫“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属“金”。“厉者,危也;兑者,口也”。可解释为危险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你总爱做噩梦;总是腹胀或夜间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十、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穴(在食指内侧,靠身体正中线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属“金”。主治: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和“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还可治中风、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就是两个手指内侧骨头的交点的凹陷处)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肿痛。十一、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小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旁0.1寸处);属“金”。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证;最大的用处就是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矫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极高。十二、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靠中指一侧,距指甲角0.1寸处);属“金”。 “关者,关卡也。冲者,冲射也”;就是毒火被关在体内时,需要打开城门排泄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为生气,肝火淤积未能通过胆经排泄,就会沿着胆经的同名经(因为胆经和三焦经同占“少阳”二字,只是一个叫“足少阳胆经”,另一个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已)三焦经上行,三焦经是人体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气的经脉,此经脉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别的经脉对应的脏腑均有主体,而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所谓的“虚者为大”吧,相当于“精神领袖”的地位;咱们有时候感觉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大夫们不说点什么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诉你是“内分泌失调”,其实这个“内分泌失调”指的就是三焦经出了问题。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着急引起的舌头伸缩不利(舌强)、头痛,目赤,耳鸣,急性咽炎,心烦意乱等症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解。五脏六腑的经脉分别有“井、荥、俞、经、合”五个俞穴,有些时候也把五俞穴的“俞”字也写成了“输”或“腧”,但意思都不变,都是运输气血的含义。那么五俞穴对应的五行是什么呢?    五脏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经、合”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比如有时候提到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说的就是“井”对应的是“木”这个意思,同样,在五脏别的经络“井”穴也都属“木”。六腑的五俞穴即“井、荥、俞、经、合” 对应的五行是从“金”开始的,也就是“金、水、木、火、土”。比如:膀胱经的“井”是“至阴”穴(足小趾外端),属“金”,这个“金”对应的就是所有六腑的“井”穴,依此类推。只要把这些字的顺序背下来就会在看中医书籍时不会一头雾水了。  “五输穴”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肝心脾肺肾)的穴位各有五个俞穴,即井(木)、荣(火)、俞(土)、经(金)、合(水),每条经络五个所属俞穴,五条阴经共二十五穴。如加上左、右两侧共五十穴。中医上也叫“脏俞五十穴”。听起来很多,其实有一半是左右重复的,记住二十五个就等于记住五十个了。    实际上用于六腑(六条阳经:膀胱、胆、胃、大肠、小肠、三焦)的穴位各有六个俞穴,除在“井、荣、俞、经,合”穴之外,在“俞”穴与“经穴”之间又加一个“原穴”,六条经脉共三十六穴。左、右侧共七十二穴,也叫“腑俞七十二穴”。看起来很吓人,也就是记住一半就全记住了,爱好中医的朋友只要经常对着经络图看,有几天就全记住了。现在我说起来简单,可当时没有老师告诉我这些规律,也是自己看多了琢磨出来的。所以,中医理论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一个洞就能顺着洞眼看到屋里面的很多东西,关键在于你自己敢不敢去尝试,你要是总认为它很神秘,它就会永远神秘下去。下面说说“五俞穴”的含义。人体脏腑共十二条经脉,十五条别络共二十七条经络在体内循环。先别害怕,有的人又犯难了,怎么又多出十五条别络来了,这个在以后会给大家做一些介绍,属于医生需要知道的范围,说的太多了对于初学者会扰乱思路的。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08:14
井”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山间之泉水,水之源头的意思。在《黄帝内经·灵柩篇》有云“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就是说在冬天的病可取各个经脉的“井”穴和“俞”穴上来治,如针刺要深取留针,如按摩要用点力并在穴位上多停留点时间。在《难经》上也说过“井,主心下满”,就是说五脏六腑引起的胃脘胀满(大概就是肚脐以上,心窝以下),均可取“井”穴来治疗。有的朋友又要问了,我怎么知道是哪条经脉上引起的胃满胃胀呢?这个并不难发现,你可以自己检查各经的“井”穴,“井”穴不痛则过,痛则按揉之,直至不痛。    懂一些中医知识的朋友也可根据最近自己发生的情况直接对应经脉治疗,比如,你今天心情郁闷或发怒生气了,就可以先找肝经的“井”穴--“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按按看是否对症;感觉多梦、睡眠不好引起的胃胀、口发苦、耳聋、耳鸣等症状,可以检查胆经的“井”穴—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大便不通引起的胃腹胀满、咽喉肿痛、耳聋、牙痛等,除了睡前敲“带脉”外平时可多按按大肠经的“井”穴—“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来配合治疗;因脾胃不调引起的胃脘胀满可检查脾经的“井”穴—“隐白”穴(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和胃经的“井”穴—“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有些女士因为月经不调而引起的胃腹胀满可以常按摩“隐白”穴,同时它还能治疗经血过多、崩漏、失眠等症功效显著;“厉兑”同样也有很多别的疗效,像牙痛、咽喉肿痛、噩梦的症状也是它的治疗范围。因此“井穴”在中医治疗方面是经常要取的要穴之一,多采用刺血疗法(孕妇慎用),虽然简单但自治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08:35
先说说阴经(五脏)的“井穴”:    肝经的“井”穴是“大敦”穴(大脚趾尖靠近二脚趾的侧端,甲根边缘的凹陷处);属“木”。此穴多采用艾灸的方法,主治:疝气、阴痛、阴缩、尿血、崩漏、月经不调、小腹痛。    心包经的“井”穴是“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脾经的“井”穴是“隐白”穴(大脚趾尖靠近身体正中线一侧,距指甲角旁0.1寸处);属“木”。主治: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症;如配合气海(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寸半处)、血海(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沿,再向上约三指的凹陷处,一按就能感觉到痛的地方)、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也就是四个横指的位置)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疾病。    肺经的“井”穴是“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属“木”。主治:肺炎所致的高热、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如配合“大肠经”的“商阳”穴(食指尖靠拇指一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还可治疗咽喉肿痛。    肾经的“井”穴是“涌泉”穴(位于前脚掌的凹陷处)。属“木”。此穴治疗范围极广;在这里要着重说一下。肾属水,而“涌泉穴”属木(前面说过了五脏“井穴”对应的是“木”);肝也属木,也就是说由于肝火过盛和肾阴不足就会造成脚心发热,这时就要多按按“涌泉穴”,因为“水生木又克火”,通过“涌泉穴”即可补肝又可祛火,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啊!而且对于有足寒症的患者常按此穴也会有显著疗效的。涌泉穴是属于心肾两经的相接点,与肾有关的脾、胃、心、肺等脏腑病症均可参与治疗;如:高血压、耳聋、耳鸣、咳嗽、哮喘、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等都是它的治疗范围。    心经的“井”穴为“少冲”穴(小指末节,指甲内侧靠近无名指方向,点压时可凹陷处);属“木”;也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交汇之所。“少者,阴也。冲者,突也”;“少冲”的意思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体表。火气大的人每天按摩几分钟可解决心烦、心痛、昏迷、急躁、口渴欲饮(凉水)、心肌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病症,遇到急症刺血有醒脑开窍之功效。 
阳经(六腑)的“井穴”    胆经的“井”穴为足“窍阴”穴(在第四脚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属“金”。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痛、胸肋痛、多梦等症状。    小肠经的“井”穴是“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小指甲角旁边0.l寸处);属“金”。主治:头痛、咽喉肿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病症。如果配合“肩井”穴(中里老师说的方法很好找,就是把手放在肩上,拇指贴住脖子,中指所点的位置就是此穴)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产后缺乳;配合“人中”(鼻子下面的竖沟处)穴还可治疗热病、昏迷、休克等病症。    胃经的“井”穴叫“厉兑”穴(第2脚趾末节外侧,距脚趾甲角0.1寸);属“金”。“厉者,危也;兑者,口也”。可解释为危险地方的出口,就是如果你总爱做噩梦;总是腹胀或夜间食指痛、牙疼均可掐揉此穴。    大肠经的“井”穴是“商阳”穴(在食指内侧,靠身体正中线方向,距指指甲角旁0.1寸);属“金”。主治: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如果配合“少商”穴(大拇指端外侧)和“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还可治中风、中暑等病症;配合“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完全张开,就是两个手指内侧骨头的交点的凹陷处)和“少商”穴可治咽喉肿痛。    膀胱经的“井”穴为“至阴”穴(小脚趾外侧,距脚趾甲角旁0.1寸处);属“金”。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左病右治),鼻衄等证;最大的用处就是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矫正胎位,而且成功率极高。    三焦经的“井”穴是“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节靠中指一侧,距指甲角0.1寸处);属“金”。 “关者,关卡也。冲者,冲射也”;就是毒火被关在体内时,需要打开城门排泄出去的意思。比如有些人因为生气,肝火淤积未能通过胆经排泄,就会沿着胆经的同名经(因为胆经和三焦经同占“少阳”二字,只是一个叫“足少阳胆经”,另一个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已)三焦经上行,三焦经是人体最大的“腑”,“腑者,容器也”。它是主全身之气的经脉,此经脉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别的经脉对应的脏腑均有主体,而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所谓的“虚者为大”吧,相当于“精神领袖”的地位;咱们有时候感觉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大夫们不说点什么也不合适,于是就告诉你是“内分泌失调”,其实这个“内分泌失调”指的就是三焦经出了问题。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着急引起的舌头伸缩不利(舌强)、头痛,目赤,耳鸣,急性咽炎,心烦意乱等症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解。荥”的意思山涧的小溪之水,在《黄帝内经·灵柩篇》有云“春取络脉诸荥··· ”,就是说在春天时取“络穴”和“荥穴”治病效果应该会好一些,所有这些只是根据不同的病症相对而言,不可拘泥于形式。“络穴”在前面发表过的文章中也有所介绍,在这里主要说说“荥穴”的作用。   《难经》上说“荥主身热”,实际上就是能治很多上火、内热之症,也是我们常说的“似病非病”的亚健康体质。像口疮、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心烦不眠、眼睛赤红、发烧等症均是它的治疗范围,如果配合使用效果最佳。按照前面所讲的对照,五脏的“荥”穴应该属“火”;六腑的“荥”穴应该属“水”。它位于手掌指关节或脚掌趾关节上。    咱们还是先从肝经说起,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属火。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配合“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4厘米处)向“行间”穴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主治发热无汗、口臭(腥味)、晕车、虚喘等症。它的字意中里老师解释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我认为真是恰如其分,当劳累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此穴的功能还有很多,郑老师(中里巴人)在他的书中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隐白穴”向上走一点,大脚趾根部的凹陷处)属火。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有人问:怎么颈椎病它也能治呢?其实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一次一个朋友颈椎疼的很厉害,我给朋友推按“膻中”穴到“鸠尾”穴后没有缓解,这时我想到了“上病下治”的足底反射区,大脚趾的根部正是颈椎的反射部位,于是就点揉这个地方,没想到他却疼痛无比叫我轻点,我再一看,这个痛点正是“大都”穴的位置,结果把这个穴位按摩到疼痛减轻了,朋友也不喊颈椎疼了。由此才对此穴能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印象颇深。    肺经的“荥”穴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穴位,叫“鱼际”穴(大拇指下有一块隆起的肌肉,大概就在肌肉的中点附近,按之很敏感);属火。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我有一个亲戚常年秋季(正是肺经所属季节)就咳嗽,夜间还伴有咳喘,我先帮她按揉此穴(当时她疼的都受不了),把痛点表出,她到了一碰就疼的地步,她自己还对我说“以前没注意这么疼啊?现在按完怎么一碰就疼呢?”我跟她讲,以前你没注意它也没有按它,病在内而没外表;现在通过按摩刺激已使病气欲出,只要坚持做病就会好了。她还是将信将疑的坚持做了,五天后她告诉我,她每次按摩后当天晚上的咳喘就会减轻,现在已经完全好了,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不光是她一个人的体会,我周边的很多人也是“鱼际”穴的受益者,所以我珍爱此穴。    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可不能小瞧,它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这个穴位在中里老师的书中也说过,它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阳经(六腑)的“荥穴”     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在小脚趾和第四脚趾之间),属水。“侠者,夹也,被夹于中间之意。溪者,小溪之水也”。主治: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这个穴以前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很忙,晚上还要写一些文章,所以睡眠没有规律了,虽然总是第二天做一些自我保健,可那只是管一时管不了一世啊,七天下来眼睛就不好使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我当时还想,为什么身体上的穴位提前没有反应预兆(痛点)呢?正在纳闷的时候,右脚脚面不经意间搭上了左脚的后脚跟(因为当时在家坐在电脑前穿的是拖鞋,腿累的时候就会缩回座位下面两脚回搭一下),突然感到脚面钻心的疼痛,再一看,正是“侠溪”、“地五会”和“足临泣”这三个胆经的穴位,于是赶紧休息泡脚按摩,当时头部和眼睛就好受了很多,最后也不敢怠慢马上就睡觉去了。其实,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穴位都是有用的,只是咱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引起重视而已。    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用一只手的食指内侧贴到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外侧,从小指外侧滑向小指根部,到了根部食指就会卡住了,就是这个卡住的点便是此穴);属水。“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位于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端点处),属水。主治: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在第二指关节下靠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属水。“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主治: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 (下病上治)确是有较好的效果。    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可用食指从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向小指末关节滑下,卡住的地方就是此穴),属水。“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 ;“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主治:头痛,颈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在手背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夹缝处,靠近无名指的骨头。),属水。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阳经(六腑)的“俞穴”    下面说说六腑的“俞”穴。胆经的“俞”穴为足“临泣”穴(“侠溪穴”向足背两横指处),属木。“足者,下也;临者,面临也;泣者,泪也”,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带脉之会),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腰痛,肌肉痉挛,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肝火引起的头痛等症状。    小肠经的“俞”穴是“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胃经的“俞”穴是“陷谷”穴(顺第二、三脚趾之间的缝隙贴第三脚趾向足背方向三横指的凹陷处),属木。“陷者,凹陷、下垂也;谷者,山谷也”,意指本穴是胃经底部经水的聚集之所。主治:面目浮肿,水肿,太阳穴疼痛、肠鸣腹痛,足背肿痛,鼻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胃下垂等症。大肠经的“俞”穴叫“三间”穴(握拳,在手背上拳眼贴近食指高出骨头后面一点的凹陷处),属木。主治:眼痛,腹胀,咽喉肿痛,牙痛,肠泻,指关节疼痛等症。因为此穴我用的比较少没有什么实践总结,所以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膀胱经的“俞”穴是“束骨”穴(食指从小脚趾外侧顶端顺外沿做滑向足根部的动作,手指会摸到小脚趾外侧一块高出的骨头,紧贴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木。“束者,捆、束缚也;骨者,骨头、水也”;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无法上行之意。有的人因感冒或着凉出现了头疼欲裂,鼻子不通气这些症状,可用拇指尖或食指内侧点揉此穴(解除被束缚的气血)症状即可缓解。主治:目眩,头痛,癫狂,颈部僵硬,腰腿痛,等症。    三焦经的“俞”穴是“中渚”穴(掌心向下,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根缝隙向手腕部两横指的凹陷处),属木。“中者,中央也;渚者,水中之岛、岸边也”;中央对应的是脾土,因此该穴是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屯积之意。    有的人上火引起了耳聋、耳鸣、眼睛胀痛、牙疼等症状都可以按摩它来缓解,因为它是“水中之岛”可借水灭火。还有些低血压的朋友如果蹲着的时间过久站起来时会出现眼睛发黑,头晕的症状,可按揉此穴几分钟就会很快缓解。“中渚穴”的作用还很多,像肩膀疼痛、腰的脊椎疼痛、膝盖疼痛、手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配合掐揉手背八个指缝,也叫“八邪”穴)、站立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眼睛胀痛等症均是“中渚”穴的治疗范围。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13:13
阴经(五脏)的“经穴”    该说到“经”穴了,《难经》上说“经,主喘咳寒热”。足见“经”穴的治疗之广,不管是寒症还是热证,虚证还是实证都是它的管辖范围。《黄帝内经》上说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脏六腑“经穴”的重要性,关于咳喘之症在前面介绍的《五行论病之一·肺病》和《咽喉痛、咳嗽治疗口诀》两篇文章中也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各脏腑“经穴”的位置和功能。    肝经的“经”穴是“中封”穴(勾脚尖,在脚脖子上有条大筋会突出来,就在内踝骨和这条大筋之间的凹陷处),属金。“中者,正中也;封者,封堵也。”意思是肝经的血气到达此处后会变得流速缓慢,温度也会变冷。主治:腰痛,遗精,疝气,阴茎痛,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黄疸,足冷,内踝肿痛等症。    心包经的“经”穴是“间使”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中点向大臂方向四横指,两条筋的凹陷处),属金。“间者,间接也;使者,指使、派遣也。”是指心脏有病时它可以间接的给你传递信息提起你对疾病的注意的意思,也可以说它是心脏派出来的求救使者。它就像“牛黄清心丸”一样可以化痰清淤,醒脑开窍。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呕吐,烦躁,癫痫,疟疾,腋下肿大,肘部痉挛,手臂疼痛等症。    脾经的“经”穴是“商丘”穴(内踝骨下的凹陷处),属金。“商者,商量、处理也;丘者,废墟之意也。”指脾经的散出的热量由此快速通过。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初期乳腺炎的患者,当时只取了此穴按摩三天就解决了问题,我也感到很神奇。仔细观察一下,发现当时我给她做的“商丘穴”这个部位正处在足背的“下淋巴反射区”,专治妇科的各种炎症,我当时只是用五行之法推断而点此穴位的,因为乳腺疾病多与妇科有关;而妇科疾病多与肾经相关;肾属水,脾属土;土又克水(水来土屯嘛),肾病脾治;在脾经上寻找穴位应该是治本之道。根据“上病下治”的原则,我就现在足部选择穴位,这个穴位不但要能泻火,还要能补肾气;根据穴名所知它是一个能快速散发多余能量(废墟)的穴位,又属金,金可生水,还能把多余有用的能量反补给肾脏,于是就选择了“商丘穴”,没想到也是歪打正着,总结了和足底反射区联系上的经验,真是实践出真知啊!    在常用的治疗上“商丘穴”主治腹胀,泄泻,黄疸,便秘,足踝疼痛等症,范围有限,可是应该活学活用,古人也是从治疗当中才总结了很多经验流传至今,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不能墨守陈规,只靠“言传师授”过日子,那样中医就永远不会进步,难道我们在现代拥有这么多先进设备的条件下,就不想多用头脑来思考了吗?设备是硬件,是不变的;头脑的智慧是软件,是多变的。正如《吕氏春秋·察今》中所说的:“病万变,药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穴(“太渊穴”后面一点点,很细,紧贴着桡骨头内侧;把指甲剪平,一但掐按到此穴整条胳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属金。“经者,经过、路径也;渠者,水流通道也。”指本穴是肺经气血流经的渠道之意。是治疗寒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的要穴,尤其是对呛咳有很好的疗效。    肾经的“经”穴是“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这个穴是个了不起的“大侠”,它和“太溪穴”一样在肾经“扬名立腕”,是名副其实的大牌明星。    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    心经的“经”穴叫“灵道”穴(在掌心下腕横纹两横指,贴近尺骨的地方),属金。“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道路”,因为“心”主神灵,所以,此穴是连接心脏的通道。像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绞痛、癫痫、恐惧症、抑郁症、抽筋、肘臂疼痛等疾病在治疗时,它是必经之路;它还有定咳止喘、化痰开窍之功效。 
阳经(六腑)的“经穴”    在六腑的“俞”穴和“经”穴之间夹了一个它本经的“原穴”,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阴经(五脏)的“原穴”与它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是一个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之说。但是阳经(六腑)的原穴却位于它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经穴”之前,《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病者,取其原也。”所以在这里也顺便说说。    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穴(外踝骨前面的凹陷处),“丘者,土堆、土坡也;墟者,废墟也。”按摩此穴可治疗因生气上火造成的乳痛、咽喉疼痛、牙痛眼睛红肿、脖子疼痛、腋下肿大、踝骨扭伤等症。我在一九九一年带学生到唐山市丰南县实习时,有一位乡下老人脚扭伤回不了家了,当时就看见我们学院针灸系的陈主任用一根银针从外踝的“丘墟穴”刺入透过内踝的“照海穴”(当然不是刺穿皮肤,只是在“照海穴”能摸到针尖的感觉),不留针,拔出针后患者马上就能行走如常,真是神奇。这就是针灸上常说的“丘墟透照海”,当然那也是只管一时,让他能回家休息,到家后还要做医治方能痊愈。由此可见“丘墟穴”在关键时刻就会一显身手的。    胆经的“经穴”是“阳辅”穴(外踝尖上五横指处),离“悬钟穴”相当近,几乎一指能按两个穴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辅者,辅佐也。”常按此穴可帮助你提升体内的阳气,驱寒治病;主治:目外眦痛,偏头疼,腋下痛,疟疾,胸胁疼痛、半身不遂,下肢外侧疼痛等症。    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穴(在小拇指外侧骨头的根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按会凹下去,再用指尖来回咯一下就会有感觉了)。“腕者,手腕也;骨者,水也。”是能生发小肠之气血之意。此穴看似虽小,可功能巨大;它能有效的调节小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是紊乱的,常按揉此穴就会有所改善。而且它还能祛湿散热,对风湿,耳鸣,头颈疼痛和便秘患者来说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小肠经的“经”穴是“阳谷”穴(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从小指方向,向肘部方向滑过,到了紧贴小指外侧高骨时就会卡住了,这时你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此穴。我说的高骨就是医学术语:“尺骨茎突”的部位),属火。“阳者,阳气也;谷者,山谷、粮食也。”意思是指此穴不仅有祛热降温之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耳鸣、耳聋、牙疼、头疼、头部肿胀、口腔溃疡等症状,还是治疗高血压、癫狂、腕部疼痛的要穴。    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穴(第二三脚趾缝隙向足背方向五横指处,处于足背的最高点)。“冲者,冲击也;阳者,阳气、火气也。”意指可治疗上火引起的症状。如胃疼、牙疼、面肿、足无力等。    胃经的“经”穴是“解溪”穴(在“冲阳穴”上面两横指,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这又是我们常说的“上病下治,头病脚治。”的道理;因为人体血液有一个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头部的血液往下走容易一些,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嘛,但是在足部的血液要想循环到头部就不是这么容易了。就像咱们拿一个皮管,一头接在水龙头上另一头抬起,打开水龙头开关,那么水龙头出水量的大小就决定了水到达皮管出口的时间。血液循环也是这个道理,当心脏功能强供血力度大时,血液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循环,才能不间断的正常行驶;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於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这回记住了吧?    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穴(在手背拇指和食指肌腱的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合者,汇聚也;谷者,峡谷、谷物也。”意思是过剩的食物转化成的毒气(火气)在峡谷之中可得到降温和散化。如因上火引起的头疼、鼻出血、牙疼、耳聋、目赤肿痛、牙关紧闭、口外眼斜、多汗、无汗、腹痛、便秘、闭经等症均可多按此穴治疗;“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效果最佳。    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穴(掌心向下把拇指翘起,在手背拇指靠近手腕部出现两条筋,就在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属火。“阳者,太阳、阳气也;溪者,小溪之水也,”是指阳气借助小溪之水运输到全身之意。这个穴是个补气的穴位,主治一些眼部不适之症,如眼涩、眼胀、眼浊等。    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穴(用手指顺着脚外侧从足跟部向小脚趾方向滑过,会有一个凸出的骨头,此穴就在骨头前面(贴着骨头)的凹陷处)。“京者,谷仓也;骨者,水也。”意思是将储存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上火的,“京骨穴”这时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成分运至膀胱后由尿液排除,是专门祛火的穴位。主治:头痛、肩颈僵硬、腰痛等症。    膀胱经的“经”穴是“昆仑”穴(在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属火。“昆仑者,广大无际也。”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这个穴大家一定要重视,它可是个成了名的剑客,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还能治疗头痛、目眩、癫痫、腰骶疼痛、颈部僵硬、难产等症状。最近由于我工作后又写文章,感觉后背和颈部不适,就休息时点揉此穴,很疼。不过按摩几分钟后不适的状况就有好转了,虽然也知道长期这样不好,但是还是想把所掌握的知识尽快与大家分享,看来写完“五俞穴”我得好好调理一下身体了,否则就没法写出更多的东西告诉朋友们了。我休息时可不要怪我哦!    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穴(顺着无名指滑到腕横纹处有个凹陷的地方就是)。“阳者,阳气也;池者,蓄水之坑也。”意指囤积体内阳气之所,常按摩此穴可激发和调动体内的阳气。有人着凉后胃口发胀,肚子疼就是寒气在那里聚集未散的缘故,按摩“阳池穴”把阳气调动过来,再点按“中脘、内关和胃俞穴”过一会就会排气打嗝胃口也就舒服多了。每到入秋至冬季期间,总有很多的女性有手、脚冰冷,腰寒等症状,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还有 很多人有手腕关节痛的经历,特别是常干家务的女性和常年写作的朋友,这时多按按“阳池”穴把血液激活,调动起来对您缓解痛苦会有帮助的。经常有些朋友由于夜间睡眠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过低,或因颈项部感受风寒出现了落枕,按摩这个穴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三焦经的“经”穴是“支沟”穴(在无名指手背这条线,腕横纹上四横指的两骨间的凹陷处),属火。“支者,分叉也;沟者,渠道也。”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它可以治疗肝火引起的耳鸣、耳聋、肋间岔气等症状,配合推揉腹部还能治疗便秘。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13:46
阴经(五脏)的“合穴”    终于该说“五俞穴”的最后一个“俞穴”了,这最后的“俞穴”就是“合穴”。《难经》上说“合,主逆气而泄”,《灵柩·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可见“合穴”在治疗当中的地位。    肝经的“合”穴是“曲泉”穴(屈膝,大腿后面绷劲时有条筋,就在筋和膝盖内侧骨之间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泉者,泉水也。”意指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因为肝属木,“曲泉穴”属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此穴既能滋阴又能祛湿,在中里老师的书中把它说成是“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的综合体,真是“一语破天机”啊!主治范围也很多,配合肾经、脾经的穴位还能治疗:阴挺、阴痒、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等妇科和男科疾病。    心包经的“合”穴是“曲泽”穴(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它是去火和调节心脏的要穴,主治:心痛、心慌、胃痛、咳嗽、烦躁、呕吐等症。    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这个穴位是脾经能化痰去湿的大穴不可小视,湿能滋生细菌引起皮肤病,水肿,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盖疼痛等症状,像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得的慢性前列腺炎、肾炎等疾患常按揉阴陵泉就能得到改善。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穴(掌心向上,在肘部横纹外侧的窝内),属水。“尺者,小也;泽者,水、恩泽也。”是指万物均因雨露恩泽才能茂盛之意。这个穴位也是我常用的穴位,因为它不但是本经治病必选之穴,还和肾经有密切的联系。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能生水;母亲得病了,孩子应该尽力伺候左右。像咳嗽、哮喘这些本经之病它都是首选之穴。因为北方的空气干燥,毒火很容易走呼吸道,每感不适我就常常在这个穴和“中府、云门”两穴各拔一个小气罐,再揉揉肺经,效果很好。前面在介绍肾经的“经”穴“复溜穴”时也曾说过,尺泽穴和复溜穴配合对治疗高血压也是很好有效果的,不过应该先按“尺泽穴”再按“复溜穴”和“太溪穴”,意思就是先降气,再接气,再补气这个过程。    肾经的“合”穴是“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属水。“阴者,水、湿、隐也;谷者,山谷、谷物也。”是指水湿之气汇集的汇集之所。这可是个治疗妇科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要穴,诸如月经不调,崩漏,阴痛,阳痿,早泄,前列腺等,它可是必选之穴;同时它还能治疗多汗症。有颈椎病的朋友应该常按摩此穴,并配合按揉尾骨的痛点(通常颈椎病的患者在尾骨按压时都有一个疼点),效果不错。咱们都知道胃经的“下巨虚”穴(大概在“足三里”穴下七横指的位置,“足三里”在膝眼下四横指,贴近小腿胫骨处)是治疗小腹周围疼痛的穴位,如果再配合“阴谷穴”治疗的效果会更快更好。    心经的合穴是“少海”穴(掌心向上,在肘横纹内侧贴近骨头的凹陷处),属水。“少者,阴也;海者,大水也。”它是“合穴”,意思是“百川入海”,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因为心属火,而它的合穴“少海”属水,这个水还不是一般的小溪之水,是大海之水,因此它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能滋阴降火又能滋阴补肾。它不但能治疗本经的心痛,两肋痛,手颤,手臂麻,头颈僵硬等病症,还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烦躁,烦热失眠,手部痉挛,多汗,耳鸣等这种似病非病的状况。多关注此穴吧!“医病至简”的道理慢慢您就会明白了。
 
 一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络穴口诀: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原络配穴口诀: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四、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
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
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
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
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
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
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
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
五、募穴: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脾募章门,肺中府;肾募京门,胃中脘;大肠天枢,胆日月;小肠关元,膀中极;三焦石门,包膻中。
六、俞穴: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经,有的在其它经络,其名称顺序如下:
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因为比较好记所以就不作口诀了,只对俞穴和募穴的关系作一些介绍: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点。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总称。当机体发生病变,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说。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上义。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主治阳性病症。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现出某些异常的变化,如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结节、条索状,半球状的异物。在治疗之上,“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肝俞,为肝脏之气直接输注之处,有疏肝养血之功,主治肝脏病变,因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又因“肝在体为筋”,还可以治筋脉挛急病。1.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二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在临床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症状比较错综复杂的患者用配穴的疗效最佳。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本脏腑合穴相配,本脏腑的背俞穴与本脏腑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阳性病症(包括腑病、实证、热证),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证,虚证,寒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故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证,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则对脏证,虚证,寒证较为适宜。此外,临床取用俞、募穴时,还可视不同病情,根据经络理论结合各种配穴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七、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A八脉交会穴分别为:1、阴维脉:内关。2、阳维脉:外   关。3、阴跷脉:照海。4、阳跷脉:申   脉。5、任   脉:列缺。6、督   脉:后   溪。7、冲   脉:公孙。8、带   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17:47
一、何为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注:十二地址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具体对应如下:
早子 时: 0------ 1点 甲子时丙子时戌子时庚子时 壬子时。
丑    时: 1--- -- 3点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    时: 3------ 5点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    时: 5------ 7点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    时: 7-----  9点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    时: 9----- 11点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    时: 11-----13点 庚午时壬午时甲午时丙午时 戊午时。
未    时: 13-----15点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    时: 15-----17点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    时: 17-----19点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    时: 19-----21点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    时: 21-----23点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晚 子 时: 23-----24点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二、天干与五行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肝)。
乙为花果之“木”(胆)。
丙为太阳之“火”(心)。
丁为灯烛之“火”(小肠)。
戊为城墙之“土”(脾)。
己为田园之“土”(胃)。
庚为斧钺之“金”(肺)。
辛为首饰之“金”(大肠)。
壬为江河之“水”(肾)。
癸为雨露之“水”(膀胱)。
三、地支与五行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肾)。
亥(猪)属阴“水”(膀胱)。
寅(虎)属阳“木”(肝)。
卯(兔)属阴“木”(胆)。
巳(蛇)属阴“火”(小肠)。
午(马)属阳“火”(心)。
申(猴)属阳“金”(肺)。
酉(鸡)属阴“金”(大肠)。
辰(龙)、戌(犬)属“阳土”(脾)。
丑(牛)、未 (羊)   属“阴土”(胃)。
本人拙见:今年是“己丑年”,因“己”为“土”(属胃),“丑 时”为肝经所主,因为“火生土”,   今年估计因肝胆病引起的胃病患者会增多,根据“内经”五行与四时的关系的推断,有胃病的患者走两个极端:1、病情加重。2、病情痊愈。在中医治疗方面,应根据不同的时辰在相对应的经络的上进行相对应的治疗,这样会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同时,利用八个八脉交会穴(内关、外关、后溪、公孙、列缺、足临泣、申脉、照海)进行对症治疗更是“一穴降百穴”能起到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颈椎疼痛寻经络,疏通膀胱经穴走;颈椎压迫找支正,刮痧按摩小肠求;肾经阴谷与大钟,颈痛心经少府救;推拿入发至尾椎,阿是之穴不可留;督脉按揉掌与肘,颈部推拿需轻柔;点按通谷有特效,头疾足底反射走;金鸡独立自疗法,导引气血向下流;按摩天突至鸠尾,颈部病魔去无忧。     颈椎病表现的症状是比较多,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下肢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的患者还伴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严重者会出现大小便失控、甚至四肢瘫痪。    颈椎病的发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季节和环境的变化对颈椎病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夏天空气潮湿,“桑拿天”经常出现,为了达到“凉快”的目的,许多人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如果冷气正好对着后背或颈部吹,就会使颈椎病加重。就是没有颈椎病的朋友,长时间直吹空调或风扇也很容易诱发颈椎病,因为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处于放松状态,各个系统机能暂时下降,在空调温度过低或者直接吹空调或电风扇的环境下入睡,寒凉趁虚而入遇热时汗毛孔一闭塞,寒气不得而出就很容易中病。    另外,长期从事财会、写作、打字、文秘等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位或某些特定体位,就会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容易诱发颈椎病。颈椎病还容易引发慢性胃炎,医学上称此为“颈胃综合征”。 “颈胃综合征”伴有头晕、头痛、头部酸沉感,颈项易疲劳及僵硬感;眼胀痛发干,视物易疲劳;耳鸣,听力减退;易出汗;上腹部胀痛,恶心,口干,口苦,便秘,胃脘有压痛;心烦,急躁,失眠等症状,改善颈椎的症状,慢性胃炎也就随之好转。    在医院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如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红外线局部照射、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疗法等。在这里咱们只对于口诀中经络和穴位的家庭疗法做一些简单的解释。一、颈椎疼痛寻经络,疏通膀胱经穴走:    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前部的“睛明穴”开始,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此经离颈椎很近,凡是颈椎病的患者首先要在后背的膀胱经刮痧或拔罐让血液流通起来,对缓解有很好的作用。二、颈椎压迫找支正,刮痧按摩小肠求:   “支正”穴(手背腕横纹上5寸,紧贴尺骨的凹陷处。注:四横指为3寸)是小肠经的“络穴”。“支者,支持、分支也;正者,正气、正道也”。“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经脉的病证,因为颈椎病都是由于心脏给颈椎供血不足引起的,心与小肠相表里,支正穴能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把气血引入正道。大家都知道,小肠经的走向也是由手背小拇指外侧上行至后肩膀,顺着后肩膀又上行至脖子,所以肩膀、后背、颈椎的病痛小肠经都管。    颈椎不好的朋友平时在小肠经的流注时间:下午13:00-15:00之间对“支正穴”、“后溪穴” (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的督脉之会穴)好好做做按摩一定会有效果的。另外,也可以循经刮刮痧或拔拔罐多疏通疏通,都对缓解颈椎疼痛有很好的效果。三、肾经阴谷与大钟,颈痛心经少府救:    有人会问了:“治疗颈椎和肾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阴谷穴和大钟穴给扯进来了?”这个问题问得好!在前面的《五行的介绍》里说过“肾主骨”,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颈椎也是由筋骨组成整体,筋骨的强壮自然包括颈椎骨了。而补肾的要穴之一便是“大钟穴”(在脚内踝骨后缘凹陷处向下一厘米),“大者,巨大也;钟者,洪亮也。”它是肾经的“络穴”,中医上说“久病入络”,就是说慢性病必然会在络穴上有所表现,颈椎病就是慢性病之一,要常按“大钟穴”补补肾气,它能强壮筋骨、醒脑安神;只有肾气足说话声音才能洪亮,做事才能持久。   “阴谷”穴(屈膝和“委中穴”平行,在它的内侧旁边)是肾经的“合穴”(见《五俞穴的介绍》),它也是治疗颈椎病的必选之穴。四、推拿入发至尾椎,阿是之穴不可留。    督脉按揉掌与肘,颈部推拿需轻柔。    点按通谷有特效,头疾足底反射走。 
急性扭伤寻梁丘,关节积水犊鼻求,膝盖发凉找昆仑;膝痛中渚要常揉,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跪膝引血下行法;膝病肘治解忧愁。     引起膝盖疼痛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因为很多毛细血管被瘀血堵住造成,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管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效果。在此简单的介绍一下几种膝盖疼痛的方法以供参考:一、骨头正常但是膝盖左上方经常隐隐作痛,走路走久了就会感觉很明显的肉痛,有时候腿部还会突然失去知觉,这是劳损所导致的病痛。因为关节软骨没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修复能力有限。正常关节面有透明软骨覆盖,一旦损伤透明软骨,会引起关节的疼痛、不稳和僵硬,加速关节退变,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严重的膝关节劳损会造成关节的功能障碍,当活动量过大时,还可诱发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所以患了膝关节骨质增生症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做大运动量的锻炼,如跑步、跳高、跳远。
2、坚持做股四头肌(大腿前面肌肉)主动收缩动作,每天4-5次,每次15下(一紧一松算一下)。
3、仰卧,屈膝,屈髋做向上的蹬自行车样动作,每天2次,每次30-50下。
4、不做下蹲和起立运动。
5、不做膝关节的半屈位旋转动作,防止半板损伤。具体的治疗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以下第二和第四的介绍。二、有的人膝关节平时不痛,盘腿或抻拉就痛,有可能是韧带拉伤导致的疼痛。“急性扭伤寻梁丘”就是指如果发生突然性的扭伤可马上点按“梁丘”穴(膝盖骨上方贴近股骨边缘敏感之处),它是胃经的“郄穴”。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不但能治疗急性胃痛、胃酸、乳房痛、肠胃炎等本经之病,还对急性腿痛、脚痛、膝盖痛有手到病除之效(以上陈旧性疼痛除外)。    对于陈旧性的膝盖疼痛,口诀中说的“膝痛中渚要常揉”就是让您“下病上治”多按“中渚”穴(掌心向下,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出,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它是三焦经的“俞穴”,这个在前面的《五俞穴的介绍》里已经讲过了,同时,它也是止痛的要穴。《难经》上说:“俞,主体重节痛”;膝盖的疼痛正好也在它的主管范围,由于这个穴位很好找,操作起来也不难,“中渚穴”敏感的患者朋友们平时可常按按它,对于缓解关节疼痛会有很好的效果。三、老年人膝盖疼痛;不能打弯晚上睡觉有时都会疼醒,走路时很痛,应该是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风湿病”中,对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风湿病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关节的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对称性”的关节肿痛,在手指关节、腕关节尤为明显;强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时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红眼;风湿性多肌痛有颈肩痛、肢带肌的疼痛及肌无力。这里我们做一下简单的介绍:1、每天揉揉十个手指或脚趾关节可缓解“晨僵”的病症。“晨僵”也叫“清晨运动不能”,患者表现为早晨起床时症状加重,活动困难。出现晨僵的原因是由于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按摩指(或趾)关节使肌肉得以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也随之缓解。2、口诀:“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就是让您多揉揉大腿胆经上的“膝阳关”穴(膝外侧,当股骨外侧上方的凹陷处)。“膝者,膝关节也;阳者,阳气也;关者,关卡也”,由此可看出它是膝关节气血下行的必经之地,常按摩此穴对缓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另外,还要在大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着重按摩“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两寸处),不仅能治疗肘关节疼痛还对膝关节疼痛有特效,这就是“下病上治,膝病肘治”的治疗方法。3、看看膝盖的痛点压迫在哪条经络上,然后让家人从此经络的大腿穴位开始到踝骨附近的穴位做按摩,效果会很不错的哦!但是千万不要按摩关节的痛点,否则会起反作用,造成关节深度损伤或变形。4、对于类风湿膝关节疼痛的患者“犊鼻、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等穴均可取之治疗,哪个敏感就取哪个。四、膝盖出现充血肿胀或肿痛无力、酸涨、关节积液,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等现象,有可能是“滑膜炎”。简单的可理解为:滑囊是一个储油器,是为骨骼肌腱运动加油的,目地是为了增加润滑减少摩擦,如果有了积水,积水稀释了滑液就起不到润滑作用了,此时剧烈活动就会产生骨骼摩擦,最终损伤骨骼。不过也不要紧张,“滑膜炎”属无菌性炎症,主要是微循环不通阻碍所致,所以治疗应以调理微循环系统为主,只要微循环畅通了,积水也就循环消失了,同样炎症也就解除了。   “关节积水犊鼻求”说的就是“犊鼻穴”(膝盖外侧有一个窝,也叫“膝眼”便是此穴)。“犊鼻者,小牛之鼻也。”,俗话说“牛气冲天”,这个“气”便是牛鼻子出来的气,也有气血之意,要如同牛一样有使不完的劲,它是一个强身健体的穴位。老年人因为气血弱,所以气血便不容易到达腿部和足部,这样便会影响到腿脚的微循环,使膝盖缺少了润滑剂造成了膝盖的硬性摩擦,从而产生疼痛。由于膝盖是“诸筋之府”,练武的人都知道“腰力发于腿,腿力源于膝”这个道理,说明了膝关节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人们也常说“人老先老腿”就是说人老的时候气血下不到腿部,就会头重脚轻容易摔倒,这也是衰老的表现。    要想身体健康就必须要打通“犊鼻穴”,平时在家让膝盖少受些力,多按按此穴,多敲敲大腿的经络,时间长了就一定有效果的。其实中里老师介绍的“引血下行三部曲”(推腹、跪膝、金鸡独立)是患者自治的最好良药,只要坚持下去,奇迹就会在您的身上产生。尿路炎症循肾经,水泉复溜太溪能,大肠偏历治感染;利尿消肿它最精,祛湿消肿阴陵泉;排毒消肿环跳灵,气滞水肿找消泺;漏谷可治泌尿病,遗尿遗精出然谷;列缺也治此病行,八髎腰阳关拔罐;拨云见日天渐晴,以上均可治前列;泌尿疾病都可应,再加足底反射区;下淋巴肾求安宁。一、尿路炎症循肾经,水泉复溜太溪能:    肾是先天之本,也是我们身体的根基,万不可忽视。“太溪穴” (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它是个补穴,“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在前面《五俞穴的介绍》中也说过,五脏(阴经)的原穴,也是五腧穴中的俞穴,它是以“俞为原”,六腑(阳经)则不同,俞穴之外,另有原穴。“太溪穴”既是肾经的“俞穴”也是“原穴”,《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病者,取其原也”。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平时多按摩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水泉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是肾经的“郄穴”, “水者,水液也;泉者,水潭也。”意思是指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郄穴专治急性病症,像急性尿道炎、尿路感染等都可以通过刺激此穴得到改善。    “复溜穴” (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又因为“肾,上咽喉辖舌本”,所以它还能治疗哮喘;如果配合肺经的“尺泽”穴还能治疗高血压,同时它也是治疗所有妇科病症的必选之穴。二、大肠偏历治感染;利尿消肿它最精:    大肠经阳气最旺,为多气多血之经,常刺激它可以疏通血液通道,祛除体内毒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偏历”穴(翻掌,两虎口相交,中指在手臂食指沿线所点的地方,腕横纹上三寸处)是大肠经的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因此它专治慢性病。“偏者,偏离也;历者,历程也。”意指流经本穴的气血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扩散之气偏行于肺经,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属金;“金生水”;而“肾属水”,所以对于治疗肾原性水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和前列腺炎及尿路感染等有比较好的效果。三、祛湿消肿阴陵泉;排毒消肿环跳灵:    “阴陵泉”穴(脾经的“合”穴是“阴陵泉”(手贴着内侧胫骨向膝盖方向滑动,到了膝盖内侧就被骨头卡住了,就在卡住这个点的凹陷处),属水。“阴者,隐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泉水也。”意思是指流经脾经的气血和物质容易在此堆积。它是脾经的合穴,《灵柩·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由此可知其作用非同一般。这是个祛湿的要穴,人体内如果湿气太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和炎症。“脾是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体内湿气太多运化不出去就会产生水肿和痰饮,如皮炎、皮疹都是这样产生的。夏季快到了,夏季我们最易受暑湿之邪的伤害,也就是人特别容易在这时耗气伤阴的季节,按压此穴可以健脾利湿,保持整个夏天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还能把多余的“湿”祛掉,促进水份排出,避免水肿现象的出现,如果配上“承山”穴和“三阴交”穴还能治疗小腿部位的肥胖症状。   “环跳”穴(简单点说,大概就是有时候得病时,打针的位置)虽属胆经上的穴位,但它却和膀胱经相交会,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凡是环跳穴有疼点的人,其膀胱经必然会有堵塞。经常敲打环跳穴就可帮助身体打开下水道,把高血脂、静脉曲张、水肿等血液里的毒素排出,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四、气滞水肿找消泺;漏谷可治泌尿病:    三焦经的“消泺”穴在肘窝上5寸(注:四横指为3寸)。“消者,溶解、消耗也;泺者,水名,湖泊、浅水之意。”消泺即是消除水气的意思。《灵柩》所说“三焦,主气所生病者”,由此可知三焦经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它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内分泌失调需要调理的经络。人在生闷气时,血液的流速就会变慢甚至瞬间停滞,血液中的热量就会化作湿气产生痰或水肿,按摩此穴就能除湿降浊,避免后患的形成。   “漏谷”穴(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漏者,漏落也;谷者,五谷也。”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之意。也就是说吃下的东西没有得到及时的消化,营养没有吸收都漏掉了。早晨时出现脸部肿的情况最明显,主要的原因就是体内的水分代谢不佳,造成水分囤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饮食太碱了,尤其是有吃宵夜习惯的人,食物的盐分中有钠离子,入睡后它就会让身体开始吸取水分,如果不能及时的排出,早上起床之后就有泡泡眼跟浮肿脸了,这样的浮肿状况因为起床后身体的活动和重力,大概在两个钟头之后可以得到改善。此外,睡眠不足、压力过大、还有过敏性体质的人,也都容易出现早晨脸肿的状况,还有大哭过后,因为脸上局部小肌肉的过度收缩,也是泡泡眼出现的元凶,所以点按此穴就能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39:04
五、遗尿遗精出然谷;列缺也治此病行,    八髎腰阳关拔罐;拨云见日天渐晴。   “遗尿症”俗称尿床、夜尿症,中医又称遗溺、遗溲,是指年龄在3岁以上小儿或成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不能控制排尿行为。这种病虽不会直接造成对器官的损害,但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的精神负担和痛苦却是很大的。    中医认为遗尿主要与肾及膀胱虚寒,不能固摄密切相关,还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之处,同时也会涉及肺、脾,肝。以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最为多见。小儿身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虚寒,则闭藏失职,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而发生遣尿。有的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夜间排尿习惯,而任其自遗。遗精分为以下几种:1、肾气不固型:表现滑精频繁,面色少华,畏寒肢冷。此为病久不愈,阳精内涸,气矢所摄,精关不固。2、心肾不交型:表现梦中遗精、头晕、倦怠无力。此为心火亢盛、水亏火旺,扰动精室所致。3、肾阴亏虚型:表现为遗精、头昏目眩、耳鸣腰酸、失眠盗汗。此为房事过度,耗伤肾阴,干扰精室,致使封藏失职。4、肝火偏旺型:表现为梦中遗精,烦躁易怒,胸胁不适,口苦咽干。此为肝火旺盛、火扰精室所致。5、湿热下注型:表现为遗精频繁,或在排尿时精液外流,口苦或渴。此为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然谷”穴(在脚内侧踝骨前下方高出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的下缘便是此穴),属火;是肾经的“荥穴”。“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肾经属水,然谷穴属火;其作用就是平衡水火,专治阴虚火旺之症,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列缺”穴(在手腕拇指一侧有个突出的骨头,就在这个骨头下面的凹陷处。取法:两手虎口交叉,掌心向内,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便是此穴。)它是肺经的络穴,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专治慢性前列腺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   “八髎穴”在腰部和尾骨两边旁开2-3厘米,左右各4个,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统称。它是专治生殖系统疾病的穴位,有子宫肌瘤、痛经和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在此处必有痛点,可以先在此处拔拔管,然后把痛点揉开,病症就能缓解。   “腰阳关”是属于督脉的穴位,督脉是人体诸阳经的总脉,它是提高人体阳气的穴位,能补肾强腰,对前列腺疾病和妇科疾病都有很好的帮助,拔罐效果最佳。六、以上均可治前列;泌尿疾病都可应,    再加足底反射区;下淋巴肾求安宁。    意思是从一到五这些穴位对治疗前列腺和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都是可用的,哪个敏感就用哪个,有些需要以上穴位都检查到,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另外,足底反射区内的“下淋巴反射区”和“肾反射区”对治疗以上病症的效果一定不可小视,足疗是我们康复不可缺少的治疗环节。 
传统针灸-HOHO(416398717) 16:42:45
、急性胃酸、胃痛:    它是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泛酸、反酸、吐酸之分;胃热者还有烧心的感觉。有的患者朋友去药店买了一堆治疗胃酸的药效果也不见好,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十分苦恼。其实,胃酸不是吃一些“抑酸”药就能抑制住的,它也有很多情绪上的因素,像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情绪低落等都可以引发脾胃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胃酸的过度分泌,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疾患的产生。    出现了急性的胃酸状况可先点按胃经的“梁丘”穴(贴近膝盖骨上边的凹陷处),“梁者,屋之横梁也;丘者,土堆也。”意指本穴的功能是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它是胃经的“郄穴”,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此穴的特征又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就如同胃经的水库一般,点揉此穴有开闸灌溉的作用。    其次,再找到心包经的“大陵”(在腕横纹两筋中间的缝隙处)、“曲泽” (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两穴;前面在《五俞穴的介绍》里曾说过,这两个穴位分别是心包经的“俞穴(原穴)”和“合穴”,按摩它们能增加胃部的供血,增强胃动力。最后,再把“足三里”(膝眼下四横指,离胫骨一竖指的地方)按按以补胃气就好了。    胃酸过多与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吸烟、喝酒也是引发胃酸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此类病的患者,在戒烟忌酒的同时,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及辣椒、生蒜等刺激性的食物。有的人在冬末春初之时,如遇阴冷天气或饮食不当,会常泛胃酸,很难受,这时可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就能舒服一些了。胃的脾性是喜燥恶寒,选择食物以热为好,不要贪图一时清凉的快感。二、胃寒、胃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胃寒主要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好(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食物)及外寒侵入胃部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遇到经常性的胃痛发作(慢性病)可先点揉胃经的“丰隆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骨尖,将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大约是两竖指的宽度,再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它是胃经的“络穴”,中医上说“久病入络,郄治急,络治慢”便是此意。此穴还是化痰止咳的大穴之一,这个在以后的“哮喘治疗口诀”中再仔细介绍给大家。另外“丰隆”穴还是减肥的穴位,经常有想减肥的朋友抱怨说“总减肥也不见效果”刺激这里就以起到节食减肥的效果,今后也会陆续介绍给朋友们。    在点按完“丰隆穴”后再寻找脾经的“地机”穴(“阴陵泉”下四横指处:在腿肚子上的最高点贴着胫骨的地方),“地者,土也;机者,生机也。”意思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之地。脾属土,是人体后天运化之本,这个在前面《卫气与营气》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点揉此穴能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如果配合“三阴交”穴还能治疗痛经;配合“隐白穴”能治疗崩漏等妇科疾病。    接下来可揉按“漏谷”穴(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了,“漏者,漏落也;谷者,五谷也。”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之意。也就是说吃下的东西没有得到及时的消化,营养没有得到吸收就漏掉了,点按此穴就能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    再说说“公孙”穴(在脚内侧,也就是大脚趾关节后边有一个突出的骨头,就在这个骨头后的凹陷处),它是人体的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冲脉之会” 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同时也是脾经的“络穴”,是十分重要的穴位。“公孙者,辈分也。”脾经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意思是指本穴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水湿风气,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此穴能调动脾经的运化能力,不仅能抑制胃酸和促进小肠蠕动,还能治疗妇科病,有通气和活血化瘀之效。
    如果遇到想吃饭可吃一点东西就停在胃部,堵住了,这也是胃部缺血的迹象,胃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胃动力就会减弱从而造成停食胃堵的现象。这时可按按心经的“神门”穴(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在《五俞穴的介绍》中也说过,“神门穴”是心经的“俞”穴和“原穴”,医书有“治脏者治其俞”和“五脏有疾取其原”之说,因此,按摩此穴能增加心脏对脾胃的血液供应从而帮助消化。   “内关”穴(掌心向上,腕横纹上2寸:两个半横指处)属于心包经,是治疗心胸胃疼痛的重要穴位。“内者,内部也;。关者,关卡也。”顾名思义就是此穴就像一道血液的闸门有疏导水湿的作用。像打嗝、胃痛、偏头疼、恶心、呕吐、血压高低的调节都是它的拿手好戏,但是体虚之人揉内关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内关穴”只有在气血旺而遭到阻塞时才能发挥作用(开闸放水),它是冲锋的穴位,不是个补穴。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胃病 “足三里”都是必点之穴,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个穴位,那就是大肠经的“手三里”穴(在肘部“曲池穴”下边两寸:两个半横指处)。大肠经是需要气血很充足的经络,肠胃的气血充足了消化吸收就会得到保证,胃寒就是血液“因寒而滞”使胃部供血不足造成的病症,而“手三里”穴在治疗胃寒上甚至比“足三里”穴的效果还要好,不信你可以试试哦!    以上几个穴位点按下来对于一般性胃病患者均可见效了,如果胃病较重的患者感觉还是不舒服,可在任脉上的“中脘”穴(肚脐上四寸:四个半横指处)和“神阙”穴(肚脐眼)进行艾灸,治疗胃寒、胃酸、胃胀就会有效果了。   “中脘穴”也是胃经的“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这个在前面《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的文章中也说过了,此穴是胃部气血聚集之所,最善于调理肠胃。艾灸“神阙穴”对于体内虚寒及肠胃功能较弱的患者效果不错。    胃寒病人可多喝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像猕猴桃、甘蔗、西瓜、蚌肉、蟹肉、柿子、香蕉、梨、苦瓜、香瓜等均属于寒性或大凉的食品,还有一些生的蔬菜如生黄瓜、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地瓜等都会使胃寒疼痛加剧。三、腹泻、胃下垂    对于总爱腹泻的患者来说艾灸“气海穴”(肚脐下正中线1.5寸:两横指处)效果不错,“气者,气态也;海,大也。”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它是小肠经的“募穴”,经常按摩此穴对改善小肠功能极有好处。“天枢”穴(腹部中线肚脐处旁开三指),它是大肠经的募穴,也就是气血汇集之地是人体升清降浊的要穴。此穴相当于一个中转站或者说是“清与浊”的分水岭,营养物质在此将被吸收,糟粕之物就会通过大肠或膀胱排出。在瑜伽功法中也会涉及到这个穴位,按摩或爱就“天枢穴”不仅能治疗胃炎和腹泻,对治疗便秘也有很好的疗效。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的人。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最容易得这种病。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次在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不良的饮食习惯都容易造成胃下垂,空腹或吃的太多,都是发病的因素。   “巨厥”穴(人体正中线肚脐上6寸:八横指,),这个穴位大家好像不太熟悉,胃下垂的原因也是心脏给胃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就如同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就会松弛一样,胃缺少了血液的支持后就会下垂。增强了心脏的功能,供应胃部的气血足了,胃自然就会回复上来,胃下垂才能根治。“巨者,巨大也;厥者,门户、关道也”,人体最重要的关口就是心脏,而“巨厥穴” 虽属任脉却是心经的募穴,常按摩或艾灸此穴对心脏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人体前正中线的交点处。)是经外奇穴,它不属于督脉却压在督脉上面,它对治疗呃逆有很好的效果。可从印堂穴向两边眉棱骨用手指做旋转式按压,按压的同时小腹鼓气,并屏住呼吸反复做2到3次,坚持40秒左右呃逆就会停止。按压“印堂穴”到眉棱骨这段主要是为了刺激框上神经,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使隔肌及胃部神经处于松驰状态;下腹部有意鼓气能充分扩充胃部利用气体压力作用于隔肌,从而达到制止呃逆的目的。   “百会”穴(头部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是人体最高的穴位,离大脑最近,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能提升人体的阳气,胃下垂和脱肛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常揉揉“百会穴”就能治疗这些“下垂症”;同时对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如有必要别忘在后背的“胃俞”穴(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离腰部较近)拔一罐,“胃者,胃腑也;俞者,输也。”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可将胃部的寒热湿气迅速通过拔罐表于皮下,对减缓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治疗肠胃慢性病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上病下治”。晚上用热水泡脚(水里加点盐)后,在足底肠胃反射区按摩,临睡前再敲敲带脉,保持第二天的大便通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您就会体会出“足疗”给您带来的功效了。    另外,对于胃寒的患者早晨空腹喝一碗姜汤水,一天您的胃口都会很好,但是晚上就不要喝了,俗话说“早晨的姜汤暖胃肠,晚上的姜汤赛砒霜”!晚上吃饭时应该喝碗萝卜汤以顺肠胃之气,所谓“上炕的萝卜,下炕的姜”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