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八大员培训:禅宗的理念与幻观法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49:24
禅宗的理念与幻观法门
    禅门的禅没有特定的修法,究竟而言是一法不立,等于是无法为法。历代大禅师如六祖、黄檗,甚至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虽说了很多法,但对于如何修持见性,则没有提出固定的模式,这不象数学有公式可循,因此修行全靠个人的喜好,只要能见性,怎么修都可以,例如在形式上你要打坐也可以,不打坐也可以。古德云:行亦禅,坐亦禅故不论行住坐卧,在家或出家,只要愿意都可以修,所以禅门是很宽广的。
要入禅门,最重要的理念是须将四禅八定与参禅法门分辨清楚,例如外界有些法师认为修行要调身调吸调心然后入定,其实这些是属于禅定的工夫,禅门参禅不一定要如此;此外密宗净土宗的打坐,印度瑜伽及中国道教的性命双修,亦皆属四禅八定的范畴。真正的禅门是不立文字不假思索不必外求,直接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但对于如何修却没有固定的方法。从经典上可知:历代祖师并没有告诉你用什么方法去找本性。当然,我们大家总希望有个方法去修,因为觉得若没有方法要如何修呢?历代禅宗亦有如此的,徒弟到师父处两三年未曾受教诲指导的,如会通为鸟巢禅师侍者,一日要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捻起布毛吹之,会通当下就见到本性。由此可见禅法是非常活泼的,对禅师而言,其行住坐卧等皆是佛法,只看你是否能当下契入而已,故无一定的方法可修。一般师兄弟来这里总是希望我教个法给他们去修,其实禅宗最上乘法是一法不立,却又万法具足,可是一般人无法了解这些,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立个幻观法门来作为初方便。
首先从身体开始观,一般众生我执教重,认为自己很重要,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再去分别他人,判断是非,故幻观法门是先了知身心如幻。《圆觉经》提到:“身体是地水火风的组成,缘聚就成一个人,缘散了就灭掉。”可见肉体不是实我(永远不变的真我)
;既知肉体不是我,其次考虑这个“心”,这个妄想心是六尘缘影心,因有六尘缘影存在才会发生心的作用。若无六尘则这个心就不发生作用,可见这个心是生灭的。一般众生见色着色闻声着声,但若大千世界没有色,眼睛就不起作用;若大千世界没有声,耳朵就没有作用;若大千世界没有一切法,则脑筋的心念当下就没有(“法”是指我们脑筋思维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若心什麽都不想,也还是幽闲法尘。《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知觉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意思是纵然灭掉见闻知觉内守空空洞洞幽幽闲闲,什麽都不想,仍是微细的法尘,故知宇宙的一切均超不出法的范围,亦离不开你的心。由前面的说明可以了解,四大若分离则身体就不存在,若无六尘则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妄想心也不存在,在身体及心都不存在的当下,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不生不灭的真我)?故幻观法门,是先观身心如幻,然后去找你的本来面目,若会随时间因缘改变的必定不是真正的我,而是假我,假我只有在因缘假合时才有,缘散则灭,绝对不是真的。
总括而言,幻观法门是在了知身心如幻的同时,返观哪个是真正的自我,如此而已。想不出来没关系,若常常在心中想:“这个肉体一定会毁坏,六尘缘影也会不存在,在身心了掉的同时,哪一个是真正的我?”就在此处再参再契入。
我们习于见色着色,念念迁流,心猿意马,念念想事业家庭,可见此心铁定不是本心。因为依照《心经》:“诸法空相(本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也云:“如如不动。”可见本心不会因时间而改变。当我们了知此身终将毁坏,而这个心又不是实我,那我本来面目在哪里?此事实在大有可疑,将此疑情放在心里,如鸡孵卵,如此就是禅宗的思维修禅那静虑。以清净的心去思维去修,久而久之,可不必起身心如幻之念。只要有契入本心之念即可。故知幻观法门为权巧方便,使行者知道身心不是实我,再去参悟本性。修行中,可能看见很多境界,如光境在天上飞等,都不要管他,若生欢喜心,会坠入欢喜魔;有时亦会轻安,是相当舒畅的,若常要求进入此境界,就会坠入轻安魔;这些都是病,不要管他。如坐火车到台北,不要在中途观看停留,而是一直参到见性,此即是幻观法门。
常常将想要契入本心见自本性的心,放在心里,念念此念,也不在文字名相上找答案,时间到了,自然会生出小鸡(见性)。只要将找本来面目的念放在心上,行住坐卧都可以去参。参久了自然妄念少,因常常在找答案,烦恼也会渐渐没有。初机修行,可以找个比较清净的地方修,较不易分心,常常反问自己,哪个是真正的我,有时静到念头不见了,称为“打失”,只要再起念提持即可。
一般刚开始修,大部分时间都在乱窜,若提持久了,因业障渐渐减少,偶尔会出现光明境界,这皆是修行的善境界。然而境界终归是生灭,铁定是虚幻不实,因为不生不灭才是真实,所以必须亲自见到本性,心花开了,身心完全了掉,自然大千世界了了见,常处常寂光净土。其实直接用法去修,有无境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往前直修以见性为目标,至于看到境界有无生灭都是幻,不管它就好。所以修行若都没看到境界反而好,这个心比较干净,比较不会受到干扰,因为善境界是脑筋意识形态的转换境界,类似做梦的样子,如梦中看到很多东西,就是独影境,修行在瞬间忘掉意识时,境界就会出来,如看到西方三圣等,这都是幻境,若执为实有,即着魔坠入魔境。其实若真有恳切的心在参禅,则心念亦会随之转变,例如在参了半年之后,你可以拿《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来看,虽然参禅到现在没有什麽境界,但法的问题必然愈看愈懂愈相通,这就是你自己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实际上心已经在脱胎换骨潜移默化。
修禅一年比念佛十年有利,是指对佛理佛经的了解。一般佛门都认为如禅门要大根器,认为参禅会着魔,其实参禅最不易着魔。若是修四禅八定的入定法门:一心三观,眼观鼻鼻观心,才会幻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境界。参禅就不然,因你的心不去想本来面目,还是会胡思乱想,你的心只要睡醒,一定会想动想西,想到驾驶父母天南地北很多的事,我只要你单单把心拉回来去找本来面目,去找自性,去找如如不动的我,这哪里会着魔。也就是只要把妄想乱想之心转回来,返看我们的真面目是什麽,如此而已。把疑情放在心里想,此与乱想的想没有差别,都是用我们的思维心,只是想本来面目将来会见性,乱想则一味向外攀缘终不免轮回。所以我们只要将念念迁流,如长江流水般一波一波的想念,拉一些回来找本来面目是什麽就可以了。但总必须自己去修,因说食不饱,一定要自己去真参实修才有可能悟入。
参禅速度个人不同,只要机缘一到就会明心见性。如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就顿见本性,这是最上根的人,我们中下根人还是要修。不过禅门的悟是“顿悟”,是“一悟永悟”,要就悟,不然就不悟,间不容发,不会慢慢地见性。如气球用针去刺,只有破与不破两种情形,不会说破一角。又如禅门的公案,要懂全懂,不然就全不懂,因公案的答案全一样,故没有似懂非懂的情形。
公案最重要是下疑情,疑情是之对公案的意思搞不清楚,想要求得解答,从此疑情下手去参,就会顿悟。古德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什麽都不想,绝对不会悟。
疑不是怀疑而是有疑问,是对公案没法求到解答之心,从不懂的地方下疑情去参。公案贵在能让禅者起疑情,否则这公案已经没价值了,若公案我随便拿个答案给你,那已经变成死公案,无法使你起疑情去参,而且我跟你讲是也是我德,与你的了不相干,因为这只是在名言的解释,而实际的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有言说俱无实意,是要自己真参实证,自己去拼出来。也就是说生死须是自己了,善知识只能在三岔路指点,但总不能帮你走路。
问:月溪法师的见地及其本人对各宗派的见解。
答:月溪法师是见性的人,金刚不坏身现存在香港,在大陆有四五十万弟子,很多出家众都向他请益,门下见性有八人。月溪法师有相当的功力,不只是禅宗,儒释道都懂,甚至西洋哲学都会。在年轻读大学时代主修英文,英文系毕业,他曾阅读笛卡儿罗素等的著书,对他们心的境界(层次)都很清楚。至于儒家的四书五经,一般国人多少都有接触,月溪法师自不在话下,对儒家思想有透彻了解及评析。道家理念也融会贯通。最后他发现归根结底就是佛法的理念能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儒家并不究生死问题,如孔子门人曾问:“敢问什麽是死?”子曰:“未知死,焉知生?”亦反应出对生死的不解。(略过一部分)
问:解释“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之意?
答:“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因地而言是指行住坐卧都可以参,不是打坐才可参(因参禅只是用你的心去参),虽然初级以打坐方式较易入门,但实际上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参。
若约修行的果位言,行住坐卧都是禅,都是自性的流露。“语默动静体安然”语是讲经说法,默就是不说话;也就是语默动静一切思维运作时,有个如如不动的本体在做主,如如不动当然体自安然,哪怕是嬉笑怒骂亦不动此本心。因如如不动的本心不受外界污染,也不会受外界影响,更不会受七情六欲的干扰,所以说:“语默动静体安然。”
见性后一切思维运作都是佛性在做主,佛性的体如如不动象虚空一样,任何东西生成毁灭对自性一点影响也没有。如虚空中的日月星辰毁灭对虚空没有影响,自性就如虚空一样,一点都不会受到影响。
问:起念契入本心,是不是落入作病?
答:不是。“止任作灭”是修行上的四禅病,其毛病在于将妄心执为实有。例如心中有恶念产生,马上起个善念将恶念否定掉,这样就是坠入作病。参禅不要否定妄念,有妄念亦不管它,直接起个念去契入本性,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是在心里去思维去找去修,如月溪法师所讲,直接用一念无明去突破无始无明,这样修就不能说是作病。因妄念没有中心目标,而起一善念把它打掉,打一辈子也是如此,如何到家?如狗在原地打转,称为作病。假如有中心理念,要突破无始无明,要直接契入本性,要见本来面目,就不能说是作病。参禅是修行的法门,虽属方便,亦属妄,但总有目标要见到本性,就不能说是作病。所以必须了解:“作病是起善念打恶念,打一辈子也是一样。”而我们“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是修持的方法,目标是直接契入本性,两者之间虽差之毫厘去失之千里。
当然证道后修不修是两头话,没有修不修的问题,因为是本来具足。如《六祖坛经》云:“何期本性本自具足。”自家的东西不可说得,因其实是自家的,只是自己找到罢了,故修等于没修。自性只是见到而已,不是修出来的。佛性是大家本来都有,非从外而来,修只是见,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其实见也是方便说,到究极是无修无证。

问:“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返看。”其意为何?
答:不住有无就是一无所有,什麽都不想,你会发现这情形象一黑暗的大坑(形容无记的状态,并非实有一黑暗深坑),此即无始无明无记空。修到此地必须在起念用功去突破,不要连念都没有,亦即加个原动力,起单纯的一念,向什麽都不想的黑暗深坑返看。所谓返看就是不妄外攀缘的看,看到脑筋什麽都没有(无记性,念头断掉的状态),再起一念看进去,看来看去,因缘一到会给你看破,这时自性当下就会显现。不住有无可想象成什麽都没有的境界,是一种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的心态,又名无记空无始无明,从这里返看,也就是脑筋什麽都没有同时,再起一念把这个地方了掉粉碎,如此就可以见到佛性。

不住有无返看这个方法很利,此法对于其他枝枝叶叶的次第都不管,直接突破最后一关,如同小学初中高中都不修,直接去考大学,就是直接契入实象法界。一般法门采一步一步修,故有很多的光景境界,但月溪法师此法并不实,它直接从此契入就可见到本性,也就是把无始无明打破,就见到本性,所以说更利。
进一步诠释,不住有无就是不住相对界的一切,相对界不是有就是无。眼根向内返看(不是眼球向内看,而是眼根向脑筋内返观),在什麽都没有的情况,再往前看,还是什麽都没有,再看,不可说什麽都没有就不看了,“看的念头不要断”,这其实就是在照顾话头,向无始无明进攻了。在无始无明了掉的同时,本性会顿然朗现,此时身心泰然桶底脱落,心灵完全解脱,即是大自在的人,即是佛,此为月溪法师修行的重要理念。(…省略一段)
我常劝师兄弟,进入禅门须具备四个信念:
一,    难忍能忍:任何再大的苦都要忍,甚至任何他人的侮辱都要忍,一切的痛苦都要忍,为了修这个法门,再难忍的也要忍。
二,    难舍能舍:难以割舍抛弃的都要舍,也就是世间的事业恩爱情仇名利地位世间一切的一切,凡是难以舍弃的还是要舍,因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你的,若你不舍弃则会妨碍修行。以上两个是属于消极的方面。
三,    难行能行:禅门的修行,哪有那麽容易,不过虽知如此你还是要去修,去契入本性。如月溪法师,手指燃了两支,胸部割了两块肉来柱灯供佛,以表示修行的恳切之心,这种心态就值得吾人学习。
四,    难成能成:就是佛道无上心地法门虽难成,但还是要成,要去见性成佛,不能说很难成就打退堂鼓,否则禅门的法脉就没了。须知要入禅门并非那麽容易,以过来人而言,必须经过很大的艰辛,忍受很大的磨难,然后才能成就,修禅者虽然知道无上禅道很难成,但还是要有能成的决心。……禅门的修行须什麽都不怕,该做什麽就做什麽,要修就修,要证就证,要见什麽就见什麽,义无返顾,不必考虑太多,若想得太多则什麽都不用做了,故修禅须具备很大的决心。…………
问:我用一念净缘,不起造作,去找自性,对不对?
答:对。染缘是有烦恼,往外驰求,胡思乱想的念,净缘是起清清净净的一念;虽然两者都是妄,但以这一念净缘契入本心,突破无始无明,去见本性,这时对的。参公案起疑情,那都是用净缘,因参禅时没有烦恼可言,只是参不透而已,于公案有疑处去思索,这个念是不会不清净的。
问:请问作病的原因?作病简单说就是可以用功。作病会造成急燥,心不安,这种形态反而不是修行的工夫。修行与其到处攀求,不如反其道而行,抱着防下一切的心念。
在修行阶位上对法门的执着也要尽量防下,这样作病自然会减少。人从小学国中到大学都是一种知识的充实,经验的积累,然而以修行的观点而言的典型的作病,因为一则是向外求的工夫,二则都是增乘的工夫。通常一般修行人都会抱着一种求知识求学的方式用在修行上,但这反而会产生很打的障碍。例如先从语言文字中求解,不然就是在脑筋中以逻辑去推演种种的情况,这些都是作病。
修行最好是反其道而行。要证道要解脱是不能向外追求的,知识再丰富跟自性都了不相干,反而离本性愈远。因知识积累愈丰富时理障愈深,对道理根深蒂固的执着比任何人都重(即在心中会延续以前种种理念没办法超脱,法执就比其他人重)。所以真正修行的人不是一味向外求,“有求皆苦”,求不得更苦。
一重要理念:宗门即上乘修法门的修行者应抱着防下放下一切无所住无所求无所得无所证的心念。固然这也是一种念,绝非本性,不过这和本性较为接近。     这放下法门是很简单的,如果有放不下的心态,那就将这放不下再放下。这不必可以用功,更不必做太多的功夫,用的功夫越多反而离放下愈远,因为用功愈多愈是放不下。总而言之,修行如心中产生种种障碍执着看不开不安等都是作病。要根治作病要反其道而行,尽量放下,想得开。修行如到处追求,到后来痛苦最多的还是这种修行人。真正的修行是修无所修,真正求是求无所求,真正得是得无所得,真正证是证无所证。以减除放下的心态来修行就会减少作病。
问:一切放下,无所修无所得的心态和“空心静坐百物不思”的心态有何不同?
答:抱着一切放下,无所修无所得的心态,与空心静坐(什麽都不想)是不同的。无所修是放下一切执着的念,其实这还是有念,不是空心静坐,它是将妄念提升为放下一切不执着一切的念,也就是无所住无所求且又能够放下一切执着的念,这当然不是一无所有,跟百物不思更不同。百物不思只是在那儿什麽都不想,连念头都断掉,而放下一切还是有念,且要了解放下一切不是本性,只是修行上的一种方便法。
放下的心态离本性是很接近的,如果将心安在这地方,那麽时机成熟就会顿见本性。其原理:在修行阶位都是由外而内,也就是向我们心中去参究,在脑筋中去识取本性,这都是由外而内的功夫;但顿见本性不是由外而内,见本性的刹那是由内而发的,是从内心一种能够顿见本性的能力本然的扎开无师妄想。比如一颗炸弹是经由点燃导火索而爆炸,导火线的燃点是由外而内,但炸弹的爆炸是由里面火药自然的炸开。同理,修行犹如导火线,在顿见本性的刹那不是脑筋意识形态的作用,而是脑筋中证自证分的作用,即脑筋中蕴涵有顿见本性的能力。众生都具有打破无始妄想,顿见本性的能力,虽然爆炸时机不定,不过只要导火线一点着,时机一到就会炸开。而炸开的刹那并不是念上的问题,炸开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方式,将无始来大事未明的疑团彻底粉碎,等于粉碎虚空,而将本性原原本本的呈现,且炸开和呈现本性是同时。
所以修行尽量抱着放下一切,无所修无所住的心念,不要疑惑这种心念是否有作用。其实这种心念就如一条导火线,最接近炸药的导火线,可能在任何机缘当下顿见本性。
这法门是很殊胜的。当然导火线不只这一条,亦即有很多法门可以见性,导火线也可很长,亦可很短,那么放下一切,无所修无所求无所住的法门是最接近本性,也是最短的导火线。如果常常能抱着这种心念且在这地方不停止用功,更不要将这个地方当作本性,如是把握此要领,向顿见本性是很快的。
问;修无所修的本意?
答:一般人常以为修行须至山中或较宁静的环境,也须打坐才算是修行,实际上真正回修行的人不是修有作为的法门,反而是修无修之修无行之行。一般初级的人总是在有为法相上乱修一通,以宗门修行而言,这反而不算是修行。与其给众生很多法,不如将一切法扫除;与其盲修瞎练,不如不修的好。
    在修行阶位上无修之修的依据是因为自性本来具足,不是因修行才有,有修有证都是方便之言。这样众生可能认为很空洞,不知如何修?且不修行又不行,故而感到茫然。其实禅门的要点在于休歇舍了减除,也就是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及一切种种作为等,宁可减除而不要增乘,休歇一切反而比造作好。修行要抱着放下休歇的心态,歇即菩提,起心想修行也是一种执着(有求的心念就是执着)
。最好反其道而行,将一切休歇(即休歇一切的外缘,熄灭一切贪嗔痴,歇息一切狂心妄想,也就是了掉心中种种执着),这种心态反而比增乘的功夫好。
所谓无修之修是修一种减除的功夫,在打坐参禅时千万不要有所目的,如有所目的就是有所求—有求皆苦也,不如抱着无求无得来得心安。有些人一参禅就急着想见性,这也是一种禅病,因心念想急切地去求,求不到反而会很痛苦。求名利的心固然不对,求本性之心也是不对。世间种种贪爱执着必须放下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事实上向道修行一念也是一种执着,必须放下,最好抱着修无所修的心态,将种种取舍之心向上求之念放下。
当然放下不是称为一无所有,将求道见性之心放下也不是背道而驰,因为真正放得下才是真修行。如世尊对黑梵氏云:“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一切世俗的牵绑及修行的理念都放下,放下至无法放下时就是你的——再也放不下的就是本性的显现。比如衣服可以脱掉是外加的,身体无法脱掉就是自己的。无可舍之处才是真正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修行以无修无证无得的心念比有修有证有得更好。一般人论修行总要有境界证量成绩,这无非是错误的观念。修行不似做世俗的学问,修行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功夫,所以若有所得那根本是假的。真正修行要全部放下,心念再也没有任何执着挂碍恐怖颠倒,那就是你的本性。
反其道而行的功夫——无修无行,不是什么都不修行,而是将一切能放下的都放下。所谓歇即菩提是歇掉一切狂心妄缘当下就是本心的显现,不是在这时再去找个本心。修无所修是很深的道理,一般人不易了解,最重要的理念是一切尽量放下,不执着无所住看得开想得破,连修行的念也放下,因为与其修任何法,不如将这理念安在心中。所以修行不是打坐,道貌岸然才是修行,修行是心中了掉一切妄缘的功夫。修无所修是让我们不要强求,对法门的执着性愈重法执就愈重,法执愈重离道就愈远,也因此不要认为本性很好而去强求,反而要反其道而行,在放下一切的当下就是本性的显现(本性不是强求而得)。
对初机而言可勉励要精进修行,然而修行时不能刻意强求造作。言要生死心切是怕众生沉迷在生死大海中享乐而不知脱离,然而生死心切并不是要我们很在意的去拼命追求解脱,因这反而是一种禅病,生死心切无非是要让人了知无常迅速而已。有生死心切的人易放得下想得透彻,比如要死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且放不下也得放下了。所以时时抱着生死心切,对世俗的一切事物会放得下,心会较安详,无形中心态会建立出正确的修行的理念。
总而言之,应修无所修,得无所得。《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得无上正等正觉。有所得铁定是一种禅病。无所得不是一无所有,是心态上本然的不造作强求,有意而得一定是幻象,自性本体是本来具足,那能有所得?由外而来的才能称为有所得,是自己的就不能云有所得。比如取自己的存款的钱而说是有所得,这没道理啊。修行的本意在于无修之修,无行之行,无得而得,这道理了解后才能找出要见性的道路。
问:为何我法二执不能破,而空执可破?
答:空执是月溪法师为了阐述法执的微细相而立,一般佛经只云我法二执,如“罄破二执,永断三惑”。法执中蕴涵空执,月溪法师是将法执的微细相特别析出而为空执。
我执是以自我为架构的意识形态,以唯识学来诠释是第七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称为我执,即末那执着阿赖耶识的精神作用(无形无相的状态)为我。整体而言,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我执的范畴,除非不起心动念才算将我执破除,盖众生起心动念都有我在架构,不起一念我执才不产生。
破除我执本身是不可能。简单而言,我执就是脑筋的作用,脑筋的作用就是我的具体表现。我执本身不是让我们去破除,我执是众生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以我为中心的心念,除非将这个肉身了掉,不然我执是存在的。甚至晚上睡着时执着性还是在,睡着时第六识虽不起作用,但第七识仍然执着第八识,这种执着性一般人无法感觉到,其为一种昏沉混沌的状态,也就是道家恍兮惚兮的境界(有些众生以为我就是这种恍惚的境界)。睡着时如无第七识在执着第八识,则白天醒来就无记忆的存在,可见我执不是要破除舍掉的问题。
在修行阶位不要太执着我就可以,我执在见性时是转成自性的妙用,原先认同的主人公现在变成用上的工具,而不是见性人脑筋都不起作用。众生的见闻觉知本身就是我执,见性人只是将它转成自性的妙用,所以我执本身不能破。
法执是对法的执着性。例如了解一种相当深的理念而将以前不正确或想不通的理念理清了,其实这只是将法提高到以境界。譬如爬至高一点的山可看到下面的山,问题是站的地方也是山,也没跳离地球的范畴。例如想要舍掉一切妄想执着,但舍弃之念的本身就是法执;又如将我的假象幻观掉之后,又产生另一问题:幻观的念也是幻的,这就是典型的法执。原先之我的幻象了掉后,身心变得泰然自在,就以为这心经很好,其实这还是脑筋高层次心念作用,要了掉我执之心念本身就是法执,亦即对法没有做彻底的解决(用一念去解决另一念,而用的念本身无法再解决)。
将四大五蕴幻观了掉而处在轻安的境界,这轻安境界其实并非究竟,如经善知识开导而知道不究竟,便再否定这境界,这时将前面安详之心放下的本身还是一个念,就如想要舍弃法那个念也是念。若一味否定,再否定否定,这样一直否定下去是否定不完的,终究还是否定,没办法得到真正的肯定,法执是无法破。所以那些只在心念上做层层否定功夫的方式,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肯定的。
法执再细分就称为空执。例如就一切心念都断了,脑筋没有任何作用的心境,一般人即认为是一无所有,在、因在这种状态是想不透无法想象的,这就是典型的空执,亦称为无始无明。这空执是可以破的,空执虽然是众生无始以来就有,然一旦打破本性就会显现;空执不打破,我执法执绝对解决不了;空执打破后原先的我执法执就变成用上的工具(无执着性)。
所以我执法执是不能破的,也不能舍弃,在修行阶位上要利用我执(脑筋作用)法执(法的道理)来打破空执——一种无始以来没有突破之无记相(无记相即一切脑筋思想都断灭无知觉的样貌,一般人脑筋的意识形态由这顶层再上去就想不通,一般人会说:“就如虚空一样一无所有,还能有什么可言?”其实这是不对的。)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便认为无法再超越,这就是典型的空执。这地方只要有办法解决,那么十方世界就会现全身,也就是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一切都圆满具足。
打破空执以后的心境不在有以前的执着性,故知见性人是没有执着性的,但一切作用还是可以应用。如见性人还是可以使用身心,但对身心的执着性以不存在,不在认身心为主人翁。其实身心只是本性的妙用,但众生却以这身心为主人,以这身心为中心架构。
见性后,这种我的认知就不存在,这已不是起念认为身心不是我,而是本然地不再认这身心是我,此时十方虚空就是你的体性,那身心就如大海中的一个小泡沫,幻生幻灭,对本性而言是了不相干的。见性人对于身体的存在与否都很自在,因为没有相对性存在,所以即使还有无始习性存在,对他而言都不再有任何意义,故能透出五蕴山过生死河,一切业障拘他不得,生活得很自在无忧无虑随缘渡众。总而言之,修行对于我执法执空执登等三层的意义要分清楚,若不理清会生出很多弊病。如西方哲学家道家等,其我执都没有彻底了掉,故弊病很多。再强调一遍,我执本身是了不掉的,因为起心动念都有我在架构,所以修行不是将我法二执打破,而是利用我法二执之作用来澈见本性。.
问:前一段云放下一切,修无所修的心态,后一段又述及起念将空执打破,面对这两种不同理念,心态应如何调适?
答:空执就是无始无明,它本来是没有的。《圆觉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演说定有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众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故知面对本来没有的无明去做功夫是方便之言。打破空执不是起念去打破,而是用关照力让它机缘成熟自然爆破。空执的打破并不是把某种东西打破,因打破也是方便之言。
打破空执是由内而发的,譬如炸弹爆炸的本身是从里面发生的,不是从外面将它打破。 所谓的打破空执千万不要一味是起念将某种东西打破,而是心中在疑情的酝酿之下突然间的爆破,那无法解释的一瞬间就称为打破。所以打破空执需要有安在无所住无所修无所得,或安住在一疑团中的功夫。这疑团虽不能刻意将之打破,然疑团本身就具有一股力量,在安至时机成熟后会由内而爆破豁然开朗。因为脑筋有证自证分的作用,表示众生内有爆破无始无明的能力,只要将疑团酝酿一段时间,证自证分的作用就会爆破无明,本性当下就显现,这是由内而发的。所以打破空执及抱着放下休歇的心态两种理念并不违背。
问:是否修行中歇至无所歇之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下见性,一是坠入无始无明?当歇息一切又没见性时,如不想坠入无始无明,那么须安个什么心来修才对?在歇息一切的心态当中,是否须再提持要见性的心?
答:答大修行人在一切无所修无所歇的同时即是本性的显现,不用再言方便次第的功夫。然而,当抱着一切无所住无所得无所修的心念时算不算是本性呢?不是的。这还只是无始无明,亦是众生跳不出的框框。不过修行阶位抱着这种心念亦可,因为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个大疑团,想不透的谜,在这地方要继续抱着,即将无所住无数修的心念安住在心中,酝酿一段时间即可见性。当然对没有想见性的人,让他如法炮制是无法见性的。
如禅门修行都是想要明心见性,潜意识中就有这理念酝酿着,这见本性的念已足够了,就不必刻意提想见性的念,不然会头上安头。那此时应怎么修呢?就是抱着无所修无所得无所证无所住的心态,也就是心中有这种心态即可,而不应去死守着疑情的念头,抓着更不对。当然一个前提:这样做是为了要明心见性。然而在这地方不必再提想见本性的念(头上安头)。
入禅门都是想明心见性,所以历代禅师老是问:“什么是佛?”“什么是道祖师西来意?”可见入禅门没有人不想见性。见不见性修的方式对不对应不应机是另外一回事,大家都想见本性是千真万确的。入五祖的弟子神秀虽没见性,用的是渐修的功夫,然而他还是很想见性,只是见不到而已。入宗门修行要见本性的念一定具足,所以当这种心态足够以后,就不必再安想见性的念,只要让这想见性的念潜藏在意识形态中就可以了。修行时抱着无所修无所得无所证无所住的心态,如此才不会有禅病产生。
在放下一切的当下不会有很多的幻象,切不容易坠入魔境中。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具斩就没有幻境可言。修行会坠入幻境大都是因为有所求有所得,有希求境界就易坠入幻境。禅门修行是一切具斩,连佛来都要斩。佛怎么能斩呢?其实是斩假象佛,心中的幻象佛,不去认为心中的幻象佛来接引就很高兴,因为那如果是魔变现时该怎么办呢?要知道佛是实相无相的,一切幻出来的假象都是脑筋的作用。故禅宗有句名言:“一切具斩”/坏的固然要斩,好的更要斩;凡要斩,圣也要斩。圣跟凡是对立的,圣不斩一定有凡,斩尽一切连自己都斩掉,斩至无所斩就是本性。譬如虚空的体性是斩不了的,同理真佛也是斩不了的。
问:《六祖坛经》云:“汝欲得知法要,但于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本体。”和“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是否一样?
答:道理一样。不是起念去“不思善,不思恶”,那是多此一举。如五祖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顿教法门是言下见性,不是修行不修行的问题。当然平常要修行,不过祖师们不言修行的法要,只是去粘解缚,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故不论禅定解脱,更不论打坐观心。
问:也没有教我们要直契本心(找自性)吗?
答:祖师不会很明白的说出来,因怕你又会坠在找自性的禅病上。所谓:“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旦执着于将心找自性又变成“头上安头”。所以最上乘的禅门是一切都扫掉,见性人言下须见即可。再起心思量以落入中二乘的功夫(羊鹿等机),修定修慧都是羊鹿等机,是应中二乘人说。大乘禅门没什么法与人,虽然无法给人,但会帮你解决心中疑难。
问:若没办法直下顿悟时该怎么办?
答:如心中有问题,可以请教善知识,他会帮你解决。
问:“参”是否有功效?
答:有啊。其实历代禅师时时刻刻都在参,虽然没有言如何见性,但每个人都想见性(那就是用功了)。进入宗门不想见性,那要干什么呢?
问:是否虽用功而没有用功的名相?
答:其实入宗门都是想见性。但理论上不能再要你想见性,因怕你着相用功,变得一辈子都着相。如六祖问行思禅师:“汝当作什么来?”曰:“胜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胜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胜谛亦不为”就是见性这件事都不要了,不是很干净利落?
问:“参”这个念是否很不得已?
答:很不得已》如不对众生这么说,没有给一点眉目让他们来修也不行。也就是说如果你都不修那铁定没办法见性。
问:不修性而能言下见性之几率很小吗?
答:很小啊。只要知道方法,不要拘于哪有一法,再配合历代祖师那种心念(就是想见性)即可。但不要再安个想见性的心念,甚至想直契那种心念都很不究竟。
问:在修的阶位上还是要有直契的念吗?
答:是的。当然念念还是想见性,但不需要着在这个直契的名相上。
问:如何才能不着在直契的名相上?
答:不要执着,知道这些都还是方便即可。其实直契本性还是方便法,法可以修,不过要了解这都是方便。大乘禅门到究底愈摸不到边,等于说都不要修最好,而问题事若众生听了真的不修,也不行。
问:祖师偶尔叫你不要修的意思如何?
答:要你当下顿悟。
问:前面磨练的功夫要具足吗?
答:在宗门没有人是不修性不想见性的,问题是这些到后来统统要扫掉。所以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那要怎么办?参!
问:不知其本意,真的不修,放任就错了。
答:所以历代祖师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这是见性才不用修。不用修是对,但问题是不可污染,污染怎么办?参!
问:如何直下顿悟?
答:其实以大乘法门而言:“本自不迷,焉用悟?”如问解脱,历代祖师会说:“谁缚你?”每人缚你,要解脱作什么?同理,安个怎么去见性的念是多余的。理论上真正要顿悟,一切法应无所求才是真求,一切法应无所修才是真修,应无所证才是真证。其实历代祖师佛经(《般若经》)都在阐述这些道理;因有求皆苦,求法求解脱也是苦,你无所求才是真求,有所求就坠在法执里。但无所求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句话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你已立个求,才跟你说:“求无所求,才是真求。”
问:“无所求”的本意如何?
答:这是说诸法的体性了不可得,故有所求就不对。如虚空不能言有无;如言有,你拿给我看;如言无,我说虚空时你怎么会知道?故知自性本体是了不可得的,必须要见性才能如实了知。
问:求顿悟也是妄吗?
答:这已经落入将心无心(头上安头)的妄执上。禅法是很圆融的,在一个阶位上说可以,而在更高一层就要扫掉,连顿悟也要扫掉。
问:单刀直入这一念怎么办?
答:念念都在这里做功夫,不管机缘,不求顿悟,自然会顿悟。
问:单刀直入的念本身是疑情吗?
答:对。是一种无法见性而今生又一定要见性的冲动(推动力),这原动力就是疑情。没见性才要见性,在这地方你才会猛拼。行住坐卧时时提持。这念要很轻松安住;其没有文字相,没有深细之分,有一点想要见性的念就对。机缘成熟自然会爆裂(证自证分的作用)。其爆裂不一定在参的时候,那一刹那不是脑筋的作用,等于突如其来。譬如突然受惊吓的心态,间不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