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macy和chichi:1949-2009 中国60个时尚经典时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44:53

1949-2009 中国60个时尚经典时刻

 时代的标签就是时尚,从1919年辛亥革命至今,90年来,中国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中国人生活时尚的变迁。我们精心选取了60个极具代表性的时尚符号,希望描绘出一幅展现90年时尚变迁的历史图景。

 

民国时尚

穿旗袍——一种玲珑婀娜之美


 

  20年代最流行的女装是旗袍。旗袍原本是“旗人”,也就是满族人的传统服装,经过西方服装制作工艺的改良之后,在20年代风靡上海。张爱玲(《更衣记》)曾说: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因此,新式旗袍的可以说是带有女权色彩的一场服装改革。20至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上海女人的标准装扮,工人学生、职业妇女、摩登女郎和明星名媛无不偏爱,热度蔓延全国。

文明新装——五四精神的时尚符号


 

  1918年,从知识界传出了服装要返璞归真的的疾呼,提出“男子去长衫,女子去裙子”的口号。文明新装由此诞生。所谓文明新装,就是头上不佩戴耳环、发簪等装饰物,手上不戴戒指,身上穿朴素的衣服,下面配不带花纹的黑色长裙。这种装束由北京、上海两地的女学生最先倡导,之后蔓延至知识女性,不久连家庭妇女也脱下了华丽的衣衫,换上一身朴素。到了五四期间,白色运动帽、宽大短袖的白布衫,过膝黑色长裙成了全国各地女学生的标准装扮,不少学校还将它定为女生校服。所以,这种“文明新装”也被称作是“文明学生装”。

剪辫子——解开一条封建锁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落下了帷幕。

《良友》——一本画报与一个时代


 

  1926年2月,伍联德的《良友》画报悄然问世。让人惊讶的是,采取沿街叫卖的方式进行推广的第一期就卖了7000册。从此,它不胫而走,社会各阶层都对它爱不释手,不久它就获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誊。《良友》画报以摄影照片为主,兼有文字、绘画、漫画。版式编排极是苦心匠意,毫不逊色于现代画报。主编之一马国良先生曾经强调说,《良友》画报是“大型综合性画报”的真正创始者,甚至比美国著名的《生活周刊》整整早了10年。

百乐门——十里洋场的纵情欢歌


 

  20世纪初,西方交际舞之风盛行,最洋气的上海自然首当其冲,开了大大小小数十家舞厅。1932年,富商顾联承拿出70万两白银请到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建造了当时上海滩最奢华的舞厅——mount hall。(以谐音取名为百乐门)。“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这是1932年上海百乐门舞厅刚刚建成时,上海滩传颂一时的诗句。雄厚的资金将百乐门打造成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著名、最现代的舞厅。

张爱玲——一张时代反转片

  张爱玲的那个时代仍旧是旗袍当道的时候,她自己也穿,自己也改。但大多数时候她却是要自己买布、设计,自己做裁缝。她穿的“惊世骇俗”,在普通人眼中,剔除了才情,她是喜欢穿奇装炫人的刻薄女人。她对衣服的爱,是爱到骨子里了,就像爱胡兰成,就像爱刻薄一样。似乎都是些解释不了由来与生俱来的习性。十四岁的张爱玲穿着继母的旧衣生活在贵族化的圣玛利亚女校,自觉抬不起头来,难堪而自卑。“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都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地憎恶与羞耻。”

《上海摩登》——想象与重构中的上海


 

  1999年,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的上海摩登出版,以一种本雅明流浪知识分子的姿态在纸张上重建、绘制了一幅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素描。王德威在点评《上海摩登》时指出,“在研究现代上海过程的著作中,此书无以比拟的成就最高。李欧梵重新绘画了上海的文化地理,刻画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市与租界的微妙关系。此书史实超卓,文辞优美,端的令人钦佩;本书并预示着新世纪的一种新文化评论风格”。 剔除文辞中书稿推介的诱惑意味,李欧梵重构上海现代性的内在理路与外在描述无疑因此特别耐人寻味。

延安——战乱中的红色乌托邦


 

  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投奔延安的人中,有上海滩的女明星、有富甲一方的华商、有冼星海、邹韬奋、丁玲、艾青、茅盾、萧军等等当时颇具名声的知识分子,也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这样的名门子弟、爱国军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笔名为尼姆?威尔斯的妻子是延安好奇、活跃的客人。在延安,他们度过了令其一生难忘的自由、愉快的日子:周末开舞会,夜晚看星星、办沙龙。青年沟的礼堂里轮番上演《玉堂春》、《苏三起解》、《打渔杀家》、《林冲夜奔》、《带枪的人》(苏联作家包戈廷歌颂列宁的戏剧)。自办刊物、壁报多不胜数、层出不穷,内容可以赞颂、歌唱,也可以言辞激烈的批判。这里似乎真的实现了自由国度的乌托邦梦想,人们拥有绝对的自由、民主。

比基尼——媲美原子弹爆炸式的性感


 

  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进行多次原子弹试爆。1946年7月,一位巴黎的泳装设计师戴扎伊那·路易·雷亚尔推出了一套新式泳装,所用的布料极少,仅覆盖身体少部分的面积,穿上后几乎是全裸的姿态,在当时的服装界是一项爆炸性的创新,有人开玩笑说堪比原子弹试爆的实验,此类型的泳装因此而得名。比基尼热一蔓延开,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世界的大众文化和道德观念。在比基尼泳装的帮助下,玛丽莲?梦露成为好莱坞的性感女神,比基尼泳装也因为与梦露的名字联系起来而迅速红遍全球。90年代,比基尼传入中国,当时国内的时尚观还很保守,亲身尝试者寥寥无几,但印着比基尼美女的挂历却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