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瑞沃二手车报价:世博会场馆一瞥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20:24:46
最朴素场馆朝鲜馆

世博会还有2天就开幕了,各个国家的场馆基本都露出了真容。首次参加世博会的朝鲜馆在试运行时居然排队的人也不少,可见只要神秘也会产生吸引力。

朝鲜馆和韩国馆相距100米左右,占地1千平方米,由中国建好租给朝鲜使用(估计是免费的)。朝鲜的参展主题是“人民的乐园”,以雕塑、造型物、图片和电视片等形式展现平壤的历史文物、现代建筑、民俗文化、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表现“公园中的城市”平壤市的面貌,反映朝鲜人民建设“强盛大国”的精神风貌。

“上海世博会朝鲜馆以国旗、千里马铜像等图案装饰外墙,以主体思想塔、大同江、朝鲜式凉亭、假山、小石洞为主要展项,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首都平壞既古老又现代的风貌和朝鲜秀美的风光、独特的文化以及在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展区中放置4.5米高的主体思想塔模型。展馆内部将有一条弯曲的河流从展厅地面流过,象征源源不断的大同江。展区右侧设民族展区和小石洞,洞内再现世界遗产——朝鲜江西郡古墓壁画,洞口两边展示朝鲜风俗绘画作品。



在上海东方卫视的新闻中称坐落在平壤大同江畔的主体思想塔是为纪念金正日70寿辰而建,其实是为纪念金日成70寿辰而建。这种错误要是发生在朝鲜,估计写稿子的和念稿子的都吃不了兜着走。

下图是我在平壤实地拍摄的主题思想塔:

登上170米高的主题思想塔,可一览美丽的平壤市景。

由于朝鲜馆内部布展手法较为老套,缺乏新意和鲜明特色,所以参观者在馆内的逗留时间极短,三五分钟即可。与人为善的中国官方媒体挖空心思找出了一个词来形容,说朝鲜馆尽显“朴素之美”,倒是颇为贴切又不失友好。



而相隔不远的韩国馆尽管人们还未得以一窥内部究竟,光看鲜丽的外貌和宏大的规模,就不免让人感慨一番了。

美得就像一幅画的白俄罗斯馆

我在上海世博会参观的第一个馆是白俄罗斯馆。原因说来也简单,因为我首先来到的是C片区,白俄罗斯馆四周外墙上的鲜艳的图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更重要的是,白俄罗斯馆不需要排队。

这是白俄罗斯馆的后墙:

展馆四周的图画颇具童话色彩,完全不受西方传统美术透视感的约束,乍一看有点像儿童画,仔细看更像中国的“金山农民画”。







走进馆内,只见天花板、展馆四周以及地面都是巨幅的白俄罗斯风景画,展示了首都明斯克的美丽风光,风格和外墙上的图画别无二致,其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给每个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馆内还张贴了不少小幅的美术作品,和那些巨幅画面一样,色彩绚丽,线条简洁,造型夸张,妙趣横生,越看越像上海的“金山农民画”。我忍不住拍了好多,放在这里与各位分享:







这里还有几幅真正的儿童画,描绘了白俄罗斯儿童心目中的美好城市。


在小小的白俄罗斯馆,我就流连了约20分钟,照此速度,世博会海量的展馆何时才能看完?
世博会把大半辈子的队排完
上个周四去了趟世博会。之所以选这天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想避避周末的高峰,二是这天天气凉爽,最高气温仅19度,阴天,无日晒,舒适指数极高。不过没想到,也许英雄所见略同,当天游客数楞是突破了25万,很多热门场馆前的排队长龙令人望而生畏。于是乎,我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遇到排队绕着走,专挑不排队的冷门场馆看,看了20多个非热门馆。因为我始终认为,世界多样性,各有各精彩。

在C片区,非洲国家有独立馆的屈指可数,刚开不久的埃及馆旁也排起了长龙,没有十五分钟进不了。算了,我还是去突尼斯馆吧。

巴西作为南美大国,队伍自然不短,最起码要排上20分钟。我闪,还是进邻居阿根廷馆看看吧。

超级大国美国馆,瞧这架势没有1小时进不了,咱只能过门不入了。

比利时馆队伍还行,半小时以上吧。

很多人冲着瑞士馆的缆车而来,队伍当然短不了。

意大利馆,1小时以上。我还是去荷兰馆算了。荷兰馆属开放式空间,可同时容纳数千人,观众可鱼贯而入。


从荷兰馆居高临下看英国馆前的大队人马:


逛世博会绝对是个体力活,可把大爷大妈们给累坏了:

坐免费公交来到A片区,排20分钟队上了“大飞碟”(世博文化中心),目的是为了从高处俯瞰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全貌。这不,脚下韩国馆和沙特馆旁的壮观队伍尽收眼底。


从“飞碟”里出来,在亚洲区随便逛逛吧。发现台湾馆门口队伍很短,才几十人,一问排队的都是手持预约券的。问预约券何时还有,答“晚上6点发放1000张”。来到馆前的发券处,哇塞,离发券还有两个半小时,就已经排上了四五百人了!


不远处的尼泊尔馆,独特的建筑艺术很吸引人,不用排队,只要在九曲十八弯的排队通道里走上5分钟,就可进入。


印度馆前密集的排队者,估计没1-2个小时根本进不去。

多种文字的“欢迎”字样下,沙特馆前的漫漫长队会让意志薄弱者崩溃:




虽然队伍很长,可排队者的表情倒也不急不躁,淡定得很,也鲜见插队和争吵,令我感佩。


问出馆的游客,“您进去之前排了多长时间?”,答曰:“4个半钟头!”

相隔不远, 炙手可热的韩国馆人也不少,从外面看似乎队伍没那么恐怖,可内有乾坤,巨大韩国馆内部的开放空间里躲着大部队呢。

天色已晚,可日本馆外依然人山人海,据说到晚上也是如此。

就连进哈萨克斯坦的展馆也要排上十几分钟。

进朝鲜馆倒不用排队,因为看“主体思想塔”无需逗留太长时间,不过馆内购买朝鲜邮票的三尺柜台也被游客围了个严严实实。

晚上7:30,澳大利亚馆前已不见人龙。

估计若干年以后,这些参观者对上海世博会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去世博会,把大半辈子的队都排完了。
天价奢侈品出售的伊朗馆
上海世博会伊朗馆位于A片区的东南角,与朝鲜馆比邻而居,人气比朝鲜馆旺一些。我去的时候天已擦黑,但也排了约10分钟的队。整个展馆采用了伊斯兰传统建筑风格。

大门旁外墙上的浮雕。


进门后看到的内贾德总统的致辞:
(请注意第二行,“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赫尔丁”, 其中的“赫尔丁”我不解其意。由于我不懂中文上方的波斯语,对照中文下方的英文发现,“赫尔丁”是从英文“helding”翻译而来。我怀疑此处英文应该用“holding”,而误用了“helding”,导致由英翻中的人不知所云,强行用音译“赫尔丁”代之。)

展馆内处处透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一层大厅中央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玻璃房,里面展示了伊朗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不过伊朗馆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二楼陈设的传统波斯地毯和地毯画,其图案之精美和价格之昂贵令人咋舌。

拾级而上,游客首先见到的是一些精美的波斯手工艺品,鲜明的民族风格让人爱不释手,价格动辄数百上千。


这里展卖最多的商品非久负盛名的波斯地毯莫属。下面这幅精美的纯羊毛手工地毯售价仅15000元,是用来提升人气的特价品。


而更多的100%绢织的地毯则是动不动就一两百万人民币的天价了,一张薄薄的地毯几乎相当于大中城市一套房子的价格了。






波斯地毯价格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每一块地毯的织成,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用纯手工完成,图案优美细致,件件都可谓是上乘的艺术精品。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地毯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其材质和编织密度,羊毛织的便宜,用丝、绢等织的就要贵很多,而编织密度上,一英寸1000段的就要比一英寸100段的贵很多。 只是我对地毯的行情并不通晓,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消费能力,想买的朋友建议还是好好砍一砍价,说不定买一张地毯能砍下一套小户型的房子呢。






我注意到,这些昂贵的地毯除了用中文标注外,一般还标有日文,大概伊朗人也是瞄准了日本人鼓鼓的荷包吧。

整个伊朗馆里最最昂贵的,要属下面这块迷你型挂毯了,这条规格仅为22×17cm、镶在镜框里的波斯挂毯,标价380万人民币。据介绍,这块挂毯100%用蚕丝织成,工匠耗费了20年的时间、使用放大镜精织而成,每一公分的面积里织进了1200段。






这些波斯地毯,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价格基本都在6位数和7位数,相信买了舍得把他们踩在脚下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把整块的地毯挂在墙上,做装饰之用。






这些面积比较小的地毯相对比较实惠,一般不超过10万。

下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是伊朗馆某个工作人员的儿子,看样子也就5、6岁的样子,装做卖地毯的商人的口吻,用流利的普通话一个人自言自语,念念有词。有的游客逗他,他也煞有介事地用中文对答如流,很是惹人喜爱。


很多游人围着他,跟看小品演出似的。估计这个小孩自小长在北京,中文也成了他的母语了,长大了不是个外交官就是个成功的波斯商人。

伊朗馆全景。一圈走下来,耗时15分钟,感觉不虚此行。


最让人舍不得拆的精致场馆
尼泊尔馆
按照世博会的惯例,所有场馆在184天的会期之后都要被拆除。不过也会有极少数例外。我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时参观了1988年世博会的原址,发现虽然所有其他展馆均被拆除,唯独尼泊尔馆被完好的保留至今,其精美的木雕艺术至今仍成为布里斯班南岸公园的一大亮点。(详见我的博文:布里斯班探访1988年世博会遗址)(点击进入)
如今,在上海世博会上,尼泊尔馆同样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惊艳全场,而且规模比起澳大利亚的那座要宏大的多。如果会后一拆了之,岂不可惜。


尼泊尔馆坐落在A片区,与印度馆毗邻,和中国馆也不远。它以一座大型的镂空佛塔为主体,复制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著名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周围布局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尼泊尔民间房舍,展现了尼泊尔工匠们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才华。

尼泊尔馆名为“阿尼哥中心”,以纪念尼泊尔古代杰出建筑工匠阿尼哥在建筑方面以及为增进古代中尼两国友好交往而作出的杰出贡献。阿尼哥是尼泊尔的国家英雄,也是一位在中国有着较高声誉的尼泊尔古代杰出建筑工匠,他有生之年建造了众多的佛塔,著名的北京白塔就是他的杰作。



下图中左起第二人为尼泊尔馆的馆长。

尼泊尔馆正门。



尼泊尔馆的展品和装饰品都是用纯手工工艺制作的,木雕、陶塑上都有着非常精美的图案,是由约350户尼泊尔家庭耗时近三年完成的。所有的门窗完全是用最简单的传统手工雕刻完成,沿承了尼泊尔13、14世纪时期的传统技艺。


举目四望,馆内馆外到处都是用传统手工雕刻而成的门窗。据说,馆中共有这类门窗约200件。件件雕刻精美,上面雕刻的每一朵花、每一种动物都有着深刻的故事和寓意,可惜我们看不出门道。





就连外墙陶砖都烧制有精细的图案。

尼泊尔馆外墙上镶嵌有很多木雕,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尼泊尔特色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将两千年历史的尼泊尔文化浓缩其中。







沿着螺旋形的楼梯,游客可以登上镂空馆佛塔的塔心,自上而下瞻仰。上行的楼梯之所以被设计成螺旋形,说是寓意着佛祖的启蒙之路。


按照原计划,珍贵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将于今年6月或7月被放置在这个佛塔的中心,展示一个月。不过由于佛祖舍利的“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十分复杂,最终来不了上海,但据说会在佛塔内展示佛祖七步中第一步脚印的复制品。
在尼泊尔馆还陈列着许多精美的展品,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



此外还有好多富有鲜明特色的工艺品可供选购。



整个尼泊尔馆就犹如一座尼泊尔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殿堂,倾注了尼泊尔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这样一座场馆在世博会以后如何加以保存和利用,值得有关部门好好规划。
惊艳神奇水上绘画的土耳其馆
去土耳其馆有两个原因,第一以前去过这个国家,有亲切感,第二队伍虽长,但始终是活动的,往前移动的。果然,沿着不断折返的蛇形区走上10分钟,还算轻松,便可以进入土耳其馆。

一看中规中矩的方块造型就知道土耳其馆也属于租赁馆。只是土耳其人很巧妙地在方块外面罩上了一层赭红色的网格状物,据说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Catalhoyuk,是8500年前的建筑风格,显示土耳其古代文明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一走进“文明的摇篮”, 里面的光线一下子变得很暗。在一片黑咕隆咚里,陈列着一些土耳其古代城市的设施和文物。







离开神秘的“古代”展区,我便随人流进入到一个360度的环幕电影院,里面循环播放一部风光片,展现了伊斯坦布尔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宏大的清真寺中。



在靠近出口的地方,有一大群参观者被一个现场作画的人所吸引,大家自动围成一圈,饶有兴趣的欣赏艺术家的“表演”。

只见画家前面有一个白铁做的浅浅的水盘,画家用特殊的笔状工具,一会儿弹,一会儿甩,一会儿滴,用各种方法朝水盘里添加各种色浆。

不一会儿,水面上就东一团西一簇地布满了各种大小不规整的色团。

然后画家用类似于针一样的东西在布满颜料的水面上看似漫不经心的划过来扫过去。

仿佛就在一瞬间这些由于表面张力浮在水面上的色团就被拖拽成无比奇妙的图案,让人啧啧称奇。

图案和花纹在画家的轻轻松松的滑动中,不断发生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

看着图案达到了预期的构想,画家取来一张A3大小的白纸,轻轻地覆盖到水面上,慢慢压实。


画者轻轻抚平纸张,然后缓缓地将纸片揭离水面。

人们发现,水面上的颜料已荡然无存,已经悉数被纸吸走了。


而刚才水面上漂着的神奇图案已经被拓印到纸上了。


恕我孤陋寡闻,这种作画方式我还是头一回见到,以前在土耳其也没有机会见到,称奇之余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绘画形式。可惜现场没有工作人员介绍,连个文字说明也没有。

回来整理照片时查遍互联网,也查不出任何有关这方面的中文咨询。


我仍不死心,搜寻我拍的现场照片,发现绘画表演现场后方墙上有中文“绘画”二字,旁边还有一个拉丁字母单词“Ebru”。我估计Ebru就是这种神奇绘画方式的土耳其叫法。网上一搜,有关的英文咨询还是挺多的。
原来这种古老神奇的绘画方式,英文里称作“Turkish Marbled Painting Art of Ebru”,是一种水上的印染技法,在土耳其被称作Ebru,姑且可以被译作“大理石纹水拓画”,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了,使用的是天然的矿石和植物制作的颜料,而水里事先添加了一种叫做Kitre的天然胶粉。Ebru最擅长表现类似大理石般的美丽花纹和美丽的郁金香。据说这种艺术发源于唐代的中国,后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中亚和欧洲,到奥斯曼帝国时期被发扬光大。
这里附上一个土耳其人拍的很优美的视频,艺术地展示了Ebru这种神奇的水上绘画艺术,请欣赏:
',1)">
在土耳其馆见识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神奇绘画艺术,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每天50万大军彻底消灭冷门馆
我的首次世博之旅是在5月13日,一个凉爽宜人的周四。那天近25万人的入园量曾让我见识了一生中从未遇到过的壮观的排队景象,发出了“去世博会把大半辈子的队排完”(点击进入)的感叹。我的本意绝不是吓唬想去世博会的人,而是建议大家别一窝蜂去所谓的热门馆,不妨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不用排队或排队时间很短的冷门馆看看,因为世界多样性,各有各精彩。

时隔三个星期,当我再次来到世博会时,尽管我的神经已经足够坚强,我的心理准备已经非常充分,但世博园里的人山人海还是超出了我的预估,这下恐怕要把下辈子的队都排完了。

我精心挑选了诸多攻略中一致推荐的入园人数最少的冷僻入口,世博3号门--半淞园路入口。可就是这个“最冷门”的入口,花了我整整70分钟,才得以完成安检入得世博园。

进入世博园,昔日门前冷落的浦西展馆前早已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了。

下图是以前的冷门展馆“万科馆”的绿色通道,专供70岁以上老人、婴儿车和轮椅通过的,现在也排起了队。

走绿色通道,也是要有耐心的哟。


上汽通用馆,是可以网上预约的为数不多的馆之一。我去的前两天,特意在其官网进行了注册,试图预约。可进入预约程序后发现,能预约的最早时间是5天以后了。如意算盘泡了汤,排队吧,没有3小时又拿不下,只得放弃。

既然浦西已经不再冷僻,我还是决定坐越江线杀回浦东大本营看看。只是现在坐公交也要排队了。幸好大巴班次非常密,等候时间极短,令人满意。

由于惧怕欧洲区的人山人海,过江后我在亚洲区就下了车。发现哈萨克斯坦这个冷门馆貌似排队人数不多,决定上前一探。

可这块告示牌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不过这也给了我一个经验,有的队伍看似不长,但由于电影座位数的限制,排队时间可能大大超出你的想象。所以事先一定要问清楚,不可贸然排队。

大韩民国馆附近的滔滔人流是排韩国馆的吗?错!是排日本馆的。这不,从日本馆旁边一直排到亚洲联合馆三这儿了,没有4-5个小时估计拿不下。


席地而坐,保存体力。

为防止长长的人龙阻断其他展馆客流的交通,武警战士把队伍分成一个个组团,逐团放人,依次进入下一个组团的位置。

以前寂寥的亚洲联合馆三如今也是人声鼎沸。整个世博园最后一个开馆的伊拉克馆,因为场地狭小,容不下多少人,故而门前也排起了长龙。


我在门口探头瞄了一眼,整个伊拉克馆的内容尽收眼底,算了,SKIP,直接跳过。

乌兹别克馆前的长龙:

位于亚洲联合馆三的吉尔吉斯馆由于以前参观者稀少,并无安排蛇形排队栅栏,大批蜂拥而至的参观者在到处碰壁之后茫然的奔向每一个可能不需排队进入的场馆,导致这里人流拥堵,幸好大家还比较听从工作人员的疏导,否则那几扇薄薄的玻璃门挺悬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蒙古馆前:

连东帝汶馆都需排队30分钟以上,让人哭笑不得:

朝鲜馆前的长龙。“中国观众无限仰慕主体思想照耀下的人民乐园般的我们共和国,纷纷排队参观。”在此,建议朝中社可采用类似下面的图片和说明予以报道。

上次我排10分钟队就进入到伊朗馆见识了380万元天价的波斯地毯 (点击进入),今天这么多人该不是看了我的博文来见识天价地毯的吧? 开个玩笑。

队伍拐了个弯,消失在远方:

黎巴嫩馆是我上次来世博参观时间最短的,只在里面呆了3分钟。可瞧这队伍没有半小时拿不下来。

下面这些人在苦苦期盼进入以色列馆:(排队时吃苹果既能当饱,又能解渴,一举两得)

人流显然大大超出了原先设计的蛇形区。

在尼泊尔馆前博成路高架步道下面是蔚为壮观的沙特馆排队区,在这里排队的人需等候几个小时才能进入沙特馆前的蛇形区,到那里再排上4个小时左右,总耗时8-9小时才能进入仰慕已久的沙特馆参观12分钟。

地上一片狼藉,一地的食品包装袋。不过我认为这倒也情有可原,因为排队者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不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是无论如何也扛不下这8-9个小时的。适当加强清扫工作即可。

有武警的维护,这里秩序井然,排队者表情淡定。说心里话,我心里对这些排队者只有两个字:佩服!

可能是受沙特馆的感染,或者爱屋及乌,很多向往沙特馆的人退而求其次,对阿联酋馆也情有独钟,这条长龙就是排阿联酋馆的,我问了一下,需3小时左右:

除了进园和进馆需要排队外,你在世博园还会在那些环节排队呢?噢,对了,在场馆内敲纪念章要排队。

上图是巴基斯坦馆内等候敲章的人流。下图是巴基斯坦馆贴出的敲章须知: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用午餐需要排队。所以自带一些干粮应应急也是必要的。

吃上一碗面可能要排队30分钟。

某些热门区域如厕也需排队,照片我倒是拍了,考虑再三,还是不贴了。
总之,由于现在每天的参观者稳定在50万以上,整个世博园已经不存在无需排队的冷门馆了。只是排队时间有长短而已。有意参观者务请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兴趣,量力而为。
一般晚上18:00以后,一些冷门馆的排队人数会下降到非常舒适的程度,大概5-10分钟即可入内。晚上20:00以后,一些热门馆的排队时间也会大大缩短(例如法国馆和英国馆)。但一些超级热门馆不适用。比如沙特馆,下午18:00以后不接受新的排队者,因为队伍里的人尚需消化4小时左右,不让你排队也是对你负责。
下图拍摄于18:00的浦西可口可乐馆,队伍比白天明显缩短了许多,但仍需排队2小时。

晚上8:30分的瑞士馆,排队等待乘坐缆车的人流依然壮观:

罗罗嗦嗦写了上面一大通,不是想吓唬大家,而是希望各位如果要去参观世博会,务必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量力而为,哪怕一个馆都不进,见识一下近百座各具特色的建筑外观和一生难遇的巨大人流也算是不虚此行了。抱着这个心态去,你一定会收获快乐。
夜游世博就一个爽字

随着盛夏的临近,白天逛世博的“舒适指数”越来越低,“痛苦指数”越来越高。姑且不论与每天的50万大军如何拼搏奋战,单是那火辣辣的太阳就够你受的。今年上海的天气已经是出奇的帮忙,过去的四十多天以多云和凉爽天气为主,可盛夏终究还是要来的。所以我向各位强力推荐,夜游世博,那感觉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

去过世博会的人恐怕对上午入园时长达1个多小时的安检等候记忆颇深,不过要是你选择傍晚时分入园的话,不用等候,可以“长驱直入”。

下图是世博园每天上午人流量最大的马当路入口。看着空无一人的壮观的蛇形排队隔离栏,想象着上午这里乌泱乌泱的人群,此刻长驱直入的你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上午是你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等安检,这会儿可是安检员“站在村口盼亲人”似的等你。痛快吧?

过了安检,坐上地铁13号线(世博装用线),直奔园区而去。

上午这车厢里可是挤得无立锥之地哟。

从第一站卢浦大桥站出来,就进入了浦西园区。日本产业馆前排队的人仍然不少,约需1小时,那我就看看室外演出得了。

思科馆排队人数大约仅为白天高峰时的1/3,约需40分钟,我还是等不起,略过。

国家电力馆,貌似门前冷落,一个工作人员居然用电喇嘛吆喝起来:“欢迎参观浦西最好看的中国电力馆,不用排队,直接入场!”还有这等好事!赶紧进去看看。

中国电力馆的“魔盒”还是颇有些名气的,现在只用等候5分钟,即可入场。

流光溢彩的晶体“魔盒”内,你站在透明的悬浮平台上,被720度旋转的五面影像所包围,体验一回与众不同的“沉浸式”视听之旅。

中国铁路馆也不用排队。

主要展示中国“玉文化”的震旦馆也是游客稀少。

中国船舶馆仅需排队20分钟了。不过太空家园馆、中国石油馆、可口可乐馆等候时间还是很长,我决定转战浦东!

浦江两岸,园区绚丽的灯光如梦似幻,流光溢彩。

隔江遥望刚刚还置身其中的中国船舶馆,旁边高达165米的巨型温度计也分外抢眼。

大主角,“中国馆”:

头号名角儿,沙特馆:

夜晚的尼泊尔馆,更添一分神秘。

每晚8:00,大型音乐喷泉在浦江边准时开演。

太空飞碟般的世博文体中心晚上更显得轻盈通透,也有人把它比喻为美丽的“珍珠蚌”,倒也贴切。

世博轴上阳光谷的夜景璀璨夺目。

八点半过后,我坐公交来到了C区--欧洲区,转到法国馆附近时发现,白天的排队长龙消失了,只有近三四百人在蛇形区里快速移动着。

原来法国馆快闭馆了。为了消化人流,馆方加快了入园速度。眼看还有5分钟就要停止入园,我赶紧加入了快速移动的队伍。一个工作人员喋喋不休的向我们这些“幸运儿”说,“白天你们最起码要排两个钟头,现在只要10分钟,你们不要太格算哦!”(上海话:“你们实在太划算了!”)

所有此刻进入法国馆的参观者都跟在古玩市场捡了大漏似的,一个个喜滋滋的。

从法国馆出来,看着空荡荡的蛇形排队隔离区,心中无比感慨。

不远处的英国馆也还开着,候场的参观者正鱼贯而入,赶紧跟上,5分钟入内!

拥有6万棵种子的圣殿真不是盖的。超级震撼!

出得英国馆,捡漏捡上了瘾,看见意大利馆前的队伍也在快速移动,心中大喜,狂奔过去,被告知排队在5分钟前已经截止,“明日请早吧!”只能悻悻然隔着玻璃窗看着这批搭上末班车的幸运儿了。

意大利馆斜对面的卢森堡馆,在傍晚就早早地关门大吉了,只留下87岁的“金色少女像”一个人“值夜班”。

号称快乐大街的荷兰馆,永远是人流汹涌且无需排队,这会儿人流依然川流不息,玻璃房里的展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比白天更显生动。

俄罗斯馆的夜景如梦如幻,可惜已经闭馆了。

晚上10点多了,一个人静静地走在空荡荡的高架步道上,可以从从容容欣赏这些造型各异,明丽眩目的场馆。这是加拿大馆。

螺旋形的丹麦馆。

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小美人鱼”正思念着故乡。

冰壶般的芬兰馆一角。

不知不觉已经是22:45分,发现自己已经来到地铁13号现世博大道站。正当我准备出园时,听到澳大利亚馆那边传来电喇叭的声音:“澳大利亚馆还没有闭馆,欢迎大家参观!”奔到馆前一看,果然灯火通明,游客三三两两正往里走,免排队,零等候!一位游客告诉我,下午这里曾经要排队3小时以上!又赚了。

在可以容纳1000多位观众的环形剧院,澳大利亚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引导我们两三百位末班观众如何占据最佳的座位。15分钟的演出,通过三位澳大利亚的“儿童”述说他们的梦想和对城市未来的期待,可以上下起伏的圆形屏幕墙让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

来到出口处大厅,这里乐声阵阵,热闹依旧。很多参观者在耐心的挑选着心仪的澳洲商品,丝毫没有了白天的拥挤和窘迫。

出得澳大利亚馆,抬表一看,已是23:30分。整个园区已经非常安静,只见一个“真正”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徜徉在葡萄牙馆前。(顺便插一句,白天的世博园堪称全世界残疾人密度最高的地方,各中奥妙早已路人皆知)

坐上空空荡荡的地铁13号线,踏上回程。

回到马当路,已是23:41分。

园区出口处灯火依然通明,今天的世博夜游算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小贴士:夜票的入园时间是每天的17时以后,也就是说这张门票可以从17时一直逛到闭园的24时,票价90元。想去夜游的参观者建议趁早。随着盛夏的来临,估计夜游者的人数会逐步攀升。世博会的规律是,当某一个攻略被大家知晓时,这条攻略的失效就为时不远了。
沦为阿拉伯集市的也门馆
标签:上海世博会
也门馆
阿拉伯集市
原创摄影
旅游
分类:世博印象
在上海世博会,很多国家的场馆都会辟出一块专门区域出售该国的特色商品,给许多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人带来了亲密接触异域特产的难得机会。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场馆,宣传自己的国家的文化、科技、历史或者其他特色总是第一位的,卖东西总是附带性质的。可有一个国家的场馆,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展示,整个展馆被布置成一个大集市,一溜的摊贩,里面人声鼎沸,宛若走进了自由市场,这就是也门馆。
也门馆位于世博园的A片区亚洲二号联合馆内。 我们的官方媒体宣传是这样形容它的:“带您游览也门市集,再现市集繁荣景象。”

一走进也门馆,你会以为走错了地方,进的不是展馆,而是特色纪念品商店。

展馆的四周被布置成了一条阿拉伯街道,摆满了售货摊。

人们看不到介绍也门基本情况的任何展示,唯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商品。

貌似生意还挺不错。



再看看卖的东西,每个摊档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无非都是些项链、手链、手镯之类的小工艺品。

这些商品乍一看花花绿绿,很吸引眼球,仔细一看又觉得做工略显粗糙,和阿拉伯露天集市的档次倒也般配。






这些“链条”上镶嵌的各种“宝石”怎么瞧都像是塑料或树脂做的。






这些守摊的人大都一身阿拉伯的打扮,他们多少会一点简单的中文,有的中国顾客也会说些英文,但即便语言不通也丝毫不妨碍买卖双方用计算器等工具讨价还价。


由于客流量很大,生意挺火,瞧把这些商人给乐的。







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和有着鲜明异域特色的商品颇能打动中国参观者的心,成交很是活跃。




由于我对这些东西本身没什么兴趣,连价钱都懒得问。我倒是很担心很多没有经验的中国人会被这些阿拉伯商人狠宰。

我总觉得这里有些个东西就好像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似的,如果开价不贵,买来玩玩倒也无妨。如果哪位业内人士看出了点门道,不妨给大家指点一下,以防大家被被斩了“冲头”(被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