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中国代理是谁:以儿童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1:44

  以儿童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

  对于这项活动的意义,多年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专家阐述了他们的看法。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提出,希望这些直观、拙朴而真切的图画和文字,引发广大教师积极的反思,带给广大教师深刻有益的启迪,帮助广大教师塑造新的形象,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学生,以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以现代教师的风采感染学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漠视儿童的感受,总是"应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却很少考虑儿童的感受、体验和需要。过去,我们谈论教育、谈论教师,都是由教育专家谈、上级领导谈、教育科研人员谈或者教师自己谈,唯独没有儿童的声音。好像孩子说不出什么,因而没有必要让他们谈。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常常把学生假设成没有情感需求的知识容器,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不需要选择,也没有能力倾诉,他们只要被动地接受、服从就行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许多时候,我们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被我们严重地忽略了。

  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史静寰谈了自己的看法:平时,在学校里,一些教师工作能力强,所带班级成绩好,被评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而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自己认为的好老师,与学生期待的好老师有时是不一致的。其实,对于教师的许多做法,学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比如,"对于基础知识,老师总要求我们在课下掌握,而课下又发给我们大量练习题,我们哪有那么多的课下?""做的题不少,就是没有看书的时间,没有想的时间,全是机器般地做题,不去思考,下次做题仍不会。"

  史静寰老师举例说,某地有一所小学和初中混合校,领导认为难管理,比如做操,混在一起,太乱,不整齐;老师也认为小学、初中混在一起不好,秩序乱,不好管理。

  而史老师问:发生过冲突吗?他们回答:"没有。初中生知道照顾小学生。""我们学校条件好,其他学校都是小学和初中分开的,我们一起讨论教学、备课,很开眼。还去初中听课,感觉很有收获,这几年听得少了,教师不能自己听初中的课,希望学校组织,这样有助于小、初过渡。"

  课间操后,与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交谈:

  问:你们喜欢这所学校吗?答:喜欢,我姐姐也在这所学校,上初中。

  问:你姐姐也喜欢这所学校吗?答:喜欢,我还没上学,她就和我说起过。

  另一学生说:我见过她姐姐,还和她姐姐说过话呢。史老师说,可见,这种小学、初中的混合校,学生很喜欢。

  通常,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视角安排、实施教与学活动,而漠视了学生的需求。福建东山县后林小学李育生老师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到一所学校听课,被那精美的"教学长廊"所吸引,信步走过去,这个教学长廊比我还高。"这么高,孩子看得见吗?"我请来一位学生,让他也看看,只见他仰起头,很费力地看着。我问他觉得怎么样,他告诉我看不清楚。孩子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布置是要给孩子看的,可他们却看不到。而到另一所以美术教育闻名的学校参观时发现,在该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墙上,到处挂着世界名画和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然而与其他学校迥然相异的是,这些画都挂得很低,有些居然低到成人腰部的位置。校长解释说:"对于大人来讲,是吃力些,但对于儿童而言,却正好呀。"这就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它企求一种深切的慰贴,那就是站在儿童的高度,与学生的眼光平等地对视,平等地交流。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平举例说,有一次,她去一所学校,发现学校建得很美,常常有外人来参观学习。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听听学生怎么说。她问学生:"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不喜欢。"学生回答。"为什么?"季平接着问。"没地方玩。""教室太拥挤,东西没地方放。""上厕所要走很远的路。"学生的回答令人深思——我们该如何满足儿童的需要?我们该如何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

  3000幅儿童画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长久的。作为教师、作为学校、作为社会,对于我们的孩子究竟了解多少?儿童是教育事业的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尺度。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不仅要提供科学的知识,应用的技能,还应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尊重、接纳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要体察儿童的情感需要,实施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应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