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销售提成一般多少:lishi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9:59

五、东、西分立

1、东魏、北齐的政治

   A:东魏、北齐之立:高欢起兵;企图弥合民族矛盾;534年,建东魏,都邺城。550年其子高洋废魏建齐,577年为北周所灭。

   B:鲜汉矛盾:括户;士族地位的下降。杨愔;祖珽。

   C:鲜卑人的汉化:河清均田。

2、西魏、北周的政治

   A:西魏、北周之立:宇文泰平定关陇,535年建西魏,都长安。557年其子宇文觉废魏建周。

3、隋代周及统一中国

   战争性质:统一战争。

史料:

1、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选自《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十年五月诏书)   

2、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河东道府额亚于关中。河北之地,人逐渐逃散,年月渐久,逃死者不补,三辅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

3、天宝八载五月九日,停折冲上府下鱼书,以无兵可交。至末年,折冲府但有

兵额,其军士、戎器、六驮、锅、幕、糗粮并废。(选自《唐会要》卷72“府兵”条)

 

 

 

第九节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参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第637—638页)

(07大纲此节上为: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一、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卷入)

二、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推动作用

三、六镇起兵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参加)

四、东魏、北齐境内的鲜汉矛盾与斗争

五、西魏、北周的改革

1、改革内政

A:宇文泰采苏绰之议,制定计账和户籍制度。

B:颁布六条诏书。

C:用人不限门资,对门阀势力进行限制。

2、改革均田制度   

3、创立府兵制

    A:性质:与周礼六官结合。

B:机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将军。

C:兵源:由豪强充任扩至富家子弟,最后一般贫下户均可入兵。府兵不入户籍,另立军籍。

D:意义: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进展,政府在编户外控制了一些农民,对北周实力的加强及统一有作用,也为隋唐府兵奠定了基础。

“初,魏孝庄帝以尒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三六〕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北史》卷60《李弼等传》附录)

“(魏大统)九年(543年),太祖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周书》卷2《文帝纪》下)

“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隋书》头子4《食货志》)

4、周武帝灭佛

574年周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两教。

5、释放奴婢

六、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1、各族融合的表现

   南北朝末期,入塞各族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和汉族基本一样。融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少数族也带来了优秀的思想文化,为汉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2、边境各族

   A:柔然/芮芮/蠕蠕:阿那瓌;北魏劲敌;554年灭亡。

B:高车/丁零/敕勒:546年,突厥击败高车,成为其附属国。

C:突厥:五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六世纪以后,势力壮大,552年,阿史那土门建立汗国,灭柔然,破吐谷浑,领土范围急剧扩大。

六、民族融合的成果

为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催生了强盛的隋唐王朝。

第十节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玄学和宗教

1、魏晋玄学(《老子》、《庄子》、《周易》称三玄)

   A:出现的原因:第一、儒学的繁琐、虚诞;第二、曹操唯才是举否定了儒教的绝对地位;刘劭《人物志》;第三、《易》学义理有待变革,出现子探讨《易》学的新潮流。

   B:玄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何晏、王弼;调和儒、道。第二、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向秀、郭象;名教即自然;阮瞻“将毋同”。

   C:对玄学唯心论的反对:杨泉《物理论》;裴《崇有论》;鲍敬言“无君论”。

   D:玄学与佛教的融合:东晋以后;孙绰《道贤论》。

   E:清谈:

2、佛教的发展

    A:发展原因: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佛教与玄学有相通处。

    B:名僧:佛图澄(后赵)、弟子道安(前秦)、弟子慧远(南方领袖);鸠摩罗什(后秦,主持译经);法显《法显传》(又称《佛国记》)。

    C:名作:梁沙门释僧佑《弘明集》;释慧皎《高僧传》。唐分别有《广》、《续》。

3、范缜《神灭论》

4、道教的发展

    东晋葛洪《抱朴子》;梁代陶弘景。北魏寇谦之。

二、文化

1、史学与地理学

  《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禹贡地域图》。

2、文学

  《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诗品》、《文选》。

3、艺术

   顾恺之《女史箴》、陆探微、张僧繇,《古画品录》。最早石窟在新疆;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山石窟。梁鹄;钟繇(楷书);卫瓘、索靖(草书);二王。

4、自然科学

   刘徽注《九章算术》;祖冲之《缀术》。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百一方》;陶洪景《本草集注》。贾思勰《齐民要术》。

5、机械制造

三、练习题

1)名词

1、官渡之战;2、士家制;3、租调制;4、赐租牛客户制;5、走马楼吴简;6、世袭领兵制;7、复客制;8、九品混通;9、占田荫客制;10、徙戎论;11、八王之乱;12、“王与马共天下”;13、土断;14、王敦之乱、苏峻之乱;15、祖逖北伐;16、北府兵;17、却籍;18、侯景之乱;19、典签;20、部曲;21、湖田;22、输估、散估;23、国史之狱;24、雁臣、25、僧祗户、佛图户;26、河阴之变;27、六条诏书;28、府兵制;29、《人物志》;30《崇有论》;31、清谈;32、法显;33、《抱朴子》;34、《水经注》、35、《洛阳伽蓝记》;36、宗主督护制;37、将毋同;38、关东军;39、赤壁之战;40、夷陵之战;41、九品中正制;42、单车刺史;43、高平陵政变;44、五胡;45、宁平城之战;46、参合陂之战;47、侨州郡县;48、瓜步之役;49、宗主督护制;50、河阴之变;51、周武灭佛;52、三玄;53、《神灭论》;54、《弘明集》、《高僧传》;55、《禹贡地域图》;56、《齐民要术》

2)简答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曹魏在制度方面与此前有何不同?

3、试述西晋户调式。

4、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门阀政治兴衰的过程。

6、南朝时期寒人兴起的表现是什么?

7、南方经济的发展。

8、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9、六镇起兵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是怎样完成的?

11、试比较淝水之战、灭陈之战的性质。

12、试述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一节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07大纲: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杨坚篡周

   杨坚是关陇集团上层军事统帅,又是皇亲国戚,北周后期控制朝政。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举兵反抗,杨坚将其平定,于581年篡周建隋。

2、统一南北

   589年灭陈,几百年的分裂就此结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1、改革官制

A:废六官,设五省:尚书、内史(中书)、门下、秘书、内侍。真正负责政务的是前三省,内史省决策,长官为监、令;门下省审议,长官为纳言;尚书省为行政机构,长官为令、左右仆射,下设吏、礼、兵、度支(民)、都官(刑)、工六部。

B:设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掌控制和监察百官。

C:废勋爵虚职: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抑制了周、齐显贵势力。

D:地方推行两级制:省并诸郡,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制。

E:改革选官制:改变汉、魏地方长官自辟僚佐制,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称为朝集。

2、府兵制的变化

   A:由兵、农分离走向合一。士兵属州、县,入民籍。

B:机构上,设十二卫,每卫大将军直属皇帝;炀帝时各兵所统兵府改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3、改定刑律

   583年制定《开皇律》,分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将北齐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之条。

 

4、创立科举制

    A:西魏、北周的选举:突破门第限制,“周氏以降,选无清浊”。

B:隋初废除中正制:

C:炀帝创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创立。意义(朱著401页)。

二、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1、与突厥的关系

   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侵隋失败,分裂为东、西突厥,后者在西域,与东突厥抗衡。599年,隋封东突厥突利为启民可汗,双方关系密切。603年,西突厥内乱,处罗可汗降隋。

2、与吐谷浑的关系

3、与台湾联系的加强

   炀帝时派朱宽到流求。

三、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发展经济的措施(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颁布均田令

B:改定赋役:583年改赋役,允许50岁以上者可纳布或绢代役,系自西魏、北周“丁庸”制度发展而来,到唐代更加制度化。

C: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大索貌阅:583年,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输籍定样:585年,采用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姦偽,避役惰遊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高熲又以人間課輸,雖有定分,年常徵納,除注恒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復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隨便近,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帝從之。自是姦無所容矣。”(《隋書》卷24《食貨志》)

D: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2、社会经济的繁荣

   A: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垦田巨增。

   B:仓储丰实:构筑粮仓,除官仓外,还下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共立义仓,作为地方赈灾之用。

   C:手工业:安济桥/赵州桥

   D:商业:长安两市,洛阳三市。

3、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

   开运河的目的:政治、经济、军事。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四、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

1、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

   由“开皇之治”到危机严重。

2、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

   A:赋役繁重

B:刑法苛暴

C:穷兵黩武:612年征高丽。

3、农民起义

    A:王薄起义:611年于长白山(山东章丘)

B:瓦岗军:翟让、李密。616年李密称魏公。

C:河北义军:617年窦建德在乐寿县(河北献县)称长乐王,交年,改称夏王。

D:江淮义军:杜伏威、辅公祏。

E:杨玄感起兵:613年,隋吏部尚书。

4、隋朝的灭亡

   618年,卫士首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炀帝。李渊在长安称帝,王世充称帝。

   结局和影响(朱著426——427页)。

第二节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太原起兵:李渊出身关陇贵族,官至太原留守。617年反隋,次年称帝建唐。

2、统一全国

A:西北对手:割据金城(兰州)的薛举、薛仁杲;割据武威的李轨;割据马邑(山西朔州)的刘武周。620年将其全部消灭。

B:中原对手:李密(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623年确立在中原的统治。

C江南对手:杜伏威。624年长江下游及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

628年全国统一。

二、贞观之治

1、玄武门之变:626

2、贞观之治的原因

A:对隋朝覆亡的反思:君臣论证,提出两条政治原则:第一、“为君之道,先存百姓”;第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贞观政要》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不问门第,任人唯贤。

   D:从谏如流,集思广益。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