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鸽与廖京生夫妻:陈义孝居士谈谈修净念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56:57

居士您好
陈义孝居士谈谈
修净念佛的
种种现象

陈义孝居士不为名利,把自己所著的《佛学常见词汇》随缘流通,不收取分文,任书行大行印刷,流通世界。看着书行多年来把此书抬高价钱出售,他依然淡然对之。一句话“我已把生命交给佛教了,不敢再从佛教那儿得到分文” ,毅然说出自己只为奉献于佛教的愿力。
以下是陈居士与檀香编辑小组针对当今佛教的某些现象的对谈。请阅读以下问题,然后单击‘回答’, 以详读居士的诚意回答。

陈义孝居士讲述
朱茂平整理
问1:
佛教徒中出现一种互相轻视的现象:过去修禅现在修净就说禅不如净;过去修净现在修禅就说净不如禅。陈居士,您如何看待此事。 回答
问2:
有人说,念佛就好,别在佛学上兜圈子,只要有信,必能往生西方。请问,这是净土宗信的根本吗?净土宗只重信,不重智吗?回答
问3:
近来常听到某人说他亲眼见到菩萨,也有听闻某往生者临终前见到佛来接引,这种现象在佛教界似乎越来越‘流行’ 。请问,如何印证自己亲眼所见的‘佛菩萨’ 是真相而非假象?再问,在学佛道上见佛与印证自己见佛是有何意义?回答
问4:
佛教团体纷纷成立助念团,鼓励往生者在临终前念佛,有时表现过於积极,让非佛教徒感觉怪异,似乎只要念佛,往生者必然受益。请陈居士谈谈您的看法。回答
问5:
请说出您在这时代安身立命的态度与经验。回答
答1:
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法八万四千种法门,法法都是无上的妙法,门门都是无上的妙们。站在佛教的本质来看,佛法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是人心自己妄想分别。善根或根基好的人,比起那些善根或根基比较差得人,较能接受比较高深的佛法,因此过程里就生起了分别的观念。
佛 教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如果要佛教门外汉来深入研究佛法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佛法从印度传来中国后,祖师大德就把他们自己对佛法的心得归纳成大乘八宗, 小乘两宗,一共合成十宗。这样的作法是好事,他们希望我们能够一门深入。这就如大学里,学科与学院分门别类,我们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专修。如果我们明 白佛教分宗的用意是要我们一门深入的修行,我们就不会有高下之分的分别想法,只崇仰自己所选择的宗派,鄙视其它的宗派。这是很不应该的态度,因为这样会造 成很多的争论的现象。比如:
汉流佛教的华严宗须修法界三观: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天台宗则须修一心三观(空、假、中) ,以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学习唯识宗者要把八识转成圣人的四智: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 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
律宗则要严持戒律,以便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密宗得以手结印,口念咒,意观想,才能三密相应。
禅宗偏重以心传心,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净宗以信愿行为修学要旨。
三论宗则要作八不正观,即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
如果我们无法根据以上各宗各派的修学方式证得成果,我们也不应指责该宗派不好。自己修学不成,是自己的根性与机缘,而不是该宗不好。据我所知,禅宗六祖门 下的四十二位弟子都在修行上达到明心见性,而后则再难得‘见性’弟子。我们做不到明心见性,不表示禅宗不好而是我们自己的根性低劣,或是我们修得不如法, 无法证道。由此可见,佛教的正信法门没有好坏之分,分别的是我们众生的根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佛教徒必须自问自己的层度与根性,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然后一门深入精修,却不可今修此法门,明天又另修它法,浅尝即止,永远无法尝到佛法的妙味。
如果选择的法门与自己无法相应,我们则无法与正法相应,无法证道。因此,若你已认真修学了一段时间而认为自己选择错误(不是佛法错,是自己错误选择),我们是可以检讨自己的根基,而另择适合自己法门再认真修学,功不唐捐。top
答2:
信愿行是净土宗三资粮,可是不只净土宗特别的强调‘信’,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强调信愿行,当然净土宗为最。佛经曰:佛法如大海,唯信方能入。 一切的佛法有如船只的功能,能够把我们从此岸渡过彼岸,如果我们不相信它,不愿上船,船就无法发挥其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对佛法有信心,否则佛法 则发挥不了功能。好像阿弥陀佛,他发愿如你相信他,发愿往生西方,在临终时他将来接引;相反的,如果我们不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会失去作 用。
佛教里,信是属於很重要的修学步骤,可是佛教强调的是正信(正确的信仰) ,清楚自己所为,知因知果。正信有别于迷信,迷信的人不知自己为何而做,迷迷糊糊不知所为。
净土宗以信为上,而信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因为净土宗所讲的信分为六个方面:
(1) 信自:深信自己本具佛性,与佛一样的智能。佛性如明月,妄想如浮云,云开月现,那是一定的道理。
(2) 信他:这里的‘他’指释迦之言和弥陀之愿。
(3) 信因:以散乱心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况一心念佛。
(4) 信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有因必有果。
(5) 信事:我们要相信离此10万亿佛土(现代名词称一佛土为一银河系),确有极乐世界,一心念佛,必定往生。
(6) 信理:相信本具之佛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乃法界之本。极乐世界不出法界,即在自己心中。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显然,净土宗所强调的信,不是一般人闭起眼睛来,什么都不思考,而是依据以上六种充满智慧的‘信’ ,为信根。如果我们没有对阿弥陀佛的愿起信,那我们就无法往生极乐净土。top
答3:
念佛的人口里念佛,心理想佛,如能见佛是很自然的事。《大势致念佛圆通章》里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里清楚的告诉我们凡是口里念佛,心 理念佛,迟早我们会见到佛。见佛的现象,历代都有很多的例子,东晋时庐山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便曾三次见佛,也曾清楚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念佛有成就 的人,都能现身见佛,有的在定中见,有的在梦中见,更多的是临终时见佛来接引。近代的实际例子也有,曾经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的中国国父孙中山,他曾在民国 五年时于浙江的普陀山的佛顶山,亲眼见到观世音菩萨现巨大的灿烂金身,而当时在场的革命同志却没人见到。世人见佛菩萨,确有其事,但有缘乃见,无缘则视而 不见。
慧 远大师没有告诉别人亲眼见佛一事,直到临终时才说出,自己即将往生,一生已三次见佛,这一次再见到佛就要往生了。慧远大师道行高深,他认为“凡所有相,皆 是虚幻”,不把见佛当着一回事,而且他不想把见佛的事件因过度渲染,演变成迷信之风。佛教不以见佛或神通的能力蛊惑人心,引导众生。有些人虽怀好意,想鼓 励更多的人念佛修净,提高信徒们的学佛信心,所以把自己见佛的经验大事宣扬,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加深宗教的迷信色彩,把世人导入迷信歧途。《金刚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念佛的人见佛,是件好事,因为他忆佛念佛,口里念佛,心理想佛。修净念佛是以有相入门,所以见佛是件自然的事;然而修禅者说无相,不着相,是以空门入,如在禅定中见到佛像,肯定是入了魔,因为见佛着相是不符合修禅法门原则。这就是所谓佛来佛砍,魔来魔崭,不执着有相。
我希望,念佛修净的人多向祖师大德慧远大师学习,不要因为自己见佛就到处渲染,鼓吹迷信。佛教是以真理正法,不以神通怪异现象来吸引众生学佛。top
答4:
现在修净念佛的门徒,热心成立助念团,持着善意,希望往生持有正念,往生净土。《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心起正念才可往生。不过,这 种做法使到社会产生议论。比如有些人一生不念佛,但到了临终时,我们去与他助念,这样做有效吗?
曾 经有一位杀牛的屠夫,在他临终时见到牛群用脚踢他,以角撞他,因此他就吩咐他的太太赶紧为他找个和尚帮忙解难。有位出家人告诉他,这是因为杀业太重,业报 现前,唯有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才能消灾免难。屠夫虽一生不念佛,但他很有善根。当他不断念佛后,牛群就消失了,所以他就更努力的念阿弥陀佛。一会儿,他 告诉这大善人,他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自己就要往生了。
我 想现今助念的热潮应该是因为这些例子而引起的,不过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个实例:一个平时不念佛的人,到了临终时却懂得认真念佛,是件不简单的事,他在前世必 做了很多善事。有很多人终身念佛,但是一旦面对死亡,却六神无主,忘了念佛。要在临终时懂得念佛是件不简单的事,间中具有特别因缘,我们不可强行助念,因 为这样会增加往生者的嗔心。万物唯心,我们需具有往生的心愿,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感应道交,促成往生神圣的事情。
这里有个建议,在助念之前,我们先询问对方的意愿,如果他愿意,我们则不妨为他助念,希望他临终起正念,往生净土。top
答5:
中国佛教有八大宗,而龙树菩萨是八大宗之祖,每一宗都以他作为祖师。他在其著作中提及易行道与难行道,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里除了念佛法门其它的都是难行道。 难行道指为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无量劫来人生问题的道路,而易行道则有他力与自力。修净念佛的人靠自己念佛的力量,加上阿弥陀佛的外力加持,以达到断烦恼,了 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的目的。我如此说,不是鼓励大家起妄想分别执着,而是藉着龙树菩萨的话提醒大家,我们现在是生活在这个裟婆世界,而又处在末法时 代,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跳出三界,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我记得佛本身在《大集经》里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末法一亿人修行,含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既然我们学佛,在家要做为一个好子女,在学校应该要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好学生就应该要好好的听从父母与老师的话;我们现在是佛陀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要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好好念佛,这样才能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
念佛要旨
很多法师包括寒山大师说过,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者如凤毛麟角。原因是念佛的时候没有守三个原则: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此话意思是我们应该要诚恳地 念佛,而每一句佛号都要清清楚楚的入耳。三个原则中,入乎耳为要,如果我们能够清清楚楚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那我们的心将可以专注在阿弥陀佛号上,那我们 的心将从如大海的巨浪变成小波,然后转为寂静;心念佛,心里只有佛,佛外更无心,这就是一心不乱。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是止,而每一句佛号听得清清楚楚就是 观,这就是所谓的止观双修;止是定,观是慧,其实也是定慧双修。
慈悲是佛教的本质
现在修行佛法的人,都已经忘记了佛教的本质。佛教的本质是慈悲,没有慈悲没有佛教。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如果大家以慈悲的心念慈悲的阿弥陀佛,就此感 应道交,大家就必然可往生西方。我们可从高处远处着眼,而以低处近处着手。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慈悲心下手,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愿为一切众生拔苦。涅盘经告 诉我们慈悲即佛陀,佛陀即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根,没有根树不成,所以我们要从根实践起。
佛 在菩提树下的时候,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华严经时,一开口就是开示慈悲,“常要柔和忍辱法,安在慈悲喜舍中”。佛陀在裟罗树下要涅盘时讲了华严经后又将涅 盘经,而涅盘经里所说的都是有关慈悲。我们是佛陀的学生就应该学习佛陀的话去实践。如我们的慈悲心加一分,我们就可以接近佛陀一分。
top
单击列印。
 佛法开示
 电子报目录
谢谢您参阅檀香电子报
订阅 I取消
I檀香主页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