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局官网: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8:09
栏目名:论文荟萃   作者:薛引娥  添加时间:2008-04-09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5轮,中国政府也一步步由全能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权责相称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提高执政能力,超越历史“周期律”的伟大实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第一次被写入党的决定。十七大报告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必然要求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变管制型模式为服务型模式,从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通过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向政府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更加发展,而且是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实现这个蓝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必然不断增强。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改革攻坚、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乃是政府的根本职能和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公众不仅对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政府在市场监管、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弱势群体保护、环境保护、调节收入差距等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却不足,使公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因此,政府就必须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二、进一步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
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急需予以解决,从而保证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都是在我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后,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提出的要求,服务型政府建设则是专门对政府提出的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目标:首先,政府必须从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尽量转移出那些可以由社会公共组织来承担、由市场自行调节的职能。凡是企业、社会与市场能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环节和领域,政府就应自动退出,实行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严格归位。其次,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就是要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以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评判标准,它要求政府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利益和公民普遍、根本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必须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现象。第三,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成本立足于公共财力,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这样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因此,政府必须想方设法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同时必须杜绝铺张浪费,杜绝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和水平。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当为企业提供服务,协调各方关系以及维护秩序的角色;要把以往的直接控制、直接经营的政企关系模式转变为以间接调控、直接服务为主的新模式。其次,构建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政府文化创新。政府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观,是能够让全体公务人员投身政府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政府文化要素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确立与发展,对于政府决策活动的展开,对于政府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对于政府公职人员行为道德的状况,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政府文化是政府管理的软环境,是政府管理的灵魂。第三,畅通互动渠道,完善政府责任机制。通往和谐社会之路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完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渠道,才能保证足够的自下而上的对政府的压力,才能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为民负责,多办实事,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作者系陕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