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控董事长钱巨炎:中学生异性交往辅导策略的研究与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4:13

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第二性征及"心理断乳"现象的出现,异性交往逐步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学生心理帮助热线中,十几年来电话咨询问题中占第一位的几乎都是人际交往,中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长者(教师、家长)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不理解,甚至是阻挠、打骂。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曾亲眼目睹许多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时所表现的茫然无措,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提出本课题并作了大量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们针对玉山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力所能及地采取了相应的辅导措施,大面积提升了玉山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辅导途径。现将我们两年多来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我校属于初级中学,学生与异性的交往主要体现为男女生交往、师生异性交往、中学生与异性社会青年的交往、中学生与异性(虚拟)网友的交往等几个方面。

(一)男女生交往。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主体内容是男女生交往,通过观察、谈话、查资料等方法,我们发现男女生交往的类型按其交往目的大体可以分为拒绝型、功利型、伙伴型、知己型、恋爱型五种。

1、拒绝型。①绝大多数学生会偶尔出现不愿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对异性交往的害羞心理,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汤宜朗博士曾在北京某中学进行了1337名中学生社交现状调查,其中 675%的学生说自己曾经偶尔有过害怕交往的情况,经常有这种感觉(每周三次以上)的学生占107%。汤博士表示,这种社交恐惧心理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而慢慢克服,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具有异性交往恐惧心理的学生常常表现为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不愿与异性同位、探讨问题、共同值日或者是不愿与异性一起走路、一起说话等,一旦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开导大都能变得活泼起来,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不再扭扭捏捏;②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表现为只要与异性交往时就面红耳赤或者害怕与对方目光相遇、不敢抬头、手足无措,有的甚至是厌恶、仇视异性,回避、拒绝与异性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这些学生大都性格内向、腼腆、孤僻,行为正派、规范,甚至有些刻板,许多人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经历,如在幼年时期偶然目睹过父母的性生活,偶然看见过异性生殖器,或是对某位异性同学产生向往和好感,遭到周围人的嘲讽和非议,这些同学在中学生中为数不多,仅限于个别班级的一两个同学,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却是极为不利。

2、功利型。少数学生怀着攀比和虚荣的心理有意识接近异性,以证明自己的“魅力”,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得到异性的保护或照顾而靠近异性,这些学生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把同学间的交往看作交易,认为同学间无所谓真情实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利用,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代名词。持功利型心态进行交往的学生往往颇有心计,他们把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定位于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需要对方时表面上恭恭敬敬,对交往对象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竭尽所能讨好对方;不需要对方时又常常喜新厌旧、另作打算。表里不一、容易变化是这类学生最典型的性格特点,他们虽在校园中为数不多,却严重影响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不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

3、伙伴型。绝大多数学生把异性同学看作伙伴关系,即学习、游戏、工作和生活的合作伙伴。在他们眼里,性别的色彩不十分鲜明,异性同学和同性同学一样是能够为他们提供互惠的合作关系的伙伴,他们选择交往的异性同学往往是从对方的品质、性格、才华或其他内在的东西考虑,因此,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自然、和谐。持有伙伴型交往方式的学生大多随和、热情、有责任心,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积极的人生观,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范围十分广泛,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交往对象;交往的目的也很单纯,交往的双方都为更好地进行活动而共同努力。伙伴型异性交往是初中男女生交往的主流,是家长、教师比较赞赏和支持的人际交往类型。这种类型的交往关系比较松散,常随着时间、地点和交往内容的变化而改变。

4、知己型。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为数很少的人在中学时期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更多的人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遇到自己的知己,因此,这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对中学生而言显得更是弥足珍贵。能够成为知己的异性学生交往不一定很频繁,但他们能够理解对方的言行、处境,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在对方身处逆境时给以适时的激励和心灵的抚慰,在对方成功时与之分享喜悦。持有知己型异性交往方式的学生注重的是心灵交往,他们性格沉静、感情丰富、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志趣;交往的双方互相欣赏,性别意识比较淡化。这种类型的异性交往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一种交往方式,一般不会因时空或其他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5、恋爱型。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把友情与爱情界定为五个不同:①支柱不同:友情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②地位不同:友情的地位“平等”,爱情却要“一体化”。③体系不同:友情是“开放的”,爱情则是“关闭的”。④基础不同:友情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⑤心境不同:友情充满“充足感”,爱情则是充满“欠缺感”。恋爱型异性交往是相互爱慕的两性中学生出现的一种异性交往方式,包括异性交往过密、探究异性神秘的好奇心、异性自然吸引、两情相依等,但有一个必要条件是排斥第三者介入。陷入恋爱之中的少男、少女因受到相互的吸引、相互的爱慕、相互的支持,情绪是愉快的,情感也是纯洁无瑕的和天真的,但是由于对情感处于摸索、探究、总结阶段,往往会像自由电子一样盲目地与异性进行接触与碰撞,当然也就缺乏理性。处于恋爱型交往关系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其交往的范围一般都很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的甚至将交往范围仅仅锁定在"恋爱"对象上,很少与其他同学打交道;恋爱双方多数人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一部分人满足于温馨浪漫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如频繁的书信往来、频繁的电话交谈和频繁的单独约会,另有一部分人还要模仿成人的交往方式如拥抱、接吻甚至是发生性行为,本课题组发现,少数学生竟然私下里以“老公”、“老婆”来称呼交往的对方,俨然以“夫妻”的身份自居;多数恋爱的学生则表现出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在短时间内下滑明显,有的还要表现出焦虑、紧张、暴躁或其他不良情绪。1999年上海市对6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上海市中学生恋爱现象已达学生总体的17.5%2000年广州市对中学生婚恋状况的调查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占19.5%,;200212月,《京华时报》报道了北京中学青春期教育经验交流会透露的一组相关数据:(对本市14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0.9%的中学生有过性行为,14.4%的中学生有过接吻、拥抱等行为……我校属于农村中学,中学生恋爱现象与开放的大都市相比显然要少得多,但据不完全统计,仍然要占学生人数的10%左右,极大程度地影响和困扰了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师生异性交往。师生异性交往是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大多数教师和异性学生的交往都属于正常交往,他们交往的目的比较单纯,主要围绕着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交往的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取共同进步和实现价值体现。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交往的双方公开、满足、愉悦,是法律道德允许和支持的行为,是社会和公众认可的一种交往方式。

2、少数学生会对异性教师产生爱慕和依恋之情,出现恋师情结。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他们渴望与自己爱慕的异性教师接近,幻想受到对方的关注,沉溺于自己编织的情网不能自拔,有的用隐晦的语言和行动来暗示对方,也有的体现为在异性教师面前紧张、局促不安、焦虑、言谈举止异常等现象……恋师情结是青少年内心深处最隐秘、最敏感的情愫,他们不愿向任何人吐露,被暗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毫无察觉或拒绝接受,这种情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或生活阅历的丰富而慢慢淡化。

3、个别异性师生还会出现互相爱慕的现象,学生崇拜教师的成熟、有魅力,教师欣赏学生的青春活力,交往的双方都要承受来自舆论、家庭、社会的指责和制止,因此这种类型的交往绝大多数都毫无结果,不了了之。

4、一部分心术不正或行为不轨的教师还会利用手中的特权和学生纯真的感情或是学生的无知去玩弄和欺骗学生。综观近几年形形色色的教育事故,来自异性教师对学生的侵害和侮辱已经足够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2001年,辽宁省沈阳市的小学教师程世俊在1年多时间里对6名女学生进行多次猥亵、强奸;2002年,吉林省通化市教师栗锋在4年间强奸、猥亵女学生19人;2003年,甘肃省陇西体育教师杨世志不到半年时间里强奸该校12名初三年级女生……这些违法乱纪现象一方面败坏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校属于农村中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来源于正规院校,教师的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但是,由于这种师源性伤害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隐蔽性,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此类事故的发生仍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三)中学生与异性社会青年的交往。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也不可能完全拒绝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同异性社会青年的交往同样是中学生异性交往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组发现,个别学生(尤其是女生)以在外有人“靠”为荣,他们投靠校外的一些高年级的男生和社会青年,请那些人帮忙摆平学校里的“问题”,觉得某人得罪了自己,就叫校外的大哥出面,将同学好好修理一下,要么在放学的路上“扁”人一顿,要么恐吓一下,敲点零花钱;还有的学生同校外的社会青年谈恋爱,在学校内向同学炫耀“这是我朋友”,认为那些没有异性朋友的学生混得不好,太没面子,他们与社会青年一起单独相处、出入酒吧,有的甚至夜不归宿。中学生与异性社会青年的交往问题是困扰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致力研究。

(四)中学生与异性(虚拟)网友的交往问题。哈尔滨市中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显示,结交网友的中学生已占总数的559%,中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频繁且心态坦然,对"早恋"态度也愈发宽容,526%的中学生对早恋持肯定态度, 85%的中学生与网友见过面。我校属于比较偏远的乡镇中学,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大面积的影响还远远赶不上哈尔滨市,频繁上网的学生也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没有电脑,多数上网的学生利用的是营业型网吧,有的学生还要不顾学校纪律的约束竟在半夜12点以后偷偷溜出,在网吧里通宵上网,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地负面效应。本课题组成员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和跟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上网聊天的学生都把聊天的对象定位于异性网友,一些中学生可以同时与好几个人聊天而手不忙、头不晕,他们认为在网络中与异性交谈远比平时来得自如、简单,个别同学为了同网友聊天竟达到寝食不安的地步,呈现明显的网络成瘾症状。

二、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成因

(一)男女生交往。

1、拒绝型。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社会文化中的某些传统观念为这些自然愿望的实现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学校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对中学生的异性接触往往持排斥和压制的态度;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更是闪烁其辞,躲躲闪闪,甚至闭口不谈,百般回避;个别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早恋,在孩子面前故意夸大或歪曲异性的缺陷和不足……这些无形的压力使中学生很容易形成对异性的害羞、恐惧或厌恶心理,将正常的两性关系视为异类甚至是洪水猛兽、道德沦丧,从而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 

2、功利型。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既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又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这就是人际交往的功利型原则。功利型中学生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它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交往的双方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所需的满足,因此互利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动机,个别学生如果私字当头,将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正常的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偏差,形成功利型人际关系;②受经济浪潮的冲击,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沾染上了急功近利思想,只注重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和爱的教育;只注重教育形式和教育结果,缺少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精心锤打,给学生的成长环境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面纱;③个别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在待人接物方面体现出极大的功利色彩,成为学生效尤的对象……

3、伙伴型。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渴望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将爱的归属更多地投放于同伴关系,因此在处理同伴关系尤其同异性同伴关系时他们往往能更加苦心经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伙伴关系;②绝大多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和谐、民主,学生通过在家庭教育中的耳濡目染,习得了平等待人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处理同伴关系时会更具有合作意识;③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强调要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合作中进行,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强化和提高,伙伴型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主流。

4、知己型。①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比较简单,思想也比较纯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忽略利益的制约,形成彼此之间的互相信任、悲欢与共和祸福互享;②共同的志趣爱好和相似的价值观往往能够使双方更容易互相理解;③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倡导奉献和利他精神,从这个角度讲,知己型异性交往是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交往方式。

5、恋爱型。一般说来,恋爱型学生交往关系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本校学生形成恋爱型异性交往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自身因素。异性吸引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类的本能。七至九年级学生处于十二、三岁~十五、六岁之间,一方面由于第二性征刚刚形成,生理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性心理的微妙变化,因此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同龄异性的好感,渴望他们能够注意到自己;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年龄尚小,自我控制的意志还比较脆弱,部分学生会陷入"异性爱"的旋涡不能自拔,有的甚至会出现性过错。②同伴因素。部分学生对处于伙伴型或知己型人际关系的异性同学过度关注,为异性交往的双方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促使其产生破窗效应,认为反正大家都这样看,我们就是恋爱又能怎么样;个别学生处于好奇或好事心态,为其他异性学生穿针引线或者是怂恿他人去体验“恋爱”,这也是促使一部分学生陷入“恋爱”的重要因素;另外,同伴“恋爱”现象的出现引发了其他一些同学的效仿,一旦班级内出现“恋爱”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很可能会出现“情书满天飞”的场面。③家庭因素。许多家长不懂得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是促使中学生陷入恋爱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致意。部分家长对学生的采取听之认之、不闻不问的态度,放纵了学生的行为;另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则简单粗暴,常常对学生非打即骂,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促使学生寻求他爱;少数家长本身对异性交往随便、不认真的言行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学校因素。一方面,学校生活的紧张、枯燥和单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从早上五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九点熄灯,每天十二节课的生活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缩小到最低限度,使学生的青春期躁动得不到合理地宣泄;另一方面,尽管学校也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有关青春期教育的图书,但由于学生的阅读课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此,除了部分名著,绝大多数青春期教育的图书都被冷落一边,造成了青春期教育的几近缺失;另外,教师对学生异性交往的讳莫如深更增加了学生的茫然感。⑤社会因素。社会文化生活中对性爱的描写泛滥,促使青年初期学生恋爱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大都喜欢唱歌,喜欢看小说、电视、电影和戏剧,而我国的文艺界这些年来却大肆描写性爱,甚至在文艺自由的口号下,更有相当多的黄色文艺作品也流向了社会,这种精神生活的刺激,对正处青年初期的学生的性心理起到了催化作用,成为导致少男少女性过错的腐蚀剂。如这几年一些港澳的情爱小说充斥大陆,其中很多都被搬到电影和电视上,甚至连一些动画故事也被人为地加进了爱情内容,这些文化对青年初期的学生影响极大,为了获得“白马王子”、“白雪公主”的爱情,许多少男少女往往表现得大胆而冲动;新世纪已经到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层出不穷,全社会对于在校学生谈情说爱的态度已经宽松了许多,尤其在众多媒体中关于早恋的曝光频度也逐渐减少,似乎大众已经认可了这件本应该被接纳的事件。

(二)师生异性交往。

1、中学生的生活范围限定于家庭和学校,因此除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和同学,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要属教师,和教师相比,学生的地位、知识、经历和力量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因此,在师生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教师。教师的业务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业务水平高、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良好的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业务水平低,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有可能决定不良师生关系的形成,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2、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性心理的逐步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发展,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注意,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一般而言,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多属一种纯真的精神人格向往。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钦佩敬仰的人。从心理的深层次分析,中学生这种对异性教师的钟情与“英雄崇拜”,实质上是他们内心自我完善动机的自然流露,是个体迷恋追求的理想自我形象在崇拜对象身上的投射反映。这种情感的发生以内向型的中学生居多,尤其是那些社会适应不良,缺乏家庭温暖与关爱,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较易发生。

(三)中学生与异性社会青年的交往。1、青春期的学生属于多事之秋,人格和心理的尚未定型使得他们极易发生改变,再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不够,对于一些不良诱惑缺乏较强的抗拒力,因此,校外一些不良青年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常常诱使学生与他们来往;2、性心理的成熟和虚荣心的驱使使得个别中学生以能与校外青年相交而倍感自豪,另外这些学生大都学业成绩不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内和家庭中是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嫌弃儿,极少能体验到被人欣赏和呵护的喜悦 ,因此,到校外和家庭外寻找安慰就成了他们必然归宿。

(四)中学生与异性(虚拟)网友的交往。1、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充满了渴望和激情,这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情感长期为现实环境所禁锢和封杀,而网络则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无约束的自由环境空间。2、现实生活中的异性常常是不完美的,而且是难以接近和直抒胸臆的,而在网络中双方处于“双盲”状态,时空的距离使彼此增加许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美感,同时有可以放心地交流感情。3、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较少,而感情又比较热烈和纯真,所以容易轻信他人。4、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要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使中学生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和行为的约束,获得一种暂时放纵的自由感。5、此外,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和学校内缺乏关爱等因素也决定了中学生将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转向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辅导策略

(一)统一思想认识,更新教师理念。

1、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象与成因给所有的教师都打了一针清醒剂,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得不重新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①时代前进了,社会开放了,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觉醒了,这个大潮流我们必须顺应,绝不能用封建主义的老花镜看待新一代的人际交往,也不能用功利主义的砝码衡量学生交往的利弊。②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入世之后的中国社会环境,我们的孩子必须适应已然发生变迁的中国婚姻家庭现实。民主、尊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停留在暂时的高分数和中考等功利目标上,而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2、在马建军校长和本课题组成员赵映清主任的领导下,我校利用每周六下午的理论学习时间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张承芬主编)为读本,以网络索材为依托,指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个月的理论学习,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见怪不怪、不夸大、不张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为中学生异性交往提供了一个健康、正确、宽容的舆论导向。

3、结合县教委倡导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我们通过教师内部的民主评议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为每位教师量化积分,作为评价和制约教师职业道德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县教委指定的职业道德学习材料和业务学习材料为广大教师作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业务水平。

(二)家校沟通,正确对待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由政教处牵头,教科室协助,我们组织召开家长会,引领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我们知道,面对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父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很显然会让学生茫然无措,但是,一味地干涉和限制也同样会增加学生的焦虑和逆反情绪,因此,在家长会上,我们明确提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家长要采取中立的态度,要教会孩子自主地把握成长。当然,自主绝不等于放纵,家长对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指导必须在循序渐进中进行。面对中学生已经出现的异性交往问题,家长首先要采取接纳的态度,认真听取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父母的影响;此外,家长还要在平时努力营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畅通的沟通渠道,经常制造父与子、母与女密切交流的机会,多倾听、多了解孩子的心声,不要采取偷看孩子日记和跟踪孩子等不适当的行为;与此同时,还可以多借孩子高兴的时候,和孩子说说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告诉孩子,其实喜欢你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异性同学,如果这时候把注意力只投入到一个异性身上,可能会影响和其他同学的良好关系,更会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那样是得不偿失的,鼓励孩子多接触其他异性同学,经常和孩子讨论班级里其他的同学的表现和特点,让孩子评价一下自己欣赏和喜爱的学生,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绝大多数家长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正确对待和处理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为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保证了民主、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利用多种辅导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

1、团体辅导,引导学生进行助人、自助。

在县教科室张锐主任的帮助和支持下,本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出了以“体验-互助”为模式的团体辅导策略,针对玉山中学的全体学生实施交往辅导。具体操作如下:由本课题组成员充当辅导者,对学生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异性交往情况设定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探讨解决模拟情境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自行不能解决同时又不愿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困惑,我们让学生在纸片上以无记名方式写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辅导教师搜集、集中所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一方面假设情境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影响学生的个人私密,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了学生心理防卫的能力,使学生在助人的同时实现了自助;另一方面,这种辅导方式因为在集体中进行,消除了学生由于对辅导教师不信任而造成的顾虑,因而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2、开设心理咨询室,将中学生异性交往辅导融入心理咨询。本课题组利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第四节活动课作为固定的学生心理咨询时间,恳请经验丰富的尹士桢校长、袁兆云主任和李道贵主任等教育专家坐阵心理咨询室,和本课题组成员一起为学生关心的问题作相应的指导。咨询期间,我们充分运用聆听技巧,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良好的宣泄,在很大程度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借助图书辅导,创设健康的文化氛围,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①组织班主任向学校图书室借阅有关青春期话题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书籍自行了解青春期知识,了解自己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状况。②面向全体学生创办《玉山中学心理健康小报》,为中学生异性交往指导提供了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相关知识,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③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名言警句、撰写心理日记等活动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大面积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多方整合资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①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收录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篇散文《致女儿的信》,作者对14岁的女儿提出的爱情话题不回避,不敷衍,用生动的故事道出了爱情的真谛:“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一些名著文学作品如《诗经》、《简·爱》、《傲慢与偏见》、《挪威的森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凝聚了古今中外人类最为美好的爱情经验及其表达,它们充满了爱人、忘我、尊重与牺牲,表现了凝聚在爱情中的人类的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使学生在感受作品爱情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做一个真正的人所需要的一切良好的品质和性情。②利用名人爱情故事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历史上许多名人的爱情故事都是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孙中山与宋庆龄、鲁迅与许广平、英国诗人白朗宁与马莱特之间的诗意爱情,它们充满了奉献与忠贞,高雅与纯真,责任与羞耻,良知与真诚,正义与宽容,我们利用网络索材,以这些经典的名人爱情故事为依托,对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进行爱情的榜样教育,启迪学生树立高尚的爱情观。③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美的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小提琴曲《梁祝》、钢琴曲《致爱丽斯》、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引导学生欣赏或歌唱这些曲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5、结合县教委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异性交往的安全教育。结合学生频繁上网的实际情况,我校利用校园广播站开展"记者在行动"专题节目,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通过记者访谈和广播征文等相关栏目让学生明白上网的利与弊,明白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从而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相关的网络知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此外,在玉山镇派出所的帮助下,学校还在对周边环境和网吧实施清理措施,并进一步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和安全防御措施的前提下,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规范了同校外人员的人际交往,保证了学校安全有序的教育秩序。

6、召开女生座谈会议,对女生团体实施榜样教育。学生会副主席,02级三班学生张琦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课题组邀请她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成功经验为全体女生举办了讲座《把握自己,走向成功》,对全体女生进行了一次理想教育,引导女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将自己的幸福定位于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道路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转移了学生因异性交往困惑带来的焦虑感;另外,由本课题组成员吴侠老师结合自己的认识,主持召开了女生座谈会《幸福在哪里》,引导女生明白美好的友情能够带给我们愉悦和幸福,每位同学都应该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此外纯洁的爱情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的,只有让自己变得更为出色,才能获得理想的爱情,才能寻找到幸福的人生;实施“巾帼风采月”活动,在全校女生中树标兵,学典范,对女生进行同伴教育:通过班主任提名和学生评选,每个学期我们在各班选出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秀女生作为“校园巾帼十佳”,经过演讲选拔出十名优秀女生组成“校园巾帼十佳报告团”,轮流为女生作报告,对全校女生实施同伴教育,引导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学生进行移情教育。青年初期的少男少女喜欢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和阅读各类文艺作品,我们利用他们的这种情趣,开展多种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性活动,如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篮球比赛、校园歌手大奖赛、读书报告会等,调节学生的精神生活,将学生剩余的精力及时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上来,以冲淡学生性意识的萌动带给他们的烦恼,从而对学生进行移情教育。

8、制定男女生交往规范,为中学男女生正常交往提供可供参考的行为准则。根据上海市西中学规范男女生交往行为的经验,参照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相关内容,我校制定了男女生交往规范:提倡男女同班同学多交往,不提倡男女生跨班、跨年级,更不提倡跨校,甚至跨行业交往;提倡男女生集体交往,不提倡男女生单个密度交往;提倡男女生在校内交往,不提倡男女生在校外,尤其在娱乐场所交往;提倡学生交往多谈学习、工作等健康内容,不提倡同学交往谈吃、谈穿、谈玩;提倡学生交往重精神轻物质,不提倡学生交往送礼;提倡男女生交往讲究文明,举止言辞得体,不提倡男女交往动手动脚,肢体接触;提倡男女交往应主动听取长辈的指导,不提倡背着长辈特别是监护人交往;提倡男女生交往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不提倡男女生在网上交往。中学生男女生交往规范主要以口头约定为主要形式,目的是引导班主任对学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男女生交往。

两年多时间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收获很多,一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研究材料,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男女生交往问题的产生,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由于受学校现实和我们自身水平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研究结果还不够令人满意,有些问题是我们课题组乃至学校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个别家长存有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养方式;部分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过度上网;街头小摊贩还存在大量不健康书籍等。这些问题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校学生的身心健康,课题组觉得很难有有效对策。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探讨,争取把本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让全校学生都平稳地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