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娲皇宫门票9.9元:中國古塔大全(十一)【河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10:10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收集整理★★★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河北
026、河北魏县秦师石塔

秦师石塔位于河北邯郸市魏县大马村乡曹堤村外的田野里。
塔高约三米,中间鼓形塔身,顶部球形刹,塔身上刻有"大明坐化玄门秦师塔志铭",可见这是一座道士墓塔,建塔时间为明嘉靖丙寅(1566年)。这座塔现在是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027、河北修德寺塔


曲阳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有始建于宋代的修德寺佛塔。此塔造型奇特,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一反传统造塔的阁楼样式与密檐样式,周身砌小型塔龛110座,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建筑界称之为“花塔”。“花塔”实质上是佛教信仰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反映,而此种形制的塔类建筑流传下来的的确非常少见。
修德寺塔位于曲阳县城内北岳庙南300米处。平面成八角形,共七层,通高32米。
此塔年代据塔身所嵌一方石碑载:“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此塔始建年代应早于北宋。
修德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今存塔体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
1953年,在修德寺塔基下出土了一批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度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修德寺塔出土造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
2006年05月25日,修德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028、河北千佛宝塔

千佛宝塔位于易县西Lblt乡塔峪村南,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建。
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l7米,由塔胯、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砖砌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缠枝花卉。须弥座上承勾栏,勾栏也为砖雕人物、卷草、花卉,麒麟、马、鹿、狮等动物,栩栩如生。塔身共七层,第一、二、三层南面辟门,可以攀登,四层以上为实心塔。第一层、第七层檐为仿木结构,有砖雕檩、椽、飞承托檐部。第二、四、六层则雕成仰莲座承托檐头。第三、五层则砖雕斗拱承托檐部。各层出檐均为布瓦顶,且第一层出檐上各脊均有脊兽,第一层檐下南门楣雕成二龙戏珠状。门上方镶嵌一石匾额,上刻佛像三尊,下刻文字;正中为“千佛宝塔”四字,上款为“大清国”,下款为“顺治五年季春”。
该塔建筑年代较晚,但做工精细考究,雕刻精美细致,各层檐做法混杂兼顾木结构建筑形式,非常少见。
1993年7月,该塔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塔基边线为基线,向东、南、西、北各外扩1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东外扩11米,向南外扩60米,向西外扩8米,向北外扩6米。
029、河北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高陌乡燕子村西。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6.5米,八棱13层,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塔基进行了维修,此塔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实际应是一座观音寺中的旧物。
030、河北易县荆柯塔


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是一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现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现仅保留些遗迹,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这些又给古塔增添了悲壮的故事,美妙的传说。
031、河北涞水西岗塔
西岗塔位于涞水县城西约一公里的西岗上 , 原名不详 , 后人 困地名而称西岗塔。
塔平面呈八角形 , 为十三层密檐楼阁式砖塔 , 通高 36 米 , 须弥座式基 座 , 下面有八角形砖砌台基。须弥座束腰八角及八面各雕饰腾飞的角柱和问柱 , 各柱之间为素面壶门 。 其上 施普柏枋承托平座斗拱 , 每面补间斗拱二朵 , 为重拱计心造五铺座。转角铺作除两侧面各出 45° 斜拱两层外 , 与补间相同 。二层华拱上置交互斗承托撩檐枋及要头 , 其上为勾栏的地栿。平座勾栏的华板纹饰为亚字和曲尺形几何图案 , 盆唇和寻杖之间浮雕出缠枝西潘莲、牡丹、卷草、莲花等 , 花纹之间各置散斗承托寻杖 , 平座以上用三层莲瓣承托塔身。
塔身高 5 米 , 八角施幢形柱 , 塔身上部浮雕云头垂帐。其上为普柏枋 , 普柏枋上承托斗拱 , 补间一朵 , 亦是重拱计心造五铺作 , 转角铺作与平座转角铺作做法相同。补间铺作华拱分成 60° 两组向外斜挑出 , 上托批竹式要头及撩檐枋、榑。塔身的四个正 向辟拱形券门 , 余四面做扁方形直棱假窗。
塔身之上共拔檐十三层 , 除第一层施木制檐椽及砖制飞椽外 , 其它均为砖制。第二层至十二层檐距相等 , 出檐长度逐层递减。均用垒涩方法向外砌出七层 , 代替斗拱檐椽。各层檐转角处用木质角梁 , 悬挂风铎。十二至十三层檐距较高 , 正向四面辟有拱形券门。八角各施圆倚柱 , 下置覆盆式柱础。柱上承托普柏枋、 斗拱 , 斗拱形制除补间铺作外 , 其余均与第一层相同 , 只是材分略小。第十三层檐顶部用布瓦做成八角攒尖式屋面 , 施有脊兽。攒尖部位置塔刹 , 现大部分己毁 , 仅留八角形基座及部分受花。
塔的内部结构为双层套筒式 , 由塔壁和塔心柱构成八角环形回廊 , 楼梯置于回廊和砖柱之中 , 从塔身可旋至塔顶。该塔建造的确切年无考 , 但从塔的造型及结构特征 , 应为辽代遗物。现 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032、河北金山寺舍利塔
金山寺塔建于元代大德四年 (1300 年 ), 由尼泊尔人阿尼哥等人资助 , 金山寺禅师融广惠创建 , 明代天顺年间金山寺废倾圮 , 仅存千佛浮图十三级 , 即舍利塔。该塔位 于涞水县北三十五华里、东龙泉村 西北的金山上。
金山寺塔挺立在金山半山腰中的高 1 米、边长 6 米方形石砌平台 上 , 塔通高 8.18 米 , 平面呈八角形 , 为十三层密檐式结构。须弥座塔基 ,高约 1 米 , 束腰部分浮雕海兽 , 环列八面 , 束腰上下有海马、海狮、缠枝、 牡丹、海石榴等各种几何纹图案 , 使基座显得多姿多彩。再上是 1.55 米高的八棱塔柱 , 其南面正中浮雕无量寿佛兰尊 , 上刻 “ 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记 ”, 下刻有 “皇太后圣寿无疆、当今皇帝圣寿万安、东宫位福寿千秋、公主寿千秋 ” 。铭款刻 “ 大元大德十一年 重阳日作 , 太平会铭记 ” 等字样 , 左右两边阴刻细线条三爪云龙 戏珠图案 , 上下两端阴刻双钩蔓草纹 , 最下边是阴刻莲花作为承托图案 , 其余各面或浮雕或阴刻 840 多个形态各异的佛像。第一层塔檐雕有斗拱和檐橡 , 另外每层塔檐还钻有系挂塔铃之用的 困孔八个 , 共计 104 个。塔檐上置仰莲刹座和葫芦形塔刹 。 此塔不仅结构合理 , 造型美观 , 而且还是一座雕工精美的艺术珍品 。金山寺历经几度兴衰 , 明清各朝曾多次重修 , 现在殿宇坍塌 , 已 成废墟 , 现保存的除千佛舍利塔外 , 还有山门一座 , 碑刻七通。
此塔北30 米为金山寺遗址 , 西、北、南三面山峦环抱 , 东临 深谷 , 鸟瞰拒马河 , 南有盘山路 , 林木葱郁 , 风景美丽 , 再加上塔 本身精美的雕刻和独特造型 , 形成一处美丽的景观。
033、河北皇甫寺塔
皇甫寺塔位于涞水县城东偏北7.5公里的寺皇甫村东北0.5公里处。是该地毗卢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毁,只留下塔和两通古碑(现仅一通存县城西岗处)。该塔便以村名被称做“皇甫寺塔”。据涞水县志记载,该塔为金朝大定年间所建,据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该塔为正8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实心塔,通高22米,塔身直径为5  米,塔下有方形石基,塔角两层莲花座用砖叠摞手法砌成,没有任何雕刻图案,第二层细腰部分也无雕花,但往上,每角都有一斗三升出檐,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门,高2米有余,内有彩绘图案,一尊汉白玉雕白娘娘神像(抗日战争时期被人推下摔坏),其东、北、西三面有同形砖雕假门,四边有砖雕假窗,雕工十分精致。葫芦形的塔顶由金属铸造而成(铜、铁传说不一)。
2005年4月25日,寺皇甫村民曹继海在给牛场测水平时,无意中发现塔顶上铸有字迹,经许多人认真反复辨认:东南方向铸字是“大明嘉靖八年四月初八日,鲁家庄住人,佟礼、长男佟璋、次男佟园定,重修塔顶”。西南方向铸字是“直隶保定府易州涞水县毗卢寺,主持续景,募绿法镇,银头性真。”此塔是建国后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四年曾重修。
该塔目前损毁严重,东南侧几乎被淘空,不久前刚刚由市文物局出资对其进行了简单的维护。
034、河北随州文峰塔

传说李白漫游云梦,路过随州,有个狂徒轻侮了他,激怒了太白金星,从此随州长人总是中不了状元。
后来,有个文人利用天门舅舅的关系,冒充天门籍贯入京考试,中了状元,随州的父老为了庆贺随州第一个状元,决定造一座“文峰塔”。
文峰塔刚做的时候,砌不了多高就塌了,砌几次塌几次,大家一时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一天造塔的木匠到街上替人箍桶,他沿街高喊:“箍桶呀,箍小的有小的,箍大的有大的呀!”街头的一个拄拐杖的老头说:“箍大的?有塔那么大的吗?”木匠一听,“箍塔!”受到了启发,叫了一声:“好!”连忙要谢老头,老头早没影了,人们都说那是鲁班。
木匠忙跑回去和造塔的工匠说了这件事,第二天,他们就叫铁匠打了几个铁箍,砌一层,箍一层。就这样,一座高高的文峰塔造成了。
塔造好后,塔下的石门本来可以开的,里面有许多金的盘盏,人们要用可以去借,用罢了,洗干净自己放回去,有一个人起了贪心,想进去拿了金盏不还,他刚进去,石门就关上了,从此,文峰塔的石门就关死了,再也没弄开,连不信邪的“红卫兵”去破四旧,也没弄开。
据清同治《随州志》和文峰塔碑文记载,城东南望城岗旧有文笔塔,所以唐、宋、元明时期,随州“文人学士层见叠出”。“明末兵燹,塔遂倾圮”。清道光9年,为重现文人学士的空前盛况,城南杨秀才倡导,在民间筹款重建了文笔塔。至咸丰、同治两朝,塔遭战乱多次损坏。光绪10年,也就是1884年5月,知州主持在城南沿用文笔塔名另建一座宝塔,通称文峰塔,保存较好。原受损的文笔塔于1966年拆除。
035、河北三河灵山塔

灵山位于京东三河市城区东北7.5公里处,海拔877米,是燕山余脉至此融结,突兀成峰。山虽不高,风峦秀丽,东面与整个燕山相结,其余三面皆为平原,有泉水从灵山之南麓涌出,是京东首处集山、水、林、古迹的自然景区,尤以泉水为盛,山脚下三面有泉,泉水清澈甘甜,汇流成溪,环绕九十九湾入洵河,有“灵山素玉”之美称。
三河灵山塔位于灵山顶端,建于辽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塔分五级,高13米,形为八角,砖木结构。塔座有牡丹、芍药花,其花形叶脉,雍容大方;塔基上部砌有连云图案,其线条曲迦自然流畅。逐层塔角悬挂风铃,清风徐来,叮当作响,可传十里开外,韵如编钟,悠扬悦耳。1998年三河市委、市政府谋划了旅游兴市的思路,投资9万元对古塔进行了维修,并在塔的周围加上了汉白玉护栏,更增加了灵山塔的威严与雄伟。
036、河北重光塔
重光塔。据《龙门县志》(龙关镇旧制为龙门县城所在地,后划归赤城县)记载:龙关城北隅,旧有唐代所建华严寺,明初已毁损,惟存半层残塔,寺院倾颓,掩于荒榛野草中。断壁残垣,见者兴嗟。明代后军都督杨洪巡城见后,叹道:“如来所栖之所,何至颓废于此?待我事毕,必修之。”不久,杨洪肃清边患,为偿夙愿,“出私币,购良材,请工师”,在原华严寺遗址上重修宝塔,拓建寺院。工毕,英宗敕赐寺名“普济”,塔名“重光”,以记收复塞外失地,山河重光。
重光塔塔型优美,塔身高峻,清秀挺拔,气势宏伟,被誉为“龙关八景”之一。塔为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高33.67米。塔身内设蹬道,可绕上六层。民间谚语传“龙关有座塔,离天整三柞”。龙关城地处边塞要冲,杨洪在修建重光塔时,不但考虑到它的佛事活动,而且还赋予了它军事了望功能,使之成为一塔多用的建筑,在京西地区绝无仅有,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深谋远虑。
037、河北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于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城南门内西侧,始建于北魏,现存为辽代重建物。
塔形为平面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塔,高28米。
此塔由四部分组成:即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塔基由石条叠砌,高3.6米;塔座为八角形,砖仿木结构,基部砖叠涩七层。八角每面出兽头,东西南北四面浮雕兽头,并雕有篆字"福禄",顶仿木结构出檐,顶上施仰莲,高3.4米,每面宽3米;塔身第一层较高,有隅有塔柱,塔横额置斗拱,四面置券形假隔扇门,另四面开小窗,顶部雕盘龙,斗拱之上出飞檐。二层之后,层与层之间紧相连,有砖檐隔开,各层之隅均悬挂铁锋;塔刹由一仰复莲花承托着,由覆钵、相轮、园光、宝珠组成刹身,望去十分挺拔,有直冲霄汉之恣。
2001年06月25日,南安寺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038、河北燕峰山炬禅师灵塔

塔寺村,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东南20公里处的山沟内。
燕峰山炬禅师灵塔座落在村北100米的半山上。燕峰山炬禅师灵塔(也称六角砖塔),该塔呈六角形,实心五层密檐砖塔,高12米,建于正隆三年(金代1158年)七月十五日,金圣川造塔匠人何子桢造,该塔保存较好,没有重修记录。2001年2月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燕峰山炬禅师灵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39、河北镇水塔
镇水塔建于金正隆五年,有一千八百年历史。该塔是乡民为镇压桑干河狂漾而建,故名“镇水塔”。此塔与桑干河山上的砖塔隔河相望。塔形呈八角七阶,塔高13米,用青砖砌成,建筑奇特。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至今完好无损。1982年7月,被列为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修缮。
涿鹿县南部山区,群峰障蔽,势若屏藩,所以绝大部分地方以险制塞未筑城墙,仅在一此可通步骑的地方设敌楼或墩台。
涿鹿境内今保存最好的一段长城就是蟒石口乡马水村附近的长城。这段长城由道沟村北向东南方向蜿蜒,止于狼烟山脚下,长约十五华里。马水口关居此段长城之中。
据《大清一统志》载:马水口“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守军,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建正城,又建圈城于北岭上。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设守备把总,嘉靖二十三年改守备为参将”。
马水口关建筑已毁。由关口两侧,层叠而上,长城随山蜿蜒起伏,十分壮观。马水口长城墙体多为条石砌筑,今残存各半,保存较好的地方砖砌敌楼二十七座,多较好。敌楼门额之上原皆嵌有石匾,但今有的已被毁坏。“马字拾壹号台”匾存,字为阴刻横书。
040、河北永旺塔

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村南堂子山上有一座古塔,名为永旺塔.塔高17米,底径3米,整体为八角8层密檐实心结构. 永旺塔由塔刹、塔身、塔基3部分组成.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用方石砌成,上层须弥座由青砖垒砌,束腰32个壶门间柱相隔且均有砖雕.座上为砖雕斗拱出檐,檐上第一层塔身高约6米,在塔身8个转角处各建一座小塔,造型与主塔相似,一半露于外面,一半嵌入塔身,与主塔浑然一体,故又有"九塔"之称.塔身8面均有假窗,南北两面有砖券假门,门内雕有佛像.北面门上嵌砌石质匾记,刻有"永旺塔"3字,上款刻写"钦差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方总兵官、少保兼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定远戚继光";下款为"岁万历十年仲秋吉日立".以上为密檐七层,叠涩出檐,每层的8个角均悬挂风铎.塔刹以宝珠封顶。
041、河北板厂峪塔

板厂峪塔位于抚宁县义院口乡板厂峪村南,东西走向的山谷中。此塔为六面七级实心砖塔,高15米,塔基为六面台基,每边长4米,高1.5米,石砌;须弥座每边长2.5米,高1.04米,有砖雕纹饰;塔身第一级每边长2.32米,高4米,每面有神龛,外饰飞天;第一层檐下有砖雕斗拱每边四攒,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以上各层均为迭涩檐,布瓦顶;塔顶为铁制宝珠、刹杆,塔身以淡橙粉饰,置于葱绿林木之中,甚为醒目。此建筑依其地命名,经鉴定,系明代建筑。塔东北30米有山洞,外部有砖拱券门,上嵌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4年)年刻青石匾额一方,上书“天然洞”三字,洞口有石门两扇,洞身呈倒伏树根状,深邃莫测。据传其间有十道石门,深10华里。、天然洞上方原有庙宇,现存青石碑二通,均为清代整修殿宇记事碑。塔西30米有古松一株,高30余米,直径1米,树干挺直,树冠齐整如盖。旧《临榆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道人翟尚儒在此修炼,广为民众医病解难,深受爱戴,翟尚儒死后,人们为之修塔纪念。
042、河北半截塔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城北围场县半截塔乡半截塔村。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是中国尚存的为数很少的元塔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塔在清朝中期已剩一半,遂有"半截塔"之称。民国19年(1930)当地士绅捐资重修,方具塔之全貌。塔空心,座用石条砌成,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塔身3层,椭圆形,高30米;塔顶2米为宝珠式。重修后更名为"新风塔",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半截塔"。
043、河北开元寺须弥塔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
须弥塔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
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须弥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刹座、仰莲、覆钵均系砖砌,四周置铜境,光亮夺目。其上,系金属质刹杆、宝殊。宝珠多达四枚,显得格外挺拔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须弥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4、河北唐太子墓塔群

位于三汲乡寺沟村东100米处,墓塔主人均系万寿禅寺高僧,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1982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树立保护标志,塔群始建于后唐至明,原有砖塔数十座,现存13座,占地3500平方米,墓塔分别为单层单檐,双层双檐仿木结构塔有柱、额、门、窗,刻有铭文.有后唐塔1座,相传是唐天寿太子墓塔,为三彩斗塔,其他属元、明建筑。
045、河北兴国寺石塔

河北博野县兴国寺石塔创建于唐景龙四年 (710 年 ), 位于河北博野县程委乡解村小 学校院内。此塔原为兴国寺内之建 筑 , 现寺己毁 , 仅存此塔。
河北博野县兴国寺石塔为四方形十五层密檐式实心石塔 , 通高 7.51 米 , 分为塔 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边长 1.73 米 , 由三层方石组成。塔身第一层由三块整石拼合 , 形成塔室 , 室内 南面辟券门 , 门左右各雕一持剑守护神 ; 正面壁上雕刻一佛二弟子及供养 人 , 并刻有 “ 景龙四年 ”等字样。第二层至第十五层为密檐式 , 每层檐均为石雕成叠涩式样。每层为一块石料 , 檐部为一块石料 , 相互叠压 , 塔刹为一石雕宝珠。
此塔全用白玉石料雕成,做工精细考究对研究唐代建筑风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1993 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46、河北永佑寺舍利塔

永佑寺舍利塔又称六和塔。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见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挺拨秀丽,为报其母恩,于京师仿建两塔,并于次年在山庄建永佑寺,乾隆十九年又于此仿建一塔。后京师两塔一毁于火,一倾圮,乾隆帝一面追查责任,一面引以为戒,加固山庄之永佑寺塔,至二十九年才告竣,历时十年。现永佑寺建筑大部已毁,仅存石碑数通,其中乾隆二十九年碑一面刻《御制永佑寺舍利塔记》,一面镌《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并序》,为研究兴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史料。永佑寺塔为八角九层密檐式,高66米,建于高台之上。第一层塔身周有抱厦。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各层檐斗歌功颂德、梁枋皆为琉璃造。塔顶镏金铜铸,重约400公斤。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
完成于2010年11月20日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返回古塔目錄         返回古塔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