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卷轴紫杉镇:净空法师:这样才是会念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10:14

净空法师:这样才是会念佛  发布:欣求极乐                  日期:2011-7-6 15:18:00      
 这样才是会念佛  摘自老和尚讲《无量寿经》    我是早年初学佛没多久,第一次读《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疏钞,这是慈云灌顶法师着的,这个本子我们印了不少。那时候在李老师的会下,念到了这个法师批注,末后里面说念佛人的一百种不同的果报。其实念佛人果报无量无边,个个不同,他把它归纳成一百类。头一条就是堕地狱,我对这个事情非常怀疑,说念佛再不好,怎么可能会堕地狱?我就把这个事情拿去问李老师,我说我对这个疑惑,我想不通。李老师一看这个,这是大问题。他说我不跟你一个人说,我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讲。    为什么会堕地狱?就是此地讲的,念佛人他也造五恶。造五恶,这一句佛号没有办法帮助他不堕地狱,他照堕不误,还是要堕的;也正是古德所说的,心口不相应;口里面念佛,心里面有恶念,心口不相应,"喊破喉咙也枉然"。真正念佛人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用这一句佛号把它变成自己的本愿功德,这叫念佛人。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存的什么心,我的心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发的什么愿,我的愿跟他一样;阿弥陀佛是什么行持,我的行持也要跟他一样。这就对了,这叫作会念佛,这叫真正念佛。心口不相应,那是假念,那个不算数,没有用处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8312.htm) -----------------------------------------------------------------------------------------------------
净空法师答疑:菩萨再来的隔阴之迷!南无阿弥陀佛!
             问:经上常说,菩萨再来投胎,尚有隔阴之迷。可是佛说罗汉已经出了三界,不受后有。那么菩萨境界比罗汉高,请问何以会再来投胎?而且还有隔阴之迷?         净空法师答:菩萨有比阿罗汉高的,也有比阿罗汉低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有等级。如我们讲解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圆教最殊胜的法门。以圆教而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修行的功夫只等于小乘须陀洹,不如阿罗汉,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六信位都比不上阿罗汉,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的功夫才与阿罗汉平等。所以,端看你是问哪一种菩萨,信位的菩萨比不上阿罗汉,圆教初住以上的就比阿罗汉高太多了。我们常常念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必定超过阿罗汉,菩萨就不一定了。菩萨为何还到世间来?菩萨发愿要来世间帮助苦难众生,就是乘愿再来。再来之后,确实有隔阴之迷。何谓隔阴之迷?就是从一个维次空间转到另一个维次空间,而空间维次不同,自然就有差距,所以会把从前的事情忘记了。但是如果真的是菩萨再到世间来投胎,就是有缘来投胎。虽然迷一阵子,这个时间长短不一样,各人缘分也不相同;有人时间很短,几年就恢复了,有人要十几、二十年才豁然觉悟。而这其中也有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          《金刚经》上世尊嘱咐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佛也会帮助这些有隔阴之迷的小菩萨。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中,看到许多这种情形,确实是菩萨再来的,人很聪明,有的也很有福报,但不能接受佛法,那都是隔阴之迷。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识,在善知识会下开悟了,能够忏悔改过,舍弃从前的错误,重新来学习佛法,把佛法发扬光大,这种人很多。           像蕅益大师的示现就是隔阴之迷,他从小学儒教,发愿要对佛教严厉的批评,最好能把佛教消灭,将儒兴起来。母亲死后,他深受打击,这才有机缘接触到佛法。学佛之后,很快就觉悟了,把从前的想法、做法全部改正过来,最后成为佛门一代祖师。其著作《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非常赞叹,说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  净空法师解答:乘愿再来之人会知道自己是佛菩萨再来的吗?         问:他说各行各业都有佛菩萨在示现,也就是说乘愿再来的人,他自己知道是佛菩萨乘愿再来吗?         答:佛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问他自己知不知道?有时候知道,有时候不知道,知道的时候不多,不知道的时候多。这是什么原因?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佛菩萨就没有应。         佛菩萨怎么化身在人身上?就像那个灵鬼附身一样,佛菩萨附在某一个人身上,时间很短的,让你这个诚心的人,或者是看他的动态,或者是听他的言语,你豁然就开悟了,你悟了之后佛菩萨就离开了,所以他时间很短。不是佛菩萨投胎到人道来,不是。如果佛菩萨真的投生到人道来,那是什么?这个地区众生学佛根性成熟了,人很多,他就应身来了。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这应身,一个地区的人太多了,他必须长时间留在那里教化;如果通常这人数很少,他都用化身。化身有两种,一种是你看到这个人来,以后走了之后这个人忽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一种化身;另外一种化身是附在人身上。而附在人身上,这种情形非常之多,自己诚心诚意就有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909.htm) -----------------------------------------------------------------------------------------------------         问:如何断情欲,精进修持?         净空法师答:这桩事情问得很好,很重要,为什么?情欲这一关不能突破,念佛都不能成就。那要怎样去断?一定要明理,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晓得它是有害没有利,中国人所谓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还敢碰它吗?佛法戒律里面,两条最重的,一个是杀生,一个就是淫欲。这两条沾到一条,把你所有功夫都毁掉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修行决定不只是这一生一世,你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佛法里头遇到正法,可不是个简单事情。决定你过去生中修过佛法,这一生你才有这个缘分遇到,遇到才会有兴趣,才会生欢喜心,都不是一世、二世、三世。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要照《金刚经》经义来讲,我们今天每一位同修,纵然你在这个讲堂只来过一次,只听过一次经,听的很欢喜,都是过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积的善根。为什么不能成就?大概就是一个是杀业,一个是淫业,你犯了这两条,所以你不能成就。你生生世世在轮回里头补课!哪一天这两门功课及格了,你才能够解脱,你才能够向上提升。这个理、事不可以不知道。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826.htm)-----------------------------------------------------------------------------------------------------
净空法师法语:学佛,不能听信人言
 发布:心慧         日期:2011-7-2 11:28:00             1 学佛,一定要依靠经典,不能听信人言。        2 对于不同的知见,佛教我们默摈;我们只跟着经典走,决定不反驳。        3 经典上所说的,是佛的心愿解行;经典上所说的,皆是佛知佛见。“世间好语佛说尽”,世间一切疑难杂症,经典上都有圆满的解决方法。        4 现前这个世间灾难频繁,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对治。佛经是最好的教材,对于事理讲得最透彻、最圆满,它不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故被称为“法宝”。        5 经典是佛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佛的真心跟我的真心是一个心,换句话说,整个佛法讲的是我们本人、我们生活状况,这个关系多密切。我们要深深相信,经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的经。       6 众生心跟佛心没有差别,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差别在什么地方?在一个迷,一个觉。悟了真心,就叫做佛菩萨;迷了真心,就叫做众生。众生迷了,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知见,想东想西,全叫妄想,全是邪知邪见。       7 众生邪知邪见,怎么能随顺?要随顺如来的正知正见,这才是个聪明人!应当顺如来教诫,不要顺众生的知见,这个重要。       8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它不但是修西方净土的基本,可以说是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决定要落实,决定不能违背!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846.htm) ----------------------------------------------------------------------------------------------------- 净空法师法语:魔与外道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6-26 10:20:00      
1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2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著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著,“离诸取著”即可降魔。 3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4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学佛而仍随六尘转,心不清净即是外道。 5 佛陀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容易辨别,佛门里面的外道就很难认识。说到究竟处,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念佛如不晓得消归自性就是外道。外魔没有多大的力量,只怕自己本身的魔。四魔就是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一为五阴魔,五阴非外来,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为众恶之渊薮,所以才发生七苦;二为烦恼魔,根本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亦属于自己的;三为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妨碍修道,但并非外来;只有第四种魔,天魔是外边的,他是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们的修行程度不够,他还没有时间来打扰呢!佛法中无论修那一门均离不开明心见性,如目标不订在明心见性上,向外驰求,仍然是外道。楞严经说舍识用根就是指的此事,在日用平常之中,若依旧用第六意识即属魔外。 6 魔在人间的时候都是学佛的,未学得好,就变成魔。学佛的人若是带有一分贡高我慢嫉妒的心,虽然也修布施,也修禅定,有相当功夫,命终多趋向于魔道。 7 魔有内魔外魔,内魔最害人,自己的烦恼就是内魔,就怕内魔与外魔勾结,名闻利养都是魔。 8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现前要不执着,执着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进,见到佛像发光,闻到异香,此系极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实在没有说的必要。念佛念得好,三圣全来,不必动心;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也不必欢喜。心中一动欢喜心,就不清净。什么境界现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进了一步;一沾染,就是魔。 9 凡障碍身心清净者,即是魔,必须认清,古德说“但尽凡情,别无胜解”。佛在经中叫先破分别执著的根本,即五阴六处十八界是根本,六道凡夫均因此而流转,能破除此根本即是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一切万法归纳为十八界,加七大为二十五圆通,圆通就是成佛,随便拈一法均能见性成佛,其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明白此理即得大受用。 10 学佛人对高僧传与居士传不可不读。古来学人进德修业有了基础再出去参学,否则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参学在佛法中是必经的过程,但是不能专向一位老师学一辈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东西,我们认不出来,《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其表现的道行,几可乱真。佛法有个密诀,即一切境界现前如如不动,舍己为人,牺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舍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业。 11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本来修得很好,很有进步,忽然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一烧就完了,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现前即是来考试的,不管外面境界变成什么样子,心中要如如不动,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心理变现出来的。在世间作任何事情、作任何职业都可以修道,必须认定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识,善人固然是恩师良友,恶人也是佛菩萨化身替我们消灾的,对他们都要表示感恩之心,绝不可起一点是非人我的念头。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他不高兴我,我就躲开,免得使他心中生烦恼,随时随地都在修菩萨行,这样做还会有嗔恚吗? 12 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绝不会招魔。 13 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已混进佛门。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尘是魔,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是魔,修有漏果报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爱魔,电影院排长龙,场场客满;一家人围拢来看电视,耽误正业。而参加法会听华严经的人,以台北市说,每十万人中最多只有三、四人。现在学佛的人,变为魔眷属或变为外道者甚多,自己不觉得而已。 14 勇猛精进,冲破魔众。魔众不是外面来的,真正的魔是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学佛如不能断除烦恼即是冒充佛子。学佛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迷而不觉,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故知障碍仍然在我们自己这边。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6879.htm)-----------------------------------------------------------------------------------------------------净空法师:念佛的三个秘诀,念到一心不乱是什么样的境界?
 
 发布:阿弥陀佛                  日期:2011-7-2 22:22:00     净空法师:念佛的三个秘诀,念到一心不乱是什么样的境界? 净空法师:怎么样念佛?念佛的三个秘诀。 问:念佛已经有一段时间,只是心里一直有不踏实感,阿弥陀佛真的听到我在念他吗?临终时他真的会来接引我吗? 净空法师答:我跟你肯定的答覆,阿弥陀佛不会来接引你,阿弥陀佛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要问为什么?你有疑心,大乘教里头佛讲得很好,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怎么样念佛?念佛有三个秘诀: 第一个就是不怀疑,第二个是不夹杂,第三个是不间断。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前面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果德,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不要再加其他的法门。不假方便就是一门深入,不需要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一门深入。功夫到了,心开就是开悟,哪没有感应的道理?你带着怀疑的心就糟了,前功尽弃,只能说比不念好,阿赖耶识里头总落个印象,这就是阿赖耶识种个佛的种子。这个种子什么时候会有成就?什么时候再遇到这个法门,你不怀疑了,就会有成就。   怀疑是不会有成就的,夹杂不会有成就。我们许许多多念佛人到最后不能往生,大概原因不外乎这两种,一种是夹杂,一种就是疑惑,补救的办法就是多学经教。现在我们的念佛堂,为什么每天还要叫大家听上几个小时的经,主要就在此地。听经帮助我们断疑生信,道理在此地。另外一个目的,听经也可以把你的夹杂打断,因为你不听经,又胡思乱想;一面念佛,一面想东想西,这也是把你功夫破坏了。所以我们的念佛堂,大概总是每天有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学习经教,也是叫你听。 (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九 2006/3/24) 净空法师: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常讲的一念不生,在《华严经》上常讲的是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它还有始终吗?没有始终。起心动念就有始终,不起心不动念,始终就没有了,始终是什么?时间。所以无量劫可以浓缩在一念,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时间不是真的,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有这个境界。所以理一心不乱是《华严经》初住菩萨的境界,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事一心还不到,事一心是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实报庄严土,功夫成片是凡圣同居土,这个我们得清楚。清楚之后,人要奋发,要向上,在这一生当中,这是真的,其它全是假的,无论你搞什么,到最后都落空,寿命终了的时候,一切都空。唯独念佛不空,念到功夫成片,你就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你就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就到实报庄严土。 (文摘恭录—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八集) 2009/9/19 檔名:12-47-108) 净空法师法语:去除妄念、一心不乱地念佛: 1 佛门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一天到晚打妄想回头。 2 我一天到晚打妄想,现在不妄想了,我把这念头归一。一是什么?阿弥陀佛。我没有第二个念头,只有这一念,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 3 实在讲,不起念也不行,不起念是无明,起念是邪见,这个事情麻烦!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既不是无明,又不是邪见,这叫正念分明。 4 正念分明很重要。正念,在净土法门讲,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足,一条都不缺,这叫正念。 5 正念从什么地方建立?从佛号上建立。二六时中,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断,这个人这三个条件一定具足。 6 偶尔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不见得有信有愿,但是一天到晚不间断的念,必定信愿行具足。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是正念分明正确的意思。 7 正念分明,这是我们希望要做到的,不但希望要做到,必定要做到,为什么?你要是做到,你就了生死,你就一生成佛,即身成佛,这个重要! 8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生修得再好,来生只得人天福报,这一享福就会享迷惑了,享糊涂了,再也不会认真的去修行。 9 佛法固然叫你要多行善事,可是你要知道,行善是修福,最好的事情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 10 修行人应当随遇而安,随缘而不攀缘。机会来了,我们尽心尽力做;没有这个机会,不去找事。 11 古大德说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找事做,那是好(hào)事,那是攀缘。攀缘,你那个心怎能清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920.htm) ----------------------------------------------------------------------------------------------------- 净空法师法语:会念佛的人,受持是关键
 发布:心慧 [         ]   日期:2011-7-2 11:31:00       1 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教给我们修学方法。我们要修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受持?我们一生信受一部经典,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就叫“受持”。  2 你能够读,你能够解其义,常常把佛的教诲记在心中,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一切时、一切处,不离经教,这叫读诵。读诵而不解其义,不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这不是读诵。 3 一部经念下来,当中一个妄想没有、一个错字没有,这叫功夫,这叫“读诵”。 “读诵”的目的不是记,是在破妄念。因为你不读经的时候就起妄念,心里念着经就不起妄念,所以要知道,读诵的目的是在“离妄证真”,不是在记诵。 4 把佛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念念为众生,决不为自己,叫“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不但是自己广结善缘,也是广大阿弥陀佛的悲愿。弥陀要普摄众生,普度众生,我们也要尽一分力量——满弥陀的大愿,就是满自己的大愿。 5 为人演说的意思很广,并不是一定要上台来讲经,随时随处,我们真的有这个心,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就是为人演说。时时刻刻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遇到人就劝他,这就是为人演说,这就是度众生。 6 会念佛的人,经上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佛常常劝我们的,受持是关键。会念佛的人,念头才动,这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佛号就提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住。能够压得住,功夫得力。 7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凡夫的老习气,妄念会起来——顺境里面生欢喜心,欢喜是妄念;逆境里面生烦恼心,那也是妄念。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你所感的都是六道轮回——善念感三善道,恶念感三恶道,你总出不了六道轮回。 8 所以这个法门真是妙极了,念头一起,“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以这句佛号,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心要真的清净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我们佛家常讲的不造业。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847.htm)----------------------------------------------------------------------------------------------------- 大安法师:福薄心浮的现代人如何能老实念佛 
居士: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  法师: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的念头要放下。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既然知道福德浅薄、心浮气躁,这样的一个根性决定了我们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断烦恼(即断见思惑)的问题。见思惑断不了,生死轮回就出不去。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出离轮回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在这里轮转不休,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这就叫轮回路险。那么在解决轮回的这条道路上,唯有靠净土的特别法门,仰靠弥陀愿力,才能令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众生得以出离轮回,往生极乐。 看清楚这个问题,再对生命无常、三界火宅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慢慢地就会老实下来,就不再是这山望到那山高了。 所以祖师大德都要求我们,“死尽偷心、莫换题目”。死尽偷心,坚持念佛;莫换题目,慢慢观照。这样就能达到老实念佛的状态了。(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8183.htm) -----------------------------------------------------------------------------------------------------大安法师:你没有条件往生,阿弥陀佛创造条件让你往生!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6-6 7:46:00     
        法藏菩萨五大劫的思惟,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就是要拯救每一个众生的,解脱生死轮回苦难的。而轮回紧急关头的生死关头,我们是最容易这种神识呀、昏迷呀,无量劫的恶业种子在沸腾的时候,是最容易被业力牵到三恶道,六道里面去的时候,这时候也是最需要佛来帮助的时候。难道阿弥陀佛还没有一种预先把帮助这个众生的这种方案实施好的能力吗?我们认为哪怕非正常死亡,火灾、水灾、病灾、被人杀死,好象认为横死,但是众生业力的种种死亡,在佛菩萨的眼里都是正常的。他也知道你在什么时候要走,所以一定会给你施设让你稳妥往生的方法,这就是不可思议。
        就在这张纸条上,印祖还用很平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事情:说这个民国十几年的时候,山东有一个寺院,建成以后开光,开光就来了很多人,开光庆祝呢就请了一个戏班子唱戏,让很多人都去了。其中有个居士,他带了一个小孩,也去看大戏,到寺院里面,他看到那个旁边有口井,这个小孩坐在那个井沿上,噗通一下掉到水里去了,掉到井里去了。这下大家就慌了,这个做父母的赶紧马上派人用那个竹竿,用等等就打捞,这一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个井水并不是很宽啦,但是没有感觉,没有人,打捞了很久,没有下落。没有下落,这个做母亲的就很伤心了,你看带了一个小孩过来结果掉到井不见了,打捞也没办法,回到家里,回到家里一看让她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她的儿子睡在床上呢,在睡觉,睡着了。全身都是湿的,她一看这个就很惊喜呀,所以在那口井旁边盖了个亭子,立了一块碑叫‘圣井’。写了‘圣井’两个字。那个拓片呢还送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让报国寺的当家师放在那个,一个地方挂起来。那收了之后印祖告诉他,此事你去解解这个梦。这个梦庵居士他也解不出来,夹在书里面以后他一直也没有去思惟这个问题。那为什么这个小孩全身都是湿的,躺到自己床上的呢?这是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所能解释的吗?但是他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事情。         所以这个念佛一法,他的信心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悟性的。是要对阿弥陀佛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的决定的相信。我们都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把我们托起来,我们凡夫众生的每一个行为阿弥陀佛都看的到,我们的每一句话,阿弥陀佛都听的到,我们每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都有他心通都知道。所以这个感应,虽然很深奥,虽然不可理解,但是他确实跟我们非常亲切的,亲切到什么地步呢?他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阿弥陀佛慈悲的愿力在我们凡夫众生的每一个念头里面,所以我们的一切,阿弥陀佛在他的五眼圆明的这种状态当中,了了知道。就象《金刚经》里说的,一切众生举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既然弥陀对我们的举心动念都悉知悉见,而且我们每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的如同独生子女,所以他对我们的救度,这种稳妥性、这种不可思议,我们要有信心。不要老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这个角度,去考虑很多事情,凡夫众生的知见都是错误的。那么,换一个角度,以佛的果地上的智慧、力量、威神、神通,来反观救度众生的这种情况,它是很容易的。所以往生一法他确实是容易往生。就象永明延寿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但是可能会出现,往生不了的情况,往生不了的情况不在阿弥陀佛那边,是在我们自己这边。在哪里?就是怀疑。这个怀疑就是电阻,阻住了这个电源的过来。         ……佛菩萨的这种境界,到我们这儿来是没有隔离的,他可以通过来,问题就我们凡夫跟佛的沟通,本来也是没有障碍的,是我们的怀疑,是我们的业障,不隔自隔,自己隔开了,那么隔开了我们就要透过信愿的力量,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加持下,来把这个空间的这种隔阂打通。这一打通,马上我们这一念心就能够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净土经典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至心念佛,发心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这莲华写上你的名字。你看这是不是很神妙啦。但是要至心了,我们至心信愿的心就穿过去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我们信愿持名,不仅在庄严我们娑婆世界,同时也在庄严极乐世界,我们信愿念佛的功夫,越精勤,那朵莲华绽出的光色,就越灿烂。如果我们退心了,后悔了,这个莲华它也会枯萎。所以这个一念心性是很不可思议的。从这里面理解感应。——大安法师开示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3655.htm)  -----------------------------------------------------------------------------------------------------
  大安法师: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发布:念佛人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5-22 10:30:00    阅读:1789    繁體    我要收藏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道理。要相信它,要接受它,这对于我们自身修行、扬善止恶非常重要。三世因果所传达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佛教劝善的语言,说教之词,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生命轮转的观念,我们的神识不会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消亡。如果一个人接收了断灭见,人死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那他就很难接受三世因果的法则。  实际上生命是流转轮回的,人死之后,神识(阿赖耶识)离开身体,它又要找寻一种生命的载体,在六道中轮回。投到哪一道里去,是根据业力来决定的,重者先牵。所以一个人前世所作所为,如果是善业多,就投生到三善道,福报就比较大一点,享受人天福报。如果前世的恶因多,杀盗淫妄五毒俱全,那恶业牵引,就到三恶道。如果造作的是五逆十恶的罪业,那就直接下阿鼻地狱。     一般人的心是波动的,他即便行善,善里又有恶,所以是善恶交杂。善恶交杂,善多恶少,那他享受的福报就不是纯一的乐报,乐报里又夹杂着苦果。因此因果关系绝大多数是错综复杂的。有的人可能很有钱,甚至很有地位,但是身体不好,甚至寿命短暂。有的人可能很贫贱,经济很潦倒,但是可能身体比较健康,活得很开心、长寿,但是确实很贫穷。还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是一帆风顺,作官、经商都很顺利,得到上级的宠爱、重视,但是家庭不和睦,子女不孝顺。所有这些,善中有恶,恶中有善,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这就是我们命运的状况。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力量,都是来自于自己作为造业主体因得果报的自然报应。随着他前世所作所为,今生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业因果报的对应关系是不差一毫的。但是我们看不清楚。因为我们的眼光只能看到这一期的生命,对于过去世、未来世这么长时间的业因果报我们不了解,所以常常不相信,常常觉得是空洞的劝善之言。 不仅因果丝毫不爽,而且种小果大。这就好像你春天播种一粒粟米,秋天收获的是几万颗粟米。同样,我们在造作善恶业的时候,举心动念做的事情好像很微小,但是下一辈子得到灾殃或者福报的报应却很大。所以佛一直叮嘱我们要善护其念,要谨慎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造化自然之理,是法尔自然的。没有人去操纵、去主宰、去运作,它自然而然就会显现业因果报相对应的法则。  【附】《龙舒净土文》净土起信七: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2148.htm)  -----------------------------------------------------------------------------------------------------
 大安法师:只供一尊阿弥陀佛还是供西方三圣 居士:在家里只供一尊阿弥陀佛还是供西方三圣?  法师:如果供西方三圣像的话,当然会更好一些,因为临命终时,西方三圣都会来接引往生。 我们供观世音,平时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像就会想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也能激发我们内心的慈悲。而大势至菩萨和专修念佛法门的众生特别有缘,大势至菩萨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往生净土,然后再回到这个世间专摄念佛人往生净土,从因到果都是提倡专修念佛的。他是无边光炽身大势至菩萨,意思是无边智慧具体体现在专修念佛三昧。所以说,我们要想开发智慧,就要向大势至菩萨学习,专修念佛法门,“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和大势至菩萨的反念念自性,这两者相得益彰。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和大势至菩萨的智慧为两翼,就能飞抵无量光寿的宝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6820.htm) -----------------------------------------------------------------------------------------------------
 问:阿弥陀佛的“阿”字念成“ō”(音“喔”)可不可以呢? 大安法师答:阿弥陀佛的“阿”字正确读音念“ā”,有些人习惯发“ō”音,也是可以的,如来悉知悉见。无论是念“ā”音还是“ō”音,阿弥陀佛都知道我们是在念他。但最好慢慢改过来,因为“阿”字,华严字母中排在第一,表法界生发音,诸法空义。“阿”字具无量功德,无量涵义。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展示了生生不息功德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69157.htm)-----------------------------------------------------------------------------------------------------
  
 是否可以观想佛号或佛像,如何观想?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八)    问:弟子有时念佛,若什么都不想,很难伏住妄想,请问是否可以观想佛号或佛像,应如何观想?    答:这是对的,初学的人,不要说初学,老修,这个问题都常常现前。什么都不想,你堕在无明里,杂念太多,你在掉举,昏沉跟掉举都是修行人的障碍。所以祖师教我们修观想,譬如说你念佛的时候你观想,心里想着阿弥陀佛,行,或者心里想着六字名号、四字名号。我念";弥陀佛",我想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是想佛像,佛像最好一生供养一尊佛像,到外面去旅行,佛像带着不方便,我们把佛像照成照片,洗成小张,随身带在行李箱子里面,上旅馆都可以用,总是我自己供的这尊佛。为什么?这样的观想容易成就,念念不忘,将来临终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就现这个相。所以你就非常亲切,我天天想的阿弥陀佛,终于想到了,他来接引我。这是好方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8308.htm)-----------------------------------------------------------------------------------------------------  大安法师:念佛方法(精粹大汇集)
 发布:佛弟子                日期:2011-6-29 19:55:00  
 念佛方法 精粹大汇集  (大安法师 汇集)  初具信愿,当修念佛正行。 至于念佛方法,净宗经典与历代祖师大德提供了诸多繁简浅深的行仪。现代净业行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择一相宜方法修持即可。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根与意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听佛声,以意根或记数或作观想,摄住耳根与意根,其它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 古往今来诸多净宗祖师大德在精修净业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轨范,兹拟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众生依之获益的十种方法,略作介绍。 1.简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 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 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 古崑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声之振厉、拔茅连茹、长谢无忧。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 《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4.金刚念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 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 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5.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 6.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念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 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足资左证。 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在家人尤宜着力。 7.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观梵书——(即(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著,净念易成。 8.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 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颗,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 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 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9.存想摄心法: 有一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开示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摄六根而念净。 昔德森法师将此呈似印光大师,印祖亦赞妙美。 其偈云: 若问念佛法  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  口作莲华香因我清净心  所以有此香  华从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一佛华一朵  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  青色放青光念到二声佛  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  赤色放赤光念到四声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  念念不可忘不必记其数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  决见大愿王 10.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 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 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诸如画格记数法,追顶念法等,不一而足。 净业行人可寻阅相关资料,兹不繁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526.htm) ----------------------------------------------------------------------------------------------------- 净空法师:佛菩萨不以神通度众生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7-4 9:19:00      
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决不以神通作佛事,哪一个佛菩萨都是以正法教人。神通做佛事会发生误会,为什么?佛魔不分。魔都喜欢用神通作佛事,佛跟魔决定不一样,佛是决定以正法来教学。一个是正法,一个是搞神通,这是佛跟魔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楞严经》后面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统统是以神通来表演,来摄受一切众生。佛不如是做,佛是教你修三皈依,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教你老实念佛,修到一心不乱,教你守本分,规规矩矩,这是佛法。 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他初学佛的时候有好多瑞相,现在统统没有了,是不是退步?不是退步。初学的时候为什么会常有?初学人,一定要帮助你建立信心。已经入了门,已经生了信心,还常常示现,你必定会走到神通的路上去,走到神通就走到邪道,这一点诸位要记住。佛决定不以神通作佛事,凡是用神通作佛事的都不是正法。 佛菩萨的确都有神通,神通广大,为什么不用神通作佛事?因为魔有神通,佛要是用神通作佛事,他们也都用神通,我们就无法辨别佛与魔。佛以正法来教化众生,魔不行。魔如果也以正法来教化众生,那他就是佛,他不叫魔了。所以佛必定是以正法教导众生。凡是用神通手段来接引众生的,你要小心,这不是正法。 尤其现在学密,多半用神通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来做号召,有没有?他放光,离地三尺,给诸位说真有,不是没有,确实是有。这些东西你仔细想想,他放光,我不放光;他离地三尺,我也不能离地三尺,有什么好处!这个是要知道的。何况这些小小神通,妖魔鬼怪都有,不足为奇,有什么好奇怪的!往往我们就受他的骗了。所以大家要晓得,佛教里最容易被这些妖魔鬼怪利用。 神足是以神通的方式,来帮助众生启信。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不常用神通这个方法来接引众生,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要以神通来接引大众,换句话说,佛魔就辨别不清了。因此佛对于神通是决定禁止,不以这个东西;而以讲经说法,魔不会讲经说法,他会现神通。这样一来,魔跟佛就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能够分辨出来。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8021.htm) -----------------------------------------------------------------------------------------------------  净空法师法语:人不为己,诸佛赞叹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7-3 10:39:00      1 我们生在这个社会上,哪一个人不苦?现代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生存在这个世间要拼命、要竞争。大家为了生活,为了财富,拼命在那里竞争,好像不争不求就活不下去。 2 其实竞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争,你所争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你拼命争,财富也许来得早一点;你不争它也来,可能来得迟一点,终归是要来。你拼命去争的,还是你命里面有的,你何苦来? 3 竞争这个观念,决定是错误的!这个竞争苦,迷惑造业,果报在三途!可是我们非常幸运,总算是过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有救了,就能够转变我们的业报。 4 没有闻到佛法之前,我们都是一样,起心动念哪个不为自己?谚语所讲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为自己。其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句话说错了,说颠倒了,误导了众生!事实恰恰相反:人要为己,天诛地灭;人不为己,诸佛赞叹、龙天拥护。 5 诸佛菩萨统统都是在教诲我们彼此相让,绝对没有竞争。诸佛刹土里头,我们看不到有竞争这个现象,也没有听到竞争这个名词。佛陀教育里面提倡的是谦虚礼让,念念为众生。 6 我们要念念为众生,一切都给众生做好样子——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生活是生活的好样子、工作是工作的好样子、应酬是应酬的好样子。 7 点点滴滴都是法界一切众生的最佳榜样,这样就能够转变我们的业报,就会有明显殊胜的感应,这是我们要真正省悟的。 8 今天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什么都要争,如果你不争,你就得无诤三昧,世间人不赞叹你,佛菩萨赞叹你,这个要知道!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7938.htm)----------------------------------------------------------------------------------------------------- 淫欲三魔说
 发布:念佛人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3-18 15:14:00    阅读:2597    繁體    我要收藏
  
     凡人最易失足,只在美艳当前,勃然难制之一刻,此际有三魔:    眼光落面,妖态攒心,骨热神飞,烟腾焰炽,是谓火魔。   欲眼萌动,任督潜开,如堤将崩,如洪欲决,是谓水魔。   水火相烹,形魂互荡,如轮不息,如环无端,是谓风魔。   三魔者,三关也,斩三魔,过三关无他,有慧剑一焉:   一日“忍”而已矣、“坚忍”而已矣、“很忍”而已矣。   饥不食虎餐,渴不饮鸩酒,“忍”之说也。   两斗夺刀,流血不解,败军夺路,中箭不回,“坚忍”之说也。   蝮蛇螫乎,壮士断腕,毒矢著身,英雄刮骨,“很忍”之说也。   此际关头守得定,忍得过,则感天地、动鬼神,功圆行满矣。   若一念依徊,必至操持不定,彼墙花路柳,粉白黛绿,转眼成空。而由此夺算,由此减禄,甚或由此杀身。且命该富贵而贫贱矣;数应平安而祸变矣;分应有子者,绝嗣矣;愿望贵子贤孙者,偏生下流矣。且有地狱报、来世报、畜生报、妻女淫决报、子孙困穷报、娼优下贱报。片念略歧,无边茶毒。呜乎!敢不忍乎哉?噫嘻!敢不忍乎哉?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61120.htm) -----------------------------------------------------------------------------------------------------  净空法师法语:读经
 
 发布:欣求极乐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6-23 9:19:00    阅读:1916    繁體    我要收藏
 1、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代,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才能分别邪正。 2、 消业要心境都看空了,好坏均不执著,保持平静心才能消旧业,环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业,环境坏怨天尤人也是造业,不读大经大论焉能懂得。 3、 古人读经用无分别心读之,今人则以文学眼光读之,或用考据方法研究其翻译之来源,欣赏其文字之优美,或分别其名相,如此则是佛学而不是学佛。读经必须以至诚心读诵,至诚者即心中一念不生,读经如此,读古人注解亦如此,甚而推及世间书籍,以此种态度阅读,亦能以慧眼观察,别有悟处。以至诚心看经就是修定,不可用分别心,一字跟着一字读下去,不生分别心,有三年五年功夫必然开悟。智慧是清净心中现出来的,福德亦是清净心中现出来的,清净心现前,福慧自然具足。 4、佛经的用途,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见与佛的知见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经》作印证,五祖以后以《金刚经》作印证。在行的阶段,学人可以用之;初学之人,只能以佛经当作一面镜子用,修正自己的的毛病,三宝以法宝为中心,僧虽为人天师,但佛说法“依法不依人”,依经与论修证自己的知见,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 5、现在人心散乱不易成就,应以性之所近,研究一部经典,幸勿贪多。研经的标准最低限度要讲十遍,讲一遍比看十遍还有用。利根者一经通,一切经通。 6、听经看经自己以为真悟,其实是解悟,解悟属于意识的作用。……第六识是虚妄的,听法——会听的用本元心地(真心)可以开悟,用第六意识听,终无开悟之日,众生之迷在此,闻法多年未开悟者亦在此。 7、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有一条不懂,则全部不懂。求智慧应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求到,后得智自然现前。心地清净,湛然不动,是根本智。读经时把心定下来不要打妄想,一个字一个字的接著往下念,不要揣摩,可以求到根本智;若心不专一,一面读经一面又想别的事情,就没有效验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76416.htm)-----------------------------------------------------------------------------------------------------  净空法师:外伤都是业因感召的吗    问:所有的外伤都是业因感召的吗?每当发心念佛或念佛摄心时,障碍就特别多。同修教我应先将功德回向与他们分享,又怕做不到变成空头支票,往后麻烦更大。请问应该如何做?   答:不见得所有外伤都是业因感召,外伤有时是我们不小心所致。譬如到野外旅行,被小虫咬到或被树刺伤,这是因走路不小心,未必是因果报应。中国自古讲孝道,对于自己的生活习惯、一切行动要小心谨慎,不要让身体受到伤害,引起父母的忧心,这是正确的。   至于业障,冤亲债主每个人都有很多,因为不是这一生结的,过去生结的都忘记了;我们虽然忘记,他没有忘记,所以这个事情很麻烦。佛教导的方法非常好,我们修行不是为自己修,为自己是自私自利,冤亲债主还是会来找麻烦。我是为一切众生修的,包括冤亲债主在内,冤业马上就解开了。    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度众生,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吃饭、喝水是我需要利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这个效果非常显著。换言之,空头支票还是因为自私自利。统统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是回向心,这是解冤释结,就不会开空头支票了。   因此,我们要拓开心量,像诸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大福大,心量小福报就小,要明白道理。(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32733.htm)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