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潜山支行:经典精萃短文(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35:53
    经典精萃短文(22)   编辑制作:林夕梦






高手们
我问过许多实习生,有时间能不能帮我做做校对工作?回答几乎无一例外:这活儿太没技术含量了,想学点更实用的招数,比如选题策划、采访技巧,以及编辑秘诀等等。
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我看过他们编出来的同期稿,勉强能达到文通字顺的标准,可是一涉及到专有名词,往往错得离谱——我很奇怪,为什么就没人去翻翻工具书,哪怕百度一下也成啊,这不都是校对的基本功吗?
我想起了我师父,他就是一位校对高手,人送外号“天下第一校”。在遇到他之前,我根本不信校对还能校出花来,前人说得好: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能把错误几率降低零点零几个百分点,已经是阿弥陀佛了,要想完全不出错,怎么可能呢?后来,我才领略到他的“恐怖”之处:我的每一封邮件,他几乎都能找出错误来,要么是错别字,要么是分段不够准确,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到位。平心而论,我不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可要想不被他抓住小辫子,太难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两百字的稿子,两百字,计入标点的话,在Word文档中也就五行而已,可他逼着我修改了不下十遍,从标题到标点,足足磨了四五个小时。
有人看不下去了,劝他:“不就一篇稿子嘛,犯得着这么较真吗?”
他倒是想得通:“不这么磨,怎么提高?”
我差点崩溃。接着,师父又给我下了一个任务:不管写什么稿子,都在两百字内解决。那段时间,两百字成了我写作的核心标准。一条评论稿,从引用相关报道,阐述基本事实,直至展开讨论,再加上个人意见,要想“随心所欲不逾矩”,还真不是个轻松活儿。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把能想到的招都使上了,就差没用文言文写作,我的邮箱里留下了一堆以“两百字”为题头的稿件,不消说,很多都是被打回来修改的。慢慢地,我才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这样的约束,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养成精准使用文字的习惯,回复到写作的“本来面目”。
师父只是我见过的众多爱较真的人之一。我曾经接过一个棘手的活儿,去采访一位“不太好伺候”的著名教授。有关这位教授的传言很多,先期接触过他的同事告诉我,这位教授有“三不为”:一不参加集体活动,二不接受媒体采访,三不兼行政职务。他甚至连照相都没时间,他们学校网站上的“学人介绍”一栏,挂的还是他十年前工作证上的照片。
好在有热心的师长帮忙,我和教授联系上了,他没有传说中那样难以亲近,只是提了一个要求:“你采访我可以,不要问那些小儿科的问题,你能不能先读一读我的书?这样交流起来更顺畅一点。”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研究的领域正是我比较关注的,他的著作我也曾拜读过一些,这不算很为难。可第二天教授将书单发来之后,我还是吓了一跳:这是开给他门下研究生的书目啊!截稿日期一天天临近,我只能抛开手头的工作,窝在图书馆一本一本啃下去,读书之余,还顺手做了些札记,算是意外收获。
结束了这段苦读之后,我把拟出的问题和札记一起发给了教授。教授很快作了答复:所提问题太过宽泛,不易作答,还请再考虑考虑。我做的札记中有一处引文出错,他也做了订正,并特意指出,札记有些模棱两可之处,说明我还没有读懂,应该参看某些著作,接下来,又是一列书单。我又回到了图书馆,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公那样,原来的目的已经不重要,我只是想弄明白,要完成这次采访,到底还要经过哪些煎熬。
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最后的采访过程波澜不惊,问题大致还是那些问题,教授很认真地作了答复。我纳闷了:其实您完全可以在一开始就接受采访,为什么要让我绕上这么大一个圈子?教授笑了笑:“你如果没有读我的书,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又怎么可能和我平等交流呢?”这一瞬间,我几乎有种错位的感觉,好像教授是记者,我才是他精心培养的采访对象。
每逢遭遇困难,我总会回忆一下这些“恐怖”的经历,借此给自己打气。我尊重这些爱较真的人,他们看似偏执,其实只是在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一条再平凡不过的准则:敬业精神。
毒来不毒往
(作者:朱春学)
南北朝时的傅昭,在他的《处世悬镜》里说:“毒来毒往,毒可见矣。”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你放毒过来,我再放毒过去,难免两败俱伤。
北宋时的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上班,刚要走进办公室时,就发生了一点小意外。有个官员隔着帘子,指着他悄声嘀咕:“这小子也够资格当副宰相吗?”这音量拿捏得很微妙,窸窸窣窣,隐隐约约,不想被人知道是谁说的,却又好像故意要人听到。
吕蒙正此时年富力强,耳朵也不聋,听得真真切切,却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就匆匆而过。一块儿走的同僚们颇为不平,要掀帘子进去把说话的人找出来。吕蒙正显然不想多此一举,眼疾手快地掐灭了他们愤怒的小火苗。
下了班,几个火气大的还不能消气,一个劲儿后悔没问个究竟。吕蒙正却说:“幸亏没搞明白,如果真知道是谁,肯定一辈子耿耿于怀,太难受了,还不如不知道。”
明代浙江海道副使曹时中是上海人,大气得很。邻居有个小伙子是个愣头青,因为上一代有些误会.他不能释怀,就用白石灰把曹时中的名字写到牛屁股上,过瘾!他还没事找事,让曹时中的家童吃鞭子。家童向曹时中汇报了情况。没想到曹时中慢条斯理地说:“别人骂了我,你再重复一遍,不又骂我一遍吗?不要多费口舌了,你去给人道个歉吧!”
没想到那小伙子挺执著,又写了封信,派人恭恭敬敬地送过去。看信封好像是问候曹时中的,其实是痛骂的“檄文”。曹时中没打开看,当着信使的面把信烧了,小伙子于是惭愧而止。曹时中凭着这股子忍劲,愣是活到了90岁。
彼此“毒”来“毒”往,即便不会立即毒发身亡,也会身受内伤。
改变自己的九条建议
(作者:赵晓栋)
一、不沉湎于过去,只活当下   《功夫熊猫1》中一句话说得好:“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人不能活在过去,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人也不能活在未来,未来还很神秘。今天是我们惟一能够把握的真切实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活在当下的原因所在。人不应该用过去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不应该用未来的不切实际来麻醉自我,而是应该立足当下:当下师为无上师,当下法为无上法。一切皆我心,我心皆一切。
二、不为琐事迷人眼,凡事皆分主次   我们都要成功,而成功需要投入。每天我们会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事情,占据我们生活中大量时间。有些时候,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却做了很少与我们成功有关的事情。于是,在点滴时间的消失之中,我们失去了取得成功的主动和先机。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区分事物的主次,一段时间内的行动和目标、计划都要围绕主要事情来展开。因此,做事情要有大局观,审时度势,力求先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苦恼皆小事,一切都会过去   要像洗脸刷牙一样去净化我们的心灵,重塑我们的灵魂,使之保持新鲜、活力!既然世界是变化的,万事万物不断更新,所以,作为最聪明动物的人类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接受改变。有个故事很是令我震撼,说的是一个国王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却忘记了梦中的先哲对自己所说的参透人生最重要的一句话。于是国王命令大臣开始回答问题,猜测一下梦中的那句神秘的话该是什么话。终于一个大臣想到,那句话便是:一切都会过去。
四、借事炼心,不将苦难归咎于他人   所有的不快都是自己的不快,所有的快乐也都是自己的快乐。所以,喜怒哀乐都是自己给出的定义,与他人无关。时间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快乐也是自己给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改变不了的。忘记承受不了的,永远关注有利自己成长的。不怨天尤人,不喜怒无常,认真对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它们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给力的“老师”。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生活,就要在现实中成长。借事炼心,只在当下。
五、多肯定、不抱怨   肯定是成功的润滑剂和助推力;抱怨是成功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既然我们都懂得抱怨于己无益,所以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实践;只要对自己无益的事情就想都不要想,更不能“身体力行”。
六、不可事必躬亲,目标理想应志在千里   只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理想和目标以及战略的制定和策略的使用,将不重要的事情移出你的计划,让自己投身于更加重要的事情中去,不断量变、蜕变、裂变和质变。其次,目标需要远大,志向需要宏远。
七、将快乐进行到底   依然记得大学期间,考研是件艰苦的事情。但是再苦再累,自己依然提出“快乐考研”的口号,力图将快乐进行到底!人的一生有两段:前半段不犹豫;后半段不后悔;人的一生有两种境界:活着和生活。现在活着是为了好好地生活;而好好地生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人人渴望达到生活的终极状态状态——真心享受生活,从而摆脱忙碌的活着状态。我今方青年,理应展翅飞!
八、将自信牢记心间   人的胆子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历练的;同样,人的自信是在克服困难中积攒起来的。正如亨利·福特所言:“无论你觉得你行不行,你都是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我们的信念更加强大有力了。这些信念就是我们来聚焦这个世界的镜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那大脑就会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想法。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达到它,那同样地,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动地锁定一些证据来支持这个想法。
九、绝不拖延,JUST DO IT   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拖延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回想过去的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皆因拖延而致。如果认准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坚持住,JUST  DO  IT。成功,YES,  I  CAN!
一句话的演说
作者:张丰连
一位全国著名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家乡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就是那位即将退休的推销大师。人们惊奇地望着他。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主持人对他们说:“请二位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一动不动。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纹丝不动。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们认定那是没用的。
这时,老人笑了笑,他掏出了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咚”地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那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嘛”。老人就那样敲一下,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用小锤不停地工作着,根本不在意人们的反应。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那间,会场鸦雀无声。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他只说了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弯腰攀登的哲学
(作者:朱迎兵)
说起马化腾,中国网民无不知晓其名。他是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现任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09年当选“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在2010年由财经杂志《新财富》发布的“2010新财富500富人榜”上,他以334.2亿元的身家位列第五。1998年,27岁的他创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由青蛙到王子的跳跃,成为商业上的一个奇迹。他自己说:“我所创造的奇迹,离不开身处逆境和低谷时的坚韧、专注和梦想。而拥有这一切,统统归功于大学时的一次野外体能训练比赛。”
大学四年级的3月,他们就要离别母校。一天,他们的老师章必功教授提议,开展一次负重5公斤的爬山比赛。同学们在校园里呆久了,也想到野外游玩一次透透风,便纷纷同意。
全班在章必功教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深圳最高的梧桐山下。春光明媚,山上一片葱郁,繁花点缀其中,一座电视塔高高矗立在山尖,章教授指着山顶说:“目的地就是那电视塔下,除了我和辅导员外,同学们每人必须负重5公斤,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
全班男女同学都摩拳擦掌,他们正值青春韶华,身强力壮,5公斤对于他们来说,算不上什么,此外,他们也想借此好好锻炼一下身体。他们互相监督,绑好了携带的5公斤物品,就等一声令下了。随着发令枪响,大家哄笑着,向山上攀爬。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有说有笑,边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边健步如飞。渐渐地,有女同学落在了后面停步不前了。等到了半山腰的时候,很多男同学也气喘吁吁,步子越来越慢。
章教授和辅导员跟在他们身后,辅导员还不时拿笔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章教授告诉大家,感觉累了,可以唱唱歌,分散一下注意力。大家就唱起歌来,真的感觉轻松了一些。坡越来越陡,章教授这时又告诉他们,可以埋下头弯腰前进,这样能舒服一点,节省一些体力。可是并没有几个人听他的话,大家盼望着早点抵达目的地,走一步,就看一眼前方。
又过了一段时间,前方出现了一个陡峭的山坡,有的同学抬头看看那座电视塔,它似乎仍然遥不可及,就向章教授请求,想不再走了。章教授笑着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便一下瘫倒在地上。只有少数几个人,仍弯着腰,埋头前行。最终,全班47名同学只有5人登上了山顶,其中李黎获得第一名,李黎是标准的山东大汉,他身材魁梧,获得比赛的冠军不值得奇怪。可是获得第二名的竟然是文静纤弱的马化腾,这让全班同学为之惊讶。
第二天,章教授请同学们对比赛进行总结,要求每个人谈谈看法。大多的同学都说,平时缺乏锻炼,体力不能负荷高强度的运动。也有的同学说,在山脚下看山并不高,其实是没有身临其中;在爬山过程中,看到道路难行,渐渐地眼前的山顶,就变得犹如在天边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冠军李黎说自己小时候常跟随父母做农活,收割麦子的时候,早晨来到田地里,看到地广人稀,会害怕到晚时不能收割完成。父母就会告诉他“眼怕手不怕”。他就学着父母,弯腰收割,不看前方,到了傍晚,父母定下的收割任务大多会完成。爬山的时候,他就是把收割麦子的经验用上了,只记着往上攀登,最后就第一个到达了山顶。马化腾最后发言,他说,他在那个让很多同学放弃比赛的陡坡前,也曾想退出比赛。但想到章教授的话,就弯下了腰,不再看前方,只顾埋头攀爬。这样果然感觉不那么吃力了,越走越有信心,最终到达了峰顶。看来在攀登途中,弯腰走路,无视前面的困难,确有必要。
教室里,此刻异常地安静,一束阳光照到章教授的脸上,他的满头银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章教授缓慢而有力地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目标已定,途中你不会弯腰,目之所及皆是坎坷,它是一种桎梏,希望由此演变为失望。弯腰赶路,看清眼前的那一步,一步一个脚印,不成功才怪。同学们,马上你们就要毕业,无论你们从事何种职业,不仅要学会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还需要有弯下腰来的智慧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久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毕业后,正是凭借着弯腰攀登的启发,马化腾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克隆”赔偿等无数的困难逐一战胜,开创了商业上的奇迹,攀爬上事业的峰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