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徐曼造型:论档案文化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44:26

论档案文化力

作者:admin 日期:2006-9-11 14:23:24 人气:92 标签: 导读:

潘连根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到“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力争比二00三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实际存在的综合力量,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状况。”综合国力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由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教育力、文化力、外交力等系统构成。可见,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全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因为尽管世界各国都把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点,但文化的因素和力量始终参与其中,“文化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之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导向和推动作用,越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文化的这一作用越明显。”因此,文化力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动力之一。

    如何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如何根据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档案事业作为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档案部门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其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此,笔者提出“档案文化力”的观点,以期站在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档案、档案馆乃至档案事业的文化功能,从而指导档案部门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出现了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对于“文化力”这一概念的理解,许多学者往往从文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如“‘文化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内动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改造和征服自然中的文化力量。”“或许,对于“文化力”我们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即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测评,应具有自己独立的指标体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社会档案意识不强,目前有些学者在研究文化国力测评指标体系时,虽然设立了70多个层次各异、相互独立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了诸如“图书馆数和藏书量”、“城市博物馆、体育馆以及文化设施、娱乐设施数”等指标,但却没有将与图书馆、博物馆同为文化设施的“档案馆数和馆藏量”指标列入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档案、档案馆文化属性的认识仍未到位。因而,笔者提出“档案文化力”的观点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一方面是对档案界已有共识观点(如档案是一种文化,档案馆是一种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的理论升华,即档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文化力,一种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一种衡量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会在此一高度(档案是一种文化力的高度)上对档案事业重新加以认识,从而愈加重视、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对档案事业不仅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而且落实到位,切实保障档案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诸如人、财、物等条件因素,使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二

 “档案文化力”观点的提出,首先碰到的是这一概念阐释问题。应该说,目前要对“档案文化力”下—个十分科学精确的定义是有难度的(至少对笔者而言)。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着提出如下定义:档案文化力就是档案这一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效力。此一定义包含如下三层意思:

    (1)档案是一种文化。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档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物质财富)。因而,档案也是一种文化,或日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或日档案具有文化属性。至于档案这种文化因素的表现形式,有的学者将其抽象为“延伸记忆、延续人类历史、延续人类文化和延续科学技术”四个方面,也有的学者将其具体描述为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

档案是文化的积淀,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档案反映了文化的变迁,档案自身还是一种媒介文化。

    (2)档案可以促进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历史连续性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档案的存在和发展则又是社会文化得以发展连续的重要条件。试想,“若没有档案,历史将失去证据而变成传说,文明也将可能中断,历史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也将受到影响。”档案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  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以往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信息,“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因而可以为当今人类的各种现实社会实践活动(如人类的生产活动、科技活动、管理活动等)提供广泛的有益的借鉴,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档案文化的效力主要表现在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最终通过人们的实践过程转化为物质力量。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的一切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并不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而是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国家现实生产中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含量与配置,因此这种竞争的背后实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是知识经济的源泉,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档案文化资源以其自身所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和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厂情、校情、乡情、市情、国情等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  道,在管理、生产、科技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参考借鉴作用,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概而言之,档案文化资源在人类的实践活动方面,无论是提供精神动力还是智力支持,都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并最终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转化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档案文化力作为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  其他文化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构成因素和功能具有特殊性,具有其他文化力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三

笔者以为档案文化力的构成因素有:(1)档案文化资源因素。档案文化资源的存储和积累是档案文化力的基本物质因素,档案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是档案文化力发挥作用大小的物质前提。(2)档案文化资源管理因素。档案文化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管理模式、管理设施和方法以及管理者(即档案工作者)的素质都直接影响制约着档案文化力作用发挥的方向和程度。

  尽管档案文化资源管理因素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反过来这些因素又必须尽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使两者协调发展。(3)档案文化资源用户(即利用者)因素。档案文化力作用的发挥最终必须通过用户的利用实践活动,因而用户自身的素质状况,如用户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也直接影响着档案文化力作用的发挥程度。 档案文化力作为促进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它在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1)档案文化力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强盛的伟大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过程之中,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就会产生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我国的档案文化资源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光辉业绩,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档案文化资源中中华民族的这些光辉业绩,将之传播于社会,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并最终转化成为促进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2)档案文化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之一。目前,我们正处在一种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档案文化资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类以往创造的)科技知识,它们既是目前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基础,又“与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都有密切关系”,“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和保护、保存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因而,通过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中科技知识信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内在力量。

    由于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的创造性劳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素质状况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档案文化力对促进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最终都体现为人的素质(心、智、德)的发展和提高上,并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行为物化出来。

    四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发挥档案文化力,笔者以为目前必须“虚实”结合,双管齐下。

    一方面,要加强对档案文化的理论研究,以档案文化理论的创新推动档案文化实践的创新。虽然档案学界对档案文化的理论已有一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档案文化现象中仍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档案文化资源或档案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档案文化资源自身与其他文化资源相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根据档案文化资源的特征来加以整合配置,如何切实保障档案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传播(如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来克服档案文化资源因形成的地域性而造成分布的分散性,以达到社会共享),如何促使挡案文化资源增值。对于档案文化理论的研究,笔者还希望文化学界的学者能参与进来,与档案学者共同研究,取长补短,使研究更为深入。

    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档案文化实践活动。老实说,由于受目前档案文化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档案文化实践活动总是局限于已有的几种形式,如编史修志,编辑出版档案汇编,举办档案展览等,这就制约了档案文化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不能因为

档案文化理论研究的滞后,而使档案文化实践活动长期徘徊不前,我们应以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档案文化实践的探索,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委托北京体元堂保健品有限公司利用其馆藏档案开发、经营清代宫廷御用保健珍品;四川省利用档案资料恢复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很好地开发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也可以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编写乡土教材,进行影视创作、制作档案(旅游)纪念品、利用档案撰写有关文化方面的文章和著作等,积极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中有用信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积极、主动、广泛地进行档案文化实践活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为档案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才能促使档案文化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及,即档案馆是否要走产业化道路。目前,已有人提出,“档案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指导下,充分利用其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档案文化信息产业。”对此,我觉得应进行慎重研究,不要轻易下结论。现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不太成热的看法。

    “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在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的,2001年3月这一建议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所采纳,并正式被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产业”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仍未解决,如什么是文化产业,哪些行业可以划入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如何准确地描述这个产业或产业群的成长状况和发展前景等,尚无一致意见。因而,文化产业“是一个还处在转型过程中、总体图景相当破碎、发展前景却非常远大的产业。”@尽管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有很多,但至于哪些行业可划入文化产业之内,一般可能比较易于为人接受的观点是,“把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看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做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至于档案馆,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认为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包括图书馆业,而图书馆业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

    但是我认为,把档案馆纳入文化产业是值得慎重考虑的。因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化事业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产业是其不可缺少的补充。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它们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政策支持都是不同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单位也是不同的。”@如图书出版业作为文化企业单位无疑属于文化产业范畴,但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至少在目前还不能明确纳入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如前所引还处在文化产业争夺之中,结果如何还不甚清楚)。退一步讲,即使图书馆以后真的纳入

了文化产业的范畴,也应与一般的文化单位有别。因为“文化单位迈向产业化,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实行政企分开,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凹显然,图书馆是不大可能成为这样一种经济实体的,因而,在“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中,除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及少数特殊的艺术院团应当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保留,其投人要通过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等方式获得补偿外,其余都应进行体制改革。”固但如此的话,图书馆还是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吗?同理,档案馆也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运作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的经济实体单位。轻言档案文化产业,档案馆走产业化道路,给档案事业带来的或许不是福音,而可能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