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老子也无权指挥我: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远交近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0:50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远交近攻

2010-11-11 20:30:00|  分类: 谈天说地 |  标签:刘备  孙策  张鲁  三国  曹操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计名出自于《战国策?秦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土,则王之寸土,得尺寸,亦王之尺寸也。”此计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其关键是:当军事目标受到地理条件限制时,利于先攻取就近的敌人,不利于越过近敌去攻取远处的对手,但是远处的对手很可能会帮助近处的敌人,因此,如果能同远处的对手取得暂时的联合,更利于各个击破。实施远交近攻之计,有助于集中力量应付眼前的敌人,并且将其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原文是:“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意思就是,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时,攻击近处之敌对己有利,攻击远处之敌对己有害。火焰是向上窜的,泽水是向低处流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莫不如此。
袁术无奈索玺的孙策
  小时侯在农村读书,有个还算要好的同学,家里有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无论如何都不愿全套借我看,每次只让我在他家里当着他的面看某一本的几页。这样,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都只能听他津津有味的讲述,谁最能战,谁最没有本事。
  有一次,我问他:“三国到底是指那三国。”
  这位学友说:“说不清,不知道是那三国,反正一会儿这两人联合打另一个人,一会儿又另外两人联合打一个人,到后来,两个联合的人又会打起来。反正曹操是一国,吕布是一国,陶谦也是一国,后来刘备也好象是一国,还有孙权有一国……”真有点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赵子龙吃大亏的韵味。以后每想到此,总是忍俊不禁。
  童少时节的理解当然童言无忌,我那时也认为三国就是二个国家打一个国家。一直到似懂非懂地看了一部三国演义后,才朦朦胧胧的知道了“三国”。到后来,我才进一步知道了其实三国时期很多诸侯的联联分分,都是采取了一系列远交近攻的计谋在为自己扩充地盘,战胜对手。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三国时期的远交近攻时常可见。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远交近攻的历史。曹操就是从兖州这块大本营远交近攻不断扩展地盘的。
 孙策敢于向袁术索王玺,不怕得罪袁家兄弟,而且让袁术无可奈何,并引发其他战事,就是因为远交近攻之计的存在。
  孙策用玉玺从袁术处换得兵马讨平江南占有一席之地后,派人带信给袁术,想取回玉玺。
  袁术有称皇帝的野心,也是在曹操时期唯一称了皇帝的出头鸟,如何会舍得将玉玺退还呢?于是有点想对孙策用武,急忙召集长史杨大将,都督张勋、纪灵、桥蕤,上将雷薄、陈兰等三十余人来商议。
  这时,长史杨大将连献了二计“远交近攻”。杨大将说:孙策据长江之险,兵精粮多,暂时不可图,应当保持这种关系。前段时间,刘备无缘无故攻击我们,我们应该先攻打就近的刘备,再来图孙策。
  袁术问:图刘备又用什么计呢?
  杨大将进而献计说:刘备军屯小沛,虽然易取,但吕布虎踞徐州,上次许诺他的金帛粮马,至今还未送去;现在马上令人送去,结好其心,让其按兵不动,然后我们再进攻刘备。先擒刘备,再图吕布,这样整个徐州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袁术马上送去二十万斛粮食给吕布,随后,命纪灵为大将,雷薄、陈兰为副将,攻打刘备。
  孙策索玺,却引发了袁术吞并徐州的野心,可能谁都没有想到。显然此时的袁术还不想与孙策翻脸。
  至于玉玺还没还,罗贯中老先生暂时没有交待,但肯定没还,刘备会耍无懒,袁术也差不多。因为不久后孙策遇害了, 又不久,曹操打败袁术,不仅没收了金雕花床,更获得了这枚玉玺。
  官渡大战前哨战结束后,关羽千里走单骑脱离曹营,刘备也借故脱离袁绍阵营,又招回张飞、赵云,屯兵汝南,招兵买马,再次拥兵自立。
  袁绍大怒,准备起兵伐刘备。
  这时袁绍的谋士郭图说:“刘备不足虑。曹操倒是劲敌也,不可不除。刘表虽据荆州,不足为强。江东孙伯符威镇三江,地连六郡,谋臣武士极多,可使人结之,共攻曹操。”

  其实所谓远交近攻,无外乎就是事先结交好准备攻击的邻居的邻居,送点金银,送点酒肉,送点女人,或者许点诺,答应一点分成,签一份意向协议,甚至许一个空头愿望。让这些邻居的邻居在我进攻邻居的时候要么暗中帮我之忙, 要么袖手旁观中立,实在无法交差,装装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救跤把式骗骗世人就可以了,只要不帮倒忙则行。
  战国时期张仪、苏秦等纵横家们所谓的联横合纵战略,其实就是远交近攻瓦解联盟实现各个击破或者团结起来组织联盟抑制破解远交近攻的战略

<二>曹操先取汉中的张鲁

  曹操在取汉中张鲁前,曾想先讨伐刘备,或者孙权,于是与曹仁、夏侯惇商议。
  夏侯惇认为,刘备、孙权暂时都不要打,应先消灭汉中的张鲁,然后乘胜攻取西蜀。
  在当时,孙权持有长江之险,锐意经营江东,气象已备。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益州,声势也非当年可比。而且两家有地理接壤利害关系,先征讨谁都会遇到双方齐心协办的合力抗击局面。比较起来,夹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张鲁割据势力比孙、刘弱小得多,解决起来相当容易。更重要的是,一旦夺得汉中,不仅为曹操从西蜀进军刘备创造了条件,而且又回避了举兵南下招致孙刘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因为益州与孙权的利害关系,毕竟赶不上荆州和江东的利害关系。此外,用战胜张鲁锐气益盛之军,去讨伐唇亡齿寒、胆战心惊的刘备,在心理上比径直南下去啃孙权这块硬骨头要容易。
  依据这种方案,先平张鲁,再讨刘备,最后消灭孙权,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各个击破。可以设想,如果曹操降服荆州刘琮后,果真按此方略行事,以占有和经营荆州为限,先图马腾、张鲁,再讨刘璋,则刘备绝无立足之地,更不可能养成大气候。而那时再跨江去打击孙权,形势就决非赤壁大战前夕。
  曹操很可能对此事因果做了反省,所以夏侯惇表示过自己的意见后,他马上说:“正合吾意”。于是确定了先平汉中张鲁再讨刘备的方针。
  但是曹操在讨伐张鲁时,胜得有点侥幸,是因为夏侯惇的军队撤退时误闯入张鲁的前卫营才破关入汉中的。当时的曹操已经61岁了,连续作战也有点心有余悸,锐气已不复当年。虽然当时主簿司马懿、谋士刘晔都劝曹操马上进兵西蜀攻击刘备,但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同时认为“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而按兵不动。否则,刘备确实难以成势。
  自那以后,年事已高,精力不济的曹操好像早就预见了三国鼎立局面,再也没有主动提出过征孙权、征刘备之事,最后连征得的汉中也被刘备夺了去。
  如果曹操小10岁,情况怎么样,三国的局面很可能不会出现。

(孟德思奇)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冀州牧韩馥,遣人送粮以资军用。谋士逢纪说绍曰:“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绍曰:“未有良策。”纪曰:“可暗使人驰书与公孙瓒,令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瓒必兴兵。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绍大喜,即发书到瓒处。瓒得书,见说共攻冀州,平分其地,大喜,即日兴兵,后袁绍夺取了冀州。公孙瓒知袁绍已据冀州,遣弟公孙越来见绍,欲分其地。绍曰:“可请汝兄自来,吾有商议。”越辞归。行不到五十里,道旁闪出一彪军马,口称:“我乃董丞相家将也!”乱箭射死公孙越。从人逃回见公孙瓒,报越已死。瓒大怒曰:“袁绍诱我起兵攻韩馥,他却就里取事;今又诈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报!”尽起本部兵,杀奔冀州来。袁绍夺取冀州,用的就是“远交近攻”之计,之后袁绍又使用“关门捉贼”之计灭了公孙瓒。
     新三国中,好像没有明显的出现“远交近攻”之计,要是硬要找到话,在新三国第77集,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刘备下诏攻伐东吴,赵云觐见,劝其暂缓对吴发兵。孔明也历数蜀吴交兵的弊端,刘备只得暂缓伐吴。但是刘备并不是不想伐吴,按新三国演,刘备很想伐吴,但是必须要得到部下支持,而诸葛亮和赵云极力反对,他又不好强行伐吴!于是他使用“远交近攻”,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帮他说话,他找到了西川旧臣李严,李严心里明明不赞成伐吴,但是为了讨好刘备,他出来支持刘备伐吴!刘备使用“远交近攻”之计(诸葛亮和赵云是刘备近臣,而李严原是刘璋手下大臣,后降刘备。刘备用“远臣”制约“近臣”),避免了政治上的孤立,堵住了诸葛亮和赵云这些反对伐吴的大臣的嘴!
     李严这种人是最可恶的,历代都能找到这样阿谀奉承的小人,不禁想起来赵高,此人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并逼死始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他又设计陷害李斯,并成为丞相。赵高充其量就是个“阴谋家”,要是有点政治头脑,就不会搞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闹剧“指鹿为马”了。这个人把本已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搞的是血雨腥风,加速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