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笔顺输入法软件:阿含评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28:40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为了检验我们中华诗词大学诗学院研究系305班同学作诗填词的基础水平,根据校领导的安排,暮天新雁校长组织我们305班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

考试要求每位同学发一首自己以前的律诗,再作一首七律,内容题目均不限。

几天来,参加了考试的共有30名同学,共发表诗词作品55首(统计至23日)。可谓硕果累累,收获颇丰。

山人这几晚,仔细拜读了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每一首佳作。

总体感觉是,大家都不愧是研究生水平的高才。下笔如神,出语不凡。

大作读罢,山人感佩由衷。掩卷遐思,余味悠长。

如登珠玑之肆,琳琅缭乱双眸;似临芝兰之室,清芬直沁肺腑。

含咀芳华,只觉齿颊留香;沐浴春风,顿感心神俱泰。

我是读一首,赞一首;赞一首,抄一首。

通过对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每一首佳作的学习,山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

下面,我想就仄仄平平老师的一首诗作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由于山人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浅薄,对老师诗作的佳妙之处不能深刻领会,管窥蠡测,有很多地方说得不对或说不到位,请仄仄平平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七律 送朝晖之钦州     作者:仄仄平平
斜月依依照小楼,离情眷眷话钦州。

六峰石瘦云天淡,八寨沟奇风雨稠。

举酒三杯三哽咽,别君一步一回头。

未行先咏秋池涨,恨不劳歌系旅舟。

这首诗仄仄平平老师用的是下平十一尤韵,仄起平收,首句入韵,颔颈二联,对仗工整,首联也用了对仗。

可以说这首诗在格律上十分精严,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是七律中的规范化作品。

首联“斜月依依照小楼,离情眷眷话钦州。”起兴。

一勾弯弯的月亮依依不舍的映照在小楼上,作者送别友人朝晖到钦州去。临行的时候,正在离情眷眷的谈话。

说句题外话,这位朝晖是谁?友人乎?恋人乎?作者没有说明。但我认为很可能是恋人,否则怎么会这样缠绵悱恻,依依不舍?

古今诗人写到送别,总喜欢写在月下。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当时是“别时茫茫江浸月”;

毛主席别友,“挥手从兹去”,也是“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作者写送别,又是写在月下。为什么都喜欢月下送别?是不是夜间航班机票打折多些?(一笑)。

我想,主要是月下送别,更能熏托出离情别绪的气氛。作者真的深得其中三味。

颔联“六峰石瘦云天淡,八寨沟奇风雨稠。”承接上句。

临行送别时“离情眷眷”的谈话,话钦州,都说些什么话题呢?

他们说到了六峰的石,八寨的沟。六峰和八寨,也许是钦州的风景名胜地点。

我猜想,这两处地方,可能是作者和朝晖友人曾经共同游历过的地方。

就这两处的风光景物,他们有着说不尽的话题,道不完的往事。

在天高云淡的季节,他们一起赞叹过六峰石的瘦峻;在风疏雨稠的时候,他们一起领略过八寨沟的奇幻。

在那里,他们留下过多少甜蜜的回忆;在那里,他们寄托了多少瑰丽的憧憬。

还有什么话题,比这些更吸引人,更令人回味无穷,难舍难分吗?

颈联“1 标准,准则  2 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3 法度 ”这一联转得最妙!堪称诗眼,将全诗推向了高潮。

这一句话把送行的和告别的人们的情态举措都写活了。

朋友们正聊得起劲,逸兴遄飞的时候,船(或者飞机、火车)就要开了,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不忍离来也要离,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呀。

他们饱含着热泪,哽咽着咽喉,饮罢了三杯苦涩涩的分别饯行酒。

走的人是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送的人是频频挥手,脉脉含情。

此情此景,不要说送别的人们肝肠寸断,情何以堪,就是我们读诗的人读到这里,也禁不住为之感动,而为他们洒一掬同情伤感之泪。

尾联“未行先咏秋池涨,恨不劳歌系旅舟。”

到这里,送行的过程就要结束了,可是送行的人却意犹未尽,心有不甘。

船还没开走,送行的人站在岸边(当然也可能是登机口、站台上)先咏唱起一首秋池涨的歌,恨不能用歌声化作万丈钢缆,把这条船紧紧的拴起来,不让他开走。

古人送别,不忍分离的时候,总喜欢在交通工具上打主意。什么轮生四角,垂杨系马,铁索横舟,南宋周紫芝也说过:“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仿佛这样就能把人留住。作者用歌声来系旅舟,也算是别出机杼了。

说到秋池涨的歌,我们大家似乎都很熟悉。不错,这里用的是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典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似乎用这歌声在问:“朋友啊,你什么时候回来?”作者用典用得这么自然,的确有大家风范,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里有一处我看不懂,劳歌这个词怎么讲?后来请平平仄仄老师解释,老师告诉我:劳歌即离歌。忧伤、惜别之歌。 唐 骆宾王 《送吴七游蜀》诗:“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 唐 许浑 《谢亭送别》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也是一处用典。

总之,这首诗写得好!实在是好!它的好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这首诗真实自然,发自肺腑。诗最大的好处是真实。作者用的是真情实感,写的是真境实景,发的是真知实见。真正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东西。不像有的诗词作品,假的很,一看就知道那不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只不过是从哪里东拼西凑抄来的,有的抄报纸,有的抄古人,就是没有自己的话。

第二,这首诗主题明确,言之有物。一首诗首先要有主题,前人写诗,都是有感而发,即使是冠名无题的诗,也不过是不敢明说,把主题隐藏得隐晦曲折让人猜想,用香草美人去影射别有怀抱。现如今有的诗词作品,看不出主题,通篇罗织了一大堆华丽词藻,格律倒是一丝不错,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让人看不懂,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

第三,这首诗立意正确,格调高雅。孔老二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首诗作者歌颂的是友人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抒发的是友人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体现的是优秀传统美德,反映的是健康向上情怀。不矫揉不造作,不像有的诗词作品,无病呻吟,读起来令人作呕。

第四,这首诗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遣词用字上质朴无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大众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艰涩窒碍之处。不像有的诗词作品,通篇塞满了作者自己生造的词语,故作艰深,存心让人读不懂。

第五,这首诗层次分明,结构井然。把一个送别的过程写得环环相扣,叙说完整清晰。全诗谋篇布局很有章法,什么叫章法?刚刚在呱呱上老师说过:章法就是谋篇,就是层次结构是否得法。无非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之类。忌东拉西扯,不成段落。好诗血脉贯通,如珠串连,又有轻重腾挪的功夫。我们初学,不妨如写作文一般,老老实实安排妥当平稳。这首诗起承转合一步不差。这说明作者下笔之前,就做到胸有成竹,写成功毫无斧凿痕迹。这也是作者诗词功力深厚的一种体现。

第六,这首诗格律精严,中规中矩。如前所说,这首诗用的是下平十一尤韵,仄起平收,首句入韵,颔颈二联,对仗工整,临联相粘,也丝毫不错。仅从对仗上看:六峰对八寨;石瘦对沟奇;云天对风雨;淡对稠。举酒对别君;三杯三哽咽对一步一回头。十分工稳。

以上就是我对平平仄仄老师创作的这首《七律 送朝晖之钦州》的学习体会,一点粗浅的认识,很多地方可能说的不对或说不到位,请仄仄平平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下面,我想提一个倡议,不知各位老师、同学们以及校方是否赞成。

我提议,我们班的同学每人发表一首诗或词,然后着重对这首诗词进行自我评析,这首诗词的主题是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意思?有什么写作背景?诗词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最成功的(或者说诗眼)在什么地方?等等。这样一来以便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二来可以请老师们辅导批改,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谢谢大家!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