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系统装雨林木风xp:历史上的今天(11月14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1:21:50

历史上11月14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31~2002

 

更新时间:2012-11-14

 

 

蓝环——联合国糖尿病日标志 

每年的11月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原为世界糖尿病日)。为唤起全世界对糖尿病危害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联合确定,从1991年起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以纪念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2006年12月20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确立为联合国糖尿病日,确定从2007年起每年都要举行宣传活动。 

 

黑格尔

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逝世,享年61岁。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莫奈

18401114,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诞生。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主要作品有:《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河流》、《印象:日出》等。

 

班廷

1891年11月14日,班廷诞生。班廷是胰岛素的发现者、加拿大医生。他1921年与贝斯特一同发现胰岛素,后在多伦多大学与麦克劳德合作,获得治疗糖尿病效果稳定的激素。他和麦克劳德两人因发现胰岛素而共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他将部分奖金分给贝斯特。1941年2月21日,班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执行任务时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杨开慧

1930年11月14日,毛泽东妻子杨开慧在湖南长沙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9岁。杨开慧是湖南长沙人,1920年进入长沙福湘女中学习,同年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后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

 

江竹筠

1949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川东地委和川东临委联络员江竹筠(即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在重庆渣滓洞监狱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年仅29岁。江竹筠是四川省自贡市人,1939年入党。1948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 

罗伯特·舍伍德

19551114日,4次获普利策奖的舍伍德死于心脏病发作,享年59岁。舍伍德创作了《亚伯·林肯在伊利诺伊》和《罗斯福和霍普金斯》等出类拔萃的悲剧和喜剧作品。

1993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1994年11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李婉芬

20001114,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婉芬由于患“心源性猝死”逝世,享年70岁。李婉芬曾在话剧《骆驼祥子》、《茶馆》、《王昭君》、《咸亨酒店》、《女店员》、《冰糖葫芦》,电影《鼓书艺人》、《多梦时节》等中饰演过重要角色。特别是她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扮演的“大赤包”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获得了电视剧“金鹰奖”最佳女配角的殊荣。

 

中共十六大会场

200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六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载入党章。(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详细内容请参见7月1日的附录)(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联合国糖尿病日” 

2010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

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身是1991年由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卫组织发起的“世界糖尿病日”,自1992年起在每年的1114日举行庆祝活动。一是以此纪念班廷诞辰,因他与贝斯特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二是旨在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确定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意义在于要使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1992年开始,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都有一个主题,但从2009年开始,规定同一主题将在5年时间里不变。如2009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从2009年开始至2013年,“世界糖尿病日”将一直沿用这一主题,以强化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控意识。尽管“糖尿病教育与预防”这一主题将维持5年不变,但每年的口号和侧重点却不同,比如2009年的口号是“了解糖尿病,控制糖尿病”,其目的是让公众了解糖尿病风险及各种警示性信号、糖尿病的患病和求医常识,以及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和控制知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功能缺陷所致。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最为常见。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只能产生少量或不能产生胰岛素;Ⅱ型糖尿病又称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即自体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它作出反应;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妇女妊娠怀孕期间患上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虽然糖尿病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危害,但研究表明,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如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病人工作和生活都不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控制不当,可导致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等严重的并发症。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1991年决定,将每年的1114日作为世界糖尿病日,呼吁人们关注糖尿病的危害。1114日这天也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200612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世界糖尿病日确立为联合国日。这是联合国首次就非传染性疾病通过决议。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2.85亿人,另有超过3.44亿人有可能因为遗传、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患上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虽然糖尿病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危害,但研究表明,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如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会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患病人数,糖尿病病人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糖尿病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危害,但研究表明,它是可以预防、控制和治疗的。如预防措施得力,控制措施得当,不仅会大大降低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同时还能明显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

世卫组织糖尿病专家戈伊卡·罗格里克指出,近20年来,“世界糖尿病日”活动在帮助公众认识糖尿病及其危害从而增强防病意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联合国糖尿病日”历年的主题

1992年糖尿病日主题 一个与所有国家所有人有关的健康问题

1993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儿童与成长

1994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与老年

1995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

1996年糖尿病日主题 胰岛素与生命

1997年糖尿病日主题 全球的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

1998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人的权利

1999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的代价

2000年糖尿病日主题 新千年糖尿病和生活方式

2001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社会负担

2002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与您的眼睛: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2003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损害肾脏

2004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与肥胖

2005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2006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与脆弱人群

2007年糖尿病日主题 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2008年糖尿病日主题 青少年儿童的糖尿病

2009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预防与教育(了解糖尿病,控制糖尿病)

2010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2011年糖尿病日主题 糖尿病预防与教育(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

附录2: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 

莫奈自画像

莫奈(18401926)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

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后,批评家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为题在报上评论这一运动,因而得名。1888年批评家费·费涅翁写道:“印象主义这个词是为他而创造的,这个术语对他来说比对任何人都更合适。”

莫奈5岁时全家迁居到勒阿弗尔附近的圣阿德雷斯。15岁时从当地一艺术家学画。其艺术生涯是从与E·布丹结识开始的,从那时起开始在室外作画。1859~1860年初次访问巴黎,巴比松画家杜比尼和特瓦容给他很深影响。1872年前后对日本版画产生兴趣,它的装饰性和平面性对现代法国绘画影响极大。

1865~1870年是莫奈创作的早期。在这之前他己开始用印象主义特有的碎笔触作画,如《野餐》(1865~1866)和《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1868年与雷诺阿、布日瓦尔一起创作了头一批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强烈的碎笔触描绘的室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19世纪70年代初去伦敦,并在荷兰画运河、船舶、风车,又在勒阿弗尔画了《印象:日出》,回国后居住在阿让特伊,这段时间也是印象主义运动的顶峰时期。1872~1875年间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和毕沙罗所创作的作品是印象主义最吸引人的作品。1883年莫奈定居吉维尼,直到逝世。90年代以后集中精力完成一系列连作绘画,如:《白杨》(1890~1891)、《干草垛》(1889~1893)、《鲁昂大教堂,日落》(1894)、《塞纳河之晨》(1896~1897)等。

1890年莫奈把吉维尼改造成睡莲花园,他在这里画了20年《睡莲》连作,后来发展为1925年的圆形大壁画,安置在巴黎士伊勒里奥兰治宫的两个80英尺长的椭圆形大厅中,1971年向公众展出。晚年不顾眼疾继续探索大自然,直到1926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圣阿德列斯的阳台》(1866,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花园里的女人们》(1866~1867,罗浮宫博物馆藏)、《河流》(1868,芝加哥艺术学院藏)、《印象:日出》(1872,巴黎马莫坦博物馆藏)、《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1877,哈佛大学佛格艺术博物馆藏)、《干草垛》(1891,芝加哥艺大学院藏)和《睡莲》连作(1906~1926,巴黎网球场)等。 

《印象:日出》 

《白杨树》系列组画之一 

《塞纳河之晨》系列组画之一

附录3:

杨开慧被害 

杨开慧和她的孩子

19301114,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被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入秋,国民党公开悬赏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10月,杨开慧被捕。她和8岁的儿子毛岸英被押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受讯,对她拖以抽皮鞭、扎竹签、踩杠子等毒刑,但无法得到毛泽东的实情,最后审讯者逼杨开慧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答:“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何键于是下令将杨开慧处以极刑。毛泽东得知噩耗,悲言:“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湖南长沙人,7岁入杨公庙官立第十四小学读书,1913年春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1920年入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共产党。(人民网)

附录4:

江竹筠被害

“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娜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是狱中难友赞颂江竹筠(即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的诗句。

江竹筠(19201949),四川省自贡市人。1928年年她随母亲到重庆外婆家寄居,不久,她就进厂当了童工。1932年,进孤儿院小学免费读书。1936年考入重庆南岸中学。1939年考入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考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班,任该校党组织负责人。1941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4年去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以学生身份做群众工作。19467月回到重庆搞学运工作,帮助西南学院和女子师范学院分别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及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领导学生开展抗议美军暴行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11月,以联络员身份随彭咏梧一道离渝去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19481月。彭咏梧在云阳、奉节暴动中牺牲。她回重庆向川东临时工委汇报情况后,要求重返下川东工作。4月,因叛徒出卖,江竹筠及其他一批同志被捕,押往重庆,关押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在狱中,特务头子徐远举得知她是川东临委和川东临时工委联络员,掌握着川东云阳、奉节、巫溪、巫山等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情况,妄图从她身上打开缺口。徐远举及其手下特务接连对她进行刑讯,用夹手指、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折磨她,后采更丧心病狂地在她的指尖上钉进一根根竹签子,致使她一次次痛昏过去,但她始终未吐露一点情况,表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9491114,江竹筠与31名难友一道壮烈牺牲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的电台岚垭,年仅29岁。(人民网)

附录5:

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 

195511144次获普利策奖的59岁的舍伍德死于心脏病发作。他出生于一个富有幽默传统的家庭——他父亲创办了《哈佛讽刺报》而他的悲剧和喜刷作品都是出类拔萃的。

身高两米的舍伍德在战争情报处工作。他结识了罗斯福并负责起草他的讲稿。1949年他写了《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并因此获普利策奖。他一连写了3部剧本,《白痴的欢乐》、《亚伯·林肯在伊利诺斯》和《不会有夜晚》都获得了普利策奖,然而他最伟大的作品《石化林》却没有得奖。该剧揭示了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幻想。

舍伍德(18961955),美国剧作家,其作品反映了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切。在米尔顿学院和哈佛大学上学时,成绩不佳,但在表演上却表现出色。1917年未毕业就应征入伍,到法国服役,曾被毒气熏倒,1919年退役。19191920年任《名利场》杂志戏剧编辑,并与同事D·帕克、R·本奇利一起加入纽约文学界一个小团体阿尔贡金圆桌午餐会。19201924年任幽默杂志《生活》副主编,19241928年任主编。所写第一个剧本《通往罗马之路》(1927)批评战争的无聊,这一主题后来贯串在他的许多剧本中。《石化林》(1935)、《白痴的欢乐》(1936)中描写的主人公都是自命清高的青年,最后认识到他们自己是失败者,而为同胞作出自我牺牲。《亚伯·林肯在伊利诺伊》(1939)、《不会有夜晚》(1941)中的和平主义主人公决定起来进行战斗,作者的论点是: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牺牲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写的《林肯》一剧使他被介绍给E·罗斯福并最终成为F·罗斯福总统的讲稿起草人和顾问。由于他的努力使受雇为政界名流代写文章的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1940年任陆军部长特别助理,1941~1944年任陆军部情报局海外分局局长,1945年任海军部长特别助理,他战时在F·罗斯福身边工作,掌握了大量材料,写出《罗斯福与霍普金斯》,除《我们生活中的黄金岁月》(1946)获得学院奖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写出什么精彩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