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输入不会云:话说厥阴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41:42
三阳病无内虚寒现象,三阴症必有内寒,内寒也分三个阶段:
太阴里寒下利不渴,少阴内寒自利而渴(大量失水阴液不足,虚而发热),厥阴内寒(长期内寒导致身体机能低下,大量失水,阴液竭而发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用药,第一个消胸中之热,第二个温里寒,第三个补虚,第四,有时还会选用利尿药(小便色白为愈)。除热多用黄连、黄芩、石膏,温里多用干姜、桂附,补虚多用当归、人参、麦冬。
例:糖尿病初期多饮多尿消渴:白虎加人参汤合金匮肾气丸。
久利脱水消渴用乌梅丸。
杨麦青老中医在抢救小儿痢疾未期大量失水高热所用四逆散。

一、厥阴病
1、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分两类:中风脉浮,其藏有寒(自利不渴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自利而渴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厥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