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橡皮泥做小黄人:不要用爱控制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10:48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痛苦了一阵,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现在我正在治疗中,这本书提出的许多问题及解释问题的方法,使我能够真正获得新生。我一读完它,就将这个信息传递给我的母亲。之后我还会传递给兄妹及身边的朋友们。这本书帮助我改变了我的生活,你读读就会有同感!
   ——赵辉 56岁 技术工人 .我读这本书,让我猛醒于过去的二十年的日子,不知不觉中原来有很多的事情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与家人处,总是习惯于听从家人的意见,依顺于父母的决定;与朋友交,总是习惯于迁就别人的想法,只用沉默来表示反对。掩卷深思,一种失落油然而生。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却要靠自己来把握。
   ——梁朝晖 28岁 本科 公务员
绝对有收获,我一口气看完的。“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当别人轻易给你下定论时,就扭曲了你的感受,你好像站在了一面哈哈镜前。
    ——文一心 28岁 南京财经大学
不要用爱控制我。虽然从幼小到成熟,我们每个人都和蛹似的,在家庭的“茧”中温馨快乐地成长,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就盼着某天弄开一道口子飞出来吗?翅膀硬了不可怕,飞出来化蝶化蛾的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还要飞到别处继续上辈子的流程——作茧自缚。并且按照《不要用爱控制我》的说法,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意识到了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这个老话题总是让我们的年轻父母们迷茫,咳,多读点书没什么不好,当然,前提是这本书也是好的。
    ——老猫 32岁 作家
 

控制与反控制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  沙发发表于 2008-11-14 16:41To be or not to be,that it 's a question.意思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看完这本书,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莎士比亚作品里的这句话。 
控制与反控制,原来跟我们的生活是那么贴近。 
经常听见大人说,“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啦”,“不可以”,“你应该听我的”,“我是你妈,你都是我生的,我还不了解你?!”...... 
有段时间,我曾经以为我自己是个很倔,不听劝的人。因为很多时候,我有自己的主意,毫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甚至有些我行我素的...... 
看过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时机,我险些被人控制了。 
庆幸,从小,我就是个有主见的人,原来就是不要受人摆布啊! 
 
家庭暴力(包括生理上与心理上双重含义),我想是这种相互关系最直接的体现了。因为在家庭环境中,大家都放松了警惕,根本没有想到控制与反控制这层上,但事实上,很多悲剧就由此产生了。 
我们看到不少人即使成人了,也还受到家族,家长的控制,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也不敢干一些事。 
对照着,我最近在看一些育儿的书籍,很多人童年时期就受到了这种控制,如果他们反抗,就会受到大人们的威胁和恐吓,“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听我的,以后我们就断绝父子关系”等等。 
 
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透过表面现象,来揭示了控制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阐述了控制欲产生的根源。为此作者也举了很多实例。同时为了方便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理解方便,采用了“泰迪熊”这个虚拟的人物,来说明控制者幻觉的影响。 
 
书中作者提到,打破控制者幻觉的战略: 
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性; 
警惕对精神边界的侵犯,无论是别人对你的侵犯还是你对别人的侵犯; 
对无意识的胡言乱语不予理睬; 
把你的生活建立在真实世界之上; 
保护你的孩子; 
大胆高呼打破幻觉; 
如果有人给你下定义,你就说: 
  “什么” 
  “你说什么” 
 
但是最有效最简单就是回答“什么”,但是作者也提醒对以下这些人不要说“什么”: 
威胁你生命的人; 
没有明显理由而撒谎的人; 
愤怒的人; 
在你身边以威胁的方式摆弄武器的人; 
跟踪你的人; 
 
现在我更加清楚,什么样的状况,是有人想控制我,我应该有怎样的应对。或者我也能试着帮助打破他的幻觉,让他重回真实世界; 
当然我也很清楚,怎么样才能避免自己产生幻觉,对别人控制。 

一种新的角度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床上 发表于 2009-04-27 20:50:38

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在生活里有那么多人在莫名其妙的生气,为什么两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相处会因为不是事情的事情产生隔阂,看完这本书,有了新的思路。作者提出了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论,并引出了想象中的“泰迪”的概念,这个概念解释了很多矛盾的由来,一个人太关注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将此需求投影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引起了不自觉的愤怒、恐惧等等负面情绪,为了减少这样的差距从而产生控制。作者提出了应对的办法,但是在书里提及的并不是很多。总结起来说,一颗自信和成熟的心灵,才会懂得宽容和谅解。只有自信了才能放弃控制,只有自信了,才能摆脱控制。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翻译的不太好,看起来有点累。

 

爱? 控制?  权威?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伤感 感动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床上 书桌旁 沙发

 

发表于 2009-03-10 15:07:34

我们是在爱周围的人?还是在试图控制别人? 
我们以为爱很容易, 
以为自己是在爱别人,其实只是在爱自己, 
以为爱很容易,其实是爱自己很容易,也希望别人爱自己,而真正做到爱别人却不那么容易. 
 
看了这本书,明白了一些

 

不错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沉重 阅读场所:书桌旁 沙发 发表于 2008-10-17 20:20:18

这本书适合心理咨询师看一看,这样在咨询时会用到,而且很多人身在其中,不知被控制,只觉得不舒服,想要逃走。或者是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错,总之,不论是控制还是被控制者都不快乐,可惜作者对控制的特征描写的很详细却没有仔细说明如何摆脱控制,或者是让控制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关系的伤害。 
专业心理人员或者是心理爱好者手边的书,应该了解的一种非爱行为。

 

写书的人有点自私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图书馆 发表于 2008-10-23 11:26:55

太一般了 发表于 2008-09-19 12:19 
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没感觉   阅读场所:公车上  
没啥大意思,作者有的观点虽然新,但是站不住脚啊~~引用的例子分析不是很让人信服 
引用来自上海的“小偷猫猫”的评述。 
 
不要过分用爱控制我,本书阐述这个问题有点过头了,就像没有法律的自由不是自由;新的思潮总是好的,但新思潮所带来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就像多年前提倡超前消费,学外国,现在还不是次贷危机。过分地注重“不要用爱控制他人”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特别是有点盲目追求的人。

 

的确是一本好书

个人评分:发表于 2009-08-04 11:24:31

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其实对孩子也是灾难。因为自己的奉献,往往就会觉得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事情,要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稍有反抗就搬出我为你做了多少牺牲的话,让孩子内疚,窒息。这样的孩子最后会变成一个木偶,被妈妈牵着线才可以动,母亲的控制欲造就了无数成年了在精神上还不能独立的孩子。 
 
   有控制欲的母亲需要丈夫或者孩子变得弱小 而衬托或者证实她自己的强大 增强巩固她的存在感 如果这个女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 她的丈夫会变得无能她自己则会沾沾自喜 他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也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是永远长不大 永远不成熟 永远依赖她 这样才能显示出她的强大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碰壁需要他的帮忙才能解决问题时,他会很有成就感   
 
但是他却不知道她这种无意识的行为禁锢了孩子的心灵 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长时期对小孩选择权的剥夺 会导致小孩以母亲的标准为标准而忘记了自己探索这个世界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找到答案了 这本书只不过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结论 说明我的领悟力还挺强的 呵呵 
 
我就是这样的小孩 从小我的个性就在被我母亲抹杀 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个这样被控制的的小孩 其实我不是个小孩了早已经是个成人了 如今我已经摆脱我母亲的控制了 一旦摆脱了她 我就成长得很快 我现在觉得很幸福 我也原谅了她——妈妈我原谅你了 谢谢你给了我生命——但是一旦我和她在一起 她总是无意识的要控制我 而忽略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尝试了很多的办法 都让我失望愤怒 随后我终于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远离她 只有这样我才能获得宁静。心灵的独立比任何事都重要。 
 
我很喜欢第一页的那首小诗 
 
我要离开你, 
让你独自郁闷、 
唠叨和吵闹, 
还有痛苦与愤怒。 
我要离开你, 
让你固执地走下去, 
让你独自在抱怨中走下去。 
过去、现在、将来,你都不能放弃。 
我要离开你,让你无法控制...... 
 
这也是我想对我母亲说得,这本书我会送给她,不管她看不看,我也不期望她能作什么改变,我从来也不抱什么期望 
 
如果这段话能给某个人什么启示 那我也算积了点功德 :)

 

还有很多到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