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qq.com: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掌握反思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4:16:15
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掌握反思方法 (转载)
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掌握反思方法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杨翠凤
教研人员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掌握反思方法 ,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大家认识到:自己发现问题比自己解决问题更重要,对青年教师“课前思、课中思、课后思”的方法指导非常重要,他们只要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就能准确地发现自己教学中成功和问题,同时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了问题则找到了提高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目前课程改革激活了青年教师教学思维,课堂注重了“新理念,新形式,新的设计,新行为”这是可喜的,但青年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如果只追求“形”的东西,不研究“质”的内容,就会严重制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把教学中合作理念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教学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以上表中的呈现)。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不足:自己教学习惯的做法代替了原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确,要求随意,重点不突出;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时,指名学生发言,还是用理想的学生发言代替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讨论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馈的是个人的。教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识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并被抹杀了。
A青年教师能把这个环节设计理念(合作学习)与教学实施不一致地方反思到位,这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
这样的反思是学习不只是停在表面,而知道把教学理念,不但有教学设计,也有具体操作要求、方法和达到的效果;反思不断把自己引入教学深层次研究;反思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不满意中进行,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方法不断改进,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反思的关键是研究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应用;指导和帮助教师解决在应用理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服务和满足教师在教学中各种需求。
针对本节教学片段所需的反思内容:
1、教学顺序,包括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2、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3、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A教师有意识地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反思,从突破课堂教学中微观问题开始,反复、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自己反思能力。
具体操作:
1、 A教师把自己的实践过程的行为与思考,决策,设计的过程作为反思时的对象。
2、 A教师自己换位思考,站在听课者、研究者、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过程,理想的预案过程和实际教学效果中落差在哪里?
先从教学理念、目标、行为、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再从第一个层面对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方法与效果逐个环节与教学活动前决策的教学理念、目标、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没有达到预定要求的,哪些深层次的是自己事先领会不到的,这样的反思会使自己逐步意识到的主体作用和责任,认识到自己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渐渐地找到自己教学中希望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会使主体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反复进行,会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专业得到发展。
※个案二:B教师上完区级数学研究课《观察物体》后,笔者与教者交流的内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帮助教师整体反思教学过程)
笔者:课上完了,你的感觉怎样?(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活动。)
B教师:这节课我上得很认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学活动上。(教师的关注点在自己投入的精力和教师本体对教学活动的关注。)
笔者: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我听课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学活动上。这样的效果你是怎样产生的?(引导教师关注产生活动效果的原因,即调动教师深层次思考的欲望。)
B教师:第一次我按照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了教案,我自己认为比较理想,但试讲后感到,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差太远,自我分析原因是教学方案设计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太多,学生没有分析透。于是,把教案的不足地方进行了修改。(具体内容略)
当第二次试讲是,对原教案理想的变成学生能接受的,每个环节设计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学生不感兴趣(因学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预习不到位)。对问题反思,虽然不是本班学生,但我也从主观去思考,去重新设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是:1.如何利用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2. 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变换学生的座位,多角度观察物体;3.观察的方法多样化 4. 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兴趣;  5.过渡语突出儿童的趣味性。(在引导下,教师能够从备课、上课的不同阶段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且关注到了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原有认知等内容,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
笔者:本节课上完后,你对自己课堂评价是什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调动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B教师:本节课我感到:1. 有趣。(如学生能主动学习)2. 师生状态好,学生的回答语言生动,每个学习环节都是学生自然进入。3. 每个教学环节比设计的发挥好,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师已经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体现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新理念,这应该说是教师深入思考之后的进步。)
笔者:是,听课的教师也是这样评价的。你认为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听课者的认同给教师以适度的激励,继续引导教师深入反思产生结果的原因。)
B教师:原因有多方面:通过多次与教研员备课,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导,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经过多次试讲,同行的帮助和反复修改,自己有了驾驭教材的能力和信心;再经过向书本、他人的学习,自己对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应用有了悟性;对上本节研究课自己早有知识和精神准备,目的性强,上课时精神状态好,与学生相互配合好;设计的教学预案和实施中发生矛盾时,自己静下心来反思问题在哪?原因是什么?找到问题再琢磨改进方法,这时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由自己生成,别人代替不了。(教师已经意识到:有意识的反思,是教学行为得以改进的有效途径之一。)
整体分析:
以上是笔者与B教师的一席对话,从中感觉到B教师的反思,始终以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参照的,B教师的意识中把教学自己行为时时与原方案对比着,三次更改教学设计方案的理由、根据,都是反思自己前教学设计方案思路,决策与实际行为找到了落差和突破点,在实践中,逐渐地自己找到自己,自己升华自己。
结束语:
反思的基础是实践,是对实践活动的全面分析与客观评价。反思必须有所对比,有所参照。对比的,参照的必须建立在对所做的背景全面把握下,在对相关理论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融入事物的内在系统中,代表事物发展的、前沿的特征。反思不仅是个人的认识水平的自我认识或自我评价,更是追寻个人决策的深层知识和做法与实际成效,从思考到行动的起点上找问题,抓细、抓实、持久反复地做下去,以此实现主体认识的转变与提升,追求专业的更高境界。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愿我们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教学的高层次迈进。
门头沟区小学思想品德学科
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艾艳敏
我区小学德育课程教师的现状
说起德育,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无论再怎么强调德育的重要,它总是一个软指标,没有主课的地位,所以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总是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教师是兼职,要是做教师统计,全区任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队伍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当进行教研活动时,却只有二、三十个人参与;在学校很多兼职的教师会把思想品德课的时间挪做他用,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上好德育课程,培养一支过硬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本学科不是主课,不被重视;教师兼职多,投入教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难以保证;学校安排教师时总是把学校中所谓最不行的教师安排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没有信心和干劲;每年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总是频繁地调换,给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都带来问题。诸多原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小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不容乐观,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我的成长经历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初我教语文做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从我内心的体验是,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思想品德课保证给学生上课就可以了。在一次教研员听了我的课以后,被认为我有一定的想法,教学中有激情,于是又多次听我的课给予指导,看着教研员如此辛苦尽心,从人情上我感到不能不好好地研究教学,自己虽然过得很辛苦,但是那时每个学期都要做研究课,在准备研究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教学方式,以及这门的重要意义。同时,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感到这门课的教学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我讲的《谢谢您老师》一课获得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写的教学论文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刊登在《门头沟教育》上,我的自信心增强了,我爱上了这门课。之后,我又参加了北京市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随着工作的变动成为了一名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员。
结合我区的教学实际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我从做教研员开始就本着这样一个原则,以自己的努力和责任感赢得教师的信任,以自身教研水平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获得教师的认可,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从而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感悟与实践——培养我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双赢”的理念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在做教研工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教师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身任务多了,就会认为是学校在给自己加负担,教研员在给自己找麻烦;有的学校也认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只是发展了教师,对学校来说这样的教师难管理了,于是有的会不积极地支持教师参与活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先以“双赢”的理念和学校领导及教师本人进行交流。
记得几年前,当我刚听龙门小学杨明老师的课时,她刚出校门,还不知道怎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课堂呈现的还是新手教师的生硬与稚嫩。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教师的一些优点:声音甜美、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板书规范字迹工整;有虚心求教的态度等。课后,我和校长及教师进行了交流: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对任教这门课有什么样的想法?学校在人员安排及学校发展上有什么考虑?是否能够保证坚持几年坐下来研究教学?交流源于我的双赢理论:我对他们说,教研工作是我的本职,完成底线的工作量应该说不是一件难事,任何一个教师讲研究课我们都会认真指导,可以说完成工作是我的一个基本需求;同时在讲研究课的研究过程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应该说是于教师最有利的事情,那么学校的作用就在于教师的发展势必得益于学校的支持,反过来好教师也可以成就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我的一番话把校长和教师的心打动了,事实就是这样,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它所带来的收益是多角度、多种层面的。有了良好的沟通,就获得了学校支持;有了良好的沟通,激发教师愿意发展的自身动力,为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努力就有机会”促教师研究教学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是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的,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就不足,存在着混一天是一天的状态。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应该说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会有机会。为了鼓励教师、锻炼教师,我给教师搭建了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如:组织山区研究课让山区教师得到指导和锻炼,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他们是很难走出山区的小学校,自信心从何而来,研究的积极性从何而来。于是在几年的努力下,军响中心的杨红岩老师做了几次山区研究课,并把好课带下来进行全区展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清水中心的马晓哲老师,一直自认为教学不行,心想就这样混吧。当我在听过他的课后,鼓励他想法有创新,能结合山区的孩子上课,想得和做得都不错时,他有些激动了,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点努力都能得到鼓励,他没想到我还要听他的课给他指导,我告诉他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努力做好,既对得起学生,又对得起自己,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这样坚持了几年,每次听课都能看出他的点滴进步,他还自觉地和我借录像带学习,经过帮助和指导,在区里做了研究课《讲礼节》获得了好评,有了自信心,他的干劲更足了。
抓住机会给教师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应该说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有了积累之后得到认可后才能获得的。随着教师的发展,我会结合市区教研工作安排,把任务传达到教师,然后请他们自主认领,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例如:在课题中期汇报会上展示了卢艳焱老师讲的《爱护五官》一课,在送课进山活动中展示了杨明讲的《找秋天》一课,在远程教育设备实验活动中,卢艳焱和吕建华讲了《学会分享更快乐》一课。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准备的过程就是研究和提高的过程,一批教师的成长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势。应该说,这既源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是给了教师努力的空间,使他们看到了努力就有机会,努力就可以得到专业的发展。
三、“换位思考”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如果说学校环境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教师自身是成长的基础,那么教研活动就可以称为教师成长的助力器。但是要发挥助力器的最大作用就需要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在设计、组织教研活动时,我的主旨思想是“换位思考”,以这样的思维方式促进教研活动的质量。
1、如果我是教师,我最需要的指导是什么?
2、如果我是教师,参加活动的感受怎样?
3、如果我是教师,时间的付出和收获是否等值?
4、如果我是教师,……
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教研活动会有一种新的感受。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好像谁的理论越高深就显得谁越有水平,而教师是否接受,是否对教学有作用,考虑得如何就不得而知。真正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应该在于能够体会到教师的真正需求,真正解决教学一线的实际困惑和问题。如:通过调查,了解到进入课改以来,教师对于理念性的知识都知道了,但是对于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的困惑,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多看些课例,从中受到启发。那么活动时只放课例是否就可以了呢?站在教师的角度想,他们还需要有人引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于是教研员在选择课例时就要综合考虑,同时要对课例的每个细节都要关注到,这样才能使活动更具实效性。
每次教研活动只有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上来,才能使他们坐得住,听得进,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努力营造一种教研文化,即参与到活动中来了,全身心地投入,就一个问题展开研讨,教师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注意尊重教师的想法,在不断地磨合中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平等的气氛中,教师感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在思考与表达中,教师的友谊加深了,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我区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98%多的山区,参加一次活动最远的教师来回要坐4个多小时的车,如果我们的活动时间不足,质量不高,怎么对得住教师的辛苦,几次之后,他们还怎么能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每次活动都认真准备,从形式到内容都经过反复推敲,尤其是时间的安排,尽量赶早,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例如:8:30活动,山区教师到不了,我就安排能够有资料可查的内容便于山区教师补课,在课的选择上尽量比教学进度提前,给教师的后续教学以引领,在中间采用自主休息的方式,每位教师都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的安排受了教师的欢迎,我想原因应该在于教研员尊重了教师的时间,体现了付出和获得的等值性。
除了这些安排外,还结合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开通了公共电子信箱,把各种资料上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下载,同时一些稿件还通过信箱交流,及时修改及时完善,一些通知等也及时发布,节省了教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在教研活动的组织和质量的提高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我认为无论怎么样,只要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设计、安排活动,就能够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促进教师的提高。
四、“构建教师梯队”分层次指导培养
教学研究除了保证每位教师的均衡发展,促进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外,还需要做好专题研究,让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主要采用“构建教师梯队分层指导培养的策略”。
1、组建区中心组,加强指导和交流
组建区中心组,集中学习、培训、指导、交流,利用这样一个团队组织,形成研究的氛围。在中心组活动时,注意结合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专题研究为主,引领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自己对教学、教材的理解,通过中心组教师的听课、评课、交流和研讨,增加教师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能力,通过集体反思促进教师个体反思,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我们以中心组教师为主开展了如何设计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服务、如何制定符合实际的课时目标、如何理解预设与生成等专题研究,我们把研究的专题定小,让每个教师都有研究的可能,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得到了提高。同时结合研究的需要,做好教学研究课,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给教师以启发。这样开展活动,教师认为有抓手,知道要做什么 、知道怎样去做,而且问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也有研究的热情。
2、抓住骨干教师,做好示范和引领
中心组中也有骨干力量,而且还有被评为区级骨干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除了参与专题研究外,还带领他们参与市区级课题研究,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等课题研究中,带着他们积极探讨、大胆实践,通过研究上出了高质量的课,给全区教师以示范和引领。其中,1、杨明、谭庆燕分别在2002和2004年北京市第六、第七届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谭庆燕老师到西城区进行教学交流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3、指导杨明写的教学案登在《小学德育》和《市课改案例集》中,指导谭庆燕撰写案例《打动学生心灵》刊登在《小学德育》杂志上;4、指导杨明做《向毒品说“不”》被中央电视大学录制为教学资料电视台播放,指导杨明讲《节约每一滴水》一课录制了百节课例,指导卢艳焱讲《爱护五官》一课在课题会上展示,录制了百节课例。
他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给其他教师以鼓励,他们自身也在努力追求新的目标。
3、发现新人新秀,培养打造新生代
教师队伍的不断变换,新人不断涌现。在视导听课过程中,我还努力发现新人新秀,带领他们从读懂课标、教材开始,逐步学会备好课,上好课。例如:在听课中发现一位年轻教师的一个教学活动比较有创意,于是鼓励教师,并细致地给予指导,在进一步思考后,写出详细的教案,我们再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主动投入到教材的理解上来,教师的研究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的教师是我们下一步培养的重点。
我想在这样不断推出新人的过程中,使每个投入到学科教学中的教师都认为自己有努力的方向,也督促已经有所成绩的教师继续努力,因为只要停滞不前,后备力量就会追上来。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中,每位教师都在努力着,这样的努力必然带来教学能力的提高。
今后在课程标准的学习、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目标的制定、活动的安排、教师基本功的提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系统指导,真正使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和课堂,实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五、思考与困惑
当然,就本学科青年教师的培养还有很多的措施,但是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学校中,教师更换的频率较快,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做“扫盲”的工作,对刚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学科特点、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演练,这样一来,或多或少的使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受到了一些影响。
还有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由于几年的培养和锻炼,教师得到了发展,有的学校就安排骨干教师做班主任或任教语文数学,这样就完全脱离了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科教师队伍受到损失。
有的学校教本学科的教师兼职过多、课时过多,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他们总认为科任课没什么用,随便上就可以了,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都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现在教师队伍的构成还需要不断地调整。
德育应该是打动人心的教育,那么德育课程的教师就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先学会打动自己,再努力打动学生,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总之,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改革催促着每个人必须积极向前,我们除了需要对教师进行专家的引领,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引领,无论做哪个学科的教学,都要有研究的态度,负责的精神,这样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
提高小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王   鹤
内容提要:在课程改革形势下,通过理论灌输、框架引领、交流研讨、放手实践等步骤,引导小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小班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几年前,我走遍了我区山里的小学,惊异地发现学校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自然产生了许多不足25人的小班。然而老师还沿用传统教法,始终不愿走下讲台,学生的活动始终不离自己的座位,许多空间白白浪费,教室里死气沉沉。小班的时空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那天,我走进一个只有九名学生的课堂。表情严肃的中年女教师用洪亮的声音讲着《燕子妈妈笑了》一课。讲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一句时,老师从讲台下面先后拿出冬瓜和茄子,举起来给学生看:冬瓜的皮上是不是有细毛?孩子们睁大眼睛,伸长脖子,稍后面的学生站了起来。老师立刻制止:坐下,注意纪律啊!下课后你们可以来摸一摸茄子柄上的小刺。说着,将它们放回了原处,自己也始终没有向前迈一步。
下课后,我们进行了下面一段对话:
“只有九个学生,您是不是不用那么大的声音讲课,那样太累了吧?”
“原来学生多,满满一教室,我习惯了。”
“您为什么不把冬瓜、茄子拿到学生中,或者让他们到前面来看看、摸摸呢?”
“一是怕学生太活了课堂会乱;二是怕耽误时间,讲不完课。”
在课程标准中,“合作”、“自主”、“好奇”、“求知”几个词的出现频率非常之高。但是,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丰富情感,并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作为教研员,我们和教师们一起苦苦地摸索着,实践着。
二、分步指导研究
1、理论灌输,达成共识
类似的课我听了不少,强烈地感到这些在大班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实践了几年大班教学的老师们,很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下的新要求,不能充分利用小班教育资源的优势。他们或许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摆放成小组的形式,但无论是意识还是方法,都远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要求。
针对这种现状,我组织小班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分析小班的时空优势,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专题讲座。我指导教师阅读了《共同学习原理》等理论书籍,分析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用共同学习的方式培训教师,使他们感受小班学习的优越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老师们开始认同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小班的课堂从过去的死气沉沉变得热热闹闹:老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教学形式多了,学生参与多了,分组讨论多了。讲《小猫钓鱼》老师扮演猫妈妈和学生一起表演;讲《校园里》,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学生的兴趣浓了,师生关系和谐了。
当我又一次听那位中年女教师的课,她讲课的声音明显自然了、柔和了。她把九个学生分成了三组,围坐在她的周围。有时她还让学生当小老师。课堂上,师生都很愉快。我问她这样的教学与以前相比,感受有什么不同?她非常诚恳地说:我也觉得这样上课孩子们高兴,为了他们我努力克制自己,有点觉得像表演。我担心总这么上课,学生没规矩,考试成绩不理想。
2、框架引领,规范备课
我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往往是小组讨论讨论,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形式都显得缺乏设计。课下,我翻阅教师的备课笔记,看到多数教师对教材分析得条理清晰,但很少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活动也只是分组讨论、指名回答等大的环节。在他们的教案里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几乎没有设计,教学中存在盲目和随意性就难免了。是啊,老师放下架子关注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意识与习惯会发生矛盾。老师们在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时,往往过于关注教学形式、流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常常偏离目标。
我听一位老师讲《黄山奇石》。她以招聘小导游的情节贯穿,大多数学生一直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我注意到一个学生,在回答了一个问题后便提不起精神。那是老师让学生按照名字、位置、样子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时,他兴奋地站起来说:“我和我爸去过黄山,那儿特别美……”,老师打断他说:“你见识真广!可你能不能按老师的要求介绍?”孩子挠挠头坐下了。课后我了解到,这孩子学习基础不太好,很少回答问题。我想,难得他有游黄山的经历,如果我们引导他将自己的感受讲给老师、同学,他该是多么自豪。或许从此他会有更多的自信。然而老师课前没有充分备学生,也未能抓住生成的资源。
根据这样的情况,我设计了小班教案的框架。对于平时教师们备课时不太关注的学生情况、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的内容时间、教室环境设置、分层作业等安排到教案框架中,目的是引导教师思考。设计特别强调了“学生情况分析”、“分层教学目标”、“教室环境设置”、“分组形式”、“分层作业”和“提供学案”几项。接着,我到小班实验学校讲解该设计的初衷以及使用方法。
对于“教室环境设置”一项,开始老师们不理解。我就带领他们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墙壁设计与主题活动的关系,请业务园长讲环境设计如何进行家园沟通,如何促进幼儿发展。参观后大家受到启发,有的学校为小班学生制作了展示个人作品的小柜子,老师把空旷的教室墙壁分成几个区:信息共享区、风采展示区、学科竞赛区……有的分给小组,有的作为学科特定区域。
3、交流研讨,实践中再认识
一段时间里,小班的教师们利用我设计的备课框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从内容选择,到合作的时间、方式、分工、评价等都可以在他们的教案中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直线与线段”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去找、摸。她将课前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学生美术作业、刚开完运动会的照片等都作为教育资源。学生高兴地指着自己抡起的长绳说:这是一条曲线,拉直后是一条线段……
我在听课中不断发现教师们的进步,鼓励他们研究。召开研讨会,促进小班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还与教委小教科合作,编辑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案例,供教师们学习参考。
4、放手实践,创新发展
正当我看到小班课堂里越来越多地出现“合作”、“自主”、“好奇”、“求知”,为自己的理论灌输、框架引领得意时,我发现使用“小班教案”的老师渐渐减少了。通过与他们交流我知道,有的老师是觉得这样备课项目多,太麻烦,没有时间备那么细致。也有的老师告诉我,现在他们已经知道备课时要备哪些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已经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他们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备课。有人开玩笑地说:上帝用模子塑造了我,我再将它打碎。
我想:或许那备课的框架还不够科学、简捷,有待进一步完善;亦或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总之,我不再要求老师们用固定的格式备课,他们的思想、方法,他们的创造力早已冲破固定的格式,他们已经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所以,我们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策略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殷兰廷
内容提要:伴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们愈加渴望提高作文教学能力,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然而注重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尚未开展。所谓作文教学研究能力是指在已有作文及教学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具有探究、过程、实践的特点。其策略为教师分析学生习作得失,诊断教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分解复合问题,形成问题系统——建构“问题树”;就具体问题进行“倒查”,实施归因研究;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上做“反功”——定点研究;促使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这些策略和研究行为改变了教师观念;研究培养了研究型教师;研究体现了教师从接受到主动的变化;建构了适合师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题词:作文教学   研究能力   提高策略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的发展,作文教学逐渐被大家关注。一线教师愈加渴望提高作文教学能力,改变自身作文教学现状,渴望解决学生习作选材单调,内容不具体,缺乏鲜活真实情感体验①的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逐步认识到应使自己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即研究者”②的理念正从课程理想成为教师个人理想。
然而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则对教师发出巨大的挑战。运用行动研究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则成为我们研究的背景。
这些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从文体到内容,从序列到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与实践③。其中教师作文教学能力得到提升,然而注重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话题作为专门的研究,笔者在有限的资料中尚未查阅到相关内容。
反之,70年代开始,美国“辅导及课程发展协会”就宣布,每个合格的会员都应对行动研究法有足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英国支持教师中的研究者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对话;法国现代学校合作组织提出,教师应参与教育研究,应成为改进其教学的实践的人④。我们未查到他们是如何研究作文教学的,但发现其教师普遍具有结合教学实际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的能力。
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使学生爱上作文课,喜欢作文;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特别是作文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策略。
“能力是指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以创造力为最高层的能力体系。”“研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⑤。二者结合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研究能力是指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探求作文教与学真相、规律的能力,即在已有作文及教学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对比、验证,是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习作过程的体验和语言表达水平来求证;是从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为标志来验证。
欲研究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还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法,不能直接得到问题的解法、答案,不能按照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但我们渴望解决这些问题,愿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找新的处理办法。虽然我们研究的结果会是不完备的、不确定,但会是发散的、发展的、创新的⑥。
我们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视研究过程及其中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结果是不成熟的,但我们在查找资料、归因分析、设计活动、亲自实践中获得了问题解决的直接感受,了解了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尝试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知道别人的相关信息,试图综合已有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⑦。
我们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是教师们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就是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老师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在研究实践中感受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作文教学研究能力⑧。
2002.9~2003.1查阅资料,调查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制定研究计划;2003.2开始至2005.1月的2年时间进行实践性的解决学生习作问题的行动研究;2005.2对本研究进行前面系统的总结。
研究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他们习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尤其加强对5至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作文教学困难的研究。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实践
(一)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策略
1、分析学生习作得失,诊断教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学生作文是老师作文教学的一面镜子。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普遍问题就是教师作文教学的薄弱处,就是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有病,老师吃药”,分析学生习作得失足以诊断教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2、分解复合问题,形成问题系统——建构“问题树”
“作文难”是对作文教学的概括评价。“没的写”,“为什么写”,“怎样写”是“难”的诠释。将“作文难”这个复合问题分解成上述三个问题,将子问题再分解,以此推之。然后将分解的问题根据写作顺序排列,使之形成有机的问题系统。
3、就具体问题进行“倒查”,实施归因研究
当复合问题被逐层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听停的问着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当一个个的简单问题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忽然发现自己愈发接近事实的真相了。在一个个“为什么?”中,我们逐步悟到了“作文难”的原因。其实倒查问题产生原因在我们进行问题分解中就悄然进行了。
4、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上做“反功”——定点研究
对症下药,“症”即对问题产生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针对“原因”这个惹祸者,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实施“造血工程”。在学生中我们力图以“活动”代替系统的写作知识传授;在教师中“以问题为载体”开展教学研讨进行定点研究⑨。
5、促使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
虽然悟到“没的写”等问题解决的途径办法,但如何使教师真正解决教学中这些问题?对此我们采取加强教师问题解决过程的调控和指导,仅给教师提出问题解决的较具体的方向、大致的活动轮廓;而不传授办法、招数,促使教师自己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属于个人的教学经验。
(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研究的部分实践
1、针对学生习作题材单调的问题,开展以生活、语言为内容,“积累”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每周完成3—5篇的生活记录。面对学生“没的写”,教师束手无策的情况,我们组织了“学会深入观察”的系列研究课和经验交流,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2、对学生作文中缺乏真实、鲜活的情感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学生是麻木的吗?他们的情感哪里去了……引导教师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研究。
3、针对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与一起教师分析原因,中心组教师每人都结合自己的思考,设计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的中心组研究课。
这些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开始对作文教学感兴趣了。教研室视导听课,老师们敢上作文课了。本课题研究前的1999.9到2002.6的6个学期,笔者听课300余节,仅有2节作文课;而2002.9到2004.10的4个学期200余节课中听到作文课节93节。作文教学“变脸”了,学生不发憷上作文课了,作文没有原来那么难了,日记也有的写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改变了教师观念——从行为到观念的转变
“以学生为本”,“教为学服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在教学实践中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还相当困难。本研究从起点上就关注学生,以“学生习作得失”,确定“教师教学问题”。这里教师为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以检查反省自己教学不足为策略,无不渗透着以学为本的思想。正是通过研究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设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从以往的重视研究“教”的一头热,开始走向也重视研究“学”的两头热。在研“学”中,在解决学生学习困难中“教为学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研究培养了研究型教师——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教师即研究者”是要求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进行研究的活动⑩。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则是立足于解决学生作文学习困难的研究。“会分析”被阿尔戴视为教师职业的元能力,凌驾于一切知识和能力之上{11}。从分析学生习作得失,分解复合问题,到归因研究,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每一个活动都凝聚着教师“分析”的智慧。教师在“分析”中,在问题解决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在研究中教师们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他们收集、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研究学生作文问题,解决学生习作困难的行动研究使教师自己成为“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进行研究”的研究者。
(三)研究体现了参与式培训——从接受到主动的变化
教研活动中的研究课对多数教师而言,是在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做课教师)的经验技能,对多数教师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本课题研究中教师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答案。通过将自己研究成果的展示、对话和大家广泛交流,解决了具体教学问题,从而使每个人都建构了属于个人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这样的教师培训更关注教师自身经验技能的建构,也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本的思想。本活动在注重建构个人经验机能的同时,在“展示”中也关注他人经验,而且在“交流、对话”注意使来自于他人的经验技能内化为个人经验。通过课题研究使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的方式从教师的被动接受走向体验研究的主动发展。
(四)建构了适合师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传统到个性的改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本课题的作文教学选择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解决这些问题,选择了“服务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创造了“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
同时,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具有区别其它作文教学的行为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择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探究,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学行为的“独立”性显而易见;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不可替代性就更加展示定点教学“区别他人”的个性。
四、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属于行动研究的应用类研究范畴。研究的问题是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的普遍问题,问题解决方法、途径、答案对大家而言都是未知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没有行动研究的基本常识和习惯于接受式教研活动方式,出现了在研究中部分教师“等、靠、要”的心理和行为。
课题尚未结束,将继续结合学生作文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指导教师结合个人作文教学研究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总结。
五、总结
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本是提出本课题的核心动力;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在现有作文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分析学生习作得失,诊断教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分解复合问题,形成问题系统;就具体问题进行“倒查”;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上做“反功”;促使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的策略,使教师从行为到观念发生转变;使“教师即研究者”从理想走到现实;使教师发展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而且研究还建构了适合师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作文教学从传统到个性的改观。
参考文献:
①《课程教材改革实验2002-2003论文集》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②⑩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P19页2002年出版
③北京教育学院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惟度》P21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科研方法入门》P42页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出版2000年出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P1447页2002年增补本
⑥⑦⑧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P81—83页2002年出版
⑨《课程教材改革实验2002-2003论文集》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李其龙陈涌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P102页2002年出版
提高山区青年教师理解
把握教材能力策略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齐小梅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分析
伴随着新时代的春风,教师们被拥进课程改革的大潮。他们蹒跚起步,有的亦步亦趋,摸索前进;有的务实肯干、积极进取;有的开拓创新、勇于改革。在语文教学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而影响周围。
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师们来不及彻底地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进而正确地发掘其要义,整合地理解其要义。所以语文教学有的一板一眼,注重双基,机械地再现文本;有的生动活泼,关注学生,跨越似的脱离文本……
2、发现问题
在教研工作中,我发现:
(1)青年教师在有重点地选择教材教学内容,运用适当方式呈现教材教学内容方面有一定的能力,相比之下,教师在准确了解教材内容,有效的拓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发挥教材优势方面有一定问题。
(2)本区五年级语文教师中年轻教师占任课教师的85%以上,他们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非常需要外力的帮助,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过好教材关。
(3)课程改革以来,青年教师已基本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都担任着重要的教育教学的任务,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宝贵。
所以,教师不能很好地抓住文本的“三点三线”,(结构线、内容线、情感线、重点、难点、发散点)深钻教材,感悟文章真谛,游刃有余地运用教材。教师不能很好地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支撑着新的课堂,新的课堂培育着新的人才,使课堂“生本”思想得以落实,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3、问卷分析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确立了“提高山区青年教师理解、把握教材能力的策略研究”的专项研究,并设计四级指标(见表一)对教师进行调查.
从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中发现:教师中一级指标达标的占11%,二级指标达标的占57%,三级指标达标的占33%,四级指标达标的占27%。也就是说一、二级指标达标的只占教师的50%左右,一、二、三级指标达标只占30%左右,四级指标全部达标的才占10%。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中能够真正理解把握文本的只有半数以上,既读懂文本又能关注学生的不足1/3,而能将文本理念变成自己的行为理念的更是寥寥无几。
4、理论依据
在《教师能力学》一书中指出:
能力:是指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
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即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控能力。其中,在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中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包括钻研教材的能力、实际教学的能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研究能力等。“钻研教材的能力”居首位。
张志公先生说过:“在教学中,教材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教材、学生中,教材处于“中介”的地位。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具备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这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5、区域思考
本区因地理位置的差异,不仅有“教育教学实力校”,也有“办学基础薄弱校”。如何利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各自的硬、软件的优势,在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中发挥集体研究的魅力,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呢?
鉴于上述的分析与思考,又经过反复地论证,我确立了“说教材”既“备说讲评”的策略。奏响了备课“四步曲”,探索一个真正提高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实验的步骤
1、研究过程与方法
2002.9~2003.1查阅资料,调查理解教材的主要问题,制定研究计划,2003.2开始至2005.1月的2年时间进行实践性的解决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行动研究;2005.2对本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2、实验策略与特点
实验研究的策略是:“说教材”——“备说讲评”策略。
策略的实施具有探究性(我们渴望解决理解教材的问题,愿经过自己的思考、同仁的探索和研究,寻找新的理解把握教材的途径与办法),过程性(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与他人合作交流,了解吸纳他人的信息,试图综合已有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实践性(在研究实践中感受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理解教材的能力),旨在全面提高山区青年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
3、实验理念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仅是他人成果的使用者和加工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底蕴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对教材细节具有深刻理解。“备说讲评”就是帮助教师由“教教材”过渡为“用教材教”。
“备、说”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说得全面、说得透彻;“讲”要体现教学设计意图,很好地驾驭课堂;“评”要以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教师表现为依据,实事求是概括总结,给大家以启迪。以此来使教师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重视对教材知识的再提高。
4、实验过程
“备说讲评”首先由四位教师对一课书进行挖掘教材、述说理念、设计教案、点评课堂;然后按“备、说、讲、评”进行系列展示;最后由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进行研讨。
鉴于此,我们按如下三步走:
(一)跨域分组——整合优势资源
全区中心组成员按地域交叉分成五组。第一组由育园、三小组成,组长刘亚丽;第二组由一小、永定组成,组长尚玉新;第三组由二小、坡小、黑小组成,组长安英;第四组由河小、工小、龙小、军庄、东小组成,组长刘文瑞;第五组由城小、龙泉雾、妙峰山组成,组长李根荣。原则是:各自活动,组内交流反思;组间互动,集体反思提升。
(二)组内研究——试行“备说讲评”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分析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教”的能力的重要基础,培养教材分析能力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所谓教材分析,就是对教材中融合的字、完整的事、立体的人、整体的概念进行类分,从而更清楚、更深刻的理解教材。
目的性原则:分析课文的目的性原则归为一点,就是“教学”。既要有分析“课文”的意识,又要有施教的意识。
整体性原则:从量来看,词、语、句、段等单位共同构成一个线性排列形式,形成课文的篇章结构整体。从质来看,词、语、句、段都具有一定意义,文道统一、总分统一、表里统一、主客统一、例律统一,它构成课文的内容要素整体。
情感性原则:教材分析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欣赏和再创造,有着“唤情结构”,分析者不仅应具有饱满的情感投入,而且要随着分析的深入不断唤起感情共鸣,引起相关的情感体验。
遵循上述原则,研究教师开始试行“备说讲评”策略。
1、全组成员从钻研、使用教材入手,根据教材的三线三点(既情感线、内容线、结构线、重点、难点、发散点),群策群力全面剖析教材——备教材的文本内容。这叫“备教材”。
2、全组成员在“备教材”的基础上,从课标的高度、理念的深度、学生的需求去思考,将教师头脑中的文本理念转化为他的行为理念——说教师的行为理念。这叫“说理念”。
3、全组成员在“备教材”“说理念”基础上,一起讨论:怎样做才好?怎样做更好?然后共同设计教学并进行反复地实施与修改。——讲课堂的教学设计。这叫“讲设计”。
4、教学设计实施后,组内对教案的原设计和教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什么地方好?为什么好?什么地方不足?为什么不足?在反思中找差距。——评“备说讲”的实施效果。这叫“评效果”。
教师通过“备”来深挖教材内容选择教法;通过“说”来提升理论支持;通过“讲”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评”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三)组间互动——实践“备说讲评”
1、组间互动:各组展示“备说讲评”
备教材——“备教材”本来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消化教材的过程。教师对教材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对教材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挖掘教材的精髓。展示教师以三线三点(三线为:结构线、内容线、情感线;三点即:重点、难点、发散点。)为切入口,站在编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全面剖析教材。争取做到一要深刻,二要全面,三要独到,有真知灼见,进而揭示教材的本质。“备教材”是讲解教材的内容。
说理念——“说理念”是对备课的思路,教学设计、教学主要内容及理论依据的阐述;说理念是展示者结合自己的理解阐释理念的过程,使教师从理论中寻找解决教学实践的过程;说理念面对的是教师、教研人员或领导,是探讨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对说理念的评价则侧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说理念”是运用教材的方法。
讲设计——“讲设计”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论的支持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用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是被提升了的教学过程。展示教师的“讲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实施;讲设计面对的是学生,是信息双向传递,情感双向交流的双边活动;对讲设计的评价侧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讲设计”是实施教材的过程。
评效果——“评效果”的过程应该是总结、升华、消化的过程。总结,即是对教学思路的总结。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师教学表现的总结,最主要的应是对教学理念的总结,是教师提高的最有效的方法。升华,即是对理念的升华。在评课中,无论是评者、讲者、还是听者,都会对整个教学过程所涉及到的理念通过评者的解读和分析有更深更高的理解。这是理念的升华,更是参与者教学思想的升华。消化,即是参与者吸收并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所有参与者都会在整个过程中吸收到自己所需的养分。
2、教师观摩:全员评价“备说讲评”
参加活动的教师首先观摩“备教材”“说理念”“讲设计”“评效果”——“备说讲评”策略的全过程;然后聆听各组教师对“备说讲评”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最后将自己的思考、困惑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探讨、获得新的启迪。
参加活动的教师不仅看了、听了、找到理解、把握教材的途径与方法,而且自觉地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针对教材具体反思,针对学生提升反思,针对教师反思操作,针对课堂反思归因。教师们不但要善于发现教学行为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要善于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提升理念。教师们的反思是从实践中来的,又指导到实践中去。因此受益的是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真正实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动积极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提高认识水平。
3、各组重点研究与展示的内容是:
一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习作》;
二组《我的战友邱少云》、《再见了亲人》、《网络作文》;
三组《太阳》、《螳螂捕蝉》、《两小儿辩日》;
四组《买小狗的小孩》、《特殊的礼物》;
五组《挑山工》、《梅花魂》。
三、实验的分析与讨论
参加“备说讲评”策略研究的教师写了《教学反思随笔》、《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论文》。
崔燕英教师在《教学反思随笔》中说:我参加了五年级中心组的“备说讲评”系列活动。我们来自五个不同学校的老师组成了研究小组。在研讨中,几位老师思维的交换,智慧的碰撞,更促使我不断反思我的语文教学。在思考与实践中,我不仅对教材把握的更准了,挖掘的更深了,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了……
赵辉教师在《教学反思案例》中说:“备说讲评”将教师的隐性思维变成了显性思维,使思维外显化。“备说讲评”将教师的个体行为变成了群体行为,使行为立体化。“备说讲评”使教学环节由只重视操作变成了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理论研究,使研究理论化。
赵主任说:反思对《难忘的八个字》的阅读教学,我深深地感到:语文教师只有在准确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发散点。抓住发散点就会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发动机,会使整个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策略研究提升了教师的认识,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在“备说讲评”的策略研究中,教师不断地研究教材、设计教法,把教学理念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备”侧重的是教材,“说”侧重的是理论,“讲”侧重的是实践,“评”侧重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教师的认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教师提高了业务素质,走进了新课程、更新了教学观念,学会了反思,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2、策略研究提高了教师研究教材的能力。
语文课本是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内容具体、人物鲜活,条理清楚、表达准确的好文章。通过“说教材”的活动:教师抓住情感线、内容线、结构线,并且一线贯穿逐层深入,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重难情感点,重难内容点,重难结构点。再加上教师自身素质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便凸显出来了。
4、策略研究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
“备说讲评”策略研究的宗旨:参与研究、解决问题是参加教研活动的主体;其目的是要让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真正受益。研究组教师配合默契、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共同研究,让集体的智慧相互碰击、发出光芒,使教研活动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5、策略研究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
“备说讲评”策略研究的以两到三所学校为单位,进行研究活动。实现了:奉献彼此的成功、研究彼此的问题、总结彼此的教训、思考彼此的课堂、推进彼此的改革,共同寻找校际间能够融合、互补的特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通过“说教材”策略的实验,我们对一小、工小、坡小及全区五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后测。从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中发现:教师中一级指标达标的占21%,二级指标达标的占87%,三级指标达标的占53%,四级指标达标的占37%。也就是说一、二级指标达标的达到80%左右,一、二、三级指标达标也占了50%左右,四级指标全部达标的竟提高了20%。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中能够真正理解把握文本的达到4/5,既读懂文本又能关注学生的占到半数以上,而能将文本理念变成自己的行为理念的教师升为1/3。
四、研究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本研究属于行动研究的应用类研究范畴。研究的问题是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的普遍问题,问题解决方法、途径、答案对大家而言都是未知的。课题尚未结束,将继续结合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中的具体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如:
1、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广度仍有待提高。
2、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师钻研教材、体现教材的融合。
3、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备说讲评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教学、反思的体系,是教师、教材、理念三者之间互通的桥梁。“备、讲、评”三个环节比较科学,有利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能力的提高。而“说”的环节比较大,针对性不太强,如果放在“讲”之后,那就更有利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能力的提高。
六、继续探究的几个方面
1、继续探究以“备说讲评”系列活动为载体的“说教材”策略。
2、加强教师的反思意识,通过反思课例,反思案例提高教学能力。
3、继续探究提高教师把握教材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浅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外部策略之一二
教师进修学校   李淑萍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除了受教师本人主观努力和自身素质等内部因素制约以外,教师所在学校、教研组以及教研部门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学校,教研部门要善于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尽可能地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措施,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和锻炼的舞台,用外因促内因,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下面就结合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在教研活动中的见闻感想粗浅地提出策略之一二,不成熟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同上一节课
1、与专家、特级教师同上一节课:
就像婴儿学步、鹦鹉学舌一样,年轻教师的成长也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在听了专家、特级教师的某节课后,把它照搬进自己的课堂,或者把自己觉得可借鉴的地方保留,把觉得不可借鉴的部分修改后再上这节课,都是可以的。这样可以从中获得比较,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2、与同组教师同上一节课:
同组教师是合作研究的第一伙伴,研究起来最直接,最便捷,也最有效。组内教师同上一节课,最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组教师同上一节课有两种情况:一是同组教师可以共同备课,用同一份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课。二是大家针对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各自备课,然后集体听课评议。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前者,有利于教师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来,分析学生的表现、差异,进一步转变学生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可能班班一样,再加上教师本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效果。而这种不同又恰恰是教师们应该研究和反思的热点和焦点。后者,有利于同伴之间各自发挥特长,互相取长补短。门头沟育园小学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研究并初步尝到了甜头。
3、不同学校教师同上一节课:
在教研员的组织指导下,确定某一个或几个教研主题,选定一个或几个教学内容,在全区范围内做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观摩几位教师就同一内容的公开课,观摩后进行研讨——评议——反思——改进。这样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备课—听课—评课—议课—观察—反思—改进—提高”的全过程中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外部经验,丰富教学资源。
二、开展教师论坛活动
学校主管领导、教研部门组织教师定期、定点、定时开展教师论坛活动,并经常和外地来校听课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让教师在多元交流中共享、碰撞、反思、成长。论坛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思想观念,国内外教育动态,学术潮流等等都可以拿来交流。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教师只埋头教书,不抬头看路,只管课堂,不问时事的狭隘思想,有利于丰富教师知识,扩大视野,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因为教师的发展,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以外,一定的文化积淀是必不可少的。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为构建和谐校园所举办的“文化论坛”,每两周一次,开辟了“三名欣赏”(名著、名曲、名画)、“思想论谈”、“感动进校人物”等栏目,深受进校教师的喜爱和欢迎。
三、开展“请名师专家进学校”活动
首先,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如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新评价等课改理论的讲座。
其次,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诊断,发现学校及教师的问题,指明改进方向。
第三,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跟踪式培训。给有研究热情的教师拜名师,实现一对一的指导。这样以点带面,效果实在。
通过这种“理论引路、行动反思、实践提升”的专家引领策略,可以使教师们对新课程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方面产生求变意识。可以避免那种封闭的同水平的反复,避免走形式化、平庸化的路子。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专家名师等)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教师成长的内部和外部的三位一体的统一关系,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同上一节课”、“开展论坛”、“开展请名师专家进学校活动”,从形式上看是来自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外部活动力量,但它离不开教师本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内因、外因有机结合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效教研的策略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邓   宏
一、公平、公正,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心理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教研活动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有心理安全感的教研环境,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教师
教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参与程度。在教研活动中应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真正自主参与教研活动,从而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教师。
(1)中心组成员的确定,采取自愿报名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随着实验的进展,随时发现好苗子随时吸收。
(2)承担区级研究课,采取自愿报名与计划安排相结合的方式。
自愿报名的方式,首先由报名者按时交教案,然后把评选出来的教案在中心组进行交流,最后听试讲。这样做虽然麻烦一些,却极大的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老师们都说:“这样做公平合理,人人都有机会!”一位工作不满两个月的年轻教师,积极报名承担区级研究课,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在她已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回顾她的成长经历,令她最难忘的是:“学习、锻炼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空间。”
2、为条件不同学校的教师提供机会
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对推广课改经验,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无疑是大有好处。特别是质量高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学有所得,倍受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欢迎。
由于各校的条件不同,有大班,也有小班;有的学校有多功能教室,有的学校只有黑板和投影。针对我区的特点,进行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方法的研究课,使不同学校的教师都有机会,不同学校的教师都有收获。同时,老师们还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的教研活动很受老师们欢迎。
3、开展参与式教研活动
所谓“参与式教研活动”是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并能采取行动,积极地改善现状。
首先教研员要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安全的自我探索的环境,注意倾听教师发言,对每一位教师平等对待,防止话语霸权,多鼓励和肯定,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其次,教研员要学会容忍多元和不确定性,让大家把所有的看法都说出来,有些问题不必达成共识,因为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第三、倡导合作,学会利用、挖掘、共享资源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的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研究中我们积极倡导合作精神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达到互相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如果同仁不能用他的成果来作“取它山之石以攻我玉”,他的研究成果不被别人共享,那简直是人力的浪费。我们打破了校和校之间的界限,一人讲课大家研究,研究成果大家分享。共享的资源既有研究的过程,又有教学思路、教案、课后反思,还有教具、学具和课件的交流。老师们在对话中生成了新的经验和智慧,在与他人互动中相互启发,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和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4、为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让教师享受成功。
常规教研活动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标,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导学为重点,以听课、评课、导课为主渠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教学科研的基础。所以,我们高度重视。
此外,通过各种评比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提高。如:分年龄段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定期进行案例、论文和录象课的评选活动,并推荐到市级评比、交流、发表。这些比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从各方面促进了教师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二、互动、务实,对教师进行注重实效的培训
教育部明确指出,实施教师培训的指导性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培训的吸引力,针对以往教师培训的欠缺,在遵循这一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反思式训练模式、行动反馈研究模式、教学现场考察方法,通过教师对自身反思、自我研究、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与结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面授和网上学习、阶段性培训与持续提高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具体形式,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分散研修为主。集中学习采取专题或讲座等授课方式,也可组织专题研讨班、论文答辩、开展教育实地考察等形式;分散研修采用个人自修、专题研究和进行教学实践等方式。强调培训对象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自主实践,教学相长,交流互动,不断创新的培训模式。
因此在集体学习培训活动中要注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当培训的主体对待;教师培训课堂体现社会性,实现师生、生生多向立体的交往,使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互学、互助、共进;增强培训课堂的实践性和示范性,将培训组织成教师演练课堂教学技能的实践课堂。
1、注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当培训的主体对待
培训目的既重视教师的工作改进,更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不是简单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的受训者。我们的培训,做到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又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真正体现和培养基层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当教师成为培训的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培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活动。
把教师当培训的主体对待,体现在培训全过程中要求培训者始终尊重教师。在培训工作效果评价上,对培训全过程的管理水平、课程计划的针对性、授课质量的高低、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的实效性等问题,给予教师充分的发言权。在培训过程中随时听取意见,及时调整工作,加强培训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培训结束后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以便在后续培训中改进工作。
2、让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互学、互助、共进
参加培训的基层教师都有思想、知识、技能、经验基础,通过社会性交往能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和创造的火花。教师培训课堂要体现社会性,实现师生、生生多向立体的交往,使教师在交往过程中互学、互助、共进,培训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培训课堂组织技术。具体可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培训课堂形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性、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教师彼此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建议、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
3、增强培训课堂的实践性和示范性
在增强培训课堂的实践性和示范性方面,首先考虑在时间安排上,减少培训者活动的时间,增加教师活动的机会。
在空间安排上,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课堂,而要营造一个处处皆课堂、课堂多样化的氛围。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和环境,让教师充满活力地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增强培训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关键。如果只组织一个单一、固定、井然有序的传统型培训讲授课堂,而没有其他诸如对话课堂、讨论课堂、交流课堂、网络课堂、自修课堂、微格课堂、反思课堂、实践课堂、操练课堂、参观课堂、观摩课堂等多样化课堂空间的存在,教师的主体性就不能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也无法得到演练与提高。
在内容安排上,在适当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增大实践性、时效性较强的内容的分量。理论学习、观念更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践行动,实践技能的增强、实践的结果是对培训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教师培训内容安排更注重实践针对性,课堂组织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听课评课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作共进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是培训内容的主体成分。当前,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是围绕课堂改革和新课程实施这一主题去确定。
在形式安排上,实践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实效性,有讲授,有示范,有讨论,有反思、有操作、有实践,使讲台由教师一人的专利变为共同的舞台,共同研讨,共同解决,共同提高,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教师提供宽松发展的空间,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注重实效的培训,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教研员,要站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来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培养青年教师,不仅需要认真执着、刻苦钻研,更需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某些时候还要能心甘情愿的代人去作,而这个精神,实际上也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教研员培养青年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同时更应该努力的去做青年教师们的知心朋友,既作良师,又作益友,才是全面的。要使教研工作达到最优化,必须在教研实践中积极的、主动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从而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低消耗、高效率的理想境界。
构建互动式教研模式,注重培养青年教师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苑爱民
教研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效度。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不断提升自己?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使教研员和教师同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构建互动式的教研模式。
1、加强中心组建设,培养区、校两级骨干力量。
中心组建设是开展教研工作的一项有利举措,中心组成员是教研员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本学年我与赵士萍老师定期开展高年级数学中心组活动,提高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意识。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每位教师机会均等,我采用自愿报名加入中心组,自愿报名参与公开课的方式。主要开展了“用好、用活现行教材,体现新理念”的展示课活动。课后组织听课、评课等活动。全体中心组教师积极参加,相互交流切磋,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开学初的第一次中心组活动,布置教师做有心人,注重平时的积累与个案研究,撰写案例,交流案例;另外,本学期我们高年级数学中心组还开展了“每位教师出一道好题”的活动,目前尚在实操阶段,下学期开学初要征集、交流、共享。
2、针对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教研活动。
通过调研,我发现六年级教师中10年以内教龄的仅占不足25℅,大多数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驾驭和调控的能力比较强。但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应试色彩浓厚,缺乏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大多是封闭式教学,缺乏交流意识。因此本学期我们高年级数学组重点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好题交流活动”,广大教师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而且此项活动的成果已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教师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改变或自编题目,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的互动切磋交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建立了高年级数学公共邮箱,力求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另一项活动是开展了复习课的研究,使一些老师和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为此,我还专门做了一次“如何上好复习课”的专题讲座,共有四名教师做了四节复习示范引路课,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复习课的任务、特点及如何上好复习课。
3、搭建展示青年教师才能的舞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的课改意识日趋强烈,但新的课改教材并未滚动到高年级,如何以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指导,用好用活现行教材,扎扎实实地搞好教研工作,真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作为教研员,就是要给教师指方向,铺路搭桥,教方法,鼓励教师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形成特色。
因此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指导并推出了四节研究课。每一节课都是先由教师独立备课,教研员与该校同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教案是否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是否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否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等一系列环节与细节,在教研组充分展开交流,带动本校教研组工作的开展。然后请中心组的教师前来听试讲、提意见及改进措施。在经过反复听试讲、反复修改教案、调整课堂结构的基础上推出区级研究课。课后请授课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备课过程。听课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畅谈自己的感受,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有争议之处相互质疑探讨。我想一节研究课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设计是如何天衣无缝,更不在于授课教师发挥得多么淋漓尽致,而在于广大教师参与其形成与展示的全过程,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共同提高,并能采取积极行动改善教学现状。
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杨秀英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为教研部门,我们担负着培养教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任,为此我们本着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分层指导、稳步发展,重点突出,形成特色的原则,将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全员培训,共同提高
1、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观念指导行为”。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指南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1)专家讲座,指明方向
在对一线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专家讲座是教师们最喜欢的一种培训方式。它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快速准确性的优势,能够有效的传递前沿的幼教理念和信息。因此,我们邀请北京市幼教专家徐明老师、王喻元老师作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辅导报告,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2)鼓励自学,主动成长
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教师首先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如果教师不会或者不愿自学,缺乏学习自主性,就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提倡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在教研活动中提出问题,鼓励教师自己查找资料、或与同事研讨,向书本,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利用网络,资源共享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为此,我们开设了“门头沟区学前教育”的公共邮箱,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在这里教师们可以提出自己工作中的难题、困惑,大家帮助解答,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优秀文章,供大家阅读、学习,进行资源和经验的共享。
2、园所开放,学习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幼儿园都在现有的条件下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为了增进园所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我们每学期选取代表不同性质的幼儿园面向全区开放,目的是为各类幼儿园搭建展示的平台,为更多的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也为姐妹园所相互学习提供可能性。活动中开放园所的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半日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认真学习,在此过程中每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收获。在交流反馈中,教师们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客观评价姐妹园所的优势与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搭建平台,尽情展示
(1)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教师在自己的长项上有所发展,给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我们举办了“门头沟区学前教师才艺展示”活动,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区内筛选等环节,共选拔出22个项目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展示。教师们通过参与本次活动,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挖掘了自己的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了解幼儿教师。
(2)为了落实市教委《关于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通知》,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及教育案例评选活动。各园所在全体参与的基础上,推出优秀活动和案例参加区级评选。经过认真的审评,共推选出6个教育活动、26篇案例参加市级评选,获得了案例中奖率100%的较好成绩。
(3)通过“一三五”培训、考核,为青年教师搭设展示的舞台。将先进的幼教理念贯穿培训考核当中,将教育教学基本功与考核相结合,通过培训、考核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分层培养,稳步发展
1、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如幼教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他们充满活力,是未来的工作主力,因此,我们本着扎实培养,稳步提高的原则,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1)岗前培训,清醒入门
对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梳理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将培训和考核相结合,使他们上岗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2)岗上指导,奠好根基
为了了解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情况,找到工作中的差距与不足,解答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尽快成长起来。教研室定于每年的三月份对工作一年的新教师进行辅导。通过看半日活动,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师幼关系等专业成长情况;通过看备课本、观察记录本、专题总结等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况;通过与园长交流,了解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与新教师互动,解答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提出建议。帮助教师找到工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树立自信心,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问题的原因及调整措施,对新教师的成长给予很大帮助。
(3)结对拜师,稳步提高
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常性的辅导帮助,因此,我们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建议他们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观摩学习、指导,加强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4)学思结合,自我成长
一名教师的成长只靠外力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成长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引导教师学思结合,自我成长。每次观摩活动后,我们都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针对自己看到的问题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青年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年轻教师不再照搬老教师的教案,学会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活动。视导后,总是先请教师自我剖析,寻找活动中的闪光点,同时,注重引导教师进行日常活动反思,思考活动中的成与败,分析原因,形成反思习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和改进业务水平。
2、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1)委以重任,示范引路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核心,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幼教改革的今天,许多教师面对新理念,新要求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为此我们每学期组织区级骨干教师示范活动,既给其他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又对骨干教师起到锻炼、推动的作用,使他们经常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避免懈怠。
(2)师资交流,以点带面
师资交流活动依然是我区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在此活动中,各园骨干教师被派往农村中心园,制定详细的交流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各项示范、研讨、师带徒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专论研讨,精益求精
每学期,我们注意收集教师教育教学中困惑的问题或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专题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澄清,在此过程中,经过头脑风暴、观点交锋、分析比较等过程,使骨干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4)专题研究,形成特色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是我们对骨干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工作中鼓励骨干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优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树立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培养积极思考、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做研究型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上是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当然,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帮助,离不开环境的熏陶感染,离不开自己的积极努力,我们期待我区的幼儿教师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有更好的发展,为我区的幼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提高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策略的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刘   洁
教师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教研部门负有对教师培养的重任。在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中,我们采取分层培养、层层递进、全面提高的方式,努力实现“培养一支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过硬本领的骨干教师队伍;推出一支有知名度的名师队伍”的目标。
1、培训全体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为了提高全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结合我区教师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式、现场式、参与式相结合的模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
(1)集中式培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方式,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如:聘请市早教所徐明老师主讲的《幼儿园发展课程》;王喻元老师主讲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我主讲的《幼儿教师基本功讲座》、《幼儿园游戏讲座》、《案例及案例的书写》等。
(2)现场式培训——是通过现场观摩活动,对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培训。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这种方式,使教师了解活动的全过程,分析评价时针对性强,教师易于接受。今年我们落实《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基本上采取的是这种方式,课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方法得以迅速传播。
(3)参与式培训——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绘画填图、相互问答、辩论等多种方法,帮助教师理解、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师在宽松的氛围,畅所欲言,不同意见相互交锋,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行的交流,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2、辅导青年教师成为合格之师
青年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后备力量,是我区学前教育未来得以发展的主力军。为了使青年教师早入门,成为合格的教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岗前培训——对新教师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考核,使他们掌握走上幼教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
(2)岗上指导——每年三月份对参加工作第一年的教师进行从备课、讲课,到解答疑难问题的详细辅导,确保每一位青年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都能得到教研员具体、明确的指导。
(3)岗位成材——通过拜师结对、教学观摩、教学评比、业务培训,使青年教师在众多的学习和活动中,迅速成熟,胜任本职工作。
(4)搭设舞台——通过常规性的“135”培训、考核,为青年教师搭设展示的舞台。将教育教学基本功与考核相结合,将教改先进理念贯穿培训考核中,使培训、考核促进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在全区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评比中,均取得好成绩。
3、引领骨干教师成为过硬之师
培养骨干教师,是为明天的教育奠基。我们研究制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中,我们尊重教师的已有水平、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过硬的基本功。采用的主要方式有:
(1)专家讲座——使骨干教师及时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理念,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等;
(2)专题研讨——将幼教改革中一些困惑的问题通过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加以澄清,如:幼儿园主题活动与分科教学的关系、《快乐与发展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合等;
(3)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使骨干教师有工作特色,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为成为有特色的新型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基本功大赛——为了帮助教师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策划并组织幼儿园教师基本功竞赛。为了使竞赛起到导向作用,在基本技能竞赛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竞赛形式多样,通过竞赛,引导教师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多名青年教师经过考核,成为了我区幼儿园骨干教师。
4、扶植优秀教师成为闻名之师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时空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作为教研部门在“名师”培养中我主要做了这样的工作:
(1)指明方向——分析教师的专业特长,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发展方向上,给教师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2)夯实基础——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每学期都有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为教师提供到市区、姐妹园所学习的机会等;
(3)搭设台阶——为教师的成名成才架设台阶,帮助他们不断向上攀登。让骨干教师参加园、区、市各级的培训、参观及教研活动,选拔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推优举能,树立威信;
(4)施与重任——给骨干教师教学上的重任,向他们提出教育教学研究任务,使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提高;
(5)设置平台——组织公开课、观摩课,教师基本功大赛、送教下乡、教师轮岗、经验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我区的“名师”,并不在于她的光环有多么耀眼,而在于她们照亮了全体青年教师前进的方向。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多年来,通过对教师系统、分层的指导,我区幼儿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有过硬本领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素养逐步提高,在教师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课改实验中培养教师
——培养教师策略尝试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程桂芳
以课改实验为契机,围绕部室课题,着力培养骨干教师。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教研重点工作之一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发展。在课改实验这项工作中,教研员理所当然的做先行者,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使他们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课改实验中来。教研员要抛开权威的杂念,畅通信息渠道,给骨干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让教师全方位地打造自己。我认为,当条件具备时,不妨让骨干教师唱唱主角。这学期市课改培训回来我作了一点尝试,让这轮课改一直跟上来的3位骨干教师,分别介绍一个单元的教材,我在假期中分别给他们作了指导,稿子出来后再把关,他们准备得很认真,都做了演示文稿。对教材融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很到位。大家反映较好,我听了也很满意。这次上讲台老师很有成就感。
在分层培养中,我把骨干教师、中心组教师和其他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关注。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组织参加外出听课学习,承担研究任务,作大型活动的公开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活动。对中心组教师来说,组织他们学习、专题研讨、互动交流,自报课的基础上作区研究课等。其他教师通过集体、数学组和个人下校视导,在听课中具体指导。
二、重视做研究课的过程
在做这项工作时,我不仅关注研究课的质量效果,发挥其研究功能与引领作用,而且更重视准备研究课的过程。每当一位教师承担了作课任务,就与本校主抓教学的领导协调争取相关教研组教师一起参加听课交流,这样就把教研部门的活动,研究课的准备过程与学校的校本教研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试讲听课、互动评课、修改教学预案的过程中,达到一人讲课,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营造了研究的氛围。
三、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
1、在视导中要求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
视导工作是对教师具体的指导过程。然而,不是教师单方面被动地接受教研员意见的过程,需要从双向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数学组调研的内容,要求教师填写“自我反思表”,对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预案的实施及课后的反思,进行全面的了解,力求在与教师反馈时能有的放矢,有效地指导。
2、加强课改实验的专题研讨。
由于课改实验打头年级没有任何可借鉴的东西,为了使教师把握准实验教材的要求,提高驾驭教材能力,对一些新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四年级中心组进行了一次关于“如何进行估算教学?”专题研讨,让每位教师做发言准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各自的认识与做法。利用这样互动的形式,搭建人人参与研究的平台,使教师抛开功利思想,把注意力指向讨论的问题,这里不树权威,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达到共识。营造学术氛围。
教研工作策略的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程淑芬
教研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因为这一工作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一座桥梁。为此,在教研工作策略的研究中我突出“实”“新”二字。
一、“实”就是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
1、计划要落实
每个学期初我都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到活动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四落实。计划做到每人一份,使中心组老师根据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按时参加活动。
2、培训要扎实
课程改革意义深远,理论性强,怎样对老师进行培训,取得最佳效果呢?为了让老师们听得进去,我克服困难,把讲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深受大家的喜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3、研究课要真实
不管是区级研究课,还是视导检查课,要求教师课上得必须真实,决不能弄虚作假。要让大家看到学生怎样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4、评课要朴实
评课要实事求是,朴朴实实,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既让讲课老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让他知道不足,及今后如何改进。
5、研究的内容要有实际价值
三拼音是拼音中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材在教这一部分时都有图,这次却没有了。没有图是否会影响教学效果呢?是拼读方法好,还是连读方法好?对认读的字如何处理?等一些问题,我们都以科研的方法进行了调研,让数据说话,得出了结论。
二、“新”就是工作要创新,要有新做法
1、创设平台全面提高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改变了以往指定教师做区级研究课的做法。我们的做法是:中心组成员自愿报课,统一安排后在异校异班讲课,课后进行研讨、评议、打分,比较好的课再研究,作为区级研究课。这一做法深受青年教师的喜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好处:(1)在公平原则下进行。(2)素质好的教师有了危机感,促使他们不断向前。(3)使更多的人得到锻炼,新秀脱颖而出。(4)加强了合作意识。另外,我们还在本年级段开展教学录像评选活动,全员参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内容相同方法各异
为了鼓励大家创造性的工作,在区教研活动时,有意让两位老师讲同一个内容《小彩笔》,但在处理方法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赵静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利用“天线宝宝”贯穿教学始终,刘洋老师的课没有这一情景;赵老师的课从“我用蓝色画天空,我用红色画国旗”切入,而刘老师的课就从“小彩笔,我爱你。”进入;在发展语言这一环节,赵老师采取的是老师发一张画,小组合作给画配诗,刘老师采取的是和美术整合,每个学生给自己在美术课上画的画配诗。教学中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效果都非常好。通过看课,老师们深深地感到,要想把课上得有特色,让学生喜欢,这其间必不可少的是教师创造性地劳动。
3、上好“对比反思课”
以往我们搞的研究课多数是“示范引路课”,即大家还没有讲到这课之前,由一位教师主讲,其它教师观看、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有它的优势,可起到导向的作用,给人一定的启发;但也有它的不足:其一,老师们在听课之前没有深思熟虑地思考过,更没有亲身实践过(特别是新教材)。因此,在听课时,思维只是随着示范课的思路走,其二,这种课老师们听后易模仿,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除了上“示范引路课”外,还上“对比反思课”。何谓“对比反思课”?即在教师们刚刚讲完一课书后,再请一位教师讲此课,老师们听后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比反思,然后进行研讨。这种类型的课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在研讨中,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体会。一位教师讲到:“这样的活动非常好,通过对比,使我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听课中,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激活我的思维,收获很大。”
4、鼓励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倡导发挥个人潜能,创造性地工作这种氛围下,老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的教师把内容前后调整,有的教师巧借教材练表达,还有的教师把语文课同其他学科整合等。
5、鼓励教师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以往我们在讲jqx时是分别逐一出示图片,学完j学q最后学x。李老师在教这课时,创设了jqx三位小朋友到公园里玩的情境,jqx同时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他们的样子。这样出现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觉得有趣,爱学。
《小彩笔》一课,有一教学目标是用“美丽”和“五颜六色”各说一句话。一位老师利用课中休息,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五颜六色的水果、玩具、衣服、鱼、花和美丽的风景图。当让学生用“五颜六色”和“美丽”说话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说出了“花是五颜六色的。”“同学们有五颜六色的衣服。”“五颜六色的蝴蝶在天空中飞着。”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学会了用“什么是五颜六色的、谁有五颜六色的什么、五颜六色的什么怎么样”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
由于我们的教研工作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成长显著,有的教师在区“百花杯”比赛及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有的教师被评为北京市、区级骨干教师;一些教师的教学实录多次在市课改大会上展播;许多教师的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或发表。
在教研活动中培养青年教师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王迎九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教研活动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觉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单纯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和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的克隆,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工程。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多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的不可分割的表达教学水平的一个整体。主要有三个方面:⑴业务知识,⑵职业情感,⑶教学技能。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发展成为具有多种业务知识(专业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多种职业情感(良好的师德修养+高尚的人格风范+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多种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
在提高青年教师能力过程中,满足青年教师的需要是前提,只有了解当今青年教师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才能在教研工作中有的放矢。过了解我们初步认为教师的各种需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活需要,二是学习需要,三是自尊需要,四是政治需要,五是成就需要。这五个方面呈现为一定层次的动态序列。对此培养青年教师首先要关心和了解青年教师的愿望和要求,教育他们处理好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关系。其次,要以满足物质需要来发展精神需要,又通过发展精神需要来调节物质需要。第三,要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需要层次水平,通过有效工作来充分发展教师的成就需要,因为成就需要处于精神需要的最高层次。针对这些我在教研工作中力求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研工作。
一、在日常听课评课中,以发现教学亮点为主
在日常视导中,很多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积极的准备,力求展示出自己的最佳教学风采。在评课和反馈中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长处为主导,充分肯定教师的尝试探索精神,给教师以自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不足之处尽量以商榷的态度提出个人看法,使教师自己反思总结。努力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教学意识强加给教师的现象。
二、为教师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教师大多数是教学经验交匮乏的青年教师,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实际情况,我区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有30人左右,为此在研究课工作方面采取以锻炼为主展示为辅的策略。教师有做研究课意识,想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拿出来让大家评议这种教师主动的需求是开展好研究课的基础,虽然在教学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种上进的意识和锻炼的过程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三、努力使教研活动方式多元化
由于学校分布范围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集中开展教研活动有一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展教研。例如我们地区山区学校距城镇远,给山区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定期开展“片”上的教研活动,采取“分片指导 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解决了一定的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研活动,把有价值的教学资料、课堂教学录像制成vcd进行交流,在互联网上,利用电子邮件及时沟通信息、传递信息资源;利用网上聊天室和BBS留言版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我们自己建立的信息教学网站进行教学信息交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录像(vcd)自评加展评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很多老师反映看自己的课别有一番感受,发现了很多自己意识不到东西,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多种信息化方式和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进行教研活动,有利的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开展,使教研工作也逐步信息化,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前教研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学科教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创新工作实事求是的开展教研活动,把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研工作的核心。
提搞山区青年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初探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彭新民
词源学考证:策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中“策”有两个基本意思:其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与此意相应而且与我们今天所谈话题密切相关的有“计谋;办法”之解;其二,“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向前跑”。“策略”一词便出在此解之下,解意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略”之解释相对明朗许多:“计划;计谋”。1989年版的辞海对“策略”的解释为“计策谋略”。
综上,我认为“提搞山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的含义应当理解为根据我们山区的青年教师的现状制定并实施的提高其教学能力的计策谋略办法方式;据此理解,我就我区美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的策略制定与实施工作做了些许探索,简要汇报如下: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应当以面向全体为前提,克服片面性。
只有直接面向全体教师,才能间接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全面服务于全区学生,服务于全区父老乡亲,全面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素质教育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之所以把这样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提出来,是因为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培养指向过于集中的现象,集中于名校,集中于名师,名师赢家通吃,愈发出名,教研员紧握几张这样的名片、底牌,面对来自于方方面面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展示工作自然也就应对自如、轻松许多,也自然极其容易顺理成章地挤身于名教研员之列。此风段不可涨!切切!!
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我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理念—吃透——
——对于理念以外的东西,我们除了呼吁呼吁再呼吁以外,究竟能够改变多少?
——风也过,雨也过,我们究竟该坚持些什么?
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念。
理念: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的主观追求。
1、《美术学科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
我们要: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素养:经常修习与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人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当包括:
知识与技能:
①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了解;
②对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过程有基本了解;
③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
艺术态度:
①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反应;
②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认识美术;
(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
2、《艺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
(1)总体目标: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发展:
①艺术能力:
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
②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在人的言行中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
(2)四个目标领域: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情感;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科学;
学问—求真——
——学问求真是理念吃透的重要前提
怎样理解美术与艺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人们谈论最多的事情,往往是人们最不熟悉的事情。”——狄德罗
“中国知识分子五大通病:拙于谋生,急于用世,昧于尽忠,淆于真知,疏于自省”——李敖《千秋评论》
求真知,常自省——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精神——一般而言,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经常表现出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
人文知识——“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认识美术”首先应当是人文学科的文化环境之中;
怎样理解美术是美和术的辨证统一。
术——方法、策略、技艺;
美—如:……
德国美学思想:
康德:(1724-1804)
·美是无关于功利使人愉快的;
·美是无关于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必然使人愉快的;
包含三个特征: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叔本华:(1788-1860)
生存意愿—求之不得—永远痛苦
艺术审美—物我两忘—暂时解脱
(仅仅次于涅磐的第二种境界)
尼采:(1844-1900)
颠覆日神阿波罗精神,唤醒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
重估一切;上帝死了;
提出审美的形而上意义;
……
再如:
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
“艺术家死了——”
“艺术品死了——”
欣赏者——
进入二十世纪后艺术审美思潮对我们欣赏教学的启迪。
……
也谈“人文补课”——
由《人文补课》(杨传珍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3)想到的:
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中国进入WTO后真正的问题应当是思想观念的与国际接轨;
……
克罗齐——表现主义;
柏格森——生命直觉主义;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
海德格尔——诗性的存在主义;
萨特——探索自由的存在主义;
罗兰-巴特——解构阅读;
……
对于这些足以影响二十一世纪的大师极其思想,我们究竟知道多少?
这本书明确表示是写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补课读本——其美学思想也恰恰是我们应当了解的——
……
工作—务实——
——工作务实是学问求真的必要保障
*对课改形势下美术学科学习方式的思考:
1、深入钻研钻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料——
从形而上的角度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
现行美术教材的主体内容分析:
(1)课题——具有标识性,直切学习要点;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
(2)作品范例——艺术家作品典型精美,学生作品接近学生实际,欣赏评述对象,创作表现范利;
(3)教学辅助图——过程步骤展现,具有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4)学习活动图——体现对学习活动的启发并具有感染力;
(5)内容文字——体现学习要点,引领学生学习;
(6)作业方式——开放而不拘形式,难易适中而给学生以选择性;
(7)评价要求——抓住重点,讲求实际,注重过程,兼顾结果;
2、严谨安排过程与方法:
美术的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段:切入,感受,表现,回顾。
切入——注重兴趣,强调以美激趣;
感受——审美感受;创作方法感受;
表现——突出“美”的标准,注重“新”的追求;
回顾——回顾;评估;展望;
3、认真贯彻美术教学原则:
①审美性原则;②视觉性原则;③实践性原则;④创造性原则;⑤师生互动原则;⑥艺术化原则。
(1)强调把美术学习放在学生宽泛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下进行;
(2)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3)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式学习;
(4)强调多种学习组织形式合理并存,反对在学习方式上搞一刀切,一窝蜂,挤独木桥;
(5)强调动手发动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强调美术学习课堂的前后延伸;)
4、时时关注几个关键词: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文化、情境,探究、合作、体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5、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新上法:
勇于挑战自我,大胆将每册书中最难实施的课交给富于挑战精神的骨干教师做现场观摩课,引导大家研讨,突破教材中的最难点。上学期我们重点做了欣赏评述课《荣宝斋》和版画造型表现课《快乐的童年》。做课教师倍加努力,听课教师受益非浅。尤其是欣赏评述课《荣宝斋》一课更显卓越,做课教师三次赴荣宝斋实地考察,取得荣宝斋经理及木版水印技师的大力支持,又搜罗了中央电视台探索栏目播出的关于荣宝斋及木版水印工艺的录象资料,弥补了我们郊区孩子见识不够的严重不足,上了一节有声有色的欣赏评述课。
本学期我们初步锁定的课有《课本剧》等。
*避免走入误区:
新教材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程度、加强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融合等多方面效果显著,让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形成了使用旧教材时很少出现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派其乐融融的课堂局面。兴奋之余,我们必须时时反思自己新的教学行为,及时收集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免走入新的误区。
误区之一:忽略双基。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以往美术教学内容偏难、成人化、专业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因此新教材降低了难度,而且把双基作为“暗线”隐在学生生活表现、情感体验等内容之下。教师必须深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挖掘“暗线”,落实双基。切不可片面理解“降低难度要求”的课改初衷,忽略双基,造成美术教学的质量滑坡。对于二轮进入实验的教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尽揽1——7册教材,找准教材的每一条纵向发展的线索,宏观地把握教材。
误区之二:忽略学科本位。
新教材强调学科融合,淡化学科本位,但美术学科的本质特征段不能背离,学科本位的意识也不能简单的全盘抛弃。
避免忽略美术学科感性特征,过于理性化的倾向。
生存感性与认知理性的对立:
※个体性                                                               ※普遍性
※短暂性                                                               ※永恒性
※偶然性                                                               ※必然性
※创造性                                                               ※逻辑性
※体验性                                                               ※认知性
※迸放性                                                               ※推导性
※不可重复性                                                        ※重复论证性
避免力图承载太多的内容,忽略美术之美的感受与术的学习;
比如说:秋天内容的课在语文、常识、美术等学科均有出现,且几乎每科的上法都是说说秋天,唱唱秋天,画画秋天。从学科本位的角度出发,我们上《多彩的秋天》时就应在“多彩”上下功夫,突出审美与创新。同样道理,也只有《花手套》着眼于“花”了,《小彩灯》强调“彩”了,美术课才不至于上成手工课或劳动课。
误区之三:忽略特长生。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大众教育,但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自己被教育成为精英也是不争的事实。新教材从降低难度的课改目的出发有“就低”的倾向,因为教材“就低”,我们就不再“拔高”显然也是不对的,教师只有加强备课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层次性,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课改的根本目的。
误区之四:忽略课本。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理应树立这样的理念:“依纲靠本”的提法已经过时,课本是我们使用的教材,也是我们开发课程的参数。但我们更应认识到:课本毕竟是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蕴涵的优势远不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凭借一时冲动都能超越的,因此,深入钻研教材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每一课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个字。
提高山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我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教师培养措施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巩长芬
一张张犁铧,在全国中小学教改的沃野上耕耘;一个个音符,在北京音乐教育改革的乐章上跳动……
一步步脚印,在全国中小学教改的进程中,没留下一个“休止符”;一支支进取的旋律,久久地在北京中小学校园里回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意见》、《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试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使音乐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天,艺术教育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重视,音乐教育工作者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李岚清副总理曾经说过:“要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2001年秋学期,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在全国率先推出,我区有18所中小学参与了首批课改,2004年所有学校投入课改。《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已经适应传统教学大纲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广大教师和我这个从事小学音乐教学22年又刚刚上任的教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迅速转变广大音乐教师的观念,提高全区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何改变音乐课堂现状?如何尽快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在反复思考中我满怀教改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遵循“研究、指导、服务”的宗旨,深入教学一线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下面就“如何提高山区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了解情况确定措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音乐教师队伍情况,了解教师们的需求,是作好培训、开展教研活动的前提。
由于我区学校分散,交通不便,还有的教师课时较多,没有时间参加全区性的教研活动,因此我在每次组织活动时都提醒老师们填写我事先设计和打印好的统计表,如果还有遗漏,我就利用集体视导或者个别视导时间让老师们补上。这样才能全面准确的了解教师情况,为正确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统计表如下页:
统计结果:专职音乐教师54人,兼职6人。
学历情况:(音乐专业)
初始学历大学本科:5人                    占9%
进修学历大学本科:10人                   占18.5%
进修学历大学专科:17人                   占31.4%
大专以下或非音乐学历:22人               占40.7%
结果表明,音乐教师中近60%具有音乐大专学历;初始学历大学本科的5名教师都是最近从外省市招收来的;进修学历大学本科的10人包括正在进修学习的;其中将近一半的教师没有经过音乐深造。可见教师专业水平不容乐观。
年龄情况:
40岁以上:8人               占15%
40岁以下:46人              占85%
30岁以上:26人              占48%
30岁以下:20人              占37%
可见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力军。
教师分布情况: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一般是专职并且比较稳定,城镇外围及山区教师有缺编现象并且兼职教师较多,学历也较低。
为了进一步研究教师专业水平对教学有什么影响,我还设计了针对教师和教学的“课堂调查表”,在每次听课后认真填写。
小学音乐学科调研表
学校:             年级:             姓名:             性别:             任课教师:
1、你所喜欢的歌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所喜欢的乐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音乐课的原因:(选择哪项在括号里划“√”)
(1)内容新颖丰富(      )                     (2)歌曲优美好听(      )
(3)乐曲优美动人(      )                      (4)教师和蔼可亲(      )
(5)教学方法灵活(      )
4、你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选择哪项在括号里划“√”)
(1)内容不喜欢  (      )                     (2)歌曲不好听(      )
(3)乐曲不吸引人 (      )                     (4)教师态度严肃(       )
(5)教学方法生硬(       )
5、本节课学习情况:(1)内容(         )       (2)不掌握(             )
基本掌握(                 )                  熟练掌握(                 )
二、抓理论培训促观念转变
根据教师们的要求,我首先组织大家进行了理论学习。
(一)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领会精神
1、“课程标准”的性质
“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一直到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才把原先采用的“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结合我国教育传统以及教师的知识准备,以下几点认识很重要:
●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价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识、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结合音乐学科的实际,“大纲”与“课标”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大纲”更注重学科本身的发展,掌握音乐中的“科学”,按学科体系自身建构和发展的要求安排内容;“课标”更注重人的发展,更多的是体验音乐中的艺术,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心理发展设定目标和要求。
如:“基础知识”在“大纲教材”中是直线型分布,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课标教材”首先是音乐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的体验、感知,分布在1-9年级,呈螺旋型,重复的体验和发展,在不同层次,阶段不断强化。
2、《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框架
整体框架:
前言: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音乐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内容目标: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目标。
实施建议:推广或实施标准的建议,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以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
3、10个基本理念的说明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强调通过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采用音乐作品时应注意采用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与学生形成共识,根据情感态度的反映调整教学行为。
激活学生学习所必要的先前的知识、经验。
规划好学习领域,要能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
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之间提出不同的意见。
促进学生兴趣发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
“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必须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最具有典型性的音乐要素
音乐的学习、体验和处理都必须保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但这里的“完整”是指音乐形象和情绪的完整。
音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阐述音乐背景和进行音乐评价要多用音乐语言,要掌握好时机。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音乐进行描述。
要强调概念和音响的统一,音乐的概念要通过音响来获得。
不要等技术成熟了再进行艺术处理,开始歌唱就要有情感。
在教学的全过程要贯彻学生的参与。但“参与”不一定就是“动”,内心体验、倾听也是参与。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兴趣要引导、培养,不是被动的迁就。
(3)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不太好的、不太有兴趣的、水平不太好的)。
(4)注重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5)重视音乐实践。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培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识读乐谱等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
(6)鼓励音乐创造。
不能将“创造”等同于“创作”。更多的是培养一种思想和意识,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课堂学习氛围要民主、宽松,教师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7)提倡学科综合。
综合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强调综合化,对于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可理解为:
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
音乐为本,拓展的外延不能太大,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音乐上。
音乐各学习内容的综合,主要体现在音响的欣赏价值。
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
(10 )完善评价机制。
《标准》所阐述的10个基本理念,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层面,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
4、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课标”中是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层面,这是基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是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
《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涉及5个方面:
(1)体验。关键是完整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贯穿音乐学习的全过程。
(2)模仿。创造的基础、前提,应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既是过程,也是方法。
(3)探索。提供开放式、趣味性的学习情景,激发探究的愿望,引导即兴式自由发挥的探究创造活动。
(4)合作。应加强集体表演活动,发展组织、协调、创造能力。
(5)综合。多种形式,注意保持音乐的个性特点。
通过理论培训,教师们感到收获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扩展了教学视野
《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非常丰富,既有体现学科共性的教育理念,如: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也有突出音乐学科特点的教育理念,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经过5年来的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无论是始终参与课改实验的音乐教师,还是04年刚进入课改实验的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10条教育理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努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给我区小学音乐教学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小学音乐教师扩展了教学视野。现在,以音乐学科为主体,积极贯彻融合原则已经成为我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选择。
●    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表现意识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启动以前,小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比较普遍。经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这一现象基本得以改变。现在无论是首批进入课改实验的学校,还是第二批进入课改实验的学校,用“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意识强烈”来概括实验学校的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应该说是不过分的。
●    师生增进了友好关系,活跃了教学气氛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学视野的扩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表现意识的增强,带来教学关系的和谐与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启动以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相比,教学媒体的多样性、学习评价的激励性、音乐教育的情感性,更加受到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音乐学习的愉悦性特点在实验学校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已经并且进一步得以体现。
(二)聘请市教研员对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培训
04年5月,为了提高教师的“说课”能力,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参加我区组织的“说课比赛”,我聘请市音乐教研员沈老师来我区进行“如何说课”的讲座。之后每位教师纷纷写出一份说课稿进行大练兵,其中有两位青年教师刘超、梁长霜分别荣获一等奖。
(三)对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通过参加全国录象课评比活动,对照我区音乐教师现状,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爱岗敬业
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往往受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假如教师对音乐爱之如痴,对音乐教育事业执着追求,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对音乐若即若离,对音乐教育事业冷漠处之,他的学生就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之外,还必须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穿着仪表等问题上细心处理,一句话,用自己的言教与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2、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较强的综合能力
在全国优秀课评比中,讲课教师有的歌声动人,有的琴法熟练,比如欣赏课教师能用钢琴弹奏出欣赏乐曲,有的舞姿优美,有的地方戏唱得地道,还有的根据音乐风格用吉他弹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较强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能力、与学生较强的亲和力、灵活处理教案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3、深入准确地理解以及运用教材的能力
4、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三、抓课堂教学促行为转变
教研员的重要职责是根据“课标”发现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研究,然后提供解决的办法。为充分了解教师教学水平,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抓紧一切时间,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接触教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无论是偏远的深山区,还是地处城镇边缘的浅山区,无论是地处中心令人瞩目的重点学校,还是不起眼的小学校,到处留下了我听课的身影。风雨中我身穿雨披,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去往坡头小学的路上;烈日炎炎下,我坐着公交车出现在大台小学的门口;课堂上,我聚精会神地听着课,手中的笔在迅速地记录着;下课了,顾不得喝水,立刻和教师们交换意见。在广泛听课的基础上,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全区音乐教研活动中我在教学报告中指出了音乐课堂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重点阐述了对教材的认识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诚恳地提出了教学建议,最后明确了大家努力的目标。
1、集体视导
集体视导学校共50多次,走遍了全区所有小学。有些偏远的学校在集体视导中没有安排听课,我主动要求音乐教师讲课,课后给予具体指导。
2、个人下校视导
在集体视导的同时我还尽量满足教师个人的视导要求,曾先后到永定中心、大台中心、斋堂中心、育园小学、军庄小学、大峪一小、黑山小学、河南街小学、东辛房小学、龙门小学听课,有些学校曾去过多次。两年中通过各种途径听课近300节。
四、以点带面促效率提高
1、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区共有骨干教师9人,其中有6人成为中心组成员。每个学期初由中心组教师讨论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拟订研究课内容及方案,确定授课教师,集体讨论备课思路、教案设计,共同听教师试讲,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四位分别作了区级公开课。同时为了缩小城乡差别我还开展了城镇骨干教师送课进山活动,受到山区教师欢迎,加强了城乡教师交流。
2、发挥青年教师特长
青年教师虽然缺少教学经验但是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歌、舞、奏的能力较强。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施展才华搭建舞台,能极大地增强青年教师的工作信心,促进青年教师以及全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
李迪老师教大家跳蒙古舞;孙惠竹为大家做英文歌曲教学研究课;康振荣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又有极强的亲和力,她为大家做低年级表演课;刘赛娜老师录制了声乐课例;赵雅新老师自制课件录制了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的课例。
另外,还组织老师们进行了卡拉OK演唱会;钢琴比赛;基本功比赛,05年5月青年教师刘超作为区级比赛的优胜者参加了北京市基本功比赛荣获二等奖。
3、调动青年教师课改研究的积极性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在大力提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作为教研员更要想方设法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时代充满各种诱惑,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刚刚完成从被呵护的孩子到成人、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心理上很不适应,他们年富力强,活泼好玩。能否愿意牺牲大量的休息娱乐时间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来,是青年教师能否迅速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面对这些在教学上可以说是无知、又有些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仍然带有孩子气的小老师,我不悲观,不失望,不气馁。
首先,我用真诚和爱心对待他们,其次我用热情和耐心指导他们,然后我用信任和决心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门头沟的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他们,学生们喜欢他们,教研员欣赏并乐意帮助他们。
中心组的8位教师来自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热心教研的青年教师,他们分布在门城、浅山区、深山区,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特长各异,但却有着共同的追求。虽然山区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学生信息闭塞,教材还没有更新(04年秋以前),但是这些困难都不能阻碍立志教改的山区青年教师。当付家台小学的康振荣老师在本校录制的欣赏课例《牧羊姑娘》播放在北京市课改教材培训现场时,上百名教师惊呆了,他们无不为之感叹:这是一节崭新的教学理念与陈旧的教学环境的对立统一、是融融的师生情与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和谐统一、是绽放在偏远山区的一朵音乐教改的奇葩。
4、扶上马,送一程
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机会。在市级教材培训中,尽量把机会留给青年教师;承担市级教材分析的任务,吸收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并在反复试讲后录制课例。辅导4名青年教师录制的课例在市级教材培训中播放,由刚刚工作2年的赵雅新老师录制欣赏课例“打字机”,得到市教研员多次表扬并赢得在场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辅导9名青年教师作了不同内容的区级研究课;辅导2名青年教师录制了全国网台的百集优秀课例并评课;辅导1名青年教师参加北京市录象课比赛获得三等奖。
五、抓课后反思促教学研究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更需要勤于反思。我每次辅导教师讲课之后,都要求他们写出讲课思路和本课的成功及不足之处,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最后写出论文。每学期末,我都会受到教师们交上来的教案、案例、论文。我辅导的5篇论文参加北京市音乐教师论文比赛有3篇荣获二等奖、2篇荣获三等奖。
六、承前启后勇往直前
在为提高小学音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作出努力和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也认识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还不够突出,教学效率还比较低。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的课改实验中逐步加以解决。
为了突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将与市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教材实验指导小组一起围绕“如何突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两个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积极推进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进一步改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力争实现市音乐教研部提出的变“有趣的无效教学”为“有趣的有效教学”(双有教学)、变“高兴的低效教学”为“高兴的高效教学”(双高教学)这一目标。
序曲刚刚奏响,帷幕刚刚拉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与门头沟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再接再厉,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舞台上,拨动琴弦,放开歌喉,演奏出一首首气势磅礴的音乐教育乐曲。我相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山区的音乐教学环境会逐渐得到改善,音乐师资队伍会不断强大,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迅速提高,而我对“如何提高山区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也一定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切合实际、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3期。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谢永琴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教研部门的重要工作。我区现有小学英语教师近100人,90%是20—26岁的青年教师,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我们的做法是
一、进行教学理论方面及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指导
组织英语教师系统地学习新的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内涵,明确小学阶级英语课程的目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同时,我们注重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而把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利用英语资源学习英语的意识。
二、进行集体学习,了解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过硬的专业知识,纯正的语音。
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2、掌握教育心理理论。
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应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基础,这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有益的英语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英语教育要适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儿童的大脑没有固化,短时记忆能力强,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自我意识不强,活泼、好动,勇于表现,学习主动性强,因此,教师要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开展孩子们喜爱的一些教学活动,如英语歌谣、英语故事、角色扮演、英语短剧、英语歌曲等,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3、了解外语教学理论。
小学英语教学要科学化,要符合外语教学规律。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别是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等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得启示,对许多传统的外语教学的认识做了修正。另外,外语教学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师要了解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因素,采取适当的听力策略;了解外语词汇教学的最佳途径;了解外语语法教学的适宜方式;了解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教师要了解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
三、抓骨干,促提高
骨干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是抓好了教学工作。抓好骨干,也就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发展。在这方面,通过选拔与培养,(听课时选拔,评课,说课,压任务等)涌现出一批师德兼备、专业知识高、教学技能强、有一定专长的教学骨干。
评课使我们知道了一节好课的标准、新课标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怎样挖掘教材中的内涵、怎样做到知识向生活的实际延伸、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等。
四、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英语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的反思,已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评课使我们知道了一节好课的标准、新课标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怎样挖掘教材中的内涵、怎样做到知识向生活的实际延伸、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等。
着整个小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1、教师要确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2、教师应把握教学反思的过程3、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五、成立各校和年级备课小组,分年级进行电子备课,将电子文稿放到公共信箱中,供大家参考,做到资源共享
六、参加市级举行的各种比赛、在过程中提高教师们的各种能力和水平
经过一系列的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获奖情况
1、一年来获市级研究课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
2、一级培训新教材展示课4节。
3、一级培训市级展示课4节课,均获好评。
4、指导的论文7篇,有3篇论文获市级二一等奖。2篇案例获市级三等奖。
5、指导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集体二等奖,指导二等奖。
6、指导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培养山区青年教师策略研究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唐凤英
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遵循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教、学、研、用四方面兼顾并重;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教师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形成。
培养策略:
强化骨干(形成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以学科骨干为核心,重点培养,提供机会,大胆使用,发挥带头作用。
重点培养(以点带面),以青年教师为主,除了采取重点指导跟踪听课的方式外,还采取师带徒的方式,一个骨干带两名青年教师,使尽快成材。
整体推进(不使一人掉队),对其他教师从最基本的学科素质开始,从知识、能力、基本技能几个方面采取集体辅导,个别指导为主的方法,使其尽快掌握学科特点,学科理念,教材特点及基本的教学方法。
策略1、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介绍自然科学学科教学的先进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重在更新教学观念,调整知识结构。
策略2、开展科学教学技能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与使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相应的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方法研讨。
策略3、研讨课堂教学实践策略。要求教师借鉴、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试验,提高自然科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加深对本科教学规律的认识。
培养重点内容:
1、学习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
2、根据新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研讨教学的方式的变革。
3、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的方式方法。
4、学习评价改革的基本原则,研究课堂中如何进行评价。
进行理论内容重点学习要求:
1、为什么学科学?
2、科学课程性质?
3、科学课程基本理念?
4、课程总目标?
5、写出科学探究的八点目标要求。
6、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怎样要求的。
7、写出有关科学知识的四点要求。
8、写出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9、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请说出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培养方法:
(1)组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引导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许多教师急功近利,把相互听课作为学习的主要渠道,静不下心来读书,我就向他们推荐书籍,组织交流读书心得。进入课改后更是加强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研活动结合教学实际,把所学书中有关内容讲给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提高。把专家请进来,请自然学科前辈苏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讲座。请科学课程主编李晶老师讲课改新理念。请科学教材编写老师讲科学课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有关的知识。使教师们了解新理念、转变教学观、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开阔视野、了解教学动态。
(2)带领教师外出参观考察。
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是培养科学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如去北京植物园、自然博物馆、本区大峪中学校园植物的参观;利用暑假期间到本区龙门森林公园,河北凉城的实地考察、动植物的辨认、标本的采集、制作;到本区灵山考察植被情况等。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知识技能储备。让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普及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作用。
(3)引导教师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
在教学工作中,引导青年教师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实验数据、获取教改信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选编优秀教案、保存自制教具、教学光盘。这些活动,反映了一位教师的敬业精神,折射出一位教师的理想和信念。我用论文交流、教具展评、推荐优秀案例等活动引导教师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列活动,使教师们从中学会学习。
(4)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
①带领教师积极参加市组织的观摩课、展示课、评优课、研讨会。把我区的好课推荐出去,给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向外区优秀教师取经,从中汲取养料。在区内采取城镇与乡镇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的方式,选派城镇教师送课下乡,挑选山区教师到城镇做课,异校教师的相互交流,激发促进他们精选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了山区教师与城镇教师的均衡发展,加快了培养骨干教师的步伐,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②创造条件,把握机会把优秀教师推到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上进行锻炼使用。青年教师是21世纪的主人,教育事业的希望除了参加做课、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常规教研活动外,还推荐他们和我一起参加京版科学教材、教参、教学图册的编写工作。李静、张玉华、安孔涛、付庆、等教师和教材编者共同承担《科学实验活动册》的编写。(从三年级始,陆续编到六年级)现已完成六册。付姝慧、苏梅参加了京版教材三年级的编写工作。由于科学教材的辅助材料不足,由安孔涛、付庆、张金明3位教师和教材编者制作了《教学光盘》2盘,提供给使用京版教材的区县。这些活动中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我区教师向全市展示了29节课,其中获市级一等奖6节;二等奖9节;观摩课9节;展示课2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两节;选入“联合国儿基会《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包”一节(由中央电教馆出版社出版)。有17篇论文获市级以上一、二等奖。两篇案例获市级一等奖。四篇案例发表在北京教育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个案及评析汇编》中。系列的有利措施使我学科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和推动作用。
门头沟区小学体育学科青年教师培养策略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韩来成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实验教材培训活动,并邀请北京市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马凌主任、孙伟老师来我区进行关于《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等专题讲座。教师们通过理论、教材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新的教育理念。
二、规范课堂教学,提高青年教师备课、讲课能力
1、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五有: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手中有“法”;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场地器材。
2、写教案要做到九有,即有目的要求、有重点难点、有讲授时间、有教学步骤、有预习提纲、有课堂练习、有挂图设计、有作业设置、有课后小结。
3、讲课要做到“五为五突”。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五突: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果。
三、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已有的专业运动技能已不能满足当今课堂教学的要求。要切实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漂亮、优美的示范动作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以及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因此做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已刻不容缓。
1、定期培训
每学年初,根据部室计划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学期开学初,向教师宣布培训内容和时间。每学期活动次数为2至3次,时间为90至120分钟。定时定点的培训,增强了计划性和目的性,可以使教师提前做好思想上、精神上、体力上的准备,使培训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2、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
在培训内容选择上选用教师们在教学中急需要掌握的技能,如武术中的步法、手型、简单组合动作、五禽戏;韵律舞蹈中的手型、跳法、简单的组合动作;踢毽中的单盘、双盘、花样踢;踩跳;韵律舞蹈等教材内容的培训。学习了这些内容,可以使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得到落实,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
3、集中培训与个人练习相结合
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要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定型三个阶段,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运动技能,由于教师集中培训在时间和次数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培训重点是学习技术动作,个人练习重点是巩固提高技能,合理的训练安排使教师们较快地掌握了所学的运动技能。
4、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为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培训的质量,每项专业技能学完后都要对教师进行考核,第一次考核不合格,要进行补考,直到合格为止。实践证明: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是一条较好的培训途径。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完成所培训的内容,保证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四、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如三对三半场篮球赛、教案评比、撰写案例比赛、说课比赛等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基本功,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组织区级体育教学研究课
1、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一种较好形式。每学期都要组织3—4节观摩课,为了达到观摩活动的较好效果,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突出活动的实效性。例如:一小马栋老师上的技巧观摩课,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答疑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节课,听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教师们对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教师提问的时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许多老师通过观摩学习,将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开展骨干教师送课进山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增进城镇与山区教师的教学交流,每学年组织一次骨干教师送课进山活动,通过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形式,加强了山区教师与城镇教师的交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开展区际间体育教学交流活动。门头沟区与石景山区开展体育教学交流活动已经两年了,通过教学交流活动使青年教师们得到了锻炼,开阔了视野。
六、发挥青年骨干教师作用,开展课题研究
北京市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至3年级不考核对学生只做定性评语,实验教师怎么给学生写评语?依据是什么?感到很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组织部分青年骨干教师成立了学生评价专题小组。小组成员在认真学习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出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和《评价表使用说明》。经过对教师的培训,现已在我区实验校进行试用。并在北京市“课改”一级培训时做大会交流发言。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003年我区又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三所实验校的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合作学习及合作技巧的相关书籍和文献,并经过精心研究、慎重考虑,确定了把技巧中滚翻类教材为我们的实验内容,分别由大峪第一小学、龙门小学和工人子弟小学承担实验任务,经过课题实验已撰写五篇论文上报总课题组。
培养青年教师的策略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   段素云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生力军,培养他们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
一、目标效应。形成目标效应,鼓励和督促青年教师朝既定目标努力。学期初,提出具体目标,使青年教师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如在每个学期第一次中心组会上,让青年教师明确本学期在教学、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们就会认真地围绕目标安排学习、教学、课题研究。心中有研究目标,工作起来就有方向,长此以往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进步提高。
二、科研引路。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教育科研本身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课堂。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具体研究活动中得到提高。市级信息技术与劳技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有一定难度,参加研究的学校很少,但我们克服困难参加了课题研究,就是想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推动他们在研究中提高。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认真学习市课题文件,上网查资料,利用休息时间做课件,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写论文、写案例、做研究课,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有很大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案例、论文获市级一等奖;研究课被录成全国网台课。
三、锻炼成才。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使用,不仅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资源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在实战中迅速成长起来。对肯学习、善钻研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搭建锻炼的平台:通过说课,提高他们教学设计的能力;通过研究课,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写案例、写论文,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承认差异,扬长避短。承认差异,区别对待,给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特长的青年教师展现才干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发挥特长,表现自我,从而完善自我的环境。劳技学科有不同教学项目,有的教师在剪纸上有研究,就让其在技术上辅导学科教师;有的教师金工项目教的比较好 ,就安排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做研究课。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他们重点研究自己擅长的项目,不仅促进了个体的进步,对学科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对初教劳技学科的青年教师,则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研究课的准备过程中学习,在一定范围的研究课上积累经验,促进其成长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