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电气下载不了:范仲淹后人留阊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18:06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流传了600多年的凤阳花鼓,其实和明初阊门移民有着极深的渊源。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即下令将大批的江南富民迁移到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府。而据考证,“凤阳花鼓”,则是旧时江南移民后裔们每年清明沿途乞讨回乡祭祖而编制的歌谣。

  紧临安徽的江苏省盱眙县,大明王朝的 “龙脉”——明太祖朱元璋的祖陵所在地,明清两朝为凤阳府的辖县。在这里,生活着大量的阊门移民后裔,其中,一支姓范的家族,就是范仲淹的后人。

  安徽也有范文正公祠

  “我们安徽也有个范公祠,供奉的就是苏州先贤范仲淹。 ”

  范循青,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副校长、安徽省作协会员、世界范氏宗亲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

  安徽也有范仲淹的后裔和范公祠?这和苏州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盱眙和明光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 ”范循青介绍,盱眙建县始于秦朝,到了明朝,盱眙县属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属临濠府,次年直属中书省,洪武四年(1371年),改属凤阳府。而明光,最早为汉代设置的嘉山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民国21年,盱眙、滁县、定远、来安各划出部分辖区,合并新置嘉山县,1994年撤县设市,定名为明光市。“所以说,明光和盱眙本是一体的,明光的范氏和盱眙的范氏,也属于同一家族。 ”

  范循青说,明光的范文正公祠,在今天的女山湖镇境内,该镇即为以前的招信县县治所在地,目前主体建筑仍保存完整。

  明光的范文正公祠究竟为何而建?盱眙、明光两地的范氏家族,和范仲淹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是否确实就是范仲淹的后人?

  这些问题,长久地困扰着范循青,直到本世纪初,他才解开了谜团。
 

盱眙范氏家族始祖记述的“洪武赶散”资料

  他们的祖先就是范仲淹

  2001年春节前后,范循青偶然间听说,盱眙县河桥乡三元村村民范广西家中,保存着一部范氏家谱,其中详细记载了盱眙、明光范氏家族的由来。于是,他立即与范广西联系,赶到他家里查看家谱。

  这套家谱共两部四卷,分印刷本和手写本。印刷本家谱共三卷,大约200余面,毛边宣纸装订,为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印制,由范韶编写。虽由于年代久远,已有相当部分破损,但主要部分尚可辨认。手写本家谱一卷,约八十页,大部分字迹工秀,并附一幅范氏“一源万派生生不已之图”,由范万丛等写成于清康熙乙巳仲春三日。

  范循青从家谱中发现,明光、盱眙的范氏家族果然是范仲淹的后裔,其先祖是在明朝初年,奉旨迁到凤阳府盱眙县的。在手写本中,有一篇《始祖千五公自叙源流记》:“明逸民,讳光祖,字宗旺,号太初,文正祖八世孙,系忠宣房下士选之次子也(注:‘忠宣’即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官至尚书右仆射,谥忠宣),生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秋八月十六日,行千五,因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实之法……余遵圣旨,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填盱眙县唐兴乡第一都,乃与侄并吴下宗族于文正祖庙分别,至凤阳泗州盱眙招信县唐兴乡第一都居住。所来有船一只,男妇四口,惟官保阿奴时年尚幼,恐后无闻,亲至苏州吴江县家庙中,抄写家谱遗像集要诰勅,带至盱眙招信存为后念。遂以船易产,为子孙作贻燕计。余身居异域,举目萧索,止焚香抚琴烹茶扫地以自娱耳。每一念动,则至河口要道,探访吴下过客,捎书信与族人。及其逢年过节,不能拜堂扫墓,徒自望空遥奠,哽咽悲痛而已……”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感人,将我们祖先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范循青感叹道。

  家谱中,还详细地介绍了从范仲淹到范光祖的源流关系。《小宗始祖记》云:“始祖千五公,系忠宣房下士选之次子也……公既士选之子,士选则系良史之次子,良史系公兴之子,公兴系直方之次子,直方系正思之长子,正思系纯仁之第三子,纯仁系仲淹之次子也。自仲淹以至士选凡七世,至公则八世矣。 ”

  家谱中还记载了范仲淹的一些轶事。比如对范仲淹的身世,《宋史》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那么范仲淹是如何知道自己身世的呢?史书中语焉不详,但在家谱里却有记载:“公(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谢氏适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赀,公数劝之,朱氏昆弟不乐,遂语公曰:'我自费朱家钱,何预汝事?公闻之莫知所以,遍询知识。有告者曰'公乃平江范氏之子也。父早亡,太夫人携汝适朱氏。 '公闻之感愤,决欲自树立门户……”这些都是正史中无从查找的,十分珍贵。

盱眙境内明祖陵神道

  皇封家谱族人持枪来“借”

  据专家考证,盱眙的范氏家谱,不仅比在辽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村以及江苏靖江等其他地方相继发现的范仲淹后裔家谱在撰写时间上更早,而且有一部还是皇封的家谱。

  印刷本家谱中,有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对该家谱编者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范韶夫妇及其父母下的诰命。范仲淹在家谱中初定了范氏支派世次字号:即“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西昌彦,友善可弥安。 ”同时,家谱还记载了“安”字辈之后的字号,即“君章徵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 ”据此家谱推算,范广西则是第二十八世孙。

  范广西介绍,在封建社会,有这种家谱的家族参加科举可以免乡试。清朝时期,招信、潘村地方的同族有人参加科举连续两次未考上,结果来借家谱,“但家谱哪能随便借呢,于是他们带了十几条枪来抢,最后我们祖先把家谱转移藏了起来。 ”范广西说,尽管自己的父亲范迪友没有文化,但生前对于祖宗传下的家谱一直视为命根子。每年都按祖宗规矩,在农历六月初六把家谱拿出来焚香祭晒。

  对明光的范文正公祠,清光绪版的《盱眙县志》中也有记载:“范文正公祠在旧县镇(即明光市女山湖镇)。康熙志:公世籍苏州吴县,明洪武初,拨苏州富民四十万户填实凤郡,公子孙遂入盱眙,其后按范公曹公捐金置祠,仍选族人俊 充弟子员主祭。 ”

  如今,明光的范文正公祠已成为民居,祠堂中的画像、神位等物也早已在“文革”中被毁,但翻开范氏家谱,我们依然可以遥想当年的盛况。家谱中记录了祠堂中的几副对联:“父子两朝齐拜相,祖孙五代继封公”,“担当世道即在秀才时做出,联绵甲第每于义田中得来”,“胸藏数万甲兵胆落北辽西夏,宋朝第一人品烟肇淮水盱山”;还有清朝乾隆年间每年春秋二季祝文,家谱中还提到,当时盱眙县的知县都要参加范家的祭祀活动,可见范氏家族在当地的巨大的影响力。

  这部历经了600年风雨沧桑、见证了江南移民真实历史的珍贵家谱,如今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归宿,2008年,范广西将它捐赠给了江苏省档案馆,修复后珍藏于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