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五笔 for mac os:中医话说——活血化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45:15

中医话说 活血化淤
目录[]
词语解释活血化淤的历史沿革4种活血化淤的中药5种方法活血化淤活血化淤治糖尿病眼病活血化淤止血的药方

[词语解释
活血化淤,使血管畅通,血淤化开。
活血化淤的历史沿革
中医活血化淤治疗法是针对血淤证而设立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自古以来,即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因此,了解活血化淤治法的形成与发展,寻求源流,考其宗祖,推其演变,求其发展,对中医医疗及科研工作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就其源流与发展作如下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武威汉代医简》首提活血化淤治法
《武威汉代医简》是远在《黄帝内经》之前约一世纪中叶成书的一部木质简牍。据专家考证,这些木质简牍医方和马王堆汉墓医书系我国同时发现最古老的医书。简牍共92枚,其中记载活血化淤治法的就有9枚。简文中所载治“淤”的具体方药体现了对后来中医学中“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理论的具体运用。对于久淤之患则以活血化瘀峻药-虫类药物搜剔络道,增强通经活络作用,显示了其治法用药上的多样性。同时表明《武威汉代医简》最早应用了活血化淤治法。
2、《内经》奠定了活血化淤理论基础
《内经》中虽无淤血一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30余种近似淤血名称的记载,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指出了以疏决通导为主的基本治疗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o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去菀陈痤”。《灵枢·小针解篇》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以上可以认为是活血化淤治法的理论雏型,形成了活血化淤的基本概念,从而为后世医家研究发展活血化淤理论、创制活血化淤方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首创淤血的辨证论治
汉·张仲景是血瘀理论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淤血证之先河。久病入络,淤血内阻,加重病情,治当活血化淤。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淤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且在其它篇章中谈到了淤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淤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淤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淤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地鳖虫丸、旋覆花汤、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等方剂。张仲景所用活血化淤诸方,可谓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旨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其指导临床遣药组方意义深远。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淤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淤药树立了典范。
4、唐宋时期的补充
汉之后,经过唐宋以至金元时代,活血方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补充。随唐时代,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将淤血作为一个证候,并在有关疾病(如血证、积聚)的病机中阐述,使活血化淤治则在理论、方剂、药物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仲景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为基础加减化裁出治妇女月经不通的桃仁汤、芒硝汤、桃仁煎,并以仲景大黄虫丸加减化裁出桂心酒方,用治妇女月经不通,结成症瘕。宋、元时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救”者,以药性平和、善能活血化淤止痛的五灵脂与蒲黄同用,组成失笑散一方。由于该方有良好的化淤止痛之功,故后世对其运用有较大的发展。朱丹溪重视解郁散结,创立气、血、湿、痰、食、热六郁之说,其中以气血之郁尤为重要,他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他所谓的郁,可看作是血淤的早期或轻症。
5、明清时期的完善
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淤血的认识不断深入,使活血化淤治法日益发展与完善。如明·朱棣等编的《普济方》,已注意到淤血的危害,该书诸血门谓:“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用药川芎、莪术、桃仁、灵脂、生地、大黄为要,呕甚者多加生姜,以此先利诸淤。”清代,血淤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叶天士、王清任 、唐容川三位医家,对此作出较大的贡献。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他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淤”,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倡导“通络”之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对痹证、郁证、积证、症瘕、疟母、噎嗝、便秘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病证,广泛应用了活血化淤通络的药物,对淤血严重及有干血内结者,还常使用蜣螂、蛰虫、水蛭等虫类逐淤药。叶氏治疗出血病,提出“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观点,对近世治疗出血病证,如弥漫性出血、流行性脑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凝血等应用清热凉血化淤之法,颇有指导意义。至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对活血化淤治法尤有心得,创制了诸多良方,从而使活血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在王氏所创活血方中,有代表性的当为五逐淤汤:血府逐淤汤、通窍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淤汤、身痛逐淤汤。这些方药为后世医家临床治疗淤血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清任对淤血证治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其所创制的体现气虚血淤理论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王氏对于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首次提出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的结合,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根据其“气虚血淤”理论,将补气与活血化淤合用,从而创制了益气活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开创了补气法治疗中风的先河。继王清任之后,唐容川对淤血学说也有较大的贡献。他所著的《血证论》详述了各种出血证的证治,同时,阐明了淤血和出血之间的关系,把消淤作为活血四法之一,并认为祛淤与生新有着辨证关系,主张“凡吐血衄血,不论清、凝、鲜、黑总以祛淤为先”,大大地扩大了活血化淤治法的应用范围。
6、现代创新与发展
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活血化淤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活血化淤药物在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凝血、抗凝以及微循环功能、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大量有效的活血化淤方药,应用于临床,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近年来对活血化淤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主持完成的精制血府胶囊及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预防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如何从单位药中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并阐明其作用机理仍是当前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活血化淤治法源远流长,可以说起源于秦汉以前,发展于后汉,补充于唐、宋、金、元,完善于明清,创新于现代。同时,我们深信,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在不远的将来会给活血化淤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4种活血化淤的中药
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有:益母草、桃花、桃仁、红花,这是从温和到厉害排的,越往后越厉害,建议吃前2种就行了。可泡茶服用(热茶),用桃花泡酒更管用,这些茶和酒也都可以用来擦脸,是去脸上黑斑的。
5种方法活血化淤
食疗方法:可多食山楂、红糖、红心萝卜、黑木耳、醋泡花生(去皮)等食物,经常煲一些山药粥、花生粥、薏苡粥等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粥品。强调不宜吃寒凉冷冻的食物。
中药滋补:丹七片,是宽胸理气、活血化淤的上选药物。还可以食用生三七粉,每次0.5克,每天1~2次,放入开水中冲服即可。
中医按摩:血液最容易在头部、四肢这些远离心脏的位置堆积,可以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淤血。
日常调养:运动是最单纯、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血淤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有利血淤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淤倾向。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活血化淤治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眼部严重并发症。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内的患者,30%发生这种并发症;病程在10—14年的,则为80%,其致盲率为23.2%。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对糖尿病并发眼病失明早有记载。《河间六书》:“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目疾”。
为何会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现代医学认为血液黏稠、淤滞、血脂、血胆固醇增高,以及糖、脂、蛋白质、水盐代谢紊乱,皆可导致血管的硬化,特别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内皮增生,基膜增厚。
中医认为这些因素都与血淤有一定关系。在中医眼部辨证中,多把出血、微血管瘤归为淤血所致;渗出、水肿、棉絮斑归为痰湿所致;新生血管、纤维增殖为痰淤互结,认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湿停滞加重血液淤滞,导致痰淤互结。
从整体辨证分析,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是先由阴虚到气阴两虚,最终是阴阳两虚。
因此,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要先考虑阴阳两虚是根本。立法治则要按照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一般以滋阴补肾、益气养阴、补肾壮阳为“治本”;结合眼部症状的特点,采用活血止血、养血活血为“治标”。对早期眼底出血、微血管瘤,可以根据胃热血淤、阴虚血淤等采用清热活血、滋阴活血、益气活血和活血止血等方法,当眼底出现新生血管、大片毛细血管非灌注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时,要先接受激光治疗,与此同时配合中药治疗,要在重用补气药、补阴药的基础上,适量使用活血化淤药物。常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四物汤、益气养阴活血方、血府逐淤汤、桃红四物汤等。
活血化淤止血的药方
妇科痛经,有以下几种: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妇人有经水忽断忽来,时疼时止,寒热往来者,人以为血之凝也,谁知是肝气不舒乎,人体肝属木而藏血,最恶风寒。妇人当行经之际,腠理大开,适逢风之吹寒之袭,则肝气为之闭塞,而经水之道路亦随之而俱闭,由是腠理经络,各皆不宜,而寒热之作,由是而起。其气行于阳分则生热,其气行于阴分则生寒,然此犹感之轻者也。倘外感之风寒更甚,则内应之热气益深,往往有热人血室,而变为如狂之症。若但往来寒热,是风寒未甚而热未深耳。治法宜补肝中之血,通其郁而散其风,则病随手而效,所谓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此其一也。方用:加味四物汤。
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白术、丹皮、元胡、甘草、柴胡等。
此方用四物汤以滋脾胃之阴血,用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经之风郁,用甘草、白术、元胡以利腰脐而和腹疼,入于表里之间,通乎经络之内,用之得宜自奏功如响也。
经水未来腹先痛:妇人有经前腹痛数日而后行经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而火不化乎。惟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者,正郁火内夺其权耳。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当归、丹皮、山栀子、白芥子、柴胡、香附、川郁金、黄芩、甘草等。
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痛而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迅速也。
行经后少腹疼痛:妇人有少腹痛于行经之后者,人经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女人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痛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也。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又何疼痛之有哉。方用:调肝汤。
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萸肉、巴戟、甘草等。
此方平调肝气,既能转逆气,又善止郁痛。经后之症,以此方调理最为佳也。
经前腹痛吐血:妇人有经未来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吐血,人以为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妇人肝之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亦勿怪其然也。或谓经逆在肾不在肝,何以随血妄行,竟至从口上出也,是肝不藏血之故乎,抑肾不纳气而然乎,殊不知少阴之火急如奔马,得肝火直冲而上,其势最捷,反经而为血,亦至便也,正不必肝不藏血,始成吐血之症,但此等吐血与各经之吐血有不同者。盖各经之吐血,由内伤而成,经逆而吐血,乃内溢而激之使然也,其症有绝异,而其气逆则一也。治法似宜平肝以顺气,而不必益精以补肾矣。虽然,经逆而吐血,虽不大损夫血,而反复颠倒,未免太伤肾气,必须于补肾之中,用顺气之法始为得当。方用:顺经汤。
当归、熟地、白芍、丹皮、茯苓、沙参、黑芥穗等。
一剂而吐血止,二剂而经顺,十剂不再发。此方于补肾调经之中,而用引血归经之品,是和血之法,实寓顺气之法也。肝不逆而肾气自顺,肾气既顺,又何经逆之有哉。妇人年壮吐血往往有之,不可作劳症治。若认为劳症,必至肝气愈逆,非劳反成劳矣。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妇人有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而脐下作疼痛,状如刀刺者,或寒热交作,所下如黑豆汁,人莫不以为血热之极,谁知是下焦寒湿相争之故乎,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为血室,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邪愈盛而正气日衰。寒气生浊,而下如豆汁之黑者,见北方寒水之象也。治法利其湿而湿其寒,使冲任无邪气之乱,脐下自无疼痛之疚矣。方用:温脐化湿汤。
白术、茯苓、山药、巴戟肉、扁豆、白果、建莲子等。
然必须经未来前十日服之,四剂而邪气去,经水调,兼可种子。此方君白术以利腰脐之气,用巴戟、白果以通任脉。扁豆、山药莲子以卫冲脉,所以寒湿扫除而经水自调,可受妊矣。倘疑腹痛为热疾,妄用寒凉,则冲任虚冷,血海变为冰海,血室反成冰室,无论难于生育,而疼痛之止,又安有日哉。冲任之气宜通不宜降,故化湿不苍术、薏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