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兜兜麽txt百度云:好老师不如好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7:56:58

好老师不如好妈妈

(2010-12-16 09:36:05) 标签:

杂谈

《好老师不如好妈妈_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摘要)》一、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打针有些疼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对于必须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里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要来抓你",或"吃了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2.不要捉弄孩子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里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会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3.给小板凳揉揉疼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号习惯或坏毛病。

 

  孩子小的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会时常发生。家长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孩子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他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里上也会产生恐惧。

 

  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儿童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里,圣诞老人才千真万确的存在;等他长大了,变成了凡人,圣诞老人就消失了,再也不来了。

 

  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就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

 

  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的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中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他的生产性。

 

  6.像牛顿一样

 

  如果生怕孩子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倒忙。凡事应该让他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痛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大人这时如果不顾及孩子的心里,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他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他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7.古诗滋润的孩子

 

  应该真珍惜同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孩子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背古诗当做一项单方面加给她的任务,而是当做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

。本文来自:我是学长网(www.wsxz.net),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wsxz.net/xxdn/bnsw/22291.shtml

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保佑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古典诗词选读本,一般都有较完备的注解,读懂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多买几个版本,挑自己喜欢的去读,对照着去理解。有的句子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以后读的多了自然会懂。况且对诗歌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的,不一定要寻求生命标准解释。

 

  只要你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去读去背,这方面修养自然会加深。孩子的感悟多半比你更好,他在简单的诵读中,也会有好多收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更容易唤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双方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1.让孩子识字不难

 

  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

 

  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

 

  当我们带她到公共场所时,总是不失时机地指给她一些文字看,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这个牌子告诉大家不要在这里吸烟。

 

  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孩子如果认了好多字,却不会专注的读一本书的话,那是很不妙的一件事。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2.开"小卖部"

 

  在玩"开小卖部"游戏时,大人要拿出认真而单纯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投入的玩,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说教,更不要因为孩子算错帐训斥孩子。

 

  在游戏中药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

 

  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仍然可以通过"活动"学习功课。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讲课时一种不错的活动。当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你不如让孩子给你"辅导"一次功课。

 

  家长们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想办法"赋权",让孩子"掌权",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3.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那些除了教课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这种物理手段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一伙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伙不爱课外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差异一定非常明显。

 

  4.修得一支生花笔

 

  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

 

  中学生不爱阅读,这是做小学生时候形成的问题;小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学前和上学后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假如家长们能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到高中毕业读几百万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采用一些蝇营狗苟的技巧,利用几天的功夫,绝不可能教会孩子们写作文。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理上的丰富性。

 

  5."好阅读"与"坏阅读 "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量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6.阅读需要诱惑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

 

  家长绝不可采用强行关电视的方法来让孩子读书。

 

  在看电视的规定上,我认为不规定时间,只规定看哪几个节目较好,这样比较好掌控。规定一旦定出就要执行,父母首先不做破坏者,也要少看电视,抽时间看些书,这对孩子是无言的教育。

 

  7.不看"有用"的书

 

  作为常规阅读材料,作文选没有意义。

 

  考虑到中小学生阅读的延续性和量的积淀,我认为应该重点读长篇小说。首先是小说比较吸引人,能让孩子读进去;其次是长篇小说一本书将一个大故事,能吸引孩子一口气读下去几十万字。。本文来自:我是学长网(www.wsxz.net),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wsxz.net/xxdn/bnsw/22291_2.shtml

发布时间:2010-10-13 19:10:07  文章来源:我是学长网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好老师不如好妈妈_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摘要)》文章开始:

 

-

-

-

 

 

  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孩子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一个中心就是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在考虑有用。

 

  家长自己如果经常读书,心里十分清楚哪本书好,可以推荐给孩子;如果家长总能给孩子推荐一些让他也感到有兴趣的书,孩子其实是很愿意听取家长的指点的。但如果家长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给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选择的主动权应交给孩子。

 

  一定要让孩子到正规的书店买书,不要在地摊或一些不三不四的小店里买,以防买到低俗的书刊。

 

  8.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

 

  如果学校教育中没能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

 

  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孩子们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9.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说真话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即想写,并有东西可写--没有这两点,写作就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目前影响学生们"说真话"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道德说教"意识,这种意识使我们如此急于把种种高尚情操栽种在孩子心中,急于让他们学会说"主流话语",而从不敢给孩子留下自我思考和自我表达的空间。

 

  写作文时,尤其面对一个命题作文时,要调动自己的诚意。因为题目来自老师,乍一看题目,可能自己一下找不到感觉,不知该写什么,那么在动笔之前一定要问自己:就这个题目或这方面的内容,我是如何理解的,我最想说什么,我有何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吗,我最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写作中的虚构与虚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实质上是有想象力与缺乏想象力的区别。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性启蒙尽量延迟,就是不给孩子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对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犹豫的口气告诉他,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色情的表情来。

 

  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避开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的讲出来。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人会走路是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了。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对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

 

  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性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

 

  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幸福。

 

  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也不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他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区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他完不成诺言。

 

  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来说,批评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老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对,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更好。

 

  我们应该始终交道孩子尊敬老师,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过分了。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长因为这些事训斥或嘲讽孩子,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时也在教他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以后变得矫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家长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野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度的。

 

  4.遇到一个"坏小子"

 

  "他的错其实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不要歧视他,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同学。大家对他现在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

 

  5.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

 

  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的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躁。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双脚不能踩在地上。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的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

 

  培养孩子实施求是的精神,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怀。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的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2.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惩罚性质的作业,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他的第一动因只是成人在出恶气,和教育无关,它对儿童的学艺只有毁坏,没有成全。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的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的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3.替孩子写作业

 

  替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每次孩子写什么,哪些剩下由我来写,这事一定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我从不替圆圆进行判断。

 

  孩子天生有善恶观,而人的天性就是趋善避恶的。一个心地纯洁、有自尊心的孩子,绝不可能利用别人的善意去弄虚作假。

 

  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切不可让写作业、练琴、上课外班等这些事把孩子的时间占满。要让孩子每天都有自由安排的时间。

 

  一个单词写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这其实和孩子笨不笨没关系,而是和他的情绪有关。厌恶感会把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好多看起来聪明伶俐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学习上就愚笨的厉害,原因就在这里。

 

  孩子用不用心,不是凭空来的。"用心"就像"用力"一样,也需要一些生长基础,也要有一个成长和积淀过程。即使是成年人,想对一个什么东西"用心",前提也必须是不讨厌、不排斥这个东西。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

 

  人对某种习俗或常规的挑战,没有正义感垫底是不可能的。

 

  4.不写"暴力作业"

 

  作业是不可以用来惩罚的,要对这种作业说"不"。

 

  "既然妈妈让你一下吃一百块饼干你不愿意接受,那么老师留这么不合理的作业,我们也不用按她的要求去做。不做事对的,做了才是不对的。作业和饼干一样,本身都是好东西,我们不要把一个好东西变成一个坏东西。"

 

  许多家长一边抱怨老师作业留得太多太不合理,一边看孩子在暴力作业中苦苦挣扎而无可奈何、袖手旁观,这是最坏的。

 

  5.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6.不考100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我绝不因为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就告诉他:"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他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才能成全孩子的成就,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7.考好了不奖励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这里,她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她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做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对孩子来说,一旦觉得某件事实任务,他就会同时有苦役感。

 

  儿童只有在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稳固他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奖他,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

 

  五、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如果出于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经常分离,也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临时抚养人建立感情,分别的日子里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和孩子沟通,定期去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把抚养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2.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房子有了爱才是家。

 

  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

 

  哪怕是离婚,只要理性和体面,也好过没完没了让孩子备受折磨的争吵。

 

  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因为后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够靠勇敢的决断结束一样不可容忍的生活状况。

 

  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家长们哪怕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语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

 

  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4."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别打乱了。

 

  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以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

 

  "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是做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

 

  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形成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面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5.做"听话"的父母

 

  我们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门广场看作是有意义的,把过天桥看作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许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广场有趣的多。

 

  衣服脏了可以洗,磨破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就为了怕弄脏衣服这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把孩子这样一次充满乐趣的尝试给破坏了,这真是失误啊。

 

  听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他在说什么,胡乱地哄他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他会有多长时间的苦恼和不安啊。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累的太多,会形成极端心里,发展为一种偏执。

 

  6.学会开"家长会"

 

  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老师和家长的见面,变成了让孩子蒙羞、挨训的恐怖事件,后果只能是让孩子憎恨老师,讨厌学校;让孩子在学习、自信、道德等方面失去上进心和判断力;而且最后多半会反映在学习上,影响学习成绩。

 

  在家长会后处罚孩子,与其说想"教育"孩子,不如说只是家长想平息自己的心头的怒火,想出口恶气。但这只能让孩子的问题变得更为糟糕。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他对学习的自信。有了兴趣和自信,你还怕他学不好吗,还怕他自己找不到方法吗。

 

  孩子表现不好,把他骂一顿,揍一顿--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做起来也很痛快,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所以它为许多家长所钟爱。只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它也会让那些习惯于"痛快"、"容易"地解决问题的家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味教子无方所带来的更多的不痛快和不容易。

 

  7.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我从不相信那些声称"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人真的有这样一种信念上的诚实。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

 

  孩子闯了祸他自己心里就很痛苦,有内疚感。家长的打骂只是让他没有自尊,觉得大人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体谅他,心里生发出逆反情绪,同时也失去内疚感--经常这样来"教育"孩子,他怎么可能不变的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呢?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在严厉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性格内向,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少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坏脾气,甚至是堕落等等。也有生理上的反应,如呕吐、腹泻、胃肠疾患以及失眠等。

 

  六、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1.女儿的"隐私"

 

  儿童并非整天无忧无虑,他们经常会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伤。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来,并以恰当的方式帮助解决。

 

  不要以成人的知识嘲笑孩子的无知,不要以成人业已成熟的思维方式批评孩子想法的幼稚可笑。每一种和儿童相处的细节,都是一场德行教育,也是一场心理健康辅导。

 

  2.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坏了。

 

  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犟,父母没有不败的。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你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出来甚至要找机会故意用言语来暗示他很喜欢吃这个。

 

  3.睡觉不怕吵 学习不怕吵

 

  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嗓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

 

  家长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的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某些消极癖好。在学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4.不怕小动物

 

  这方面我得出的几条经验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

 

  第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它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第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大人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它的恐惧心理。

 

  5.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学龄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经常阅读的孩子相比,上学后智力差异明显。

 

  少看电视的行动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起,实现起来则容易的多。

 

  孩子"不自觉"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它多半反映了家庭中积淀已久的教育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遇到什么事情时,家长在处理方式上聪明强权作风,不注意体贴孩子的情绪、面子、能力、愿望等,多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来教导或批评孩子。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就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

糟糕的情况是,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从自己的书房里跑出来想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

 

  6.小小独行侠

 

  .家长要鼓励孩子去独立地做一件事,首先自己不要一脸愁容和不放心。要认真评估孩子的能力和事情的可行性,如果就觉得可行,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表现出轻松愉快;把紧张和担心藏在心里。

 

  大人替小孩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我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里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惰"等等。

 

  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立做事,独立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的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种种机会留给孩子。

 

  7.上海遇骗记

 

  在报纸上或电视上看到一些人上当受骗的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里。

 

  我对圆圆说,没有一个骗子或坏蛋是有标志的,他们和常人一样,甚至有时让人觉得他是好人,所以,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心里还是要对一些人和事有防范心理。

 

  七、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1.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没有谁可以规定小孩必须画成蓝色的,小河本身没有颜色的。但我们画画儿的时候,总得用一种颜色把他画出来呀。如果画画只能画真实的颜色,那我们就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

 

  一张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或错。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2.不上学前班

 

  课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封闭性的学习内容束缚了儿童的想象,教学方式违反了儿童天性,无聊的作业消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它是一种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学习,它使儿童远离智慧训练,走到"智慧训练"的反面,是反智慧教育的行为。它充其量可以叫做"提前学习",不能称为"启蒙教育"。

 

  认为学前班"好歹能学点东西"。这种想法包含着当前教育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理念性的错误,就是蔑视儿童的玩耍权。把玩耍当做无价值的,认为玩耍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认为"学知识"是有价值的,学总比不学好。持这种思想的家长不知道,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智力成长不是在书桌前进行,而是在游戏中进行。

 

  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合适的"提前学习"只能让孩子变得平庸无才。反对"学前班",实质上是反对不科学的、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不让孩子上学前班,目的是想把良好的学前教育还给孩子。

 

  3.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用繁重的作业把孩子的肢体固定在板凳上,固定在书桌前。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的内心会起一种化学变化,会生成一种叫"厌学"的物质。

 

  好家长和好老师最要注意的是避免孩子遇到"厌倦"这个敌人,所以他们倾尽全力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最重要的是家长自己要对暴力作业有认识,你如果经常有意识,精心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付暴力作业的办法自然会出来。

 

  杜绝不同程度的暴力作业,才是最后重要的减负行为。

 

  4.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干涉只能激化孩子玩游戏的无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学会控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时间越长越牢固,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

 

  孩子考试成绩好或别的什么事情做的好,家长一高兴,就允许他上网或超时上网作为奖励--家长们一方面痛恨网络游戏,另一方面又把上网作为"奖品"送给孩子。而能作为"奖品"的东西,它怎么会是个坏东西呢--孩子们就这样被搞乱了,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被刺激的更浓了。

 

  事情可不可以反过来做--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那么家长在每次还做做错了事的时候,就告诉他要惩罚他,上网去吧,必须连续玩够十个小时,直到他累得求饶。这样,让他觉得上网不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惩罚。

 

  5."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童年不会重复,吃过的药会在体内留下痕迹;被贴上"多动症"标签,也会在心灵留下痕迹。

 

  儿童心里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

 

  连续不断的心里创伤,会让孩子精神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行为发生变态,要么成为桀骜不驯的小混混;要么成为完全丧失自我的小傀儡;要么成为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僻者或偏执狂--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

 

  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孩子的毛病,那么"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两片药。 类别:宝贝成长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