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琦睡李香秀是第几:浅谈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8:18
  

一、文章的表达方式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不使用,试论其它四种。

1.记叙

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卒章显志。 

2.描写

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这里纯粹是用了正面描写。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前两句正面描写了社日的举办环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写点出了社日结束的时间,最后一句尤其写得好,表面写很多人喝醉的场面,实际是在侧面描写社日的热闹景象,这句既填补了没有正面描写社日场景的空白,有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谒金门(南唐)冯延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王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词的一开头作了环境描写:春风搅动了池水,更搅动了思妇的心。接着两句是行动描写,写思妇在开满花的小径上无精打采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的把杏花放在手上揉搓的无聊,“手挼红杏蕊”又是细节描写,一个“挼”字,把此事的无聊展现无遗。下阕开头两句运用行动、外貌描写一个独倚阑干,无心梳头的少妇,这里写少妇无心梳头实际是写无人欣赏的苦闷心理,又是心理描写。最后两句既是神态外貌描写又是心理描写,猜想丈夫快要还家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抒情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和托物言志(托物喻理)三种。举例说明。

南园(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诗里,李贺把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情感毫不矫饰地直接抒发出来,这就是典型的直抒胸臆。

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的前两句写屈原的怨恨像沅湘之水一样无穷无尽。后两句以景结情,让人去深刻体味,作者以秋风萧瑟之景写出了深挚的悲凉,是同情屈原还是感伤自己?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最后一句就属于用典抒情(“后庭花”用南朝陈后主宠爱张丽华唱《后庭花》亡国故事),讽刺那些达官贵人不关心国家命运的堕落生活。王安石《桂枝香》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与杜牧同出一辙。宋人辛弃疾词最喜用典,高中学过他的《永遇乐》《水龙吟》都是用典抒情的典范。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插秧歌(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卜算子(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上三首诗,就是运用托物言志(托物喻理)的手法。

4.议论

议论运用到诗歌中,说白了就是抒情,所以诗歌鉴赏中,不必谈议论。宋代诗人好以议论入诗。例如高中课本中陆游的《书愤》的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议论抒情。上面提到李贺的《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也是这种用法。

二、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成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双关、衬托。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中,碧玉、丝绦、剪刀都是比喻,同时春风被拟人化。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应试举子朱庆馀此诗本意在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文章写得好坏,却把二人关系直接比拟成夫妻关系,又把主考官直接比拟成公婆,把诗歌写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被认为是对偶的典范。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就可以了,此时不但四联每联都对仗,第一联中还构成当句对,即“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中“渚清”的“清”字被借用作“青”和“沙白”的“白”相对,这叫做“借对”。李商隐的诗《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被借用作“苍”和“蓝”相对,也是“借对“。对偶是诗歌最常见的手法。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唯有鹧鸪飞。

此诗中,古今对比明显。

(双调)蟾宫曲(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江东,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诗开头便提出问题,谁是英雄?后面回答:曹操、孙权、诸葛亮。有问有答,属于设问。 

日日(唐)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此诗的后两句用反问(只问不答,答在问中)的手法,把诗人那种“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日日忙碌不得空闲的生活含蓄的揭示出来。上面提到的李贺《南园》诗,最后一句“若个书生万户侯?”也属于这种反问。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里用了四处借代:干戈代战争,山河代国家,丹心代爱国情怀,汗青代史册。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李白的《蜀道难》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对蜀道的描写就是。夸张都是为了渲染。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里最后一句的“晴”字就是用双关笔法。“晴”谐音“情”。上面提到的《插秧歌》中,“六根清净方为稻”中的“稻”谐音“道”也是双关。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使用的就是衬托中的反衬,以动衬静。另外像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是这种用法。 

三、国画的传统技法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 

1.渲染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的形容描写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写。渲染往往借助夸张手法来实现。 

2.烘托用正面描写其它事物来侧面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方法。 

例如,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中,前十句属于渲染,后四句就是烘托。 

3.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寥寥数笔就写出事物的特征。说白了,白描就是叙述。试举两例。 

田家(唐)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宫词(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第一首诗叙述了田家的悲惨生活,粮食还未收成管家已准备好征税。第二首叙述了远离家乡在深宫中失去二十年人身自由的宫女的怨恨之情。 

4.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意义。 

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多物象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月亮、菊花、梅花、松、莲、梧桐、杜鹃、鹧鸪等等。 

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城了团员的象征。黄巢《咏菊花》中“我花开尽百花杀”菊花象征叛逆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成了高洁之士的象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青松象征了顽强不屈的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不正是通达政治的君子吗?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写出郑重凄凉悲伤。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所以常常成为思乡游子悲苦的象征,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思乡之苦毕现。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常常成为行人(被征服役之人)、思妇悲苦的象征,温庭筠《菩萨蛮》中“妾有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正是写出了思妇行人的悲伤。 

5.虚实结合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以上两例均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